文章吧手机版
《饥饿帝国》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04 00:1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饥饿帝国》读后感100字

  《饥饿帝国》是一本由(英)莉齐·克林汉姆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帝国》精选点评:

  ●餐桌上的每一盘菜都是奴隶们的血汗。

  ●民以食为天

  ●另一个角度的英国殖民史。白银短缺,经济危机,洋行破产潮,鸦片战争,作者这一节写到最后忍不住抱屈,“虽然英国决心把自己的贸易体系强加给中国,这毫无疑问非常残酷,但是说英国这样做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滔天罪行,那就太夸张了。”

  ●#读完此书2019# 第十六本,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十多年前就由@新星出版社 引进过。在《饥饿帝国》中,作者主要描述英帝国的各殖民地如何为英国本土提供各种各样的食品的过程,其实“民以食为天”的道理适用于世界各地,如19世纪英国政府从海外为本国处于饥饿边缘的工人提供了廉价的食品,及时化解了矛盾。此书最大的硬伤便是翻译,期待出现流畅通顺的修订版。

  ●饥饿的帝国在食人。

  ●翻译和责编出来挨打。本以为是多么令人垂涎欲滴又能学到知识的书啊,真是浪费了好题材。书里所谓的“菜谱”看着就很难吃,也没有实践性。很多段落都让我想起刚做完的托福阅读,很倒胃口。对大英帝国的殖民史有了些许了解,尤其是奴隶,太惨了,看他们的食谱感觉个个都会便秘。书中提到贫苦工人阶级为了以低成本获取热量猛喝甜茶、吃罐头、人造黄油,本穷人马上猛吸了一口手里的热奶茶!

  ●1.信息量非常大,每章都可以当做索引来涉猎一种食物所涉及的大英帝国史,整体看也提供了足够的细节和比较完整的纲领回顾世界贸易在大英帝国阶段的发展历程。2.鸦片的那章大概会触到很多人的神经酸痛之处。2.翻译系统略混乱:如果人名能在括号里提供英文,以及前后地名统一提供英文就好了。

  ●选题很有意思,虽然英国饮食几乎是遭到全世界吐槽的神奇存在,但是不列颠作为史上疆域最广的殖民帝国,其饮食习惯及文化在殖民过程中如何受到海外贸易网络的影响,供需的变化、产业的发展、移民的流动和食品的迁移,展开了就是一部微观的世界史,书中时常描绘不同历史时代的某个具体的用餐场景,以及详尽的食谱做法,用以侧面反映当时的饮食风貌,本应该是很有新鲜感的读物。燃鹅槽点实在太多,首先论述缺乏整体的统筹,缺少清晰的脉络将不同时代串联起来,其次翻译糟糕,欠通顺、直译感重的语句比比皆是,校对马虎,错字漏字屡见不鲜。最严重的问题是作者作为腐国人,为殖民时代腐国出于利益算计所犯下的罪恶而辩护的嘴脸也过于丑陋,集大成者莫过于第11章“变相的自由贸易”里赤裸裸地为针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而张目,屁股坐得实在太歪,吃相也太难看了

  ●详见评论页面的“长短评”。

  ●最大的问题还是全书结构散乱,然后还有就是论述与分析相当地随意、想当然(不过反正也不是什么正经的淆术著作.........

  《饥饿帝国》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从食物了解历史

  不好意思来晚了,拖了这么久才写书评。不过读完这本书也就只有想试试每篇书后的菜谱,而且看起来还不太实际。从历史和社会看待英国食物的变迁。历史与食物互相影响,依存。作者的角度很奇特。这样一本厚实的历史著作却完全不难读。完美而又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历史的事实和现代的奇闻异事。令人耳目一新。

  从远东到新大陆,从鳕鱼,牛肉到香料,事实上我们今天吃的每一种食物仍然保留着帝国的味道。

  《饥饿帝国》读后感(二):笔记(未看完)

  1.腌鳕鱼取代羊毛制衣业,英国航海贸易开始发展

  约翰•卡博特(乔万尼•卡托特)发现了巴芬岛,亨七将其命名为纽芬兰岛。

  2.英国为维护国内牛肉较高的价格,禁止进口爱尔兰动物和黄油,爱尔兰市场转向新大陆

  爱尔兰黄油换纽芬兰腌鳕鱼,运往弗吉尼亚作为黑奴食物;

  西印度群岛也节省土地扩大蔗糖种植,食物依赖进口爱尔兰牛肉。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111111111111111111111

  《饥饿帝国》读后感(三):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从英国殖民帝国各地食物相互交流和贸易的角度,讲述殖民历史,角度较为新颖。原产地不同的各种食物,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而且构成了全球贸易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早在英国工业革命、英国纺织品征服全球以前,农牧渔产品就已经实现了全球贸易。 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运输技术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使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南美等更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进口,降低了英国食品价格,在改善中下阶级生活的同时,也把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和农村解放出来,投入城市和工业部门,促进了英国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 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曾长期是中国人最大的关切,现在这个问题终于基本解决了。书中讲述的故事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情况十分相似。几十年来,我们的餐桌上的食物同样也发生了极大变化。 各章节内容过于零散,作者在第十一章极力为英国罪恶的对华鸦片贸易洗白,显得强词夺理,让人不敢苟同。

  《饥饿帝国》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

  《饥饿帝国》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封面现代化的排版设计所固定,喜欢里面那个深灰色质感的英文字母“THE HUNGRY EMPIRE”变色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查看不同的颜色,如同书中的内容一样,讲述20多种美食的发现和帝国发现的联系。

  全书通过二十道菜或者实物的发现讲述英国美食和历史的故事。比较喜欢作者细腻的标注,每一段时期作者都会在开句与末尾句加入数字让读者分出故事的时代,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细腻的作者。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非洲人民发现土豆

  《饥饿帝国》读后感(五):全球食物贸易史

  还不错的一本书,从英国的食品进口史展现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开拓以及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是个挺不错的视角。每个章节都会附一道菜的菜谱,从菜谱中某个进口食品引出故事,写法比较轻松,不算什么很严肃的学术写作,分析很少,深度也有限,挺适合在飞机上作为消遣读物。鳕鱼、砂糖、咖啡、茶叶、牛肉、谷物等等,英国人的餐桌上汇聚了全球商品化的食物,却做出了全球最难吃的主流饮食,“身土不二”这个词对英国人来说是从来都不存在的,这样的全球化食品生产和运输模式,与同时期的工业革命是相辅相成的,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食品的种植在全球各地,通过海运汇聚到英国,而工业品则是在英国制造,然后通过海运销售到全世界,今天所谓的大宗商品贸易和全球工业产业链都是从那样的原型发展而来的,分散的农业和集中的工业,结合低成本的物流手段,才达到了最高的综合效率,从而使全世界的几十亿人口都能够吃得起便宜的食品,用得起便宜的工作品,这也就是亚当斯密的分工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了。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饥饿帝国》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