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话说中国(全15册・含索引、DVD)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04 02:3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话说中国(全15册・含索引、DVD)读后感精选

  《话说中国(全15册・含索引、DVD)》是一本由李学勤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0,页数:200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话说中国(全15册・含索引、DVD)》精选点评:

  ●好喜欢这一套,有些信息甚至可以当做第一手资料。

  ●小学还是初一时候自己的历史学入门读物,很难想象当时居然有毅力动力很认真地啃完十几本大部头,到近代史因为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后来弃之,但终究还是使我对史学产生了一些兴趣,尤其是古代中国史。

  ●历史总是人写出来的,当作故事看看就忘了。

  ●收藏……写得很有趣但是欠深度

  ●成年人的“新版上下5千年”,内容详实,图片精彩,文字流畅。

  ●大爱呀。哈哈哈哈。看完魏晋了。

  ●不是学历史的,作为普及读物,很不错,图文并茂。制作精良,编写严谨。

  ●以前真是有热情。。。

  ●神作

  ●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非常容易读进去的一套历史书

  《话说中国(全15册・含索引、DVD)》读后感(一):非常适合普通读者的历史读物

  有关历史的书大多晦涩难懂,而更关键的一点是写历史的作者往往主观性极强。虽说历史的主观性本来就强,但现在流行的各种有关历史的书籍比如各种戏说,又比如各种网络文学,主观性已经强到随随便便就会误导大众的程度。

  这套书基本上能够避免上述的两大缺点。叙事的方法非常适合希望了解历史,但却又不那么学究的读者,更加容易普及化,也具有比较客观的普及历史的意义。

  不过不得不说价格实在是太不亲民了,更适合在图书馆阅读。

  《话说中国(全15册・含索引、DVD)》读后感(二):值得一读的好书,老少皆宜

  全书内容严肃严谨但不呆板,丰富的插图和图解让我们能更容易理解。

  这书不仅能让我们30岁左右的人丰富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也能成为优秀的启蒙读物。而且具备多次复读的价值。孩子们8岁看和16岁看所能学到和理解的内容完全不同。

  以前在哥哥家里有一套,去玩的时候常翻翻,最近正好有团购,还是全套20册的,55折不到,自己入手一套,也算给自己孩子买的。小说网上看看就好,这种书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

  《话说中国(全15册・含索引、DVD)》读后感(三):史学民众化的杰作 ——评介(16册一套)《话说中国》

  史学民众化的杰作

  ——评介《话说中国》

  《话说中国》丛书是中央倡导出版的“民族精神史诗”的首批成果,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出完全套并奉献给读者的一份阅读精品。它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美术照片编辑而成的新体裁的中国通史类读物。自2005年全套出齐以来,目前销量已在100万册以上。由此,全国30多家报纸杂志(《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100多家网站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媒体竞相报道了《话说中国》的出版盛事。《话说中国》能在2005年相对低迷的书市中意外走强,并连续在销售排行榜上驻足,不难想象,《话说中国》是具有实力和自身特色的。

  《话说中国》全书由何承伟任总策划、李学勤任总顾问、刘修明任主编、陈祖怀任副主编,有十几位断代史专家学者历时八年(1997/5——2005/4)反复磨勘写成。同时,也渗透着美术编辑及全体出版、印刷人员的心血。全书分16卷,前15卷为正文。第1卷:《创世在东方》(原始社会、夏商); 第2卷:《诗经里的故事》(西周); 第3卷:《春秋巨人》; 第4卷:《列国争雄》; 第5卷:《大风一曲振山河》(秦汉); 第6卷:《漫漫中兴路》(东汉); 第7卷:《群英荟萃》(三国西晋); 第8卷:《空前的融合》(东晋南北朝); 第9 卷:《大唐气象》(隋唐); 第10 卷:《变幻中的乾坤》(唐五代十国); 第11 卷:《文采与悲怆的交响》(两宋); 第12 卷:《金戈铁马》(辽西夏金元); 第13卷:《集权与裂变》(明); 第14卷:《落日余晖》(清1644——1840); 第15卷:《枪炮轰鸣下的尊严》(清1840——1911)。

  本套丛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特色之一:以故事本文本为主体。

  谈到历史,大多数人会自然地和故事相联系。全书正是以故事的形式展开的,这就赋予这套历史丛书以活力。我们知道,凡是流传下来的故事,都是一个民族深沉的整体记忆,会在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以故事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历史就有了生命有了灵魂。记住了一段故事,就记住了一段历史;记住了故事中的人,就记住了故事的魂。

  故事的命名,也颇具亲和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读者对部分历史人物的陌生感。像宋代卷中《皇帝骑驴而逃》(讲的是宋太宗北征北汉,失败后落荒而逃的故事),《鱼头参政》(讲的是北宋仁宗时的参政鲁宗道,隐鲁字鱼头,二因其性格刚烈,“骨鲠如鱼头”),《拗相公变法》(讲的就是王安石变法)……这样,即便对人们来说较陌生的人物,只要将他们的性格特点抽象出来,人们就会很容易地记住他。

  在故事的选择上,既有帝王将相所谓大人物的故事,也有中下层民众的故事,如宋代卷中:《烛泪擒盗》(讲的是一侍女凭借智慧破了盗窃案的故事),《我来也》(讲的是南宋孝宗时一义贼劫富济贫的事)……这也高出了我们以往的历史教材以王朝兴替为主线的编纂方式。

  特色二:多维度展现历史

  全书16卷,1500余则故事,1500多个历史人物,3000幅以上图片,7500条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融于一体。全套书300多幅图片,美妙绝伦,且涵盖面广泛:帝王将相的画像、军事设施、市井生活、生活用具、服装、瓷器等等。纵观整套书的图片,这些门类又可分别构成独立的专门图史。且图下有说明文字,图片和说明性文字互为表里,使历史知识更为多姿多彩。

  插图中不乏文物和美术精品,其中也有仿真传世珍品,像中国美术第一精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全图附于宋代卷后。另外东晋南北朝卷还附了《兰亭序》(王羲之之书法精品)。另外,“历史文化百科”栏目、“历史大考场”栏目构建了密集、广泛的信息体系。这样以来以密集的信息,弥补故事叙述中知识点不足的局限,从而使故事的感性冲击力与历史知识的理性总结达到高度的有机的统一。

  特色三:详细周到的历史检索系统

  正文的每个故事,在右页页眉右上角都标有人物、典故、关键词、故事来源,就是便于编排书后的索引。书后索引分为社会生活和历史百科知识、人物、典故、关键词几部分,其中社会生活和历史百科知识又可分为:帝王宗室、军事战争、经济科技、社会风俗、服饰纺织、卿相大臣、建筑、文学艺术、瓷器等十多个小门类,各类条目按页码检索,人物、关键词、典故中,又按笔画排列,按故事编号检索

  第十六卷是全书的总索引,将各卷中有关历史文化百科、图片,表格等指示性板块全部汇总起来,总计7500条,仍然包括“历史文化百科总索引”、“人物总索引”、“典故总索引”和“关键词总索引”四大组成部分。其中“历史文化百科总索引”将各卷中“历史文化百科”索引汇编在一起,并未大乱卷次的顺序。“人物总索引”、“关键词总索引”、“典故总索引”中将卷次打乱,按笔画编排,可检索到卷数及所在的故事编号。有了这么完备的检索系统,这套书因而就具有了工具书的功能。

  特色四:独特的页面设计

  独特的页面设计作为每本书的导读图放在每卷的目录后。其页面设计如下(左右两页合在一起):

  公元纪年 中国大事记 公元纪年 世界大事记

  人物 典故 关键词 故事来源

  故事编号

  故事标题

  导读

  段落标题

  正文中间或有插图或有“历史文化百科”

  段落标题

  中间或有插图或有“历史知识表格”

  页码 历史大考场 考场答案

  每一则故事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人物、典故等基本因素,本书将诸因素都提炼出来,加上故事的导读语、段落标题,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精邃,更好运用故事。故事标号主要用于书后检索。

  故事右上角的“人物”、“典故”、“关键词”等因素相联系,汇编成索引于书后。索引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重要性如前所述)。而“故事来源”注明出处,这一点符合现当代学术研究的原则,同时也为学术提供了帮助,知道“故事来源”可以查找原始资料,可以考证真,此书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故事来源是多渠道的:正史、当时人写或者整理的史料、史人笔记、后人所整理的史料。来源比较丰富。如宋代卷史源有史著类:《宋史》、《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朝事实类苑》、《三朝北盟会编》;宋人笔记类:《涑水纪闻》、《梦溪笔谈》、《春渚纪闻》、《文山集》、《西湖游览志余》、《齐东野语》、《夷坚志》。

  分布于页眉的“中外大事记”显然都是精选的历史知识,因为页数有限,且每卷有年代限制,要将中外大事浓缩在有限的纸张上,当然要千挑万选了。

  “历史大考场”、“历史文化百科”及图片说明文字等专栏内容,皆是精选的知识板块,既是历史知识的精华,又多方面再现“活”的历史。体现当时社会人生百态和寻常百姓的寻常生活。如:历史大考场中有“七巧板发明于什么年代?(北宋)”;“现存最早的关于蔗糖的专著是什么?(北宋王灼的《糖霜谱》)”……历史文化百科中有“榜下捉婿”,讲的是 宋代科举发榜那天,达官贵人清晨出动“择婿车”,满城拉外地来的新科进士。而不管什么门当户对、生辰八字,拉到家便是东床高婿。……这些零碎的小知识和正文中故事交相呼应,经纬交织,勾织出古人的社会生活画卷。

  有了这样一个网络,这样一个框架,传递给读者的信息量就特别大。并且匠心独具的框架设计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读者。难怪2003年8月,在该套书首卷出版之前,美国《读者文摘》就买下了它的海外版版权。而这个有80年历史的美国老牌出版商此前从未在中国购买过图书版权。这在历史书的出版史上也算是可圈可点的了。

  中国的王朝时代,皆有所谓正史,正史是什么呢?正史是将王侯将相放在首位大书特书,很少提及劳苦大众的史书。现当代中国的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先生都写有或编有中国通史或纲要。那又是怎样的史书呢?多是描写农民战争推动下的王朝兴衰史。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版本的中国通史出版了不少,可总也难逃脱“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的框架。倒是民国时期,有位张荫麟先生,认识到历史多不为民众所知,于是,向史学大众化尝试性地走了一步,写下了《中国史纲》(插图本)。可惜他英年早逝(1905-1942),没机会为史学大众化继续做贡献了。很遗憾,张先生地《中国史纲》像其它绝大多数历史书籍一样,并未在民众间广为流传,顶多是在历史学者中间掀起波澜而已。这之后,应该还有人对史学大众化进行探索吧,可惜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眼下,使历史距离人民最近的,就是这套《话说中国》了。

  不知哪位先哲曾经说过:历史与文学作战,败下阵的总是历史(当然,这是就某个方面而论)。故事本来属于历史的范畴,而文人却加以巧妙的运用,将历史故事写成小说,编成剧本,从而使历史故事走进人们心中。从古至今,概莫能外。古有关于三国英豪的戏、有关杨家将的戏、关于包青天的戏……人们通过戏剧记住了一个个历史人物,记住了一段段历史故事。当今传媒手段更多样化:平书《说岳全传》等,电视剧《三国演义》、《汉武大帝》、《康熙大帝》……电影《特洛伊》、《亚瑟王》……将历史演绎得惟妙惟肖、荡气回肠,也最能打动观众的心。历史学家或历史书籍不能直接传承历史知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为什么历史文化精品却与人民相离甚远呢?历史应该被人民所掌握。拥有历史的民族是深刻的,掌握历史的民族才是强大的。历史应该回归人民,应该服务于人民。《话说中国》总策划何承伟先生说:“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又将我们的出版物回赠给人民……”《话说中国》向史学民众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是坚定的一步。

  《读者文摘》亚洲区总裁华莱士女士在签约仪式上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没想到历史书也可以如此有趣。”相信不少读者看过《话说中国》之后,也会有相同的感想。然而,我想说:“历史书原本就应该这么有趣。《话说中国》只不过是还原了历史书的本来面目而已。”通常,历史学者们编写的《中国通史》,主要面向的是历史学研究者和历史专业的人,而其他广大读者对这些书是望而止步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之类的读物主要面向中小学生,通俗性强而深度广度不够。《话说中国》的编者将全体读者装进心中,故事体裁能吸引大多数读者,且行文书面化又并非生涩难懂。同时,备有故事来源和检索功能,又可为学者利用。因而,图文并茂的《话说中国》可以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即便如此,它像世间万物一样,并非十全十美的。书中也或多或少出现了错误和疏忽。如秦汉卷58页,

  明明是同一人,前写“冯去病”,后书“冯去疾”使读者一时分不清哪个是正确的。宋代卷上,岳飞背上的字印成“尽忠报国”?!……第16卷中 “人物总索引”“典故总索引”、“关键词总索引”明明是按卷数和故事编号检索的,而前面使用说明上却说按卷数和页码来检。这不是误导读者么?(可能是疏忽所致)

  总体上看,《话说中国》仍不失为一部难得的优秀历史读物。虽然历史远非1500个人物、3000多幅图片所能演绎的,但这1500个人物已将历史演绎得生动传情了,已基本凝练了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了。《话说中国》能将祖国文化的精华奉献给尽可能多的读者,我们还能苛求它什么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话说中国(全15册・含索引、DVD)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