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的故事》是一本由(奥)斯蒂芬・茨威格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30元,页数:1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际象棋的故事》精选点评:
●外国小说果然牛逼!!!
●看到三分之一才意识到自己是看过的
●非常动人的关于棋的故事。
●背棋盘的赶脚嗷。
●读到最后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部小说。
●ISBN是一样的……但封面却不是这个……真是让人欲罢不能的小说
●是不是孤独了才读这本书
●以前听说这本书,据说是一本反战小说。不过,我觉得不仅仅如此。甚至可以作为一本心理小说来读。茨威格的叙事能力很强。确实,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中插太多,喧宾夺主
●补标
《国际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一):感受
象棋的故事,纳粹政治环境下一位狱卒通过心里无数次的棋盘战局得以生存,最后竟然无意中战胜了世界冠军。茨威格对主人公的心理描述真是超级超级引人入胜。也许正因为他对写作太过于入戏,最终导致了自杀。很替他惋惜!! 向茨威格致敬
《国际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二):收刀入鞘,成就一个传奇
真实情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如观武林高手对决,大呼过瘾之时方觉构思精巧;心理描写雷霆万钧、气势磅薄,如潜入人物内心,惊心动魄之际细思绵密至极。用这部短小精悍的中篇封笔,茨威格如书中深陷精神炼狱折磨又艰难自我磨砺的B一般,在最绚烂之极时收刀入鞘,留给世间一个远去的背影,从此便有了一个传奇。这份传奇,再来一部“布达佩斯大饭店”如何?!
《国际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三):才华与心灵的两种人格映射
在我看来茨威格是在通过岑托维奇和B博士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去表达先天才华与后天能力之间的对立关系,而这种先天与后天还伴随着除特定领域以外整个人格的空虚或充实。岑托维奇的才华被发掘以后他声名鹊起、名利双收,并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地坐上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宝座。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一个朴实、憨厚、愚笨的农村青年变成了傲慢、自负、贪财的棋手。他单薄的人生阅历和贫瘠的思想使他越来越沉浸在国际象棋的胜利带给他的荣耀和名誉之中,他没有因为走出农村而踏入更广阔的天地,反而将自己逐渐禁锢在荒芜之境。他的天赋被人发现,他通过这种奇特的天赋使自己的命运得到逆转,使自己的名字镀上金光,但同时他也失去了原本可贵的纯净心灵。他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而B博士却是误打误撞获得了超凡的象棋技能。他在被囚禁的漫长时光里与令人窒息的虚空作斗争,他充分调动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去维持自己正常的神经状态,研究棋局便成了他唯一的依托。他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种艰涩、压迫、沉重的博弈氛围中努力生长出来的,与他原来秘密的工作、他的阅历和当时的形势都密切相关。人生如棋,他象棋技能的锻造,也有一部分来源于他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灵魂。所以他与岑托维奇正式对弈的第一局,他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这大概是茨威格对这种基于心灵积淀的后天赋能的肯定。而第二局B博士由于棋瘾发作,又陷入被囚禁时癫狂、分裂的状态,导致下错棋,原有的文雅、克制都被击碎,说明他还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能力,对能力的驾驭需要一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
从整体的主题上来讲,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感叹人生境遇的奇妙。岑托维奇是偶然被发现下棋的天赋才有幸一步步成为世界冠军,B博士也是被囚禁时偶然翻到一本棋谱才练就了超凡的象棋技能并战胜了世界冠军。但他今后或许再也不会碰棋了,这个和世界冠军旗鼓相当的人又将隐没在人海里,没有留下名讳,仿佛不曾出现一样。世界就像一个庞大的、相互交错的织网,你永远也不知道你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但即使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也终将过去,不留痕迹。
《国际象棋的故事》读后感(四):朱洪举:数字时代纸质书籍的韵味
原载《文景》杂志2011年4月号
一本好版本的书就是一件艺术品。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名著图典”系列中,茨威格的《国际象棋的故事》,收录了很多茨威格生前的照片,还有当时一些棋界、文艺界、政治领域中著名人士的照片,如:拉斯克、卡帕布兰卡、尤伟、阿廖新、理查德·斯特劳斯、佛洛伊德、托马斯·曼、奥地利政治家舒施尼格、德国政治家工业家瓦尔特·拉特瑙、洛蒂、舒伯特、特奥多尔·赫茨尔、罗曼·罗兰、基彭贝格、赫尔曼·黑塞、比利时法语诗人维尔哈伦、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列舍夫斯基、塔尔塔柯威尔、里尔克……这些人的眼中都闪着睿智的光芒,但脸上的神情又是那样的忧郁,他们的面孔和故事文本中的那两个棋手互相交叉,互相阐释,再加上茨威格本人一生的介绍,使得这个关于“国际象棋的故事”看来就是他们在那个荒谬时代的故事。
《象棋》中的那个博士,他的行为,他的头脑,以及他在一种奇异状态中智慧所达到的展现,有一种我们好像说不清的东西,在这本精致的小册子里,好像有两个幽灵在相角逐,这两个幽灵各自有自己的不同一般的地方,在智力上超绝如探向天空的神山,在性格上有着别人不可理喻的怪癖,这是一种抽象世界的格斗,他们互相预测,互相以自己的天资在驳难、进攻、霸占、抢劫,这不是俗人的战争,它让庸才发指,里面没有多少波折的故事,就凭借这些世界上稀少的怪人的行为让你感到窒息与心跳。
一本书就是一个剧场,它是一个整体,它因为所凭依的是纸媒介,所以它的一切艺术性都体现在纸张上,它需要把那个时代的精神再在这用笔墨来导演的媒体上展现出来,而且,它是寂静无声的,正因为如此,它赋予读者以自由的空间,正是在这一方面,是它优于影视媒体的地方,在这方空间,凝聚着更密集的精神。虽然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承载文字和图像的方式越来越多,但书籍至今还是一种完美的形式,它传达出一种以这种方式所独有的一种韵味,并因此而不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消失。
雨果曾经在《巴黎圣母院》中对印刷时代取代雕塑时代的现象做过一番深刻的思索:“这是一种预感:人的思想在改变其形式时也将改变表达方式;从今以后,每一代人的重要思想将不再用同样材料,以同样方式书写:石头的书虽然坚固持久,将让位于更坚固持久的纸头的书”;“神圣的象征在自由思想的冲击下消耗、磨损、人们摆脱神甫的控制,各种哲学和体系如蓬勃萌生的赘疣,蛀蚀宗教的门面,到那时候建筑术就将无能复制人类精神的这一新状态,它正面写满文字的书页在反面将是一片空白,它的业绩将残缺不全,它的书将是不完整的”;“书籍将杀死建筑。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是一切革命之母。发明了印刷术,人类的表达方式便彻底更新,人类的思想便脱弃一种形式,披上另一种形式;从亚当以来一直象征智慧的这条蛇彻头彻尾地蜕变,换了一身新皮。思想一旦取得印刷品的形式,就比任何时候更难毁灭;它四处扩散,不可捕捉,不能摧毁。它与空气融为一体。在建筑术时代它化为山岳,挟着强大的威力占据一个时代,一个地点。”
虽然如此,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图像来传达思想,而且不放弃文字,这可以由书籍做到的。我们并非指的是一种连环画类单一阐释的编撰,也不是像现在把一切古籍变为轻松读物的所谓“读图”的浮躁倾向,而是让不同文本的声响在一个空间里互相交叉,这是不同声调的相聚,是一种“复调艺术”。复调(Counterpoint)在音乐学上指音乐由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1929年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巴赫金首次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中,他用“复调”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对话的特点。1963年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进一步发展了“复调”理论,使原理论体系更趋完整和系统。“复调”不仅仅是小说结构上的一种特征,还是拥有独立个性的不同主体之间“既不相融合也不相分割”而共同构建真理的一种状态。
当今,数字出版物越来越占强势,纸质书籍是否会像雨果所说的石头建筑那样因为技术进步而消失?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可以给现代的图书编撰很多新的启发。纸张,掀动时带着声响的纸张,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特殊物质的质感和丰富性使得“复调”成为可能,因为纸张上的文字与图像是浑然一体的,是一首完整的乐曲,里面有很多空白点等待读者填充,而且它允许让读者有回旋的空间,以徘徊、逗留,这些都始终伴随着可以触摸的物质,让人不仅仅关注其上的内容,还可以品味这种物质本身的形式。《象棋的故事》一书的编撰正体现出了复调的效果:图像是一个精神世界,它的连缀自成一体,有其自己的脉络,而文字是另一个世界,它在言说另一个故事,但如果我们把图像散落在文字中,我们就同时运用了两个不同窗口来欣赏,书籍用一把小提琴在一个时间段里拉出了两个互相独立的旋律,我们在一个时间段里听到了两个故事,而这两个声响、两个旋律最终会汇聚成一个拱门,一个漩涡。
这也许就是现代书籍的技艺吧。
《国际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五):对人类而言,最大的刑罚是无聊
这是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写于1942年的中篇小说,本来茨威格他老人家写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寓意是来控诉纳粹对人的迫害,但我从中读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茨威格笔下的主人公在遭受纳粹迫害时所遇到的信息空白的情况,和现代人所遇到的信息爆炸的情况刚好是两个极端,而小说主人公所展现出来的天才技能,对我们有重大的启示。
1
在一艘从纽约驶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客轮上,两名乘客正在夹板上下国际象棋,周围有很多人围观。
其中一个下棋的人,名叫米尔柯·岑托维奇,他是目前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
米尔柯十二岁那年丧父,当地的一个神父出于同情,便收养了他。这位好心的神父想尽办法给他辅导功课,以弥补这个不爱说话、有点迟钝的孩子在村校里未能学会的功课。
但是,神父的心血全部白费了,米尔柯两眼瞪着那几个给他讲了上百次的字还总不认识,课堂上讲的最简单的东西,他也理解不了。等他长到十四岁,还得靠扳手指头来指导算数。
米尔柯虽然学习能力极差,但他非常乖巧。神父让他干什么,他都非常专注地去做。
担水、砍柴、下地干活、收拾厨房,要他干的事,他样样都干得非常认真,虽然慢了些。
最让人感到诡异的是,这个孩子似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你不特别关照他干什么事,他自己从来不去找活干,也不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
家务一做完,他就坐在屋里发呆,目光空虚无神,就像牧场上的绵羊,对周围发生的事熟视无睹。
晚上,神父照例要和巡警队长杀三盘棋,少年就默默蹲在一旁,盯着棋盘。
有一天,神父因事临时要出去,少年就代替神父和巡警下棋。
从没下过棋的米尔柯,仅仅用了十四步就赢了巡警,而且这绝非侥幸,第二局棋米尔柯也赢得非常轻松。
神父回家后,惊叹道:“真是出现了‘巴兰的驴子’!”
“巴兰的驴子”,出自《圣经》的典故,
意思是一头不会说话的牲口突然说出了智慧的话。
接下来的几天,神父、巡警和米尔柯下了几十局棋,但都没能赢他一局。
于是,神父就带着米尔柯去了附近有下棋高手聚集的小镇上找对手。
第一局棋,米尔柯输了,因为他在神父家里从未见过西西里开局的下法;第二局,他已经和镇上最棒的棋手弈成和棋,从第三盘开始,他就一个个地轻松击败了所有对手。
这个农民棋手,一出场就惊艳了众人,大家一致决定,留这位神童到明天,以便召集更多棋手来与他对弈。
第二天,米尔柯一动不动地坐在棋室里四个钟头,下赢了所有棋手。兴奋的人们提议下车轮战,即他一个人同时和好几个棋手下。即便难度有了巨大的提升,八盘棋里他还是下赢了七盘。
米尔柯的走红,吸引了一个名叫科勒的经纪人,他把米尔柯介绍到一个六十年来天天下棋的国际象棋大师那学习,半年以后,米尔柯掌握了国际象棋的全部奥秘。
米尔柯十七岁就获得了十多个国际象棋奖,十八岁摘取匈牙利冠军,二十岁夺得世界冠军。
米尔柯虽然天才,但他有个弱点,就是不会凭借记忆下棋,即不会下盲棋,他的面前总得有一张棋盘摆在那。
这是重要铺垫哈,请耐心往下看。
2
好了,介绍完米尔柯的传奇经历,接下来,我们来讲另一位棋手,年近半百的B博士。
博士的家族曾为修道院和皇室成员管理财产,后来希特勒上台,开始四处掠夺教会和修道院的财产。
博士因受到自己聘用的办事员的出卖而被卫队抓捕。
幸运的是,在被抓捕前,B博士将最重要的文件全部烧毁了,还把几所修道院和两位大公爵在国外财产的凭据一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因为纳粹想从B博士身上榨取金钱、获取材料,所以他没有被丢入集中营,而是被安排住到了一间供暖还不错的饭店单间里。
房间里只有一扇门窗、一张床、一把沙发椅、一个洗脸盆、一扇上了栅栏的窗户。窗户白天黑夜都是锁着的,桌上不许放纸和铅笔,窗户外面是一道防火墙。
从夜晚到早晨,眼睛、耳朵以及所有其他感官都得不到一丝养料,天天寂寂一身,茕茕孑立,守着桌子、床、窗户、洗脸盆等四五件不会说话的东西,一筹莫展。博士身处在一片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虚空之中,没什么东西可以听,没什么东西可以看,当然也没什么事情可以做;
他可以思考,但思想也受不了虚空,它需要有一个支撑点,否则,思想就会毫无意义地围着自己打转。
十四天后,B博士被带去审讯,审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审讯结束后再一次迎来的虚空。
当四周空无一物时,没有什么可以使他分心,于是,他的注意力就不可避免地被全部倾注在审讯时的提问及回答上。
这种状况持续了四个月,由于B博士无处安放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审讯上,他的脑子开始混乱,他的意志开始动摇,他的精神近乎奔溃。
博士开始产生这样的想法:“带我去审讯吧!我什么都交代,钱在哪,文件在哪,我都交代!即便让我出卖20个人我也在所不惜。”
就在B博士即将放弃抵抗之时,他在审讯时偷到了一本书,那是一本印有150盘名家对战的棋谱。
博士虽然从没下过国际象棋,但他在极度无聊的状态中很快弄清了国际象棋的下法。
凑巧的是,床单上的粗线条刚好可以被用来者成棋盘,B博士再拿攒下来的面包做成自己能认清的棋子,这样,他就能自己摆棋了。
博士的注意力总算有了依附,他把每天的时间做了精确的划分:上午摆两盘,下午摆两盘,晚上再快速复盘一次。
在不断摆棋的过程中,B博士学会了行棋布阵的谋略和深邃的洞察力,他甚至熟练到能准确无误地识别每位国际象棋大师的棋风和个人特点。
博士把自己的思维寄托在了下棋上,他的脑子很快又重新活跃起来了,应对审讯也游刃有余。
很快,B博士已经把150盘棋局背得滚瓜烂熟,再重复摆已经无法引起他的兴趣了。
于是,B博士开发了新的技能:自己与自己下盲棋。
我整个身心都被逼到这个有格子的方块上去了,下棋的乐趣变成了下棋的欲望,下棋的欲望又变成了一种强制的、一种棋瘾、一种疯狂的愤怒——它们不仅浸透在我清醒的时间里,而且也渐渐控制了我的睡眠。出于对胜负的欲望,B博士开始疯狂地自己和自己下棋来消磨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棋艺有了极大的进步,就像现代的人工智能Alpha go。
读到这时,我不禁惊叹茨威格的远见,
利用和自己对弈来不断提高下棋技艺的方法,
最终在21世纪被运用到了人工智能上。
当一个人吃饭睡觉都在陷入一件进步无止境的游戏中时,他的神经便开始奔溃了。
博士最后被释放,是被误认为神经错乱。
因为他在囚室中一个人大喊大叫:将军!
3
好了,现在已经介绍完了两位的各自的经历。现在,我先把棋局的结果放在一旁,先来分析米尔柯和B博士。
米尔柯是天才,就像是莫扎特4岁就能作曲,6岁进行的巡回演出。米尔柯光是看看别人下国际象棋就能轻松打败老手。
但米尔柯有他的残疾,他不通人情世故,他在其他各方面能力都极差。
上帝给他关上了很多扇窗户,却为他打开了其中一扇,而就是这一扇窗户,成就了他向世界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而对于B博士而言,他并没有什么象棋的天赋,他有的是苦难——无尽的孤寂。
当一个人接收不到一点信息时,他只能将所有注意力都倾注在一件事情上。
博士就像人工只能,在白天醒着时自己和自己下棋,晚上睡觉还有潜意识在帮助他磨练自己的技艺。
博士和米尔柯不世之才的共同特点,都是专注。
我平生对患有各种偏执狂的人、一个心眼到底的人最感兴趣,因为一个人知识面越有限,他离无限就越近;正是那些从表面上看来对世界不闻不问的人,在用他们的特殊材料像蚂蚁一样建造一个奇特的、独一无二的微缩世界。好了,现在来说结果,第一局棋,B博士轻松地赢了米尔柯。
我想你们肯定都猜到了,因为人工只能Alpha Go和人类最厉害的棋手李世石的战局,已是路人皆知。
米尔柯之所以能成为冠军,就说明他基本遇不到比自己还要厉害的。
博士的下棋水平之所以会比天赋极高的米尔柯还要厉害,是因为B博士能自己与自己下,并且潜意识还在无时无刻地帮助提升棋艺。B博士的对手是自己,而且是一个在不断进步中的自己。
博士能成为国际象棋天才的前提,是强制性的信息切断!
而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自由公民,遇到的情况是强制性的信息供给!
随着农业革命带来的高效率的粮食生产,现代人类社会只需要派一小撮人就可以满足全人类的粮食需求。
那么剩下那一大波人做什么?
生产制造“防无聊商品”、消费“防无聊商品”。
这是一个巨大的循环。
像篮球、足球等有着广大受众基础的运动,它们被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防止无聊的。
而那些顶级的篮球运动员、足球运动员,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薪水,是因为他们使一大波人消耗时间时,不那么痛苦。
同样的,现在那些做直播的网红为什么能有那么高的收入,因为他们生产“防无聊商品”的销量好,有消费“防无聊商品”的宅男宅女在电脑前消耗时间。
曾经为了消耗时间生产出来的游戏,现如今正在慢慢地合理、和规划,有了它们自己的受众以及赛事。
4
我不得不佩服茨威格,因为他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看清了人类的本质:
对于人类而言,最大的刑罚是无聊。
我的一个同事,她说她自己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必须要找到下饭的剧,不然就吃不下去。
手机、电脑上有大量内容每天被大量的生产出来:
明星、商人等公众人物的桃色新闻每天都有;
每天都会有大人物在死去,写手们早在大人物去世两年前就写好了详细的讣告;
每天都有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网球比赛等各种比赛在进行着,每种运动背后都有它的受众。
每天都有电视剧在不断地更新着,有新的电影被上映。
而我们,就安逸地生活在这样的信息流下,娱乐至死。
虽然人人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就个人成就而言,我们确实可以把人分成卓越的人和庸常的人。
卓越的人之所以厉害,在于他们能够专注于在一件事上,避免强制性的信息流供给对自己的侵蚀,从而专注到能够依靠潜意识替自己成长。
不能忍受无聊的人,将会是平庸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无法忍受无聊,他的生活会变成持续的对无聊的逃离。
如果你看到这里,暗骂看了那么久结果居然是鸡汤?
本文当然不止是鸡汤。
米尔柯和B博士下的第二盘棋,B博士最后自己认输了。
因为B博士再次陷入了癫狂的状态,他在脑子里自己下了很多盘棋,把现实中的棋局和脑子里的棋局混淆了。
而米尔柯不会下盲棋,他只能依靠棋盘下棋。
从中可以发现,专注的极端情况是走火入魔,所以人们还是需要消费其它“防无聊产品”来使自己避免走火入魔。
了解了人类这一机制,就可以更好地在专注做事和娱乐自己中平衡。
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
对于有天赋的人而言,他们或许可以为好多事,比如周杰伦,唱歌、拍电影、健身、打篮球;
而对于平庸的大多数而言,我们可以靠衡量自己抵御无聊水准的高低来间接判定自己人生成就的大小。
这样,就算废柴,也能废柴得心安理得。
以上~
人的一生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乔克儿(syzk1115)
共赴有趣和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