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琐忆》是一本由莫砺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3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琐忆》精选点评:
●超越期待。
●有些人总喜欢夸那个时代的一穷二白,财产归公,大家都穷,政治洗脑,空空白白。群众如果没有文化,没有是非判断能力,可能存在民主吗?只不过便于统治罢了。回首往事,作者着墨平静,真为我们这群浮躁年轻人的榜样。
●2016-11-18
●琐碎又朴实。
●看到莫老师写双亲的部分,总是不忍卒读,感人至深。
●与诗话对读,可歌哭浩叹。
●写得很平淡,很符合莫老师的性格。感觉上了他的课再看他的书,完全听不下来啊!
●想不到莫砺峰老师也是个非常小清新的文艺青年啊......时常会有小得意、小可爱、小机智在其中......唉,看完又觉辛酸......
●感觉是读过的最清新、最有生活气的回忆录了,况且还有许多吐槽。
《浮生琐忆》读后感(一):谢谢莫砺锋老师
其实,每一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都该读读此书。
莫先生详尽的讲述了其父(前国民党军官,来自河南),其母(姆妈,无锡人)还有三个兄弟姐妹的成长往事。从一个普通水乡居民家庭的视角,给大家描绘了新中国成长的艰难过程。当然,还有自己的经历。
《浮生琐忆》读后感(二):大学时很喜欢的一本书
偶然在百家讲坛看到莫教授讲唐诗,忽然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然后想起了曾在大学图书馆里借过这本书,印象很深刻。惭愧的是,本人才疏学浅,只是从书中知道莫教授是中国第一个文学博士,看了电视才知道莫教授是专门研究古典诗词的。
大学时很喜欢的这本书。我最喜欢这种随笔性质的散文,用平淡的语言回忆往事,生命的流淌,生活的感悟都浸在这淡淡的文字中。他们这一辈经历的曲折太多了,求学太不易了,年轻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容易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好在易教授用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坚持了下来,很不容易。
看看他们老一辈的这种散文,常为生命的坚韧感动。现在很多青春写手写东西有事没事就拿迷茫、郁闷说事,但是好好想想我们这一辈又有几个经历过上一辈真正压抑的青春的痛苦。看着他们的书,看看不一样的青春,会真的觉得很多所谓现在流行的文字里苦痛过于无病呻吟了。真正的痛苦往往会让人隐忍,正如辛弃疾的词中的赋新词强说愁少年在真正识尽愁滋味后,也只会淡淡的说“天凉好个秋。”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经历的还有太多。
《浮生琐忆》读后感(三):《浮生琐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再版了!!2012年
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回忆散文集《浮生琐忆》刚刚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再版(原版为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了,我得以怀着敬意阅读这本书。之前就听大学一个女同学说过,读这本书,读着读着就很想哭。于是我很想赶快一读,拿到书以后,原以为我一整天可以读完的,我却粗读了一天又细读了一天。我沉浸在书里面那种回忆里,放佛一位长者用平静却不失幽默的语调对我诉说曾经的往事。
这本书说是散文集,其实应该是相互联系的短文,就像章回小说的每一个章节,作者娓娓道来,是一个经历过磨难而已经看淡磨难的前辈一天讲一个故事,一天说一点往事。感慨每天都有,回味亦每天都有。
不知怎么我总想起“辛苦遭逢起一经”这句诗,作者是一个令人景仰的儒者,而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何止是辛苦遭逢!然而,作者的笔调是平淡的,带有洒脱的智慧。然而那个年代的种种荒谬,却更深地印在我的脑海。
对那个歪曲着存在的世界,对那些类似于此的情景,一个让人尊敬的人,正是作者这种坚定而执着、却始终温文、坦然。诚然,那个年代,真正平凡,便是伟大。
十分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而我,是打算要带回家,让我父母都读一读的。他们也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我也想听他们给我讲他们的故事。
原文见本人博客
http://tcthome.blog.163.com/blog/static/29773957201212761135845/
《浮生琐忆》读后感(四):笔记
大概是莫老师写的最好读的一本书了。然而之前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读不进去,而且还留下了一个文笔质木的印象。四、五月间又检出随意看了一部分,又觉得虽然没什么文采,但笔触意外地细腻,细节意外地丰富,甚至有点难以想象,那么多年前的事情怎么可以记得这么清楚。书里写的事情,除了卷我屋上全部茅之外,似乎很少再听莫老师讲。这让我觉得莫老师写这本书,也好像是为了把心里积压的苦痛都宣泄出来一样,就好像他书里写道的大哭,只不过后者是用眼泪,前者是用文字,后者更感性,而前者更节制一些罢了。书的后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早就明白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我不过是在时代的狂风暴雨中纷纷飘落的无数树叶中的一片而已。”这种冷静里面透着绝望。但即便如此,书也还没有被放弃。《我的舅舅》《熊医生》都是这种寒冷与黑暗的时代里面带着暖意的光。很多人都四散分离,不知道最后去哪里了,也许只有用这样的方式,作一些纪念吧。
《文集》页码
74 况且与“好学生”在一起有什么好玩的呢?
80 但是我们当然不愿意说自己生在青天白日旗下,那岂不是太杀风景了?
89 在爹爹心目中,《红楼梦》是世上最伟大的小说,这样的好书怎么会有“不良影响”?我自己也不觉得会受什么“不良影响”,那时对宝玉身上“流出来的脏东西”一无所知。
100 我一生中万事都不顺利,对那次偶然降临的幸运始终难忘。
110 我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130 生性清静
137 这种随意诬陷人的伎俩被冠以“革命行动”的美名而得以盛行。
139 荣德胜——荣德生?
149 有一阵我心血来潮常常写些白话诗,还在校学生会办的壁报上发表了好几首。岑小东便来找我合作写歌:我作词,他谱曲。
152 但我怎么会和这种死用功的人交朋友呢?
155 顾树柏从未说过任何豪言壮语,但是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170 鸿飞冥冥,弋者何慕焉?【法言·问明】
184 一伙人气势汹汹地冲进小屋,那个担任军宣队长的营教导员用手电筒往墙上一照,正好看到陈本业的两句题诗:“洋河大曲二两半,但愿长醉不愿醒!”便皱着眉毛说:“看看,看看!这是哪个阶级的思想!”
195 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我和顾树柏、陈本业三人来到操场上。两年来人迹罕至的操场上荒草长得齐腰高,晚风吹来,草浪起伏。木制的发令台孤零零地伏在草间,像一个海上石油平台。繁星满天,虫声唧唧,我们默默地坐在发令台上,百感交集。
209 在这个问题上,难道不是我辈正住在茅屋里的普通人更有发言权?那些攀龙附凤的御用文人难道也有资格来说三道四?
218 正像当年大炼钢铁时所总结的:“虽然没有炼出钢来,但是炼了人!”
228 老水獭点点头,说:“东家要我们把田种好,怎么会打我们?那年插秧时,东家请大家吃猪肉馅煎饼,一咬一口油,我们和七八个短工狼吞虎咽,饭头都来不及煎!”
239 十年以后,也就是爹爹去世六年以后,经过我的反复抗诉,太仓县法院发来了为爹爹平反的一纸通知。通知上说,当年判处爹爹“反革命罪”的两条主要罪状都不能成立,现在予以平反。第一条罪状是他在日记本上写了些反动言论,例如说“大跃进是皇帝的新衣”等等,但是日记本被抄前一直藏在家里,那些言论并没有扩散并产生不好影响。另外一条罪状是一句诗句:“驱使怒涛永向东!”经核查,那是写在电影《甲午风云》的剧照上的,不能解释成攻击毛主席,云云。
我看了这纸平反通知后五内俱焚,“驱使怒涛永向东”那句诗其实是我写的!
251 1974年自学许国璋、俞大纲主编的大学英语。
252 这不是偶然的,你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得到这个成绩的!
256 我这辈子肯定没有机会进大学读书了,不过到大学里去教书恐怕是难免的!
265 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270 江面上风烟弥漫,长江的北岸隐没在烟霭之中,极目远眺,渺无边际。
282 我的毛笔字写得并不出色,但是写宋体字和印刷体的拉丁字母却很内行。
296 熊医生:我在窗外看了你好几分钟,你也没发觉。
313 原来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我真是个不省世事的呆子!
321 斯民醉饱定复哭,几人不见今年熟!
想到这里,我心如刀割,便坐在坟前放声大哭。我一连哭了一个多小时,觉得自己多年来郁积在胸中的哀伤、愤怨都倾泻出来了,才与爷爷奶奶告别。
338 我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人。
346 我的饭量曾吓得女同学花容失色。
350 当那王享用那些鸡蛋时,连一向坚持独身主义的我都觉得有点羡慕了!
363 我们班上都叫他“老夫子”了!
380 破甑勿顾
386 我早就明白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我不过是在时代的狂风暴雨中纷纷飘落的无数树叶中的一片而已。
《浮生琐忆》读后感(五):无心插柳柳成荫——莫砺锋教授访谈录
无心插柳柳成荫——莫砺锋教授访谈录
陈:莫老师,非常高兴见到您!您是学术界公认的唐宋文学研究专家,这几年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如《古典诗学的文化关照》、《莫砺锋诗话》、《杜甫诗歌讲演录》、《唐宋诗歌论集》等,同时您最近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相继开设“杜甫的文化意义”、“诗歌唐朝”系列讲座,社会影响极大。大家都很想知道,您当初是如何喜欢上中国古代文学,并决定选择把唐宋文学作为自己的终身研究方向的?
那时我既不可能有自己研究的方向,也不可能有什么系统的学习计划,反正到手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前五六年,就这样杂乱无章地读了一些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读的与古代文学相关的书籍,大致有王力的《古代汉语》,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胡云翼的《宋词选》,以及《唐诗三百首》等。我看的书特别少,所以也就看得特别细,反反复复看,凡是可以背诵的地方,基本都看到能背诵了。郭化若注释的《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基本都能全文背出。我之所以今天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跟那个时候打下的背诵基础应该有点关系吧。套句俗话,可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然,虽然曾经是一个想报考理工科的学生,但我原来就比较喜欢古代文学的。农闲的时候,我还无师自通地基本掌握了诗词格律,虽然写得不好,但是格律基本搞懂了。因为农闲时有的是时间,很多知青下棋打牌,玩得昏天黑地。但我一直迷恋于读书。农村十年中的后四年时间,我主要是学习英语,虽然那时学英语是有风险的,我只好偷偷摸摸看英语书。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书看了。五六年来,书的来源基本枯竭了,手头的书都看烂了,而英语书看得很慢,很经看。我从同学的亲戚那里借到一本非常厚的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是英文本的,感到很高兴,因为很多单词不认识,可以看很长时间了。许国璋等人编的六册《英语》课本,我曾经全文抄录过。
如果要我跟现在的中学生谈谈经验,我想说:你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往往改变着你,命运的威力好像是令你无法抗拒的,自己看上去无能为力,但是你也不要绝望,要为时代的转变和机遇的到来做好准备。比如我当初努力学习英语,后来恢复高考,我就考上了安徽大学的英语系。虽然我没有读过中文系,但是第二年考南大的研究生,我英语考考了96分,古代汉语考了98分。一是因为中学基础打得好,苏州中学的老师上课讲得非常透彻,二是我在课外自学了很多书,比如王力的《古代汉语》等。南大的古代汉语考试,不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而是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很多题目就是我曾背诵过的古文,自然不成问题。还有一点,就是艰苦的生活是对你的磨练,也是一种机遇,它可以磨炼出坚韧的意志。我还想对中学生朋友说:第一,尽管很多学理科的同学觉得语文没什么用,但是你必须学好语文。我非常赞成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的意见,他认为高考应该先考一门语文,然后看分数,如果语文不好,就不用考其它课程了。因为语文不好,就什么也学不好。语言文字是思维和表达的工具,语文不好的话 ,思维就不清晰,表达就不清楚。即使做数理化研究,思维不清晰、表达不清楚,肯定也是不行的。尽管语文是一个工具,但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语文都是基础工具。第二,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人的素质。很多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表达的是古人对生活的态度,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了一种美好的人生理念。优秀的古代文学的作品,不仅给你审美的享受,更能陶冶你的情操,培养你的素质。所以抽出点时间,看看古代文学作品,也是很有意义的。
陈:在您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艰辛,在那些艰苦的岁月中,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精髓对你起到了支持作用?
莫:我在农村的时候,虽然当时官方的论调是号召知识青年扎根农村一辈子。但是,你总要考虑自己的前途,难道自己的一辈子就这样度过吗?所以我总觉得生活非常单调,很苦闷。我读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想寻求一种心灵的安慰。古代的文人,也往往遭受到时代的不公正待遇。读他们的诗歌,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同病相怜的感觉,看看他们是如何度过人生中艰难困苦的阶段的,也可以受到启发。另外,古人文学作品中凸现出那种面对艰难困苦的洒脱和尊严,虽然你不可能达到他那样的思想境界,但是这样的文字依然会深深地感动你。你可以从中欣赏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比如像陶渊明在艰难中保持自己的品格和尊严,这种精神,对后人是一种激励。我读古人作品的时候,就像孟子所说的“尚友”古人,你会觉得古人并不那么遥远,你并不孤独,古人也是和你有一样的遭遇,也有一样的想法。我特别记得李后主的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那时候我下放在江南,春寒料峭的时节,夜雨潇潇,我独自在茅屋底下打发长夜,深切感受到后主词的境界。虽然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但是这种情感体验,却是和普通人相通的。王国维说后主“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他具有一种普泛化的同情心。从古人诗词中,你可以领悟到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那种从容淡定的心态,会令你面对没有办法改变的境况时,意志坚定,不太焦躁。十年下放,我基本能坦然面对困境,我想这和我经常读古代作品也有一定的关系。
陈:现在很多人心态比较浮躁,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是不是有助于他们保持心态的平和?
莫:现在的人和我们当年不一样,政治上不再经历我们当年的苦难,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但是面对的诱惑也多,往往容易迷失方向。晋人说“名教中自有乐地”,其实古典作品所构筑的艺术境界中也是“自有乐地”。你如果有空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就能够让你从中寻找到一种平和、从容的意境,也能够获得审美和思维的乐趣。当然,古代作品中不是一味的平和、从容,也充满着金刚怒目式的批判精神,那是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奋斗的。
陈:您在南京大学教授唐宋文学多年,我上过您的“杜甫研究专题”课程,课堂里人满为患。每次您总是谈笑风生,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据听过程千帆先生上课的人说,您颇有当年先生之风。您能给广大中学教师谈谈如何上好语文课,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课的经验吗?
莫:大学的课程可能与中学课程不太一样,中学的课程更规范一点。我想,我是不敢去教中学语文的(笑),中学老师的课上得非常严格、规范。还记得在苏州中学,教我们语文的老师上课给出的每个结论都如斩钉截铁一般,让同学们没有任何疑问,这个我就难以做到了(笑)。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是相同的,如果一门课程是一种生硬的灌输,那就无法吸引学生了。还记得当年程千帆先生给我们开课,正规的学生只有我们三个,但是旁听的人却有四五十个之多(笑),其中还有很多南大的中青年教师。程千帆先生特别善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深入思考、讨论。他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而是不断提出一个个的问题,然后教我们应该怎么思考。他不是按部就班地读稿子讲授,而是带着问题来讨论,在问题探索中前进,每节课程其实都是围绕一些问题展开。现在我和教研室的同仁集体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其实也是沿着程千帆老师当年的路子来的。当年苏州中学一个物理老师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也是带着学生一起思索,一起解决问题。带着问题的学习,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学得兴味盎然,单方面的灌输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
陈:当前似乎有一股国学复兴的思潮,对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类节目风靡中国,以及不断普及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行为,您作为一个多次踏上“百家讲坛”的学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莫:我觉得提倡国学复兴和反对国学复兴的人,其实都把这个问题看得太严重了,原因在于媒体把这个问题夸大了,所谓的国学热,只是在媒体炒作下的一种假象。其实根本说不上有什么国学复兴的热潮,不信你去街上调查一下,很多人根本不关心什么国学复兴的问题。“百家讲坛”最近好像很热闹,有很多人观看,但是这是人民大众的一种正常的文化需求。厌倦了肥皂剧,人们希望看到一些稍有知识含量的讲座。现在“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流行之后,很多人忧虑起来:是不是有人抛弃“五四”精神,宣扬封建传统文化了?其实在我看来,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不可割裂的,“五四”时候有人宣扬一刀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过激了。放眼世界,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民族之根。传统文化不可能一无是处,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放出眼光,进行有选择的吸收、继承和发扬。当然,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必须要经历一个现代性的转换,不能原封不动。我们不能守旧,最好能把它们有机地融入现代生活中。学习国学,你不一定非要办专门的国学班,好像只有到了那里才能学到国学一样。应该把国学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体系中,让所有人都能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曾经去哈佛大学访问,它有一个系,叫做古典系,专门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和文学。像我们这样大的国家,用一部分的人力物力来研究传统文化和文学,拥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力量,这根本不能称作“热”。
陈:我看过您的《浮生琐忆》、《莫砺锋诗话》等书,感受到您与父母亲人的深情,尤其是对您的父亲莫兰薰老先生,您充满了对他的怀念,这些是不是推动您在学术上不断进取的主要动力呢?
陈:短短不到一个小时,听完您蕴含丰富人生经验的谈话,令我受益匪浅。用您自己的一句话,您走上研究古代文学的道路的经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
访谈时间:2008年3月21日上午9:10~10:00
访谈地点:南京大学文科楼六楼活水轩
莫砺锋教授简介
莫砺锋,男,194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8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在江苏、安徽农村务农、做临时工。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次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为大陆首位文学博士获得者。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等兼职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学术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其学术著作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朱熹文学研究》、《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杜甫诗歌讲演录》、《唐宋诗歌论集》等。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设“杜甫的文化意义”、“诗歌唐朝”等系列讲座,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