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普通婚姻》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12 00:3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普通婚姻》读后感精选

  《普通婚姻》是一本由荞麦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通婚姻》读后感(一):从桃花源走向旷野

  

对夏玥,似曾相识。她身上有无数个"我"——八零后出生的女孩,遇上2010到2020年这飞速狂奔的十年。迷茫着,困惑着,挣扎着,自我说服又始终不能和解着。在外界看来并不成功、自己却为内心翻越千重山而对自己赞赏过。故事写得好极了,比我想象过的还要好。是旁观者的冷静,又有温情。当然也不缺少荞麦式的小小刻薄…我们这一代的女性,有多少人像夏玥一样。在普普通通的大学里度过四年,好像是懵懵懂懂间,就被"毕业"推进了社会和真实的生活中。在泥沙俱下中磨砺。有人得心应手,有人痛苦纠结。

书中有句话击中我:她花了这么多时间,完成了从追寻桃花源到走向旷野的过程。

  《普通婚姻》读后感(二):一个毫无魅力的主角

  

从荞麦的微博过来,满怀希望想看到一个独立女性的形象,一个真实的,有缺点的但又充满魅力的女性形象,结果大失所望。(以下有剧透)

这本小说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女主夏玥,自私,傲慢,刻薄。我非常理解理想主义者对自己理想的那份热忱,但这不是歧视和怠慢别人的理由。夏玥需要丈夫的帮助时,轻飘飘地说一句,不就是吃吃喝喝吗,你请假就好了,全然不顾对方将要错过的是刚刚入职后的第一次年中会议。意见不合的广告部负责人在飞机上试图聊起夏玥正在看的小说,夏玥只是回了句,你认识字吗?一向尽职的女下属提出离职,想要换一种生活时,夏玥除了刻板地认为女下属想要朝九晚五的清闲生活,还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孤立了她。

就连我最期待的女性之间的互助,也没能在夏玥身上看到。反倒是夏玥自己辞职后,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时,是偶遇的女下属主动帮她介绍了新的工作。

夏玥一直为自己屈身于一张生活类报纸,无法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而不得志,但当真正抱有新闻理想并且有能力的女记者出现,试图做深度报道,挑战夏玥的权威时,夏玥又处处打压排挤,导致女记者半年后辞职。她和自己讨厌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有缺点的人可以是有魅力的。《飘》的女主斯嘉丽也是个自私而虚荣的女人,但是她无限的勇气、生命力、战后负担起一家人生计的担当,在男人的世界里不顾别人的眼光和议论做自己的生意,都让她熠熠生辉。

可惜的是,夏玥并不是这样一个人。

  《普通婚姻》读后感(三):这个吞噬个人生活的职业,它真的闪耀过我们

  

荞麦的小说,里里外外都是我们。我们的经历太相似了。

在《最大的一场火》里,几乎每个人物我都能找出原型来匹配。毕竟,我们在同一所学校,住同一栋宿舍楼。因此,她开心地宣布《普通婚姻》终于成功地“虚构”了人物,还跟我说:“里面写了你们。”我生怕她剧透,拿到书彻夜读完。开始还有心寻找,哪里写了我们,后来发现哪哪都是啊!从校园到报社大院,从恋爱到婚姻,虽然不在同一座城市了,感知的脉搏竟还是那么雷同。

第一次在宿舍楼里遇见荞麦:短发,走路呼呼生风……我以为是个男生,怎么那么酷!看她在当时初兴的西祠胡同写帖子,时常兴奋得手舞足蹈。那时的互联网,真的是所有发言的人都在努力比拼上线,与现在不断刷新下线的移动自媒体是两个世界。

大二时,荞麦就以实习生的身份参与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报道《汤山投毒案》。这在同学中实在了不得,在我们那个位于城市郊区的封闭校区,我们是第一届拓荒者,只有一路公交车可以通往市区,进城要花一个多小时,挤在沙丁鱼车厢里。大二的我们对外面的世界,还是懵懂无知的。但诸如西祠胡同之类的互联网论坛,以及新闻系课堂里,一切都是关于理想的学习。师兄师姐们散布的都是要成为战地记者之类的宣言。

今天,我们共同的疑问是:记者这个行业是怎么变得如此荒诞可笑的?

翻过最后一页,我都有点庆幸,要不是荞麦把一个行业的高企和没落都记录了下来,95后和00后们听说起我们当年的追求应该会笑出声来,就像我们时常用怜悯的目光看向上山下乡的一辈人,而他们却总是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他们当年的英勇与豪情。历史无情,时隔两代,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幻影里。

95后00后们怎么可能理解那种对某一职业的执着与盲目,他们只对自媒体流量带货好玩充满兴趣,而这些通往消费主义的追求,也将成为他们这一代的职业追求。那时候的纸媒将内容与经营的分离视为天理,而眼下自媒体世界里,哪里还有非软文的文章可读?

那样被无限抬高的职业,最终吞噬的是个人生活。我们都曾想过,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新闻事业中去。结果是,我们的生命还没结束,新闻事业就急转直下,行将入墓。那些无数个踩着星月走出报社大院的日子,以及不写完稿不吃晚饭的日常,尽管英雄主义的气息也曾随处可见,哪里危险去哪里,卧底、灾难、揭黑……都成了这颗流星最后的闪耀。

报社大院是一座大观园,无所不有。事隔多年后,我们热衷于回忆的已经不再是那些采访轶事,而是大院里的八卦。出于职业天然,那些与官员涉入更深的,甚至直接卷入了反腐中,常常叫人想起《纸牌屋》。这些如果荞麦再饱蘸笔墨,恐怕就是另一出大戏,也未必能发出来。

每年应届毕业生怀着青春和理想来到大院,现在想来都有大好青年入延安的感觉。可惜他们所奔赴的东西最终未能得天下,于是青年老去,终做鸟兽散。我一直不能相信,周为恺还能再回去做记者,这可能是荞麦的善良,包括夏玥还能偶遇孟维一样。

现实是,大部分人都变成了自己还有新闻职业追求时讨厌的样子,他们拥抱资本,谈论的话题从先前盛行的“特稿”变成了“黑稿”,原先同一战壕里的同行兄弟,成了不同竞对企业的公关,相互攻击。或者创业做流量公司,服务于消费。

在我看来,周为恺如果真是理想的化身,他的结局不是隐居就是出家。

啊对了,主题是婚姻,夏玥如果安于副刊部主任,也许也就安于与方晨的婚姻了,这是一个人被降服的过程。然而荞麦并没有如此安排,她把夏玥运往异国,而像周为恺一样坚守的媒体人,现实里也是注定孤独的。

  《普通婚姻》读后感(四):有人属于现实,而有人拥有幻梦

《普通婚姻》

“大学四年,班上虽然只有9个男生,却一共有4对情侣。但他们俩是其中唯一坚持到结婚的。……婚礼举行时间是 2008 年的夏天,所有人看上去都年轻得令人吃惊。”

2019年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时间写下这段话,纯粹是一种消遣。那个场景突如其来出现在我的脑海:那一定是一个很特别的小型婚礼,在漂亮的室外草坪上,那是一对看上去年轻又闪光的夫妇。2008年的风在想象中迎面吹来。

我当时精力的完全在另一篇小说上,但进行得并不顺利。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转向这两个早婚的年轻人,想象他们的生活,想象他们的工作,想象他们身边的人,想象他们的过去和未来。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最终完成的,并不是那篇我绞尽脑汁付出巨大精力的小说,而是这篇并不在第一计划里的小说。甚至,最后这作为开头而写出的段落,也并没有放在开头。

我自己,我的朋友们,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幸运而获得了一部分自由,拥有了不同于传统的婚姻,带着尖锐而新鲜的理念生活。但那是否能带来幸福呢?我想写一个我们这代人的婚姻故事,更重要的,是写时代与人。它奇怪吗?但也很普通。

刚写了几段的时候,小说显得很急促,状态完全不对。一个朋友看了之后说:“不要那么快。”于是我就渐渐慢了下来。即使写到中途,我也做好了写不完的准备,因为很多事,就是很难完成。到了2020年初,遇到疫情,闷在家里,我埋头苦写,人物开始呈现新的转折。写完之后又是不断地修改、补充、犹豫、纠结、继续修改。等真正完稿的时候已经是2020年的春夏。最终能在2021年初上市,心情很平静。

这一年的开头是疫情,我站在电脑前苦写;中途国内情况缓解了,我们假设自己如常度日,我跟编辑商量出版事宜,去了周边几个地方转了转;到了年末,人们处于送走这一年的轻松和迎来新一年的不安中。明年会更好吗?

2020就好像是“等待之年”,大家都在等待它结束,似乎它的结束会意味着很多。本来以为要2021年初才能拿到的新书,我在2020年12月30号收到了。它比我想象中更美。我忽然意识到对于未来,我们什么也等不到。未来由现在每一刻决定。我拿着它的时候,就好像这一年无论多么荒废,至少我还握着一点东西。写作永远不会背叛我,无论我是否背叛它。2020年对我来说,因此而变成并非空空如也的一年。

我所写的这个故事有关婚姻,但却没有传统婚姻中的一切,比如金钱问题、婆媳关系和第三者。很抱歉无法提供那些熟悉的内容,人与人表面美满,分歧反而植根于最根本的地方:不是一类人可以生活下去吗?我们的精神生活还重要吗?我们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以及最重要的是:“我”想要怎样的生活?

这本小说写了一个好像很不错的男人和一个不怎么样的女人:从很多视角(父亲、丈夫、同事、朋友)看去,她都不那么可爱,有点固执,也很自我或者说是自私。然而到了最后,你不得不把所有的情感倾注在她身上,看到她仿佛在迷雾中渐渐触到那个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多么盲目而几乎不可能。但正是因为她那一点不可爱,那一点不顺从,使之渐渐显形。这个自我或许谈不上多么美妙,但足够珍贵。

这是一个曾经以为婚姻是正确答案的女性的自我发现之旅。是在时代的阴差阳错下,一个女性如何在迷惘和挫折中渐渐习得了自由。

我想写一个不同以往描述中的新女性。她的“新”不是她多么成功多么富有,而是面对普通生活给予的不多选择时,如何保持一种清醒。她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她或许失败,也可能获得一点点成就,但她不再是以前传统印象中茫然的、被两性关系和家庭生活推着走的人。

一个女性,只要不停下来,或许就能越走越远。

小说差不多写完的时候,我开始发私信故事,内容大部分涉及婚姻。我不禁带着一点遗憾问自己:“如果是在看了这么多现实的婚姻生活之后再来写这部小说,会不会写得更好?”

或许会吧。但也有可能这篇小说就不会被写出来了。我会被生活的复杂性困住,不敢写,或者想法太多,以至于不能完成。

对于我来说,完成比完美更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普通婚姻》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