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的时光》是一本由钟文音著作,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奢华的时光》精选点评:
●没特别的
●小女子的情怀 浓浓的现在早就不适应的小资情调
●图书馆借阅
●读她的E就如读我的你!
●有些刻薄的句子,看看罢了。
●台灣女作者尋夢上海。尋舊上海的夢。
●瞎矫情
●整本书做得很小资,尚且值得一读——遗憾的是作者的文笔确实不如何。
●清淡的味道
●没有<<巴黎情人>>出色
《奢华的时光》读后感(一):强类推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从这本书开始喜欢上钟文音,很有个性很有才华的一个女子!呵呵,在伊能静的博客里也有提到她!也是非常喜欢她的!相对于"巴黎情人"我似乎更钟情于 奢华时光.
《奢华的时光》读后感(二):有些矫情吧
对耳闻中的才女,总是有着一探究竟的念头。
今年,年初的新加坡之行中,闲逛书店,看到她的书华丽丽的端然于书架之上,有两本《奢华的时光》和《巴黎恋人》。没来得及去品味文字的感觉,只是觉得是本美丽的书,很适合现在的“读图”时代。台版版的要比我们的更漂亮些。
虽然,未及细翻,但,“钟文音”这小小的草,就种上了。
终于,前几日在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
开本和印刷都很舒服。
文字的感觉,却实在是品不出什么味道来。有些矫情,也有些高高在上吧,台湾怎么了,比我们“高级”很多吗?
还是坚持看了多半本,满篇几乎找不到笔者的风格和思考的脉络,那些叫做“词藻”的玩意儿,堆砌着,但不知所云。
她总不想提“张爱玲”以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又总撇不开她,总是纠缠在她的句子里,纠缠在她句子的那些情绪里,纠缠在她的句子所营造的空间和氛围里。
不喜欢,也许,我们的磁场不对吧。
这就是去图书馆借书的好处啊,不喜欢的就不浪费,留给喜欢她的人去拥有她吧。
《奢华的时光》读后感(三):上海,一个矛盾着的中心点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真的很想去上海,原因我到现在也说不清楚,好像很羡慕那里的人,想去做个白领,感觉很潇洒~~那里的五光十色,通宵达旦,几乎让我觉得它是中华大地上的异类了,中华大地上有着多样的城市,有西部边陲黄土高原的朴实,有烟囱成群烟雾缭绕的憨实的东北,有惬意的流淌时间的大江南,但这其中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就是——上海,简直是个奇葩,也不能这么形容!它与中国众多的城市或是传统的城市截然不同,叔叔说它就是“纽约”和“香港”,可中华大地上好像没有这样的传统,有时我近乎于希望它被剥离出这片土地,好让这片土地不要生出这么个怪物来~~许是被洋人熏陶和霸占出的结果~~
旧时的租界、灯红酒绿,这个上海旧时这样被遗留下来的,现在这些只变成了旧景,可远观却不可尝试焉~~高耸的东方明珠,繁华的南京路,流行尖端的新天地,再转过身来,蓦然发现,一条条弄堂,俨然没让人忘了上海的过去,这看似杂乱的弄堂小屋,和不远的高楼林立,上海就这么矛盾着,一个现代到了极端又掺合着彼时的怀旧色彩,一部灰白与彩色相交的片子~~
然而,欣赏时,却让人愕然!
《奢华的时光》读后感(四):旧日暗香
这本书在它初次出版的时候就买了(现在有无再次印刷出版不知道),现是重读。 作为旅游书她已不合当下旅游类书的模式与口味。但其内容仍是繁复且如书中缕缕怀旧之丝般在初冬的夜里温存柔软。
作者是一台湾人,揣着满满的张爱玲,胡兰成,阮玲玉式的爱怜与怅惘,胆怯的孤独一人踏入这大上海。作者不算短时间的游荡,内容丰富。看过繁华,在舒适的咖啡馆,文艺的书店,感受初到上海的一般人都会有的那种可爱欢愉;走过小巷,寻觅文人切入上海之路即一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名人优伶之住宅小楼;独行异地,几许喜怒于窘迫之时,人情冷暖在细微心情转换之下。
凡此种种,令书可读可温。可看见作者记下的往日时光,如见证般留下的吉光片羽:名人如周海婴,陈乃珊。市井小巷之生活如斑斓夕阳里的碎叶。
书中穿插诸多的明信片式的思索,不时出现的台北来电。虽是有别于其它旅游类书,但读来仍觉得是附着其上,样貌模糊不清的一团纱衣。
仍是一部有价值的好书,待他日再读再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