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10 01:1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锦集

  《建筑的永恒之道》是一本由C·亚历山大著作,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的永恒之道》精选点评:

  ●热血文章一枚,但还是过于抒情了。

  ●TU984.1/115=2 外借 翻译差点

  ●我只能淳朴地告诉你,真的很好

  ●一整套 建设系统的方法 ,或者说 智慧吧。。。

  ●已做笔记

  ●谈好建筑的基本属性,适合来了解建筑,对一味追求视觉宏伟的中国当代城市建设极有参考价值。

  ●没怎么读懂

  ●我最希望使自己生活中的光明和创造的时期复活,对于生活中全部有价值的东西,我希望记忆能战胜死亡。 ——别尔嘉耶夫

  ●和生活很近的理论书

  ●:无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一):翻gdocs看到07-4-3写的一个笔记"永恒之道,在于无道",贴出来:

  永恒之道,在于无道

  C.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 第一章 永恒之道 读书笔记

  “它是一个为由我们自己才能带来秩序的过程,他不可能被求取,但只要我们顺应它,他便会自然而然的出现。”

  永恒之道定义为使建筑生机勃勃的核心

  它寻求不同形式中不变的东西

  它是精确的但不可机械的运用

  它是一个蕴含死生的内在过程,而非僵硬的方法

  既然如此,哪些是可以借鉴的原则,哪些是不可照搬的形式?

  “因为我们害怕自己混乱,...,(所以)我们必须更有方法、更有系统,...”,所以我们必须求助于大一统的可以借鉴的方法。

  因恐惧而产生对方法(例如准则、成法、概念)的依赖,使得方法本身成为枷锁,使得我们背离自然的本性,也背离生机勃勃的目标。

  当然,并不是说前人所总结的经验、准则、成法、概念都毫无用处。这些方法是否成为枷锁,关键在于它如何被运用。如果漠视这些经验、准则、成法、概念背后的目的,而照搬其过程或形式,这就如同给自己套上了一副镣铐。

  所以必须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遵循的是要达到的目的,而非一个固定的过程或形式。

  举 一个例子吧。大家都知道现在流行着很多不同的软件开发方法论,好像每一个都很有道理,究竟哪些才是真理,哪些是说谎呢?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关于方法论生 命周期的杂文,文中说,任何杰出的方法论,起初都是因为某个或几个天才因为不满原来的方法论的弊端,寻找改进后逐渐形成的。这些方法在诞生的项目中大获成 功之后,少数相似项目的成员开始效仿,竟也获得成功。于是该方法被认为是包治百病的药方,被广为宣传并应用到各种类型的项目中去,成为大家竞相效仿的准 则,方法“论”才“真正”形成。

  但大家往往忘了一个事实,没有一个软件项目是完全相同的。这些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其创造者为了适应“那个”原生项目的特殊环境而创造和总结出来的。这些方法,顺应了该项目的“自然本性”,使得项目“生机勃勃”。

  后 来,大家仿效的结果让人失望,与方法的原生项目相似的项目也许效果良好,但更多的是效果平平。再后来,这个方法论成为业界的权威,甚至有机构开始为此发展 很多条条框框作为评价软件组织的依据。于是更多的实施者不明白方法的原始目的,僵死的应用这些条条框框。可以理解的结果就是,应用的结果更糟糕,这个方法 论走向了衰落。再后来,另一批革命者又开始挑战权威,重复这个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布鲁克斯说“没有银弹”,Martin Fowler说“只有龙骑士”的原因。

  目前流行的所谓方法论所描述的过程,应该当成一个范例,而不是准则。真正的准则蕴藏在这个方法论形成的过程中,蕴藏在如何使项目顺应自身本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的过程中。这需要龙骑士们“放弃这种方法,自然地进行创造”。

  “这就是建筑的永恒之道,学会方法,而后抛弃它。”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二):我发现了

  我最希望使自己生活中的光明和创造的时期复活,对于生活中全部有价值的东西,我希望记忆能战胜死亡。

  ——别尔嘉耶夫

  我发现那里是在一个冬末的下午。我刚刚和朋友分手,从一处阴暗的打印社下楼,走过电器市场(马路对面,两只高脚凳子站在一排洗衣机前面,灰白色的油漆和近乎完美的比例分割使它们从整个平庸的画面中浮显出来,从嘈杂的市声中穿越进而震荡我的鼓膜,像夏天傍晚叫卖冰粉的声音,凉,甚至谈不上甜蜜——完美的不是甜蜜的),带着之前破碎的糟糕感觉和浑圆的美好印记。跨过一道小桥,是的,我的初恋之桥,那里,我记得有破旧的木头栅栏和金盏花,这种闪光将照耀我至死。

  生活就是这样重重叠叠的影象和声音,我们活过漫长一生就像一部只有一人看到剧终的电影。在白色班驳的“完”还没闪现时,我们终于闭上眼睛。当我穿过黑暗,进入城市的另一极,我发现了那里。

  那是一处小树林中的开阔地,不大,只有四五平方米。一个穿劳作服的女人正抬着椅子朝房门走去。房子在开阔地的一侧,另一侧是一条蜿蜒的小路,一个男人一边打电话一边从那条小路走到了光亮的开阔地上,然后停在那里。他举着手机的手没有放下,他站在光亮地的边缘,电话大约已进入尾声。这是一部略感伤抒情的剧情片琐碎的开头。我停在树下,脚踏在这静止却随时可能飞速变化的场景边缘,不知道自己身处两个世界的门槛。

  一份药品说明书上有这样的字样:不良反应……全身……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紊乱……其他症状:秃头、呵欠、视觉异常(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等)、出汗、血管舒张、关节痛、肌痛、体位性低血压……

  一个叫亚历山大的人,一个神秘的名字,像善于建筑的阿拉伯人一样稀松平常。他说出了一个秘密。但他也许过于悲观,他说:“在我们的时代,语言已被毁掉了。因为它们不再被共同使用,使之深入的过程也便瓦解了:因而事实上,我们的时代,任何人不可能使一个建筑充满生气。”

  我不能试图反驳,也不能用他所说的模式语言来建筑。我只能望着那吸引我的光亮朝前梦游般走着,倾斜相交的道路,那里,一个穿蓝色上衣的中年妇女骑着自行车划出一道弧线。那道弧线谈不上优雅,却是完美的。如同极光闪耀的景深里,有帆布棚下悬挂的四五盆绿萝,它们叶片上不规则的黄色如同正午时地面的光斑。两个着大衣的女子正朝我走来,路边自行车筐里有一本健康杂志,彩色封面。那边,面馆里几个伙计正在谈笑。

  一瞬间,全部的生活像海啸时的潮水,朝我铺天盖地地涌来。

  “一事物(房间、建筑或城市)中有活力的模式越多,它就越作为一个整体唤起生活,就越光彩夺目,就越具有这无名特质自我保持的生气。

  而当建筑具有这种生气,它就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海浪或是草叶,其各部分由万物皆流而产生的无尽的重复和变化的运动所支配。”

  正是在那一瞬间,我终于接受,在建筑中漫步穿行,也许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在我们的时代,最优雅的一种可能生活,也包括做一个被困在城市里的波希米亚人。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三):去掉理智的去感受

  虽说这是本讲建筑的书,但书中的道理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比如编程,不过那不是我重点关注的东西了,我是学建筑的,自然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

  书中提到了一个核心概念“模式”,什么是模式?它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举个例子:怎样的西餐厅才是高级西餐厅?一间高级西餐厅,入口有侍者接引,偏暗的环境,桌上有盏精致的台灯或者烛台。可以试想一下,没有这些东西,餐厅如何显得高级?有人在这里就说了,这个模式有时候也不准啊,这完全是凭经验,或许现在的米其林餐厅会很明亮,但他一样高级。这里就要提下模式的产生了,模式产生于生活,它来自各行各业,它会随着时代环境而变,作为建筑师,要设计出符合当代环境的建筑,我们设计别墅不再是添置马厩而是设置车库,当建筑师为其他行业的人设计建筑时,建筑师需要去学习、体会业主的模式,这种学习过程掺杂了许多个人因素,所以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模式”是形而上的产物。

  那这种形而上的“模式”靠谱吗?我认为这种争议正是建筑的灵活性所在。书中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建筑师就像一个语言使用者,模式就是他的单词,用不同的单词构成一句话,再由一句句话构成文章,也就是最终的建筑。模式的学习也是如单词的学习一样,要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下去学习,去体会,这避免不了经验主义。其实大可不必深究它单词上的形而上,我们要的是最后的文章,是最后的建筑,那是灵活的,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艺术的。我们不需要像做科学一样,分析出不相干因素剔除,剩下相干原因去一一对应结果,书中的“模式”概念不是这种科学实验般的方式得到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模式”是加入了多方物体后的动态联系规律,而这个规律是人们内心的认可,这种认可可以来源于文化的认同,也可以来源于人的本性。有两个例子,我们做别墅不可能做一个金字塔形的别墅,因为在文化中金字塔对应的是坟墓,活人愿意住在坟墓里吗?当然不愿意,所以金字塔模式不适合别墅,这便是文化上的原因。另外一个例子,任别人把一个金属质感的房子说得天花乱坠,说它多么多么科学,但你任然更愿意住在一个有木质质感的房子里,比如无印良品风格的那种,这便是人亲近自然的本性。

  那么我们如何去寻找发觉这种”模式”呢?作者告诉我们要”排除意见和想法“。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还是用之前我举的例子,一个无比科学的金属房子推荐给你,你的理智知道这房子有着高科技,使生活更舒适,但你的感觉上还是倾向于有木质质感的房子,从这个例子里怎么提取模式呢?剔除你理智上知道的金属房子有高科技,用你的本能去感受,你倾向木质质感的房子的原因是因为它有木质构件,那么”木质“的模式就被提炼出来了,它的作用是可以使人产生亲切感,以后在需要营造轻松,亲切的环境时用”木质“这一模式就可以有助于你的创作主题。

  我一直在举例,因为作者的观点只能从案例中体会到。如果要积累这种”模式“,便只能亲自去实地体会,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当”模式“这种词汇积累到一定量时,建筑就能像写文章一样创作而出。

  最后,这本书给我指出了以后建筑的学习思路——留心生活,积累模式,解答了我一直在思考的"为什么医院像医院,学校像学校"的问题(因为医院有医院的模式,学校有学校的模式,平时不注意根本体会不到,但人的空间记忆很强,所以给我们强烈的直觉觉得那栋建筑就是像医院或学校)。如果要给建筑学初学者推荐一本书的话,这本书我强烈推荐,正如书名中提到的“永恒之道“,它教给你的方法是学习建筑的永恒之道。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四):啊啊把翻译拖出去三十大板!

  我估计原著应该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好书,以至于译者在年轻冲动又有血有泪的求学时代偶然在喧闹过后走进古旧的学院图书馆,在那飞扬着无数尘埃的金黄色的阳光里摸到了这本书,翻开来一看,一位年长的、受尽生活折磨的、有智慧的、成功的建筑师态度矜持的诉说着人生的普遍不如意,不像其他的建筑师的专著喷涌着跋扈的向前冲的说教气,好像就是和你我一样被动的生活着的普通人,而且和你我一样是以痛苦的、辛苦的、不为人理解的建筑行业为糊口,其反复的申诉和哀怨的语气读得这位年轻的学子连连点头,不由得捧着这本书坐了下来。于是他一坐就是一个下午,一直到窗帘外透进来凉风,翻书的手指下有明显的投影,哦,他发现已经到晚上了,而且忘记了吃晚餐。于是他借回这本书,反反复复的在宿舍里长诵,最后他发现自己和这本书是那么的一见如故意气相投,于是他决定把它译成自己的母语,也就是中文,以飨国内读者。

  我真该感谢那个阳光温柔的下午,让译者读到了这本书从而让今日的我读到。但我真是恨这之前的无数个下午,译者先生老师您为什么不好好的学好中文再搞外文呢???!

  应该说,专业书大多都翻译得艰难苦涩,但我以为,这本书,这本多愁善感、唠唠叨叨、带着自说自话和笔记风格的小书,先生老师您怎么也可以翻译得像《城市规划》这种题目的书一样,生硬、粗糙、原始、无情呢?

  我囧!而且您对习语应该也不太熟悉,要不然hot sauce您怎么译成“热酱”而非“辣酱”呢?(想必这本书一出版您家孩子读到时就告诉您了吧!囧)

  总之,这本书肯定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但是翻译得实在抱歉。主要是对内容看起来如此文艺青年的书来讲,写作它的文笔肯定不是那种食堂里的刀切馒头一般的风格,至少也得有点珍珠圆子、绿豆糕的意思囧(我饿了。。。)

  举个例子来说,105页最后一段:

  来,原文是:

  一个座位,一个靠手,一个握着舒服的门柄,一个遮挡了炎热的平台,我走进花园可以弯下腰闻到香味的入口处生长的花,落在暗的楼梯顶部的光线引我走上楼梯,门上的颜色,门周围的装饰使我微微激动,知道我又回来了,牛奶和酒可以保持冷却的半地下室。

  我来改下的话:

  一处座位,一袭靠背,一柄触感舒适的门把手,一张屏蔽了热气的平台。走进花园弯下腰就能闻到她的香气的入口处生长的花,照亮楼梯顶部阴影的光领我走上台阶,门的颜色、点缀其间的装饰物使我微微悸动——我回来了。还有将牛奶、酒都保持着合适的凉度的半地下室。

  我估计原文应该是:

  A seat, a ?, a ? that feels fine, a platoon keeping heat outside, lovely buds at the entry whose sweet smell I could bow and sniff as I walk into the garden, the shimmer lead me up to the top floor as they shine on the shadow of it, color on the door and the decorations around it thrills me and I know I am home again, and a ? where milk and wine are kept cool.(好久没写英文了囧不会的单词用?代替orz)

  嗯= =打完这些字我已经很厌烦了,不提翻译了= =总之就是人家原作者的文笔肯定是很优美的,肯定不是我现在看到的这样。

  基本上,原作者Christopher Alexander教授兼具文科生的口若悬河和理科生的一板一眼,倒是很有建筑师的气质^^这本书讲到第10章我高兴的想总算讲到实际操作部分了,等我读完我发现不是= =然后读到14章我又一次误会了他的进度。最后我剧透给大家一下实际上是到了第21章才开始的。。。所以说——这压根就是一本哲学书吧!囧

  恩,概括一下内容的话,《建筑的永恒之道》中C.A教授先是舒展了一下自己苦闷的文艺的胸怀,先是矜持的,而后(不可抑制的开始囧)奔腾的,再絮絮叨叨地反复陈述自己的(消极的、充满东方哲学气质的)观点,在牢骚发够压力释放够了以后,他逐渐的找到了雄辩的感觉,开始掷出大堆的令人仰止的建筑学知识,虽然仍免不了重复啰嗦的习惯,教授开始有耐心、有爱心的讲解他的(社会学兼)建筑学发现囧。

  在这本书快结束的时候,A教授充满感触的写了这么一句话:

  “这种场景之美,其中触动我们的特质,使它富有活力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它无忧无虑,质朴纯真。”

  而且虽然有穿越时空的嫌疑(穿越。。。orz),但我仿佛看到了白发苍苍的Christophor Alexandar和春风得意的Alain De Bottom擦肩而过。。。。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建筑的永恒之道》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