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草与禾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19 03:1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草与禾读后感1000字

  《草与禾》是一本由波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与禾》读后感(一):换个视角看中华文明史

  《草与禾》,作者从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不断碰撞、交错、融合的视野阐述4000多年中华文明演变史,是一个新颖的角度。

  从史前文明到宋元明清,朝代更叠,政权轮换,历代统治者探索着不同的国家法理模式,如:单一的华夏政权、单一的草原政权,以华夏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

  作者强调草原文明通过强大军事力量对华夏文明 、西域文明、海上文化整合作用,从而推动中华文明进步,形成多民族、多样化、版图广阔的中华文明。

  《草与禾》读后感(二):用更开阔的视野评判中国历史

  《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用更开阔的视野来察看中华文明的变迁,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各朝代的政权模式,以及涉及到创建该模式的君主、经济、历史进程,但都是 浅尝辄止 ,模式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迁也未提及,每章都像个独立的片断,全书没有一个贯通的精神在内,有些遗憾。这本书文字浅显,但要阅读的话,需要对传统的历史有大体了解,读起来才比较轻松,另外,书里的内容基本是直接上结论,少有看到做出判断的依据、参考资料,只能算是作为学习历史的思路拓展吧。

  此外,类似的观点并不新鲜,近几年,施展的《枢纽》、温俊轩的《谁在世界中心》类似,个人觉得比这本好,喜欢的人可以看看。

  《草与禾》读后感(三):中华文明里草的基因

  我们可能低估甚至忽略了传统中华文明中草(游牧文明)的成分,而把传统中华文简单归为农业文明。因为大部分中国传统历史记录出自汉族士大夫之手,在这些史书里,游牧文明对传统中国文明的贡献和影响被大大低估或刻意遮掩。近追清元,远绍隋唐,都是草与禾共同塑造的结果。农业文明是相对静态的,流动性不足,而草原不是。南北方向的迁徙路线要比在草原带东西方向迁徙困难多了。迁徙的便利性带来了文化与技术交流的便捷性,在草原带的一端出现的先进技术,可以很快传播到草原带的另一端。所以在农牧文明时代,草原有类似今天海洋得作用。此书和施展的《枢纽》一起呈现中华文明本身的多元性,感谢这些年轻学者对中华文明的重新审视。如果说中华文明有三部曲的话,那的前两部是《水与火》、《草与禾》,第三部应该是《陆与海》。

  《草与禾》读后感(四):从草与禾的角度看中华五千年演变

  草与禾,对应着以放牧为生和以农耕为业的两个不同的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这本书就讲述了这两个文明在中华大地上5000年来的相互碰撞、互动和融合。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书,能让你把自己上学时学到的历史事件都连在一起,并且从文明融合的角度给出一个合理的演变理由,这个也体现出了作者在这方面的深思熟虑。

  历数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夏文明相互碰撞的时代,从最开始大秦帝国直逼匈奴漠北,汉代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到拓跋鲜卑建立北魏逐渐尝试入主中原。草原文明在与中原文明碰撞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相互的融合:作为一个朝代,如果同时包含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那就需要一个非常合适的政治制度来维持他的稳定。北魏孝文帝做出了尝试,迁都洛阳,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也给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带来了生机。最后一统天下的隋唐,他们骨子里面的血液俨然已经有了草原的基因,被称为天可汗、天下共主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就与拓跋鲜卑具有深厚的联系。之后辽金与宋朝的碰撞也大大促进了文明的融合。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文明融合的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创建了元上都和元大都的豪华盛况,中国的疆域也达到历史最大。女真的清朝其实已经建立了很完善的制度,奈何遇到了全球化的浪潮,最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之前看狼图腾,就对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有过比较和评论,说游牧文明中带着狼性,农耕文明中带着羊性。每次华夏被入侵,就是游牧文明重新给农耕文明带来了活力,促进中原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当游牧文明的狼性逐渐被羊性所取代时,就会有一股新的游牧文明诞生,由此循环往复。之前看这个说明,我并不赞同,但也说不上理由。这本书就给出了很好的解释: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具备不同的特点,游牧文明并不能产生他们所需的全部物资,他们需要不断转移居住地,掳掠其他文明的资源才能够生存,而游牧民族的首领也必须通过不断获得物资才能得到部落成员的认可,才能维持他们的地位。农耕文明则稳定的多,他们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不同阶级之间。所以两个文明并没有优略之说,他们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草与禾》读后感(五):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之间分分合合,最后还是融为一个国家了

  读《草与禾》

  讲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之间相互纠缠,互相影响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看历史的角度。

  从商周时期一直到清朝,两者的影响从未间断过,农耕文明有一套比较稳定的统治管理制度来约束管理的臣民,而游牧民族则是需要互相的联盟一起来发展,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对平等的。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没有高下之分,它们是形成于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区域文明,就像华夏文明吃的是米粥,而草原文明喝的是牛奶,草与禾的世界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治理方式,生活方式。最开始两个文明之间是敌对的,慢慢随着历史的发展,游牧文明想要统治华夏文明,从商周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已经开始与华夏文明开始大融合,再后来的隋唐五代更是相互之间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了元代完全用游牧文明的方式实现了大一统,可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治理方式没有取得华夏文明的认可,最后在不到百年里就分崩离析,直到清朝,游牧民族针对不同的文明实施不同的政策,同时国外的农作物引进也解决了温饱问题,才得到了游牧民族和华夏文明的结合,才有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这中间草与禾之间有过战争,有过和亲,有过纳贡,有过称臣,相互之间影响,想占有彼此却又无法管理,这中间的故事太多太多。民国时期从开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变成了汉蒙藏回满的五族共和,这都是为了团结大多数人,也说明了中华文明本身就是包容性很强的。其实直到现在我们国家实施的政策也是针对不同的民族实施不同的政策,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少数民族给予高考加分或者其他财政补助的的照顾。不过从目前我自己的思考来看,慢慢的少数民族会逐渐变成汉族,学习汉字和普通话,因为目前国内各种先进的技术,各大公司各种手机操作系统都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如果少数民族想发展不学习汉语汉字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因为就算你想和汉族人做生意,不学习语言你是无法赚到钱的,而且很多最新的资讯也是汉字在传播,所以我预测百年以内,五十六个民族会逐渐越来越少,变成几十个或者几个民族,这么做不是谁有意为之,而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现在还有谁是鲜卑族,契丹族,西夏族,匈奴族 羯族 氐族 羌族一样,都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华夏民族融合了,可能你我的身上也有着他们的血液,可是再也无法找到他们最原始的民族了。

  《草与禾》读后感(六):只做不说是绝对绝对不行的

  只做不说是绝对绝对不行的

  2020读书清单之12 读波音《草与禾》

  2020.03.18

  蒙古族波音《草与禾》,2020年第12本读物。中信出版社2019年6月精装版,308页,22.8万字。给以五星+评价。

  罗辑思维罗胖子推荐的书籍很多,大多质量并不高,但波音这本书属于少见的可读性很强的书。

  作者波音,我刚开始以为是个外国人。其实不是,他是蒙古族的中国人。

  书的副标题: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这应该是对《草与禾》最精炼、最精辟的解读了。

  这是一本令人脑洞大开的书。关于书的内容,罗胖子专门于2019年9月17-20日,拿出四天时间做了详尽解读,分别是《我们对游牧文明有什么误解?》、《为什么这场厮杀延续千年?》、《元朝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草原帝国为什么消失了?》。所以,再花时间谈《草与禾》的读后感似乎多余。但是,读罢却觉得如鲠在喉,不得不吐之为快。

  为什么游牧、农耕两大文明实际上并存了4000年,留给我们的印象却只有华夏农耕是一种文明,草原文明始终是愚昧的捣蛋的配角呢?

  说实话,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曾经思考过,得出结论也并不困难。但我们从来未思考过,也许,正因为我们是汉人,总是天经地义的认为我们是正义的一方,因而无条件的相信了我们汉人秀才的误导。波音能够思考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他是蒙古族人,他肯定是为自己的祖先鸣不平多年,而后进行思考的。

  现在想来,非常明了。中华民族这4000年的文明,的确是由草原文明、农耕文明共同创造,但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却仅是农耕文明的一家之言。草原文明在历史编纂方面,始终是沉默的一方。

  由是想到,孔子讲的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草原文明4000年,只有质,没有文,所以只能给人留下野蛮愚昧的印象。而农耕文明呢,留下的史书当然只能是一面之词,给我们后人的印象当然是文质彬彬了。

  由是想到,我们一般人在单位、在社会,如果只做不说,或者做得多说的少,那我们在单位在社会给人的印象,就只能如同草原文明之于农耕文明了。做人做事,认真做勇于任事,与善于表达擅长总结,二者同等重要,绝不可偏废啊。

  要能干,更要会说善总结,是谓文质彬彬。只做不说是绝对绝对不行的。

  @�?f��F

  《草与禾》读后感(七):自己如何与他人融合

  我们常说,中国是华夏文明、我们是华夏儿女,“原因在于,史书大多是华夏文人书写的,他们往往站在华夏的视角看待华夏、看待草原。而草原世界早期没有发明文字,即便后来有了文字,其文献的生产量也远远不能与华夏相比。草原和草原族群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是不是原来看完上面这些文字,就对《草与禾》本书产生了些许兴趣?那简直是一定的!我们在看到对于一个常识性的、所谓定性的、司空见惯的事物的不同看法甚至是逆反观点时,通常都会激起强烈的兴趣,也懒得举例了,且看最近周小姐从她的视角给大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罗先生,足矣。

  起初,在得到APP上听到关于《草与禾》的介绍,心水不已。但当自己真正端在手里时,估计还是和我历史书看得少很有关系:读着读着,更像是中华历史拼凑的大杂烩,甚至有点掉书袋的感觉。

  试想,当你在社交媒体上跟着一起吃瓜,起初感觉得到了很多“有趣”的惊爆内容,眼球都快爆了!但是随着媒体们火炮越来越猛、战线越拉越长,你逐渐觉得在一旁静静吃瓜都无比乏力,只是因为你一开始就不是很关注周小姐和罗先生。

  对于真爱粉来说,一定是百感交集的。

  对于真正的史料研究者来说,一定是个绝佳的探索角度。

  这其实是一本可以不断咀嚼的读物,本身嘛,在历史面前,没人能够简单几口消化完。而我们用辩证思维来看待历史的目的,也是为了以此来看待自身。那么,去思考和利用本书传达的有关“融合”的概念,是当下的我,更值得学习的。

  无用多想,也就八个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重点落实在自己的交际圈,比如家庭、宿舍、伙伴、职场等等。

  大家肯定都刷到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水平,就是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通俗理解,也就是环境成就你。既然如此,何不倒行逆施?自己塑造一个逼迫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环境。问题来了,如果做绝一点,是否就是将身边的人划分三六九等?向优秀的人扎堆?与low比划清界限?No!No!No!牢记,人无上下之分,只有左右之别,没有完美的人。咋办?融合!将自己与他人融合!偷偷拿出纸笔,现在看着你的邻座,TA可能是你的同学、好友、同事、家人,写下你眼中TA的三个优点、三个缺点,然后你就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了。

  想开一点,其实咱们无时无刻都是在适应身边的环境,无论是爸妈、儿女,还是朋友、同事。但咱们不是为了成为对方的依附品,咱们可以从他人身边不断学习、反思、博采众长。

  都说当今信息爆炸,最可怕的爆炸点不在于社交媒体的火力,而在于你眼前的、身边的这个看似熟悉的人,TA的身上可能有数不清的故事和想法。

  最后,历史也好,八卦也好,情爱也好,自身也好,正式因为这个世界永远存在信息差、存在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才会充斥丰富多彩的喜怒哀乐吧。

  《草与禾》读后感(八):从华夏与草原两个政权角度回顾了中国历史

  书中每个章节的标题就是4000年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融合史的脉络:

  ·战国结束两大文明正式形成

  ·两汉时期双方对峙各有胜负(汉朝胜则草原散,汉朝败则和亲赔款)

  ·隋唐时期形成了以华夏为主的混合政权模式(以华夏强大的农耕生产力为基础,辅之以草原色彩的军事制度)

  ·契丹女真努力想要实现的以草原为主的混合政权模式

  ·成吉思汗万里一统的元朝统一政权模式(元朝的三大支柱是:草原军事力量、华夏生产力量和西域商业力量。元朝的命门是漕运,漕运中断引发政治体系崩溃,最终导致覆灭。元朝用尽心力,借助各种科学技术与金融创新,实现了一次较为粗略的“全球化”。这次全球化是海陆并进的,它比西方借助大航海时代开启的全球化更早。)

  ·清朝统一政权模式(第一次对草原实现了中央政权的直接管理。最终消灭草原帝国的决定性力量,来自整个世界的大趋势,大航海时代美洲农作物的种植,让农耕带北移,火枪的引进让草原政权赖以生存的军事力量瓦解)

  作者后记中的总结非常到位:“统一天下的重任最终由草原背景的族群而非华夏背景的族群来完成,这是因为统一首先要以疆土的统一为基础,草原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华夏王朝所不具备的、难以抵挡的。当然疆土的统一只是浅层次的统一,甚至在统一之前,经由漫长的混合政权模式的历练,草原背景的族群就已经对不同区域文明的政权组织、生产方式、文化传统有了充分的认知和融合尝试,这是元朝能够实现统一政权的历史背景。这个统一政权模式之前,中华文明的融合有着强烈的递进关系,从草原、华夏各自群星闪耀的远古文化,到整合为单一政权,再演进到混合政权,最后形成统一政权,即使偶有反复,但大趋势几乎可以认为是必然的结果。”

  其他值得记一下的观点,摘录如下:

  gt;> 不论华夏政权,还是草原政权,都要面对一种复杂的局面,那就是辖下民众的族群是多元的,民众的生产模式、文化习俗也是多元的。这样的局面不是之前汉朝的单一华夏政权模式、匈奴的单一草原政权模式所能应付的。在一片乱世中诞生的统治者必须探索一种适合新局面的新的政权管理模式。

  gt;> 两个巨大的区域之间正在实现“经济一体化”。经济模式不是两者变成一个样子,而是互通有无,各有所获,互利共赢。这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融合,它比依靠军事力量的疆域融合或者政令控制下的融合更生活化,从长远看也更有意义。

  gt;> 文明的认同感才是最为重要的融合,哪怕疆土是分裂的,大江南北的人们依然有着类似的梦想,为了天下的统一而各自奋斗。

  gt;> 目前发现,“中国”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上出现的一句“宅兹中国”。不过,西周铭文所说的“中国”,不过是当时的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一小块区域。此后2000多年的历史中,虽然“中国”这个词汇经常出现,但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而不是代表了一个主权国家。

  直到《尼布楚条约》签订,“中国”才在真正意义上代表了一个主权国家,虽然当时整个国家的国号是“大清”,但条约明确以“中国”这一词汇代指国家,而且第一次在“中国”的北部划出了一条国境线!

  《草与禾》读后感(九):以教科书里没有的视角来看中华历史

  《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一书的作者是蒙古族作家波音,他以前做过《世界遗产》杂志的编辑,也出版过一些历史经济类的科普读物。

  之所以提及他是蒙古族人,是因为这本书主要以草原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中华民族的历史;来梳理中华民族历史上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我想这与他少数民族的身份有一定关系。

  波音在自序里提到,长久以来中国的史书都是以华夏王朝的更迭,也就是“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为主线来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但是草原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同样深远。他提出:“从任何单一区域文明的角度来解读古代中国,都只是对作为整体的中华文明的管中窥豹、盲人摸象。”所以,想一览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貌,不应该只从中华视角看过往,也要顾及草原及其它视角。

“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

  所以这本书标题的草与禾也就是指草原与华夏,他把“草的世界”(文明)归纳为北方蒙古草原及其两侧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或者粗略地说,是长城之外的区域。而“禾的世界”(华夏文明)则是指长城之内,以农耕平原为主干,囊括了山川河湖的区域。

  在这本书里他也提出了单一的华夏政权、单一的草原政权,与“以华夏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和“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概念。他的主要观点是任何单一的政权模式都只能在自己的地盘适用,而无法有效管理对方。像汉朝的“封狼居胥”、“燕然勒石”这样华夏武将至高无上的荣誉最终却因为汉朝无法直接管辖草原,导致新型游牧民族取代被打败的匈奴继续骚扰边境而沦为无用功;同理,像南北朝时期的前赵、后赵等游牧民族建立的单一的草原政权也无法在华夏地区立足。

  而后世的隋唐之所以能一统草原与华夏,是因为隋唐的君主带着“草原的基因”。他们的出身可以追溯到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因此擅长骑兵作战、对草原非常熟悉。波音把隋朝和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成为“以华夏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而那些在入住中原后,保持自己军事优势的同时,在民政方面吸收华夏治理方式的少数民族政权,波音将它们称之为“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

“小天下”与“大天下”

  在此基础上,波音还提出了“大天下”和“小天下”的概念,即精耕细作、安土重迁的华夏区域对于整个中华文明来说只是“小天下”,而草原政权(如元朝)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完成了疆域上的大整合,把草原、中原乃至东北丛林、西域绿洲、青藏高原都囊括在版图之中,使中华文明圈不仅包含华夏文明,还包含了草原文明、西域文明、高原文明乃至海洋文明等,推动了华夏“小天下”迈向多族群“大天下”。

  这个观点类似于日本历史学者杉山正明在他的著作《驰骋草原的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一书中提出的“小中国”与“大中国”。 这种大小并不是指疆域的面积,而是指不同的国家建构模式。杉山正明将用汉文化去覆盖全部国家疆域的治理方式称之为“小中国”;而“大中国”指的是一个能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多民族之巨大中国”。

  这种“大中国”的国家建构模式萌芽于辽、发育于金、定型于元,而最终成熟、发达于清。杉山正明认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草原政权推动的“大中国”国家建构模式的参与,今日中国就不可能有这般囊括草原、中原、丛林、高原的广袤版图。

  我想,这样的论点对于大多数汉人都是新奇的,因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这样教的。但这正是《草与禾》值得一读的原因,因为我们要意识到汉族不等于中华民族;我们的历史不应该只有一种角度;我们的社会也不应该是一言堂。

  《草与禾》读后感(十):罗振宇:草原帝国为什么消失了?

  李鸿章说过,近代中国遇到西方文明,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意思是西方人来了,这是中华文明的巨大的、全新的挑战。过去我们也一直是这么看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但是今天我们可以追问一个问题:这个“大变局”一定是一件坏事吗?它有没有其他作用呢? 过去这一百多年,西方人带来的新挑战,吸引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注意力。但是你可能有没有注意到,中国人原来遇到的挑战居然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折磨了中原地区几千年的北方边患问题,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民族的挑战,居然一下子就没了。 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即使西方人不来,清朝自己也把北方边患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清朝继承了元朝的很多智慧,建立了一个非常大的制度框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简单说就是:用农耕地区的财富来维持经济秩序,用草原地区的武力来维持安全秩序,用雪域高原的宗教来维持精神秩序。这个话题,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听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的课程,里面有非常精彩的分析。 但即使如此,农耕和游牧两种文明的冲突也只是弱化了,并不是消失。要不怎么清朝还是有所谓的“十全武功”?不同程度的边患还是有嘛。而西方人一来,中国一旦融入了全球化,这种冲突好像就真的就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了。草原对于中原来说,再也不是噩梦了。它变成了风情,变成了边陲,再也不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恐惧了。 我们来看看全球化到底给草原带来了什么? 最容易想到的武器的变化。有了枪炮,有了汽车装甲车,草原骑兵在速度上的优势不复存在了。 但是不止于此。《草与禾》这本书提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虽然非常慢的变量,就是粮食品种的变化。 1492年,哥伦布到了美洲,然后引发了“哥伦布大交换”,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像玉米,开始普及到全球,这对中国内部博弈的影响也非常大。 中国古代王朝有一个软肋。就是越到后来,粮食产地和经济中心就越偏向南方,而政治中心和安全威胁一直都在北方。这就出现了一个断层。那怎么办?就必须南方向北方输血。这个通道就是大运河。运河一旦出事,北方就捉襟见肘,全国的政治结构都要崩溃。 清朝刚建立的时候,其实也是面对这个难题的。但是清朝运气好,赶上了“哥伦布大交换”,美洲的作物引进到了中国。有学者专门研究当时的人口死亡率的情况,发现,在16世纪之前,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人口死亡率就上升。但是到了清朝建立之后,也就是17世纪后叶,这种季节性的死亡率上升的现象就消失了。粮食问题开始缓解,于是人口大增。 这是总量上的变化。但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内部结构的改变。玉米、红薯、马铃薯,这些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抗旱,适合在北方栽种。那农耕区就开始向北推进,挤压了过去的草原带。东北、内蒙南部,居然破天荒成了农耕区。清朝崛起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老家东北,后来居然成了重要的产粮区。没错,从雍正时期开始,清朝就经常通过海运的方式从东北向直隶、山东调运余粮,赈济灾民,平抑粮价。我们这代人已经很熟悉,把北大荒称之为北大仓,但是清代以前的人不可想象啊,东北怎么会是产粮区呢?农耕的地方多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就少了。此消彼长,这也是草原力量衰落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副作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清朝自然比元朝的底气更足。关键时刻,王朝续命的能力就更强啊。 做个对比就清楚了。元末的起义军把南方一占领,通往北方的漕运一断,蒙古皇帝就只能缩在北京城里,随时准备往草原逃跑,因为经济命脉断了。而清末的太平天国,路数和元末的红巾军一样啊,都是占了江南,断了漕运。但是,清朝仍然可以有效维持全国的局面,组织军队反扑。为啥?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大增,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你看,全球化带来了清朝皇帝不喜欢的东西,比如英国人的舰队,但是也带来了能解决清朝皇帝难题的东西啊,比如美洲的农作物。 全球化还带来了什么呢?国际关系的变化。 我们过去的概念都是: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一直自称为是天朝,固步自封,不肯平等和其他国家交流。其实也不尽然。真正显示了实力的对手,清朝皇帝也是能安静地、平等地坐下来谈的。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学过的,1689年,清朝和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不就是个例子吗? 《尼布楚条约》不仅是一个划定双方国界的条约,它还是一个通商条约。但是签订条约的双方对它的理解不同。大清朝在乎的是它划界的这一面,而沙皇俄国呢?看重的是它通商的这一面。 你想,大航海时代,西欧各国通过海洋贸易都发了大财,沙俄看着也眼热。但是俄国的地理位置太靠北了,海洋贸易搞不起来。如果能在陆地上和中国的贸易路线打通,对俄国来说就太宝贵了。所以,《尼布楚条约》一签订,沙俄很高兴,说拿到了“与中国人进行正式的和永久的贸易”。 请注意这两个词,“正式的”和“永久的”。那反面是啥呢?难道还有“不正式的”“临时的”贸易?有啊。就是原来通过草原民族做的中转贸易啊。现在条约一签订,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了嘛。具体到当时,这个中间商就是蒙古的准噶尔部。 这个准噶尔部,不简单哈。它的领袖噶尔丹,应该说是中国北方草原最后的英雄,也是有再当一回成吉思汗的理想。 但是你看这个进程: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第二年1690年夏天,康熙皇帝就和噶尔丹在乌兰布统草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打了一仗。噶尔丹战败逃跑。准噶尔部就此衰落。 在这一仗的背后,俄国人的态度很重要。原来俄国也是和准噶尔部眉来眼去的。但是,条约一签订,俄国人就翻脸了。噶尔丹派使者去莫斯科,甚至许诺向俄国割让大片土地,但是沙皇连莫斯科都不让他们进。对啊,俄国的目的就是要经商,现在目的达到了。至于噶尔丹,就让他自生自灭好了。 1757年,清朝打赢了对噶尔丹的最后一战,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从此以后,游牧者来来往往的北亚大草原,被清朝和俄国用清晰的分界线一分为二,俄国在北,清朝在南。过去历史上的草原帝国再也不复存在了。 在这个过程中,你能看到一种背后的力量。当现代世界的国际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就像俄国人说的,他们需要一种“正式的”和“永久的”贸易。草原帝国的中介作用再也没有存身之地了。那种混沌的、非正式的、方生方死的力量,在世界体系中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草原帝国,在这个世界上呼啸来去几千年,最后,就像诗人艾略特说的:“轰然倒塌了,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草与禾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