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之旅》是一本由(英)克里希那穆提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般若之旅》精选点评:
●禅师开悟的最后一环,善用能量
●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观照本心。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克的一本书 有点深 当时觉得 但是我很认真的做了笔记 我想现在可以再看一遍这本书
●。。。。。。
●此书较深奥,本人的水平要多番回头反复的读才理解其中之深意! 细看之下,建议有英文能力的朋友们还是读英文版较妥当!
●关于佛学问题,我从没看过这么激烈的质疑和辩论,好在真理越辩越明,辩论是开启智慧的钥匙
●或者,她就是我最後的“我執”。只因她太美,故棄之不捨。或者,只有當心說“放下”因而放下方這是完滿;強迫剃去三千煩惱絲未嘗不是一種我執。你可以說這是藉口亦無妨。
●书评:我曾经在爱读克书的人里面混了一段时间。就是有关这本书的翻译问题,有个罗生门的问题。例如,胡老师说,她翻译的时候,为了扩大受众面,和克的基金会商量,就是用佛教系统的语言翻译的这本书。后来,有些读克书其他人说,其实基金会根本没有答应。哈哈。
●他是个苦口婆心的人,直到去世。故伟大的纪伯伦说他是菩萨。20圆融、反照,就是说禅。胡因梦真是不通之人,读起来的中文这么奇怪。
《般若之旅》读后感(一):绝对的好书
让我一直都在研究思考的问题好像有了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就是明与暗的关系。明了就没有暗。这种持续的如实观照不容易,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那种惯性。应反复的练习知道将如实观照成为习惯,也许习惯了那个我就淡了或是消失。还需要再多读几篇可能还有新的感受。继续吧!
《般若之旅》读后感(二):心灵自由之路
这本书正放在面前的书架上,安静地立在那边。
很受启发。会引着你自己去想去看。不会下什么结论,也不会要求你怎样怎样。
看这书的时候,心里没有涟漪。
不好多说的,这种直接进入你灵魂最深处的书,很少有的,看这本书,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般若之旅》读后感(三):胡茵梦翻的有好有不好
好的地方是,语言和理解还算精准,虽然我没看过原文,但是翻译过来语言很流畅。缺点是胡茵梦自己也说了,为了方便许多懂佛教的人理解,用了佛教的词汇,但是对于我这种对佛教词汇不了解,造成了不小的障碍,而克氏的话里并没有借助佛教词汇,人为增加了障碍。操,真他妈自私
这些词比如 观照,妄念,如如不动,业力等等
第9章,没有说完,后面没有了。。不知道为什么,谁能解一下?
第9章说的是 @无意义的@内心起伏,所谓喋喋不休的心,内心的焦虑,焦作等等是 在反面中包含了正面,因为想稳定才会有焦虑,在完全的焦虑中是认知不到的,有了认知到的时候才有自我。
妄念起初不存在,有了后才自动化,才成了习惯,而妄念是无思维的结果,而提出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都应该如如不动。
不过这好像只是说了怎么来解决问题产生后的后果,而不是再说怎么解决问题本身。
那,妄念到底需不需要去掉呢,怎么去掉呢,只要观照到了,而不为所动就能够去掉吗?
《般若之旅》读后感(四):摘要
我想深刻定境的基础就是身心和情感的均衡祥和,而且还要把所有的有为法放下。
-焦躁的心自然想要不焦躁。
-没错,那么就去对治焦躁,而不要考虑定境。
-但是焦躁的心总想寻求相反的状态。
-那么它就必定陷入冲突。因为想要不焦躁,其实就在强调焦躁。
我想知道身心和情感的祥和是什么?那是一种圆满而不分裂的状态。智性不过度发展,只是清醒、客观而理智地运作;情感不过度,没有情绪的起伏和感伤,也没有歇斯底里的突发状态,只是保持在关怀、同情、温馨和爱的活力;而身体本身就有自己的智力,不需要心智的干涉。这是一种一切都美妙运作的感觉,就像一部优良的机器一样。我们能不能达到这种状态?
-为什么身心之间会产生分裂?
-是我们的教育造成了这种分裂。因为传统的教育总是强调思考和背诵,因此把心智的运作和生活分开了。
-也就是过分强调智力。不受教育的人又可能过分强调情绪。
我想弄得更清楚一点。我为什么要称之为“混乱”?这意味着我已经先入为主地暗示了它的反面,也就是祥和。我把自己正在体验的感受和曾经体会的祥和作了比较,因此我称现在的感受为混乱。能不能不这么比较,而只是简单地看着我内心的混乱?因为比较本身可能就是混乱的一种形式和肇因。比较一定带来混乱。因此混乱并不严重,真正严重的问题是衡量和比较。
-传统的观念中,一念熄灭另一念所起的空档就称之为定境。
-这并不是真正的定境。
冲突就是矛盾,比较,模仿,臣服和压抑。
-觉察力本身就暗示了自我的分裂。
-这就对了。因此你只能说:部分的我正处于冲突中。你其实从没有和冲突合一过。
悲伤也是一样,如果悲伤产生,就让它完整呈现,而不要企图逃避。我们有没有彻底悲伤过?有没有彻底快乐过?当你发觉自己在快乐时,快乐就已经结束了。同样,如果你彻底充满着这个被称为困惑、悲伤和冲突的东西,这个东西很快就消失了。
我们只需要如实地处在真正的状态中,而不再制造额外的困扰。我们的心一旦能彻底和自己真实的状态“共处”,它就不会再制造任何冲突。如果我爱你,我不再附加额外的执著,就不会有矛盾产生。因此我说,就维持在那真实的状态中,直到我的心完全充满着那一刻的悲伤、困惑或冲突为止。
《般若之旅》读后感(五):终极答案:不抗拒
克氏的这一系列演讲和讨论,书名起做《般若之旅》。那么什么是般若呢?就是无上智慧的意思了,是大智大慧无上智慧无敌智慧。
这本书当然谈了很多东西,从无我到空性,从恐惧到依赖到抗拒。其实终极答案已经给出来了,就是不抗拒。
接触过很多读克氏的书的人,大部分人有两个疑问:克氏所说的那些境界到底是什么?克氏所说的如何达到?哪里有修行方法?其实克氏所言,已经透漏出了完整的修行方法,而至于如何达到,大概都是因为并没有明白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至于这些境界到底是什么,根本不需要去问,因为这不是分析所能达成的,越是分析越是碰不到,就是这个样子。
思想,正是障碍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靠思想、思考、思维来想觉悟,这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所有的觉悟都源自体验,而非思考,它绝不是一种思维活动;但这不代表着可以放下思维。在还没有超越思维的时候,还是需要依赖思维的,但这不表示思维可以解决问题。
当你看到蛇,你本能的很害怕。让你害怕的真的是蛇吗?还是你对蛇所抱有的成见和思想?很明显是你的思想。类似地,这个世界并没有快乐也没有孤独,有的只是快乐感和孤独感,而这些XX感,无非都是思想的产物。思想对这些认识加以记录形成记忆和印象,而此后一旦类似的东西出现(准确的说,并不是让人快乐或者痛苦的现象出现,而是你给现象贴上了这样的标签),这些东西就不自主地被调出来;基本上,人是被思想所控制,而非控制自己的思想。自由之思想?思想永远不可能自由,因为始终都是自我为中心,有这个中心,就会有范围。参照物的存在,就是局限的原因之所在;而觉悟是在思维之外是在局限之外的东西。井底之蛙怎么会看得到外面的东西呢,它以为井底就是这个世界,而别人的世界跟它看到的井底的世界是一样的。不要觉得这个很简单,你看别人看简单,但是你看不到自己;当你看到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你本能地心理投射,你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你自己,同时你认为别人也是这样。所有的你对别人的看法,对外界的看法都是你自己。你的解释就是你自己,别人未必如此。你看到一条微博,觉得对方幼稚,其实正是你自己幼稚;你认为别人也这么想,其实是你自己这么想,思想就是这么运作的。这都是类似的道理。
放下思想,可以立刻做到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不是一定的,根器好因缘已到的人,可能别人的一两句话他就开窍了。这里面其实就是禅宗所言的明心见性。一旦见性,便知身体不是我,而思想也不是我。
有人说,很多过去的回忆总是冲进脑海里,根本去不掉;这就是在抗拒,不是吗?例如,一群蜜蜂在向你扑来,你是不是想赶走他们呢?然而,如果你很明确,你就是蜜蜂,你还需要赶走他们吗?思想也是如此,我不是说思想是你,而是克氏所言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是一样的,你就是被观之物,思想创造了观者和被观之物的界分。如果没有这种界分,你就是它,它就是你,这个时候,你就意识到你并不是这一切,还有另外一个你。当然,这么说,只是便于理解,只是语言上的善巧,并没有一个你存在,也没有一个我存在,而所谓的本心,也正是无形无相,在最初阶段,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灵魂,而事实上并没有这样一个灵魂,并没有我存在;所以不要再问我是谁。很多人问,既然肉体不是我,思想也不是我,那么我到底是谁?那我来问你,谁在问?问者是谁?你真的明白思想并不是你吗?如果你明白了,就没有一个人在问。你不需要知道我是谁,哪怕是个终极的本我,这都没有任何意义。你之所以这么问,说明你的思想还在寻找安全感,这不是思维所能达成的,思维绝对不可能给你答案,这个世界擅长思考的太多太多了,如果思考可以解决问题,那就说明觉悟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通过新东方来培训的,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界分,就是分别心,是思想的产物?也算是思想的显现。思想,不停地冲撞,很多人想停下来,想止息下来。思想真的可以止息吗,是真的可以吗?很多人圣贤说通过修行是可以停止思想的。我可以告诉你,思想永远不可能停止下来,不要试图排斥它也不要试图止息它。这都是抗拒。所谓的“停止思想”,这个停止,并非是真的止息了,而是貌似停止了。我来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路边走,旁边有个建筑工地,嗡嗡作响,你很讨厌,想止息嗡嗡声,然而,你真的可以吗,你是声音的制造者吗?当然不是。这个时候,一个美女从你对面走过,你很专注地看着美女,出神一般,在这一刻,你已经听不到嗡嗡声了,然而,嗡嗡声是否还存在呢?当然存在。这就是停止思想的秘密。停止,是一个假象,只是思想无法左右你了;我佛学称作,如如不动心。我再说一遍,此心,无形无相,不是你胸口的肉蒲团的心,也不是黄庭位置的心脉,也不是你所想象的灵魂,它无形无相,不要认为有个实有的东西在你身体的某一部分;此心,是名如如不动心,但是并没有此心的形象,我大概花了2-3个月才证悟到这一点。
关注实相,而并非对实相的解释。这是最基本的修行的方法。男朋友一夜未归,女闺蜜说肯定出轨了,你便情绪化,这就是关注了解释,不是吗?等一会儿男朋友的妈妈打电话来告诉你昨夜出车祸,现在住院了,你立马忘记了出轨的事情。实相就是昨夜未归,出轨和出车祸都是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导致不同的心境,这说明心被境所转,此境乃是幻境。且不说,此相也是幻相而已,让你关注实相,也只是一个善巧而已。缘起性空,圆觉清净,哪里来的这诸多相。然而,在未证悟之前,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证悟到了自然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了。
那么,对待思想的终极方案,就是不抗拒,全称应该是:不迎不拒不跟随。只要思想存在,就一定存在抗拒。抗拒这个词,并不是思想里的抗拒的含义,这是需要去体会的;但是抗拒已经是最接近这个东西的词汇了。并不是说,一个东西你推开排斥才是抗拒,你接收、喜欢、欣喜的东西,也是在抗拒,这是需要深深的体会的,不是大脑所能理解的。思想在,抗拒就在;不抗拒,思想就会被弱化。全然地活在当下的时候,思想自己就止息了。如上所说,这里的止息只是貌似停止了,事实上只是你不被思想所左右了,但是它本身还是在运作。简单地说,好比你进入了另外一个次元。当你可以全然地活在当下的时候,这一刻你就已经超越了时间,但是通常这一刻很短,需要不断修行才可以不断延长这一段。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不能有标准,特别是以感觉为标准。一旦有一个标准存在,思想就立刻统治了你。放弃一个标准,我大概也是花了2-3个月才能做到,这确实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全然地活在当下,是很难的,初学者总是留个空隙,仿佛在判断自己有没有活在当下,思想有没有止息,而这恰恰是思想本身,有这样的预留,思想怎么会止息,你本人又如何活在当下呢?
随顺,哪里是思想所告诉你的随顺。要理解和做到随顺,只有明心见性以后才可以。否则,随顺,便极有可能是滋长自己的惰性。佛学有戒,有人说戒和自由是冲突的,既然要自由,干嘛要戒?这很明显是落入了思想的局限,这是思想所能理解的吗?你真的明白什么是戒,什么是自由吗?自由,不是你理解的那样;而你也未能明白什么是戒。戒力,就是定力,而定力就是活在当下的基础。思想没有了,但是还有识,转识成智,这是佛学里面的思想,到了这一步自然就已经明白了,不需要诸多废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