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男孩》是一本由(英)蒂姆·鲍勒著作,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河男孩》精选点评:
●1997年卡内基文学奖。他说:“陪我一起去。求求你,我有点儿害怕一个人去。”/ 书翻完一大半都不太提得起精神来,直到后来突然明白那小河男孩原来是爷爷生命的象征时,整个故事顿时焕发出了完全不同的光彩。
●"当她向下坠落,身躯凌空飞舞之际,微风吹拂她的脸庞,她最后一次感觉到小河男孩的存在。"
●这本书很好,揭示了生命与死亡的诗意表达
●享受就好了
●文学的真谛、生命的诠释!
●...将她拉进这幅画中,不可抗拒地拉向海洋。第三章初游小河:P32岸边的喝水竟有七英尺深,真是奇了,但这不是家里的游泳池,也不是海边,这是全新的事物,令她感到兴奋,也是她必须学习了解的事物。。。第四章河边作画:P34我只要还能走,就决不会任由人推来推去的,活像超市里的推车。。。她需要常常被水包围着才能来感受真我,爷爷也需要一支画笔来将他内在生命的景象加以成形。。。。。河水伴随着她奔流,宛如一场梦境在一颗睡意蒙胧的心灵里漫游。
●小时候没读懂,或许生与死过于恢宏,如今想来,真的挺动人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 这条河流容纳所有, 最终流向大海。
●还是看不了童书,觉得有点太简单。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是一本不错的生命教育之书。
●好好好
《小河男孩》读后感(一):小河男孩的意象
书名很有吸引力,书中的“小河男孩”让我想到朱建军心理学的意象对话——其实这本书所写的,就是女孩杰西的一次意象历程。
书的前半部分,小河男孩出现之前比较平淡乏味。除了“小河男孩”,书中的人物都写得一般,读完难以留下印象。
还行
《小河男孩》读后感(二):人生就是一条河
按照国内标准,毫无疑问,这不能算一本儿童阅读的书
因为书中有神秘的小河男孩
我们的童书总是显得很纯净,没有神秘,没有精灵古怪,最多只是淘气或者幻想之类
在这本书中,小河男孩既是爷爷画中的人,也是少年时候的爷爷的化身,还是小河的化身,更是生活的代表
那条小河,明白无误的显示着生活的真谛:不论河流在它的旅程中曾遭遇过什么,最终都会有一个美丽的结束。
《小河男孩》读后感(三):小河男孩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工作比较忙。经常加班很晚回家,晚上看着杰西和爷爷的故事甜甜睡去,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从开始一直有悬念,只画着一条小河却取名叫小河男孩的那幅画;杰西经常碰见的那个小河男孩;还有爷爷。一直在想那个小河男孩到底是谁?看到最后终于明白,原来是爷爷的另一个存在。
我也很喜欢爷爷。他是个真正的男人。很强硬,从来不求别人帮忙;很固执,必须按照他的意见执行;很可爱,经常来个单纯的小脾气;很淘气,为了避开唠叨的艾尔福竟然把自己藏在“棺材”里;亦很温柔,只是他藏于心底从不轻易表达。
没有画架我不会画,还记得爷爷耍赖的模样儿~相比之下,杰西好像过于早熟而沉重了。
当然,这本书的旨意还是要通过一条小河来向我们解释生命和死亡的含义的。即,生命是美好的;过程是曲折的;死亡则又是一番重生。即,小河在河流的终点消失死亡的同时变成了海的一部分。
《小河男孩》读后感(四):我们终将面临告别
国际大奖小说系列16 《小河男孩》 故事性:⭐ ⭐ ⭐ 文学性:⭐ ⭐ ⭐ ⭐ 思想性:⭐ ⭐ ⭐ ⭐ 关键词:生命 终点 告别 至亲终会离去,如何看待将来的死亡?如何引导孩子去接受?《小河男孩》或许能给我们参考。故事写杰西一家回到爷爷的故乡,暂住在小河边,为了让病重的爷爷完成画作《小河男孩》。由于爷爷日渐衰弱,画作迟迟未能完成。杰西在河边遇到神秘男孩,在他的建议下,杰西帮助爷爷完成画作,也是在他的指引下,杰西从小河源头一路游到大海。杰西的旅程结束了,爷爷的人生也走到了终点。小河男孩也许并无其人,他和小河也许都是一个隐喻:“河流的生命,它在这里诞生,直奔向它命中注定的远方,有时快,有时慢,有时笔直,有时弯曲,有时平静,有时激烈,一直不停地向前,直到抵达它的终点——海洋。”“即使它已抵达了终点,也不说明就此结束了,而是意味着它将在此开始重生。”河流的生命,也是爷爷的生命:他在这里成长,是一个天生的泳者,在15岁的大火中失去双亲和故乡,直至人生尽头才回来;在儿子5岁时失去至爱,脾气的他和儿子的针锋相对在临终才得以和解……他是“一位精神的斗士,一个掌握生命,与生命赛跑,而将一切投注于生命的人”,在“生命到了退潮时刻”,也终于“恩准自己片刻的宁静”。神秘的小河男孩、父母、爷爷,都在帮助杰西接受爷爷将死这件事,爷孙之间也有了动人的告别。这是杰西的幸运,比起死亡,更可怕的是没有好好告别。由此我也想到了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活着时珍惜相处的每分每秒,离别时,郑重地道别,即使不能相见,也没什么遗憾。 关于爷爷的遗作——《小河男孩》,在家人的眼中只看到小河,在爷爷儿时伙伴的眼中只看到男孩。小河就是男孩,男孩就是小河,如果有这样一幅画,我一定要好好看一看。 推荐给12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因为,我们终将面临这一天。
《小河男孩》读后感(五):2500年前,孔子在河边感慨的时间流逝,人到中年才懂
01
小时候面对那句孔子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总觉得一个人站在河边,听着水声感慨时间的流逝,场面实在是空旷而凄凉,感觉孔子太伤感了。
人到中年时,再读这句话时,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心境。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经历的沉重可能远比这句话本身重多了。
现在回想起来,真心觉得,这是一句非常安慰人心的温暖话语。其实,面对不可逆的时间,人在历史的长河面前,微小的如一颗尘埃。
那么现在,人世间有再多的不如意,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每一天都在时间的长河里度过,除了极少数那种具有内省精神的人,大多数人估计真的活成了蔡康永所说的状态。
“有些人的生命没有风景,是因为他只在别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你不要理那些水管,你要真的流经一个又一个风景,你才会是一条河。”
2500多年前的孔子,面对河流,就能够用一个很具体的形象,让人感受到时间不可逆的人生智慧。
毕竟,每一天不管过得怎么样,都不可能重过,就像河水不会倒流一样,而生命本身的状态,不过如此。
生命是一条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02
英国作家蒂姆.鲍勒的儿童小说《小河男孩》,曾获得卡内基文学奖,散文诗的笔法将生命长河写得曲折动人。
故事是从一个小女孩杰西陪身患重病的爷爷返回家乡开始的。
很多年前,她爷爷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带着伤心离开的。
父母的相继离世,加上一场火灾,房子也没了,故乡似乎执意要和这个少年,斩断所有的联系。
那时的爷爷只有十五岁,就这样,带着青春期的迷茫,离开自己生活过的小镇,一步步走向遥远的大世界。
成家以后,在自己的儿子才5岁时,妻子又离开了人世。可以说,爷爷这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坎坷。
所以杰西爷爷,平时算是一个爆脾气的老人。也许只有这种在生活里的强硬,才能够勇敢对抗生活给予自己的一次次打击吧。
有意思的是,平时只有杰西的陪伴和自己画画这两件事,才能够让爷爷真正的舒心。
如今爷爷也算是个画家,却没有因为画画这件事,实现财务自由。
但他一辈子都在画个不停,仿佛画画已经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对于大多数人,如果不能靠画画实现财务自由,似乎根本不敢和人说自己是一个画家。
但不靠画画生存,其实也说明画家绘画本身,并没有去考虑迎合市场的需求。始终把天赋和兴趣作为自己热爱并坚持的一件事,这样的执着坚守了一生,这也许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精神吧。
我想起曾经有一个读者给我留言,告诉我,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写作。他在矿井下工作,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矿灯下和家里昏暗的厕所灯光里完成的。
他把自己所有的碎片时间都用起来,拼命的写。我当时看到他的留言时,眼睛就湿润了。
如果不是热爱,估计这样的写作一天也坚持不下去。每次我因为各种琐事拖累,无法继续写作时,那个读者的留言,都会成为我继续坚持的动力。
生活中这样的人也许不多,但是你的生命中遇到一个,就已足够。
03
杰西的爷爷,因严重的心脏病,不得不在医院接受治疗。
他似乎对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求带病返回故乡。
在返回故乡的过程中,他一直在绘制一幅叫做《小河男孩》的图画。对于过去从来不肯给作品命名的爷爷来说,这个举动本身就很反常。
杰西和妈妈,一直没有搞清楚,为什么爷爷笔下的那条河颜色会那么的诡异,似乎和常见的河水颜色完全不同,深浅不一。让人惊讶的是,画面中始终没有男孩的出现。
感觉爷爷对于这幅画似乎很不满意,经常画着画着就开始发火,总觉得这条河,画的和自己记忆中的河不一样。
直到杰西全家陪着爷爷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那条陪伴着他出生成长,不宽敞又总是安安静静流淌的河边,只有到了那条夜深时才能听到水声的河边,爷爷这才平静了不少。但是他身体的虚弱程度,还是一天天的越来越明显了。
杰西在那条河里游泳的时候,仿佛在幻觉中总有一个男孩在引领自己,规划爷爷为数不多的时间。
于是,她不顾爸爸妈妈的反对,鼓励爷爷在生命的尽头,即便是在非常虚弱的状态下,坚持让爷爷握着自己的手,完成了爷爷心中的那幅《小河男孩》。
尽管最后画面依然没有出现男孩,但这一次爷爷,很明显是满意自己生命中这最后一副作品的。
一种本能驱动着杰西,在爷爷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在那条河里一直游个不停。
后来杰西累得晕倒在水边,等她醒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整整游了四个小时。也正是那四个小时里,爷爷和病痛做了最后的斗争,直到走向了生命终点,停止了呼吸。
爷爷离开后,杰西在爷爷童年玩伴的提示下,才发现原来爷爷画的这条河,是一副爷爷的自画像。那个曾经痴迷于游泳的少年,在河中游泳的自画像,而整个画像看起来就像一条河。
生命的长河竟是如此,一个人可以这样安静的走向生命的归途,不留遗憾。
杰西最终把爷爷的骨灰撒向了小河深处的一块秘境,她深信这是爷爷魂牵梦绕的地方,也只有回到出发时的起点,爷爷的生命才真正的完整。
有人这样评价《小河男孩》:“河流是生命与死亡极自然的隐喻,蒂姆.鲍勒在这本小说里运用河流的意象,发挥出美妙的效果。整部作品虽以平实无华的散文笔调书写,但整本书却宛如诗篇,感人至深。”
04
《小河男孩》是一部小说,美国医生葛文德却用《最好的告别》真实记录了,自己父亲离开人世时那段时间的点点滴滴。
作为一个印度教徒,他父亲渴望着生命的归途回到印度恒河。
葛文德站在恒河边,目睹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生死交替,作为一个医生,他比谁都清楚,这条河中有多少信仰就有多少微生物。
但他还是选择了饮用恒河之水,完成和父亲的最后告别。哪怕后来,他的确因为饮用了不洁净的水而腹泻。
但对于他来说,这是生命的一种洗礼,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考与铭记。
我记得当时自己读到那一段的时候,已经泣不成声。最好的告别,往往也会是最痛的离别。
感谢葛文德医生,用诗一般美好的画面,为我们讲述生命的意义与归途。
有时,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相信这才是告别的真正意义。
最好的告别,是真正的铭记。
席慕蓉在《左岸是忘记 右岸是铭记》中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生命是一条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