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眼中的伊拉克战争》是一部由战争 / 纪录片执导,美国主演的一部2006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摄影师眼中的伊拉克战争》精选点评:
●纪录者的观点
●打爆武装恐怖分子的头,也打爆“维和部队”的头。
●
●几个战地摄影师说的应该是真话 设路障粗暴查人 踹门搜索民宅 平民遭殃 通胀严重。但是很肤浅
●其中几个观点还是挺让人印象深刻的
●
●三句不离911
●摄影师眼中的伊拉克战争magnet:?xt=urn:btih:7e2ef5043d25556bf6f4b36a831128d81bf45e40
●前20分钟说不上来的感觉,像浮在水面上的冰,隔了一层,导向性略强,摄影师的作品剪辑一下就变成了官方的政治手段,摄影师的作品不能为人民发声的话就意义不大了。20分钟后慢慢就还好,更深入、自省,这才是纪录片需要做到的
●灯塔国的自以为是真的一绝
《摄影师眼中的伊拉克战争》观后感(一):恐怖的理由
真正的战争,只有惊恐的眼睛和支离破碎的人,而不会是手捧鲜花夹道欢迎。911之后美国人才意识到战争和灾难并不是荧幕上报道的遥远的故事,我无法评价美军或者伊军的做法,身处战火,每个人都有充足的理由去杀戮或者被杀戮,这才是恐怖的理由。
《摄影师眼中的伊拉克战争》观后感(二):Web资源
纪录片:真实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自拍)
推荐大家看一部HBO的纪录片,伊拉克战争亲历记《generation kill》
大家可以去看看,很震撼,可以去迅雷看:
如果想看高清,可以去电驴下载:
说点自己的感想,美帝国确实还是很先进,影片觉得没有像《黑鹰坠落》那样火爆那样过瘾,不过对于我来说,至少有穿越城市和桥头激战这两场紧张的,很满足了,本来现代战争就不像以前那样有过多的短兵相接。
里面士兵的生活很真实啊,而且我看了两遍以后,才弄明白人物的关系,以及上下级的属性。我还特别喜欢听他们之间的通讯对话,尽管有的对话没有翻译出来。
吾儿是炮灰?【BBC:伊战十年】
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纪录片
《摄影师眼中的伊拉克战争》观后感(三):不为夺伊石油?密件披露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真正企图
新任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Chuck Hagel)、曾任美军负责伊拉克事务中央司令部指挥官的四星上将阿比扎伊德(John Abizaid)、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前总统小布什、参议院资深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曾负责为小布什演讲拟稿的政治评论家David Frum、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John Bolton)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NSC)的高官都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全是为了石油。
不为夺伊石油?密件披露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真正企图但英国BBC及《卫报》调查记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Greg Palast(左图)发现,事实并非如许多人推测,他得到的机密文件暴露了美国对伊战争的真正企图:不是要夺取伊拉克的石油,而是要让萨达姆政权控制的所有石油都无法销往国际市场,这样就可以保证高油价。
alast说,之前也以为,英美攻打伊拉克是为争夺石油资源不惜动用武力打倒萨达姆,低价买下伊拉克油田,运走石油。
出乎Palast意料的是,真相比上述“鲜血换石油”的做法用心险恶得多。
他发现,在小布什政府时期国务院与石油业业内人士共同草拟的323页方案之中,一份名为“伊拉克石油体制与情景分析”(Iraq Oil Regime Timeline & Scenario Analysis)的报告里有这样一句话:
一家国有企业……会增进政府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的关系。
而另一份美国国务院的机密文件则呼吁彻底进行伊拉克石油业私有化,出售所有的政府持有资产,还注明是卖掉每台油井架、每根油管、每个油罐,“特别是石油”。
之所以有这样的呼声,是因为当时美国军界盛行新保守主义的观点,认为要拆分出售伊拉克油田,提高产量,大量增加石油市场供应量,从而打击欧佩克,冲击沙特阿拉伯在欧佩克的政治主导地位。
美军驻伊最高行政长官加纳(Jay Garner) 曾抱怨新保守主义的这种想法会引发伊拉克内战,为此还被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撤了职。
顶替加纳的布雷默(Paul Bremer)是前国务卿基辛格公司的一位合伙人。他要完成企业对伊拉克资产、尤其是石油的收购。
他监督伊拉克石油业全盘转移给国外企业,却令人意外地没有对油田动手。
据Palast掌握的资料,布雷默敢这么做都源于一个人,只有这个人能罔顾整个军方的新保守主义作风,向布雷默施加这种影响,他就是老布什总统执政时任国务卿的贝克(James Baker)。
贝克不仅是布什家族的幕僚、共和党的重臣,他还有更重要的一重身份:埃克森美孚公司和沙特王室的顾问。
不管是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商埃克森美孚,还是沙特阿拉伯的皇室,贝克的客户都不会任由一群新保守主义分子振兴伊拉克的石油业、突破欧佩克的产量配额限制、让全球市场每天增加600万桶产自伊拉克的石油,因为那样一来,油价就会跌到每桶13美元这样的1998年水平。
石油大亨不可能允许伊拉克的油田私有化,失去政府控制,那样伊拉克就不会遵守欧佩克的配额限制。于是,美国石油业界就使出浑身解数,竭力避免伊拉克油田转由私人所有。
因此,真相就是:美国石油企业根本不想拥有伊拉克油田。正相反,他们要保证伊拉克今后恪守石油产量限制。
萨达姆才不会停止产油,他会想方设法多卖些油。西方制裁伊拉克期间,油价上涨了300%,因为伊拉克石油销量由400万桶减少到200万桶。
萨达姆倒台以后,控制产油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关闭破产的伊拉克石油企业,维持欧佩克的配额现状。
贝克手下的研究所很快秘密地开始为国务院起草那份323页的方案。
2003年5月,前壳牌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Phil Carroll飞赴巴格达接管伊拉克石油事务。
他告诉布雷默:
根本不会有石油私有化——这种说法到此为止。
当然,还有些伊拉克石油会流出市场,主要根据产量分成合同销往中国。虽然这类销量有限,但利润可观。
这就是小布什总统赢得伊拉克战争的方式。美军入侵伊拉克不是 “鲜血换石油”,而是出于比这阴险得多的目的:鲜血换来无油。也就是说,用鲜血保证不让一滴油流出伊拉克。
这场战争是要保持供应紧张形势,推高油价。
alast说,当时的小布什总统、切尼副总统和贝克并不是在做产油的生意,而是在做制造利润的买卖。
他们已经成功了。日产能可达600-1200万桶油的伊拉克现在还遵循欧佩克以前的配额,日产量不超过300万桶。
结果就是:今年3月,到了伊拉克战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也要迎来原油价格超过每桶100美元的第五个年头。
以下是根据Palast的伊拉克石油战秘史制作的重大事件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