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孙姐
日期:2021-01-10 06:45:15 作者:郭晶 来源:书香人生 阅读:

孙姐

  点击上方蓝色「书香人生」可快速关注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作者:郭晶

  孙姐是我们家的保姆,虽说离开我们家已经快三年了,但我时时会想起她,也时时会有一种冲动要写下她。我甚是明白的感觉到她对我的影响是很难忘掉的,却又无从下笔。而此刻,小人物大境界这几个字突然闯进我的脑海,这是最妥贴的瞬间,我毫不犹豫的拿起笔来……

  那是三年前的秋后,一个炎热的中午,按照事先的登记,家政公司通知我保姆孙姐下午入户。大约两个小时后,我接到孙姐的电话,她说已经在我家附近下车,问我怎么走,我告诉她我家就在她下车的公交站对过,过马路后有块儿很显眼的小区牌子,顺着牌子的箭头直行十几分钟就到我们小区了……听她额额额的答应了,我便放下电话。大约过了半个钟头,还没等到她,我便把电话打过去,伴随着汽车的马达声,她焦急的近乎呼喊地告诉我:“俺没找到你家的小区,俺又回到车站了。”我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急匆匆跑下楼去,大约在离车站十来米的地方,我看到一位穿着一身黑衣服手里攥着手机的中年女性正在站牌下急得团团转,我认定她就是孙姐,我急切的招呼着并小跑过去。她高高大大的,典型的庄户人,看上去有些粗壮,黝黑的圆脸在烈日下泛着红光,额前的刘海已被汗水打成绺,后背衣裳已湿透了大半。我一边帮她拿着行李,一边指着小区的指示牌,不由的抬高声音说道:“这不, 牌子上写得挺清楚的”。孙姐一脸歉意并难为情的小声说道:“大妹子,俺不认的字……”这就是孙姐,一个还不到50岁却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从此便走进我们家,成了母亲的保姆。

  最初相处的日子,和大多数的雇主一样,我总是以主人的身份,用挑剔和监督的眼光去看她,设法尽早发现她身上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确实如我所想,比如:去超市买菜,她会偷偷掰掉一些不新鲜的菜叶;去院子里倒垃圾,她会捡回别人扔掉的几成新的被褥;路过小区绿化带,她会趁人不注意摘几支香椿芽或大石榴;看到邻居家搬到院子里的旧柜子,她也会盯上几眼,看看到底是不是人家要扔掉的……对她这些小家子气的做法,当我略带嫌弃的给她指出来的时候,她习惯性的把月牙儿一样的眼睛笑成一条缝,不住的点头答应着:“在俺乡下这都没啥,以后俺就知道啦!”。瑕不掩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善言表的孙姐,不断的带给我们惊喜和温暖:一早起床,她总是怕影响我们休息而捏手捏脚的准备早餐,抹桌擦地;一日三餐,她总是耐心的一口一口的把老人的饭喂完才狼吞虎咽地吃下自己早已放凉的饭菜;无需提醒,她每隔几天就为老人擦澡、洗头,更换上干净的衣服;她从不让倒掉剩饭,还会默默的把我们扔掉的生了虫的米面儿捡回来。特别是在她休班回家前,竟想着为我们备好各种省事儿的饭菜……看到这些,我总是顿感羞愧,觉得自己对人家的抵防和警觉是那么的多余和没有气量,即便对她那些所谓有失大雅的小习惯,也多了一分理解:同样是小人物的我们,又何偿没有这样那样的陋习呢?而孙姐,只是不折不扣,好的或不好的,她都直接真实的表现出来。这,是一种美,坦荡自然的美。

  大约是一个多月后,有一天,孙姐突然对我说:“大娘伤着已经一百多天了,我想扶她下床慢慢走路,不然时间长了老人就不会走路了。”听到这话,我真是万分的感动,本以为年老多病的母亲摔伤后会在床上度过余生,更没想过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下地走路。我难以想象,扶着一个八十多岁且摔断腿的老人走路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但真就从第二天,孙姐开始扶着老人下床练习走路了。从开始的每天十几分钟、半小时、一小时,到之后的上午、下午各走一段 ,中间我不知道经历了怎样“寸步难行”的过程,只看到老人一天天的腿脚有劲,一天天的迈步稳健。偶尔我到家的时候赶上孙姐正扶着老人走路,虽然是较凉的天气了,但她额头上都是汗浸浸的。就这样,在孙姐一天天的付出中,老人终于可以下床走路了!我经常会想,其实孙姐已经把老人伺候的很好了,她完全没有义务主动要求扶老人下床锻炼;她也不会不知道扶着一个摔伤后已卧床几个月的老人下床走路会是多么的辛苦,会担怎样的风险。但孙姐,她全然没想这么多,就这样做了。善良,不需要任何的理由!

  也记不清是从哪天开始,我们和孙姐之间,仿佛多了一份亲情,她会自然谈起他的家事。原来,她在家排行老大,兄弟姊妹四个。因家境不好,没上几天学的她就早早辍学。她还讲到自己两次与死亡的擦肩而过:一次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意外的火灾,双胞胎的妹妹不幸身亡,而睡在妹妹身旁的她却安然无恙;另一次是在她出嫁成家后,因不堪生活的压力和家庭矛盾,偷偷喝下农药想一死了之,却被抢救过来。说到这些,她偶尔会抹一下眼泪,但随即又露出她特有的眯着眼睛的微笑,说道:“哎呀,让你笑话了,这都是过去的事了,我两次都没有死成,说明老天不想让我死,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想寻死灭活的事儿了,为了儿女,我得好好的活着!”说到这里,她一向柔和的目光突然变得坚毅,是在告诉我,她已经走出来了。和许许多多的农村妇女一样,勤劳、能干、过日子也是她最醒目的标签。孙姐上有两个年迈多病的老人,下有一个正上技校的儿子和即将出嫁的女儿,都需要不少的花销。她和丈夫一边种地,一边轮流外出打工,按她的话说就是自己没文化没手艺的,只能靠力气挣钱,靠节俭攒钱。对一个女人来说,舍家撇业,在外打工,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她对家的牵挂:她虽然不识字,但每当在电视上或报纸上看到关于她家乡的字眼儿,它都会非常渴求的让我读给她听;听说政府要征用村子的土地,她就紧赶慢赶的跑回家,在自家地上刨土种树,以期讨个好价钱;每到过麦过秋的农忙时节,她都急急忙忙往家赶,尽管只是十多天,但是每次回来感觉她整个人都像瘦了一圈,浑身都被晒得黑黑的,手上磨着茧,嘴上长着泡,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这十多天里她是怎样起早贪黑、饥不择食的去抢收庄稼的。

  还记得有一次聊天时,她顺口提到上学的儿子想利用寒假打工挣钱,我当即给酒店的朋友打了个电话,朋友爽快地答应了让孩子去做服务生。本是举手之劳,孙姐却特意带了两大箱家乡特产送给我们,并说:“乡下人没啥稀罕的,你们给俺帮了这么大的忙,说什么也过意不去”看着这一堆大包小包的土特产,我不知道她是怎么从车站扛回来的,但我知道价格不会便宜,这对于为了省一趟公交车的钱也宁愿走上几里路的孙姐来说,一定是个不小的花费,但孙姐的执拗让我无法拒绝。再缺钱,但该花的钱要花,该为的人要为。这就是孙姐常挂在嘴边的处事原则。

  孙姐,放在当下的大环境里,无论从哪方面讲,她都是一个小人物,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而细品人生中好多的人和事,越是普通越是平凡反倒越会让我们醍醐灌顶,泪流满面。世态炎凉,总有一抹温情一直陪伴着我们。三年了,孙姐像一面镜子,让我面对安逸的生活而顿觉顿悟。我经常会把她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长妈妈联系在一起,虽经流年,时代兴替,但她们身上那种朴实和善良是相通的,是永存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孙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