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是一部由约翰·史翠兰 / 希提·麦克唐纳 / 安迪·威尔逊 / 汤姆·沃执导,大卫·苏切特 / 佐伊·沃纳梅克 / 菲利普·杰克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影评(一):最后一季很精彩,但也让人看了很生气
这一季真的是这么多季里最精彩的了,因为每一集都精彩,不像之前的总是参差不齐。大象的证词这个题目跟剧情联系不紧密,故事是很有意味的,很像马普尔小姐中的梦中谋杀案还是什么的,有一种过去的时代的韵味。四巨头就是备胎的中二病,不过用的噱头倒是挺会迷惑人的,波罗的假死也是让人吓了一跳。死人殿堂的地点选的很有意思,利用奥利弗夫人也是够胆大的,不过最可恶的就是老夫人,只有她的孩子是对的呗
《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影评(二):Goodbye Mr.Poirot
从S1第一集看到S13最后一集,Poirot陪我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看完最后一集哭得不能自己。我以为Poirot退休后应该过着安稳舒适平静的晚年生活,最后没有任何痛苦地体面地去世;可是,最后一集的Poirot在遭受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痛苦后带着自己以为的“罪恶”离开了人世。
他犯罪了吗?
不!他维护了正义、遏制了凶手、保护了有可能受到伤害的人们,他做了正确的选择。
他的一生都在和犯罪斗争,他的一生也都奉献给了推理。最后他杀死了一个恶贯满盈却无法用法律制裁的凶手,堵上了自己的名声和生命,他难道有罪吗?
他是最伟大的侦探,他什么都知道。
再见了,波罗。
《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影评(三):不忍打开的告别之季
《大侦探波罗》,从1989年开拍第一季,到2013年完结,一共拍摄十三季。用24年的时间守候波罗先生动用他灰色的小细胞为我们侦破的七十个案件,这24年,我们挚爱的波罗先生老了,眼看他发际线年年失守,身形越发笨拙,当年可以洞穿一切的自信眼神透漏出些许疲惫和厌倦,让一众追随多年的影迷看了心痛惋惜不已,同时也想到了我们自己,以及那些回不去的追剧的年月。
这部剧为什么深得我心呢?当然阿婆的原著、精彩的推理、古老幽静的经典村落、浪漫清新的田园风光、美轮美奂的乡间城堡、奢华靡费的贵族生活,还有几乎每一集都有一个超高颜值的妹子……这些原因加起来都比不上我们最爱的波罗先生触发我们柔软神经的各种萌点。
比如
《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影评(四):这个世界最厉害的杀人武器是人的“言语”。
又一次看完了《大侦探波罗》第一到十三季,又经历了波罗的一生,看到他的死,虽然他很平静地接受死亡(“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不会再救我自己,而是卑微虔诚地把灵魂交予上帝,祈求他的仁慈...”),但是我还是久久无法释怀。 虽然波罗没有福尔摩斯名气大,但是我更喜欢波罗。第一眼见波罗,矮胖丑,连走路的样子都像一只肥企鹅,但是会慢慢发现他不仅聪明,而且绅士、温暖,还有最重要的坚毅,无论事情多难都不放弃,无论处境有多么糟糕都怀有希望与信仰。波罗曾对一个命运悲惨的晚辈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无论损坏到什么程度,伟大的上帝之手都能修复...”。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遇到这样的长辈,给我温暖的慈爱、给我睿智的指引、给我强大的安全感。 波罗人物形象丰满,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还会看到大侦探波罗的另外一面,喜爱美食、不爱运动、各种可爱的小情绪等等,让我觉得他有血有肉的存在,以至于对他的死会无法平静,听说赫尔克里·波洛(小说中的名字,也就是波罗)的死讯当时被《纽约时报》以头版发布,可见当时也有许多人喜欢他,和我一样不想他离开我们。 强烈推荐给大家《大侦探波罗》,最后一集也让我见识到这个世界最厉害的杀人武器是人的“言语”。
《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影评(五):落幕
最后一集让人心酸,那些快乐的旧时光历历在目,却不知不觉落下了帷幕。
阿婆太厉害了,这个落幕的安排,很契合波洛的名字,跟希腊神话中的大英雄赫尔克里斯一样,充满了诸神黄昏一样的悲剧色彩。
我以前看不懂这一本,觉得怎么能这么惨呢?就这?
现在我才明白,既然要谢幕,这样的安排才是最好的。
波洛终究还是输了,因为对手就是要让他违背自己的信仰,手上染血。但波洛保护了黑斯廷斯。
阿婆写了一辈子推理杀人,波洛的谢幕也完成了她认知范围内的完美犯罪的描写,她认为完美犯罪是凶手瞅准每个人心里的弱点和缝隙,在旁边煽风点火,蛊惑人心。达到挑唆别人去杀人的目的,自己兵不血刃,手脚很干净。
当然,前提是这是心理变态者的无差别犯罪。因为一旦锁定了特定的目标,自己有世俗意义上的犯罪动机,这一招就会失灵。
我目前认知的完美犯罪是看起来像意外的事件。
《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影评(六):绅士侦探的完美谢幕
年纪越大越体会到一个真正gentleman的可贵。尤其那种欧洲黄金时代的绅士,从有条不紊的衣着到优雅的言语到精致的小物件到古典的居所,还有最重要(正确)的三观,都那么魅力无穷并且永不过时。这大概也是所谓”经典“的意义所在--任何时候看都还觉得很有味道。
最后一幕设计的很好,把一般意义上的侦探剧给升华了,尤其是波罗一贯的"人文关怀“精神,在老友黑斯丁那里将私人情感和普世价值融为一体;同时又以他个人的”谢幕“,设计了一个”双重的完美谋杀“,然后的揭晓谜底和以前都不一样,不仅仅实现了破案这个功能,还留下了很多伦理甚至哲学上的思考空间,使他的职业生涯也更富有传奇色彩,在我个人看来,是个完美的句号。
虽然最后一案没有了每集最高潮也是必备的”把一大帮人聚在一起然后逐一点破并最终指出凶手“这个古老但就是看着过瘾的桥段,波罗的谢幕仍然是极富张力和扣人心悬的--尽管我还是感到颇为感伤,并将无限怀念他迈着小碎步挺着圆圆肚瞪着深邃的黑眼睛和抑扬顿挫的把每一个人性的阴暗点都淋漓尽致的披露那份正义感。
另外,本季第四集雪山谋杀案看着让人不时联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啊。。。那别致的缆车(甚至波罗和伯爵夫人的交错而过),内部中空又对称的酒店,肃冷奇特的北欧气质,还有一个都叫”古斯塔夫“的重要角色。。。
《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影评(七):谋杀游戏弄假成真
阿婆果然是阿婆,随意挑了一集波洛来看,便碰上一个经典模式:谋杀游戏弄假成真。虽不百分之百确定是其首创,但以阿婆写作的年代推测,估计也是八九不离十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在于,从一开始读者观众便知谋杀会发生,因而早早将自己代入其中,与波洛一起破案。这种乐趣有点像戏剧里的打破第四堵墙。
严格来说,第三集不是很成功,因为在作者泄露玛琳的真实身份之前,根据已有线索,根本无从得知凶手杀人的动机。前面所有内容不外乎是故布疑阵和铺垫线索。
故布疑阵:①沃伯顿一家提议将寻宝游戏改成谋杀游戏,恰好亚力克是个愤世嫉俗的化学家,尤其鄙视愚蠢庸俗的人。②建筑师迈克尔与海蒂、莎莉的复杂三角关系。③乔治与海蒂貌不合神也离的夫妻关系。④突如其来的海蒂表哥埃蒂安。
铺垫细节:
1、 奥利弗夫人感觉在设计情节时被操控,疑心到时真的会死人。
2、 建筑师迈克尔鄙视乔治的审美,就因为一棵树被风刮倒了,建宝塔镇压。
3、 艾米佛利艾特的家族历史,丈夫、儿子先后去世。
4、 两次出现的外国游客,一前一后。
5、 女佣阿曼达对海蒂的不满,常看到她在晚上偷偷出去。
当约翰死后,波洛偶遇约翰的孙女,并得知死者玛琳也是约翰的孙女时,波洛将所有线索都串上了。毫无疑问,凶手必是佛利艾特家族的,艾米难逃干系,稍微惊讶一点的也就剩下乔治原来是艾米口中那个已经死去的儿子詹姆斯。
《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影评(八):沉重的落幕
第13季第5集
在这一集中,波洛已经英雄迟暮,老态龙钟,还坐上了轮椅。
他隐匿在一个庄园中,处理人生的最后一案。
复杂的案件,小黑和他女儿也卷入其中。
英雄的帮手很多都是忠诚度满分,智商负分。这样才能与英雄成为拍档,就像福尔摩斯与华生,包拯与展昭。
小黑被人挑唆,差点杀人,还好有老友相救。
波洛即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机智的名侦探,他看破云雾,透析真相,心中早有谋划,终于将罪魁祸首绳之於法。
可惜违背了自己的信仰,一辈子秉持正义最后亲自杀人。
反正也是病入膏肓,何不为民除害?
反正也是秉持正义,锁眼里偷看又怎样?
这点真的和王阳明不谋而合,做大事者不拘小节[笑]
作为观众,英雄落幕总有些伤感,尤其在人生的最后之际违背自己的理想,剥夺了他人的生命。
坏人该不该杀,罪行怎么判决?终究是道德的矛盾点。
与东野圭吾相比,阿加莎的笔触、布局、思想都成熟、深刻很多。
水相与土象相比,还是单纯简单了些。
在波洛系列的最后,阿婆安排了沉重的结尾。死了,杀人了,但是却完成了完美犯罪。
这也是侦探小说作家的传统情节了[笑]
再唠叨两句犯人,这世界有时候比行凶者更可恶的是挑唆者。
一个成熟的、思想独立的人必能经得住挑唆,但是毒蛇往往在人心有所动摇时才吐出蛇信子。
《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影评(九):波洛死得其所
小时候看波洛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集一个案子的low逼侦探剧,毕竟受众是小说读者,所以资源严重匮乏,也就只有《尼罗河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样的经典单集在电视上播放过。跟福尔摩斯比起来low智力低了好多个档次。可是13季70集下来,波罗越老越厉害。第13季《暮》是波罗生前最后几个案子,他也遇到了最完美的凶手。之所以说完美是因为凶手一直用的是借刀杀人的手法,法律无法制裁他,但是他却一直以谋杀获利。看这集一直有种老无所依的感觉,似乎生命垂危的大侦探拿这个凶手束手无策,但是他一直知道自己可以做到。结果正义和程序正义面前他毅然选择了结果正义。与凶手对峙时,凶手嘲讽他,欢迎波洛杀了自己,因为凶手知道波洛是个好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想要维护正义,那如果他杀死自己,那执法者成了违法者,波洛一辈子的名声就都化为灰烬了。我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看到这里,波洛明白,自己要维护的是正义,而非是自己维护正义的名声。至于自己一生中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否正确,他把自己卑微的灵魂交给了上帝评判。袁腾飞讲日本军方叛变和义和团运动的时候都提过,他认为程序不正义结果就不正义,其实我倒认为他讲的例子都是不正义为了寻求颠倒黑白而做的努力,就像现在流行的“存在即合理”这种想法一样,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黑暗而做的努力,事实上就是在追求一种看起来正义。而程序一直以来是限制这种想法的手段,然而程序是限制一切的,真正的正义也会被限制。我曾说过,看人只看这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目的就知道他是什么了。他想要的是什么结果,就说明了一切。波洛在面对名声和未来更多的被害者面前,毫不犹豫的抛弃了自己的名声。在《东方快车谋杀案》最后为了保护众人而没有说出真相那时犹豫,憔悴辛酸的波洛,和死前,坚定而平静的波洛,也许这就叫死得其所吧。
《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影评(十):有关第五集
波罗衰老了,不可避免的死亡临近。
然而也许他这辈子都不曾想到自己会在侦探生涯结束之际杀死一个人,自己成为了所谓的谋杀者。
波罗感到极大的良心不安,他不断祈求上帝的宽恕,在死前紧握十字架念珠。他是一个虔诚而有良心的教徒,这不容置疑。然而,在死前他所做的那件谋杀,是否符合良心和正义的规则?
这个疑问不仅仅是折磨波罗,也折磨着这世上每一个人。
那个用话语挑唆起人性原罪中最黑暗的人,并且他精于此道。当你无从拿到证据,而你知道一个毒瘤就这样在人群中逍遥法外,你会怎么做?诺顿就是那个魔鬼,蛊惑人心,使人犯罪。还记得全剧中一句名言吗?来自Iago——Jealousy is a green-eyed monster。(嫉妒是一只绿眼怪物)
在这个时候,世俗法律不管用,因为证据不足。魔鬼只在人的内心做工,从不亲自上场杀人。波罗识破了诺顿之后,直面而来的是选择。他该如何做?亲自杀了诺顿?还是让他继续在人群中煽动起仇恨、嫉妒、愤怒、贪婪......让人们互相残杀?
所谓上帝的正义,何时才会来临?为何一些作恶多端的恶人过得比好人更好?为何上帝的审判迟迟不来?
世俗的法律是有限的,至少对于像诺顿这样的人,无计可施。然而,那位号称是正义之神的上帝,却没有从我们的世界中显现出来,惩罚恶魔。我也在考虑,波罗替代上帝之手亲自审判了诺顿是否合情合理。乍看之下,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罪有应得。不过,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自以为都能替代上帝执行正义,那么人间的世俗法律又有何意义?而作为人自身,谁敢说完全免于魔鬼的蛊惑?我们是人,我们做不到。因此把神的律法通过粗糙的制度模拟出来,也好过某些人假扮上帝。法律,不能掌握在某些人的手中。
然而这不等于世俗的法律制度不需要批判。我们有无数条法律条文冒充了神的律法,事实上它们都出自人手。这些法律与神律背道而驰,却以无比强大的国家力量统摄国民。
世间的难题有无数种,留待我们人类去解决,有些甚至根本无法解决。犹如一个白色的幽灵始终回荡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
可我们也许唯一能够做到的是遵从自己的良心。就如波罗一样,心怀正义,绝对地谦卑,祈求上帝的怜悯。让我们把自己的良心,这辈子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灵魂,全部交由上帝来审判。我想,这样的人就不至于坏到极限。
敬畏和谦卑,正义与爱,终能战胜这个世界的罪恶。如果我们不能相信,也即失去存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