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是一本由刘亚东主编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读后感(一):重磅来袭
聚焦这些卡脖子技术,就是要用理性的态度和冷静的声音去引导社会舆论,让公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众多技术短板,并实事求是地对中国科技发展抱有合理预期。全书通过理性的态度,冷静的声音,追本溯源,走中国科技的升级之路。面对中美贸易战,知不足而奋进的战略定力,求守正而创新的历史抉择。经历狂风暴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读后感(二):加快核心技术升级迫在眉睫
阅读刘亚东所著的《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让我有种深深刺疼的感觉。没有想到在国人为我们的高铁、深海机器人、射电望眼镜欢呼的同时,还有那么多技术受制于人。 《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聚焦顶级光刻机、高速光芯片、操作系统、国产航空发动机短舱、触觉传感器、有机发光二极管、重型燃气轮机叶片、激光雷达、高端电容电阻、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等35项核心技术存在的短板,涉及精密制造、电子芯片、操作系统、航空航天、能源安全、机加工等方面,让国人看到我们在这些技术上与国外的差距。这些差距来自方方面面,既有关键原材料方面,如高纯度二氧化硅、导电塑料、石墨烯、半导体、超硬合金等,也有技术方面,如芯片纳米级工艺、触觉传感器、平板真空蒸镀工艺、化工小试剂、重燃设计技术、激光雷达、装备制造等;既有高素质人才方面,如射频芯片芯片设计师,也有工匠精神的缺失,那就是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底蕴去传承。可以说,每种核心技术都是工匠、工艺和设备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本书既是一本核心技术的科普书,又是一本催人警醒的集结号。作者通过采用形象的比喻和数据对比等多种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述高深的科学理论。可以说,很多概念和理论作为读者我是第一次接触,如浸没式光刻机、发动机短舱,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也为自己科普知识的不足而尴尬。阅读本书,能让读者了解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们所处的时代进步,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作者更是通过核心技术的中外对比,让读者看到我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正如作者所言:只有认识差距,才能弥补差距。“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以往那种“轻研发、重应用的拿来主义”虽能获取短期利润,却难以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一个比喻非常恰当:“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楼越高风险越大”,不掌握核心技术,迟早会被别人卡脖子,国之重器不立足于自身,就无法掌握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 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们在核心技术上的差距和不足,需要从科学精神、发明创造、生态环境等方面努力,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抓紧突破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以科学为引领,培育工匠精神和高科技人才,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促进我国核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我想,这也是刘亚东出版本书的初衷和目的吧。
《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读后感(三):给中国的科技进步把把脉
如今,极少有人不用智能手机与人交流,也几乎无人不用电脑进行工作。但你可曾深度思考,手机和电脑依赖的操作系统竟然没有国产版本;国产大飞机已经不是问题,但安放发动机的小房子却是国内空白;国产半导体产业号称巨大却因为光刻胶的缺失黯然失色;而我们去银行取款,看着银行数据系统的更迭,却不曾晓得这仍是美国甲骨文公司的延续。纵观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科技的“病”,不能清晰认识到“病”在何处,就不能够对症下药,更不可能药到病除。所以,《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这本书可谓恰如其时,给中国科技醍醐灌顶之机会。
刘亚东作为《科技日报》总编辑,可谓亲眼目睹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科技进步历程,也亲眼看到中国科技与世界水平的巨大差距。他一阵见血地指出中国科技“病”的根源在于三个方面之上:缺乏科学引领、缺乏工匠精神、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正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些落后和差距之原因,才能够从根本上找准追赶的措施。于是,作者通过举例的形式,将涉及中国科技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列举,从航空到手机、从宏观到微观可谓无微不至。给读者一个中国科技进步的面面观,也分析科技进步与世界水平的真正差距和鸿沟。
中国科技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进步可谓有目共睹。无论是载人航空技术、大飞机制造以及新兴媒体科技等领域。中国都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上,通过乌镇峰会等形式,吸引世界眼光之瞩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值得骄傲更可以作为炫耀之资本,但我们更需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应该有深刻的自知之明,不能够再重蹈“天朝上国”覆辙,才能够砥砺前行,才能够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实现科技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过犹不及,科技进步需要建立在真实基础上,而非虚幻现实中。当“新四大发明”、“弯道超车”、“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综合实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等论调甚嚣尘上的时候,不仅给政策制定者以虚幻印象,更让国外觉得中国科技已经不可超越。正是这样的媒体宣传,在罔顾事实,更是在混淆视听,形成了中国科技进步新的绊脚石,成为科技进步的巨大阻力,让无数中国人躺在虚幻的科技进步上洋洋自得。
正如《礼记·中庸》所说,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只有懂得差距,才能奋力向前,只有认识到不足,才能继续努力。差距虽然巨大,仍旧可以弥补。抛弃虚假的幻想,杜绝躺在功劳簿上休憩,践踏实地做好手头工作,敬畏自己的事业,努力向着“工匠”精神致敬,用科学精神引领,让中国科技慢慢地跟上世界的水平,然后再谈超越。否则的话,中国科技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只能够越来越大,这将会害人害己。
有“病”则治病,有“病”则需要标本兼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科技的进步有目共睹,个别媒体对中国科技进步的宣传过分夸大,这些都非治疗中国科技“病”的良药。笔者以为,向着世界科技进步水平不断靠近,需要的是不断积累,需要的是人力和智慧的叠加,更需要每个科技从业者的谦虚和谨慎。舍此,没有捷径可以走。
《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其实更在中国科技之外,也给每个人敲响了警钟。当我们踏入任何一份工作之中的时候,“认真”二字才是最缺乏的。无论你面临的工作多卑微,都离不开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唯有“认真”二字贯彻其中。即使超越科技内容之外,但也总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读后感(四):尹哥评书:《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的脖子》,这里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尹哥聊基因”(ID:yingeliaojiyin),系授权转载。
本书用专业的语言介绍了全球先进制造技术的大部分主流成果,每一章的作者不同,但写作功力极佳,文笔流畅,标题形象,想看干货的能过瘾,想看科普的也能感觉有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先进制造业各个领域的行业报告(含数种核心的生命科学仪器)的精华集成,清晰地描绘出我们的差距和未来。
所以,我也特别推荐理工科的大学生们尽早得书阅读,须知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理工科的学生们也要多提升科普能力,多看案例。这本书中的语言非常生动,通俗易懂,比如书中第3页形容光刻机精密程度的这段话,“相当于两架大飞机从起飞到降落,始终齐头并进。从一架飞机上伸出一把刀,在另一架飞机上的米粒上刻字。不能刻坏了。”又比如,第59页,在形容MLCC(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的构造时,用了这句“MLCC就像千层酥,只不过小得多。”
中国科技之现状,很多问题令人如鲠在喉。懂得硬核科技的媒体本来就少,而大多一知半解的又喜欢标题党,一会“夜郎论”,一会“阴谋论”,故大众之认知,动辄就从“厉害了,我的国”到“不行了,我的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逐步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从制造全局优势到科技局部优势的巨大转变,必须承认,我们的差距是存在的,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全球科技产业高度整合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100%完整掌握某条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更不能忽视中国这个单体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不卑不亢,对核心问题逐一剥茧抽丝,针对短板冷静理性分析。
我一直如此描述创新,创新有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一点中国做得举世无双,如电商和各种共享经济,从本质上来说,这主要是立足于本土巨大的市场优势,易形成寡头,但整体行业附加值不高且对全生态的长期影响可能是弊大于利。
第二个层级是文化的创新,这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诗词大赛带动了年轻一代的“文艺复兴”运动,但这部分只能说刚刚有些苗头,且大部分仍以模仿为主,原创很少(近四十年,可曾有一首大众耳熟能详的五言七律?)文化创新还将决定一个民族的文艺素质,这些将对第三个层级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
第三个层级是最核心的,即科技创新,这才是最为关键且真正害怕被卡脖子的。从李约瑟之问到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该说,只有不断通过科技的持续创新,才能长久保持国家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科技创新是对客观规律的钻研拓展,其具备唯真唯实不唯上的属性,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顶层设计以确保充沃的土壤,同样也需要大量的匠人群策群力。
这些内容此书多处都已涉及,在反复强化的过程中,读者一定会明白“实事求是”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有两处内容可以在再版时修正一下,一是第18-20页,GE/通用电气,以及赛峰/赛风(SAFRAN),公司名字可以统一下;二是第115页,第一段“埃级精度”,这里的10的-10次方没有做上角标,另也缺了单位“米”。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学习更多靠谱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