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是一本由[法] 卢梭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页数:8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弥儿》精选点评:
●虽然每个人都说这是一部经典,但是,完全无感无爱。
●【藏书阁打卡】 《爱弥儿》不只是教育儿童,也是教育读者、教育师者、教育社会。讲述教育理念的同时,卢梭也表达了一整套世界观,卢梭的所有思想都在里面了。柏拉图为了正义而建设理想国,那么卢梭也是为了正义而建设理想人,他驱逐寓言,多么像柏拉图驱逐诗人!不过他对爱弥儿的培养未免过于理想,也存在偏颇。但是哪怕存在时代限制的偏见,也不妨碍卢梭教育思想的伟大,对后世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他对人性的真知灼见,甚至我看见了精神分析、主奴辩证的根源。而再想到康德读《爱弥儿》打乱了自己的时间安排,康德从爱弥儿中得到的启发则值得我日后再回顾,还有浪漫主义,我越发意识到卢梭的地位。总之,辩证看卢梭(附录就可见卢梭的自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教育看,为人师者,为人家长,还是值得看一看;从哲学、思想史看,卢梭真是重之中重。
●啰啰嗦嗦叨逼叨,居然并未泯灭其经典
●我们应当生活得很幸福,亲爱的爱弥儿,这是一切有感觉的人的最终目的,这是大自然使我们怀抱的第一个欲望,而且也是我们永远也不会放弃的唯一愿望。
●回到或者保持自然的状态反而最难。
●卢梭的厉害在于他的脑洞大开,他的浪漫主义。他一个人的脑洞大开就是一个时代的脑洞大开,他一个人的浪漫主义就是一个时代的浪漫主义。爱弥儿的成长多琐屑之事。有的人不喜欢它的琐屑,我想这样的人一定也不喜欢红楼梦,习惯了吃快餐之后就会尝不出珍馐的妙哉。卢梭认为记忆一种语言并不代表就学会了这种语言,文化背景才是语言的土壤。卢梭痛斥了那些成人的寓言故事,认为乌鸦狐狸的人化是可耻的,孩子根本理解不来这个。卢梭提倡儿童教育应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卢梭反对孩子以哭的方法要挟大人,成为寄生虫。事情都是教育生活中的小事,目的是创造一个尽量有健全人格,有自我意志的人。
●不建议非专业人士读这种历史著作。本书的两个重点:阶段性教育和自然人。其中教育的阶段性(stages),现代人已有了更好的定义。而“自然人”的观点,个人认为与时代潮流不符
●1)believe it or not.信任是师生关系最核心的部分。2)如何平衡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冲突引发的痛苦十分重要。3)诚实有道德,让所学有用。4)事实上的没有祖国。
●由于我们忽略了影响想象力的表象的语言,我们便失去了语言之中最有力的语言。说话的印象总是很淡然的,我们通过眼睛比通过耳朵更能说动一个人的心。由于我们只讲一番道理,结果遂使我们的教训流为空谈,不能实践。单单凭理性,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它有时候可以约束一个人,但是很少能够鼓励人,它不能培养任何伟大的心灵。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我再说一遍: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么做。【附录真的是太人性了!没有附录,爱弥尔只能算完成了一半。】
●读书会后还有一部分看了。首先非常实用,无论是用来教育我自己或是教育小朋友。其实也很哲学,宗教的阐述或是情感与道德的反思。卢梭的书,真的非常道德了,说教让人心悦诚服。
《爱弥儿》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很多年前,大概10年前读过这本书,那时候还没有自己的小孩。
现在回想,作者的价值观肯定对现在自己教育小孩产生了影响。
年轻的父母为了功利的目的也应该阅读这本书啊。
《爱弥儿》读后感(二):经典
或许我们会觉得浪漫的自然主义教育其实挺简单、很幼稚,但正是这份返璞归真的追求,提醒我们要提防人世的嘈杂和混乱,人类的迷失和邪恶。
唤醒人们在教化的同时保持赤子情怀,让爱弥尔成为教育界永恒的经典。
《爱弥儿》读后感(三):谁能给我讲讲,这本书最后那个附录啥意思啊?是结局?还是什么目的?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很久,里面有些内容可能是我读不懂也无法理解的,但是我是很赞赏作者自然教育的论点的。谁能帮我解释一下,书的最后有一篇附录,作者是什么意思?为何要将爱弥儿和苏菲的结局设计成那个样子?是抨击社会吗?求帮助。。。多谢指点。
《爱弥儿》读后感(四):教育即生长
好书!教育即生长,它和生命有关!同时推荐大家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君子戏谈”,很真实记录大陆家长和自己90后、00后的孩子如何沟通的平台,真实独立的创作姿态,值得钦佩!如何认识00后,如果认识教育,认识高考,写作者保持独立的思考,值得爱思考的你一起去探讨。
《爱弥儿》读后感(五):整篇说些大道理,没啥条理性,没耐心读了
作者的观点挺好的,如“应该教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岛的炽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最近上下班地铁里面读这本书,感觉没啥条理性。也不太懂得这类书该怎么读了。不知哪位大牛能提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