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菩萨凝视的岛屿》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10 03:1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菩萨凝视的岛屿》读后感摘抄

  《菩萨凝视的岛屿》是一本由(加)翁达杰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90元,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菩萨凝视的岛屿》精选点评:

  ●情节安排的很巧妙 每个人物都饱满生动。 景色优美却仿似包裹在烟雾中 看不到光明, 悉丽莎P158-161那一幕 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想起《爱的教育》里温暖的一幕幕————战争太残酷了

  ●寻找。

  ●小说本身不是太喜欢

  ●van大推荐. 最后为佛点睛的那段教人好生震撼。

  ●P

  ●杰作

  ●离开斯里兰卡的前一天,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作者麦可.翁达杰的身上同时流淌着僧伽罗与泰米尔人的血,这使得他对冲突的见解更为纵观,不会向着政府,也不会偏袒组织。但本质上,他仍是一个西方人,一个荷兰殖民者的后代,他的凝视或许足够悲天悯人,但始终无法植根土地。故事的结尾,安霓尤回到了西方,她与尤瑟斯各自在回忆中与他人滚床单,却始终回避彼此。直至尤瑟斯咽下最后一口气,连一个吻也没有!如果以尤瑟斯,一个传统的斯里兰卡人象征这个国家,或许足够印证作者对于故土疏离的态度。

  ●很散

  ●我有多想能够和安南达一样,站在佛陀身旁,借它的眼神看世界。

  ●写得很好。

  《菩萨凝视的岛屿》读后感(一):翻译太文艺

  我本来就是那种不靠谱的读者,会因为赖明珠和林少华谁好谁坏和人吵到掀桌(当然,我是挺赖的,这注定了我不够文艺),甚至忘掉了原作者本来的面目。

  这本书,怎么说呢,单凭作者和内容是很值得一读的,不过就是翻译把它原本就细散零碎缓慢的节拍拖了个加强符,过于雕饰的中国字重叠起来,对于没有耐心的读者来说还真不好说(比如把“她已经嫁了别人”翻译成“她已罗敷有夫”这类,一句两句还好,一句挨一句就很可怕了)。

  但强忍着作者和译者的双强文艺,读完最后一章,再翻归题目,竟然也心中默默一动。

  这也算挺好的了,优劣抵消不输不赚,一场平稳中暗涌的阅读也算合了翁达杰的意吧。

  《菩萨凝视的岛屿》读后感(二):喜欢这样的翻译

  买来好久才看完的书。小说的原名是:Anil’s Ghost。太厉害,竟然翻成菩萨凝视的岛屹。太厉害了。

  看翻译的小说,总会心怀戒备,是否完全忠于小说,是否在文字转化的过程中,把一种优美用另一种优美加以很好的诠释。而译者如能对西方文化及历史有很好的理解,那就可为上乘了。如今能够相得益彰的译文越来越少。不过,这书我想值得推荐。因为显然,这位作者在描写亚洲也相当的贴切,至少不是纯美式的看法,让人完全沉迷于故事情节,没有任何可体味的细节。常觉英文作品叙事很强,会忽略意境营造,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是他闪烁着唯美的企图。很喜欢那段女主人公接近尸体时,把手放在一公分处说:“亲爱的,我来了。”这部分对她的语气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让我真实的感知了这个女人作为法医的职业习惯与个性表达。有些神经质般的表现,在我自己身上也经常出现。阅读的时间里,心领神会,心灵相通。

  深刻而优美,从商业推广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评价该是溢美之辞,不过,从译著的质量来看,倒也担得起。小说,只是小说,能够有这样的表现,已是不俗。

  《菩萨凝视的岛屿》读后感(三):翻译的很优美-淡淡的悲伤

  文字优美,有人说是翻译得文艺了。

  其实原文本身也是很有这种梦幻般的语句的。

  书中的一些俚语歌曲,押韵且不拗口,简简单单却让人会心一笑。

  当写到圣汤玛斯中学搞怪的男生唱得俚语小调:我不禁的笑了

  船长诨名叫毛哥

  俨然荒淫道上客

  窃问本事有几道

  除了铲屎没别的

  特别像小时候我们唱得那些顺口溜一样好玩:

  高级的老头高级的糖,

  高级的老头上茅房,

  一摸兜 没有纸,

  一摸屁股一把屎。

  后面一些安霓尤默唱的歌翻译的也很出彩:

  噢,纽约州的林树长得高又高,

  片片黄叶恰似金光闪耀正当秋--

  小女子我本来自无忧地,

  一到纽约州逢哀又见愁。

  书讲得是离开家乡多年的女法医安霓尤,收到联合国某组织的委托,来斯里兰卡搜寻种族屠杀证据的故事。

  虽然,故事的主线是一个让人感到不快的故事。但淡淡的笔触和着主人公与先后邂逅的各种人的回忆,追思。让我们从某种断续的字里行间把乡愁,屠杀带来的愤怒,职业工作者的无奈,古老文化与现代的冲突这些因素揉合到了一起,如同无数小溪汇聚成了一条让人难以越过的长河。我们泅渡在河中央,上下不得,呼吸困难,回忆过去,恐惧现在,憧憬未来。

  书很短,两天上班路上的时光在地铁中读完了。译者把作者那种诗歌一般优美的“文距感”表现出了一幅温和的画卷。

  《菩萨凝视的岛屿》读后感(四):世上只存在一己之悲的年月

  今天用一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当然是在上课时。世界文明史,因为放幻灯片,拉着窗帘又关着灯,窗外还一片阴霾。很有感觉。尤其是想到之前的那个老师,还曾经站在我的位子前,讲东南亚文化。

  抄了一些句子。很久没有摘抄书里的句子了。就像最近对真人影像的排斥一样,开始排斥很长的故事。我知道,我是年龄越大越肤浅。希望也能享受肤浅的幸福。

  可还是在读这种闷骚的书。肤浅的不够彻底。

  衡量一本小说的好坏,我总是用能否产生画面感。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高。因为我读轻小说都不会有画面感的。我的神经是部崩坏的机器。

  读这部书,貌似应该用渐入佳境来形容。一开始只是被那些神秘的词语迷惑。后来所有感官开始带入。就像迦米尼转赠给安霓尤的那句话:“能够让自己住在一个时时刻刻都得动用一切感官的地方,这才是最要紧的事。”

  有时我读书只是因为想看看世界上还有那些专注的人,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羡慕这种人生,当然也知道只能存在在羡慕的阶段。

  纯粹,永远是我遥不可及的东西。这本书里有,所以才会喜欢。

  “这个时代的悲剧,便是所有人的命运都渐趋一致。”依然会抄下这种类似警句的东西。我从小学就开始愤世嫉俗,造成了现在的有气无力。可一遇到这种东西,依然会走近,却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了。

  “他对生命的期待如今似乎成了一桩了不起的大事,照这样下去,他终究难免与别人的生命纠缠,多年来的努力亦将付诸流水——到头来,只换得无尽的混乱、不公不义、欺瞒。”最喜欢的人物是迦米尼。他既纯粹又没干劲,具备了我喜欢的男人的所有萌点(为什么会冒出这种字眼……)。一直希望他能和安霓尤在一起。终究是模糊的郎情妾意,终究这也不是一部爱情小说。

  终究我也只是个肤浅的人,模模糊糊的自认理解着那个“世上只存一己之悲的年月”。因为我期盼。

  《菩萨凝视的岛屿》读后感(五):用诗的语言写暴力

  本来找的是麦克尔*翁达奇另一部,也可能是他最出名的小说,那部被好莱坞打红的《英国病人》,居然搜索不到。

  而这本少有人知的Anil's Ghost居然一下儿就找到了。

  在斯里兰卡出生,在加拿大长大的麦克尔*翁达奇自认是个诗人。写小说不过是“副业。” 看《英国病人》时,深深地迷恋上了他的文字。完全是用诗写出来的小说。从结构布局,零落的线索,细密的心思,奢华的色彩,不肯停歇的心情。在书店里翻到过一本他的诗集。薄薄的。题目叫《笔迹》(Handwriting) 记住了扉页上的那句

  for the long nights you lay awake,

  and watched for my sake:

  for your most comfortable hand

  that led me through the uneven land...

  献给那些漫漫长夜你替我守望而无眠

  献给你最舒适的手曾领我走过坎坷平原

  quot;菩萨凝视的岛屿"(这个标题太怪了,感觉在给不相干的书写评语)与《英国病人》大不同。讲述的是斯里兰卡内战时自相残杀的残酷,和对对方村民的大屠杀。和最近广播里听来的卢旺达种族清洗几乎不相上下。也是专拣妇孺下手。

  翁达奇用他惯用的语言方式,清醒地,轻轻地,却又毫不回避的讲他的故事,对任何残忍和血腥的细节都毫不含糊。那种冷静象刀。直逼人心。一个激灵又一个激灵。他用诗的语言逼着读者面对现实和人性的丑恶。没有逃跑的余地。。。

  但是讲述这悲剧的语言之清冷却又像光,引导着人向上向上,不会被沉重的人类之悲剧坠入海底。好像最后变了泡沫的小人鱼,最终还是有了魂灵。。。天堂是教徒的救赎,翁达奇诗一样轻灵的语言是我们的救赎,我们的希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菩萨凝视的岛屿》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