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和平论》是一本由(德)伊曼努尔・康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久和平论》精选点评:
●难
●“因为正如良好的国家体制并不能期待于道德,倒是相反地一个民族良好道德的形成首先就要期待于良好的国家体制。”
●康德的论点是自然权利的,先验道德的,我们人类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促使我们背离野蛮,而背离野蛮的具体方式则是通过,每个人所共同决定的共和制为基础的社会。这些由不同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共同体的社会又通过联盟般联结在一起。 而对于政治现实性的考量,康德则提出了“道德政治家”要先于“政治道德家”的法则,人类所做的恶不能通过道德的法则予以证明,道德的善必将先于政治的恶,自然权利是永久和平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才是康德论点的核心。
●从深刻悲观中生发出的希望,和我所以为的不同。
●“政治准则决不能从每一个国家只要加以遵守就可以期待到的那种福利或幸福出发,因此也就决不能从每一个国家以之为自己的对象的那种目的出发,即从作为国家智慧的最高的(但又是经验的)原则(的意志)出发;而是应该从权利义务的纯粹概念出发(从它的原则乃是由纯粹理性所先天给定的“当然”而出发),无论由此而来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样子。”感觉《永久和平论》的“国”和《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人”本就是一致的。
●救命!看了一整个下午都没有看懂!
●真是……说什么好呢……昨天刚想起要去看看这书,今儿一大早就被波士顿刷屏。
●1.世界性贸易是建立永久和平论的基础,它的联结在于国与国的利益关系 2.凡是涉及到别人权利行为,准则却和公共性不一致,都是不正义的 3.凡是公开性准则,都是权利和政治相结合的 4.我肯定是阿布德拉主义人类
●康德认为,国与国之间要达到永久和平,需要遵守六种先决条款,其基本精神的总结其实就是:排除秘密外交,互相尊重各自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启裁军,国债约束,互不干涉内政,遵守基本道德规则(不派暗杀者等)。至于走向各国永久和平的正式条款,康德认为有三条:第一,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应该都是共和制。第二,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第三,世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友好为条件。康德的时代,战争规模还不大,因此还有某种客观意义:双方民族因此至少可以在内部享受到自由,战争的危险迄今也还是能够相对制约专制主义的东西。国家若要成为强国,就必须要有财富,但没有自由就难以出现创造财富的活动。穷国要在军事上起势,必须得到共同体支持,而这有惟有当人们在其中感到自由时才有可能。但现今的情况早不是如此,看看隔壁朝鲜。
●暑假的时候看得fhss推得第一本书 一开始看只是因为它薄...翻译得水平没有很好...好多话根本看不懂,然后超级suffer.和英俊聊了聊英俊超级惊奇为什么大一要看这本书 他说 西方政治史是一串的 我中间缺了好多(柏拉图啊卢梭啊 我真的浅陋无知爆炸了)所以有些东西环环相扣就很难理解。当时也没想到后来会变成coursework的选题,在跑步机上一边跑步一边连着好几天看完了它,被democracy和republic搞晕,又去找Rory讨论才明白了一点点。 啊我真是太浅陋了55555 它可能能算是我IS之路的第一本书吧 Rory超级喜欢康德 他说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 毕业论文也可以写康德哦 然后激情吐槽了一波卢梭 商吹了一波康德 23333 我...惊了
《永久和平论》读后感(一):永久和平是人类的梦想
这是一本袖珍书,出奇的薄,出奇的小,在图书馆里差点没找到。虽然书小,但是谈论的话题却很大,作者康德也非常著名。
“战争之为害,就在于它制造的坏人比它所消灭的坏人更多。”——希腊格言
第34页
“如果为了决定是否应该进行战争而需要由一国公民表示同意,那么最自然的事就莫过于他们应当慎重地权衡,是否开始一场糟糕的游戏,因为他们不得不作出承担战争带来的一切艰难困苦的决定(其中有:自己得作战,得从自己的财富里面付出战费,得悲惨不堪地改善战争所遗留下来的荒芜;最后除了灾祸充斥而外还得自己担负起就连和平也会忧烦的、(由于新战争)不断临近而永远偿不清的国债重担)。相反,在一种那儿的臣民并不是国家公民、因此那也就并不是共和制的体制之下,战争便是全世界最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因此领袖并不是国家的一分子而是国家的所有者,他的筵席、狩猎、离宫别馆、宫廷饮食以及诸如此类是一点也不会由于战争而受到损失的。因此他就可以像是对待一场游宴那样,由于微不足道的原因而作出战争的决定,并且可以漫不经心地把为了冠冕堂皇起见而对战争进行辩护的工作,交给随时都在为此做着准备的外交使团去办理。”
第15~16页
“当我看到目前各个国家互相进行作战时,我就仿佛是看见了两个醉汉在一家瓷器店里用棍棒互相殴打。因为他们必须慢慢地治疗他们相互造成的创伤,这还不够,而且事后他们还必须赔偿他们所酿成的全部损失。”——休谟(D. Hume,1711-1776)
第84页
《永久和平论》读后感(二):永久和平的可能性
康得这本书论述的是永久和平是可能的以及它是如何可能的。
康得认为国家追求权利的方式只能是战争,而非其他。条约结束的只是这一场战争,而非战争状态。既然国与国之间的条约不能起作用,那么什么才能保证和平呢?
在我们必须无条件的依据道德来行动的意义上讲,道德是实践的,康得认为只有依据道德才能保证永久和平。
那么,道德力量是怎么使和平实现的呢?如果每个人心向和平,且每个人都是宪法的制定者(宪法必须执行),那么每个人的道德力量都会心向和平,阻止这个国家进行战争。这样每个国家都是这样,那么他们的和平条约就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
而每个人都参与制定宪法的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守法的公民。既然这样国家(作为公民的国家)也可以用法律来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法律的条款就是国家之间签订的条约。
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没能实现民主,于是成为了战争的策源地,由于他的不民主,导致他追求权利的方式是战争,而非条约。那么哲学家的作用就是启蒙,告诉并引导人民走向民主,通过民主实现和平。太理想主义了。。
上面是我的理解,但是我我依然坚持永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永久和平论》读后感(三):《永久和平论》笔记
[德]康德.永久和平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第一节 国与国之间永久和平的先决条款1.“凡缔结和平条约而其中秘密保留有导致未来战争的材料的,均不得视为真正有效。” 5
2.“没有一个自身独立的国家(无论大小,在这里都一样)可以由于继承、交换、购买或赠送而被另一个国家所取得。” 6
3.“常备军应该及时地全部加以废除。” 7
4.“任何国债均不得着眼于国家的对外争端加以制订。” 8
5.“任何国家均不得以武力干涉其他国家的体制与政权。”
6.“任何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作战时,均不得容许在未来和平中将双方的互相信任成为不可能的那类敌对行动:例如,派遣暗杀者、放毒者、破坏降约以及在交战国中教唆叛国投敌等等。”9-10
第二节 各国之间永久和平的正式条款1.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 14
2.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 19
3.世界公民权利应限于以普遍的友好为其条件。 24
然而每个国家对权利概念所怀有的这种效忠(至少是在字面上)却证明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人类有一种更伟大的、尽管如今还在沉睡着的道德禀赋,它有朝一日会成为自己身上邪恶原则的主宰的(这是他所不能否认的),而且这一点他也可以寄希望于别人。
然而当前战争(1793 法普 1797 法奥)的惨痛后果却可以迫使政治预言家承认,人类走向改善的转折点即将到来,它现在是已经在望了。 85
《永久和平论》读后感(四):我对“永久和平论”的理解
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一部哲学的规划”,是康德晚年对于“世界和平主义”思想的一篇重要论文。文章开篇即以哲学家所做的那种“甜蜜的梦”为引子,一方面对政治家进行讽刺,另一方面又指出对以理论家而言,始终应该拥有言论自由而不应当受到政治家的干涉,要有勇气敢于在理论上进行某些论证。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按照法学的传统由六项先决(预备)条款、三项正式条款、两条系论(补充)和两个副论(以附录形式出现)构成。我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和感受。
1.战争状态是必须要终结的野蛮状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六项先决条款论述之后,康德对这六项条款进行了分类,指出了哪些是严格的、无论何种情况都是一律有效的,是迫切需要实施的,剩下的则是可以暂缓实施,容许推延的。而这个分类的依据或者说是标准,在我看来,则是:凡是涉及到严重威胁国家与国家之间安全的、甚至说是时刻有引发战争的条款,康德都将其归结为第一部分,即必须立刻加以严格实施,这也表明了康德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是异常坚决的。
从逻辑上看,康德首先是对战争进行了定性,他指出“战争只不过是自然状态之下的一种可悲的,以武力来肯定自己的权利的必需手段(在自然状态之下并没有现成的法庭可以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断);这里双方之中的任何一方就都不能被宣布为不义的敌人(因为这就得预先假定有一种法庭的判决),而是战争的结局(就好像是面临一场所谓上帝的审判那样)决定了正义是在哪一方的。”康德是从战争的惨痛经验中,从消除国家对国家的战争的自然状态中建立起他的永久和平论。我们在此可以看到前面所论述到的自然状态的设定,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缺乏彼此的信任,会导致使用一些所谓的恶劣手段:“任何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作战时,均不得容许在未来和平中将使双方的互相信任成为不可能的那类敌对行为:例如,其中包括派遣暗杀者、放毒者、破坏降约以及在交战国中教唆叛国投敌等等”。因为这些手段都会不可避免的导致“绝灭性”的战争,会因此而摧毁和平的目标。
其次,让我们回到第一条款,“凡缔结和平条约而其中秘密保留有导致未来战争的材料的,均不得视为真正有效”。这里特别强调了必须是不包含任何具有隐性战争可能性的条款。若是那样的话,所谓的和平条约将沦为停战协定,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和平意义。再来看最后一条严格意义上的先决条款:康德在文中要求“任何国家均不得以武力干涉其他国家的体制和政权”。康德分析了两种可能性的干涉,首先是一个国家已经分裂为两个确定部分的时候,在康德看来,他国对于这任何一个声称自己代表全体的部分的这种行为并不被视为干涉内政,并将其行为解释为“本国”的确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是如果是在本国情况并不明朗的前提下,他国若再进行干涉,则视为侵权。对于这则条款在今天看来依旧那么熟悉,早已经内化在联合国宪章中了,我们可以看到康德思想在今天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们来考察下被康德列在所谓“第二部分”的先决条款,即那些可以暂缓实施的条款。在第二条款中,康德明确指出国家不等同于商品,不可继承、交换、购买或赠送。因为这种行为是有悖于社会契约论的初衷的,我们能从这里看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影子。在常备军设置方面,康德并没有一概而论,而是指出常备军的设置的确威胁到国家安全,应该逐步加以废除,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当国家公民自愿从事定期的武装训练,从而保全自身和自己的祖国以反抗外来的进攻,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尽管一个国家不应该有侵略他国的野心,但是这并不妨碍和排除进行某些正当防卫的措施。我们从国家的对外职能可以很清楚的理解这一条款。在国债方面,显然康德是富有远见的,两百多年前的时候,他就能够预示到基于战备需要而进行的国债筹集:“任何国债均不得着眼于国家的对外争端加以制订”。联系到当今的国际形势,美国的军费开支是全世界最高的,美国也同样是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2.共和制的自由国家联盟。在三项正式条款的前两项,康德指出了未来构筑世界公民体制必须一方面是共和制,另一方面是自由国家联盟。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未来社会的和平状态是被建立起来的,康德指出了要建立起三种层面上的合法体制:即根据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国家公民权利的体制;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国际权利;世界公民权利。不得不在这里指出,哈贝马斯继承了康德的这种思想,并在他的“后民族结构”理论中加以应用,在现实层面上,作为欧盟的官方哲学家,他也一直在致力于这项工作。
先来看共和制。在康德看来,惟有共和制是具有永久和平的前景的。“共和制除了具有出自权利概念的纯粹来源这一起源上的纯洁性而外,还具有我们所愿望的后果,亦即永久和平的前景”。因为只有实行的是共和制这一政体形式,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将进行战争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每个公民都会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着想。倘若不是采取共和制,而是采取专制主义,则战争的可能性将会得到大大提高,因为“领袖不是国家的同胞而是国家的所有者。”
再来看自由国家的联盟。如果这个联盟是自由国家的联盟,那么按照社会契约论的学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基于世界公民权利而形成的联盟是行之有效的。因为就单个的国家而言,若是加入到这个联盟,那么就意味着法律的制订者和约束对象是同一的,这样一来,法律就不会成为一纸空文,因为如果某个国家不遵循它自身制订的法律,那么也就意味着,在事实层面上来看,它已经脱离了这个联盟。需要指出的是,康德文中曾经这样说:“这一逐步会扩及于一切国家并且导向永久和平的联盟性的观念,其可行性是可以论证的。因为如果幸运是这样安排的:一个强大而开明的民族可以建成一个共和国,那么这就为旁的国家提供一个联盟结合的中心点,使它们可以和它联合,而且遵照国际权利的观念来保障各个国家的自由状态,并通过更多的这种方式的结合渐渐地不断扩大”。在我看来,康德这里暗指的是德意志联邦。
3.建立在普遍友好基础上的“世界公民权利”观念。在第三项正式条款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康德的伟大之处。在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中,普遍友好的观念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由于共同占有地球表面的权利而可以参加社会,地球表面作为一个球面是不可能无限地驱散他们的,而是终于必须使他们彼此互相容忍;而且本来就没有任何人比别人有更多的权利可以在地球上的一块地方生存”。联系到我们的当代社会,由于全球化的来临,西方发达国家同发展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我们地球上的资源则是有限的,国际海洋公约中关于大陆架及附近海域的开采权日益成为争端,可以想象的是,在南极甚至是未来的月球的资源,也有可能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对象。但是,不要忘记康德的思想,我们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人都并不比他人拥有更多的权利。
随后,康德继续论述到,“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或广或狭)普遍已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在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诞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为永久和平而对国家权利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康德向后人指出了世界公民权利并不是所谓的幻想,而且我相信终究有一天,康德的这种“世界公民主义”思想会得到实现。
《永久和平论》读后感(五):现实是灰色的,理想之树常青
《异尘余生3》提供的背景材料里,联合国秘书长有这么一段话:
“It is a sad day for the United Nations. Sadder still for the world. An era of relative peace and prosperity has come to a tragic end. The Resource Wars are upon us, and in my humble opinion the United Nations is needed now more than ever. Sadly, the world disagrees.”
“对联合国来说,这是悲伤的一天。对这个世界来说更是如此。一段相对繁荣与和平的历史时期即将画上悲剧性的句号。能源战争一触即发,以鄙人的浅见,这正是我们最需要联合国的时候。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不同意。”
此时此刻,因能源短缺,国家之间剑拔弩张。联合国试图维持局面,但已乏力回天。这样一个无所作为,且无法让任何一方满意的机构,难免解散的命运。
幸好这只是个科幻故事。
与永久和平相对的是永久战争。即不战又不和的永恒危机状态,比如朝鲜的38线,比如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比如至今未终结的冷战。“条约终结的永远只是一场战争,而不是战争行为。”托克维尔,以他的敏锐嗅觉,意识到战争对统治者的好处。
o protracted war can fail to endanger the freedom of a democratic country. Not indeed that after every victory it is to be apprehended that the victorious generals will possess themselves by force of the supreme power, after the manner of Sulla and Caesar; the danger is of another kind. War does not always give over democratic communities to military government, but it must invariably and immeasurably increase the powers of civil government; it must almost compulsorily concentrate the direction of all men and the management of all things in the hands of the administration. If it does not lead to despotism by sudden violence, it prepares men for it more gently by their habits. All those who seek to destroy the liberties of a democratic nation ought to know that war is the surest and the shortest means to accomplish it. This is the first axiom of the science.
持久的战争无一例外地威胁民主国家的自由。这倒不是说,战争中得胜的将军会像凯撒和苏拉那样,顺水推舟地大权独揽;当今的威胁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出现。战争并不必然导致民主社会变为军事统治,但它不可避免地导致权力向政府集中;因为它需要政府有能力集中大量的人力和资源——而这几乎是强制性的。它即使不通过暴力直接实现专制,也会将它的人民训练的渴望专制。想要摧毁自由民主政体的人千万要记牢,战争手段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捷径:这是首要的公理。
(翻的渣,因为不知道哪本书里的,找不到原典,还请原谅)
也就是说,在古希腊,要打仗起码还得有一出抢亲的戏码做借口,而在永久战争下,暴力冲突作为统治者手里的一张牌,可以随时打出来。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做“军事凯恩斯主义”,它可以凭空制造需求(通过军事动员和破坏)、拉动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实在是太好用了,比社会福利凯恩斯主义好用多了,因为后者最多能破产,没法搞破坏。
虽然维持永恒战争的状态,有方便自己统治的好处。但战争动员并不那么好做,毕竟人们还是厌恶战争的,因此他们就要灌输危机感、鼓吹“狼性”、树立外部威胁或者内部敌人,穷兵黩武。我倒不是个持阴谋论的人,敌人的存在不都是伪旗的结果。前一阵苏丹有个总统,接受采访时说boko haram是CIA和摩萨德的杰作。我的感想是,我并不怀疑如果能这么做且有充足理由时,他们会这么做;但这事如果这么容易,那美军就能在伊拉克找到大杀器了。有时候,默契往往是半推半就达成的,就像Watchmen里的美苏当局那样,即互相威胁,又互相利用。这是个比烂的游戏,你望向深渊,深渊也回望你。
艺术源于生活,这可能也是冷战时代人们的真实心理状态。危机感迫使人们放弃理想,抓紧现在,备战备荒。先哲云,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大战当前,你审视个毛的人生?你又不是维特根斯坦(话说回来,这个世界很幸运,维特根斯坦参加的是奥地利对意大利这两个废柴国家之间的战争;要是他上的是凡尔登或者东线,思想史上重要的一页必将缺失)。因此你的人生就贬值了,杀人或被杀,也变得稀松平常。
其实说穿了,对被统治者来说,统治者要的所谓狼性,归根到底不过是“狗性”而已。一个养狗的人,当然觉得养藏獒比养西施有面子。
永久和平还是一个理想,在可预期的未来,仍然是永久战争的状态当道。但我们还要坚持把这一切说出来,因为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这套统治术是我们唯一的指望。退一万步讲,如果我们真的只能选做狗,也最好做屌根尼那样的狗。对亚历山大大帝说,让开,别挡我的阳光。
文献:
王亚坤:小武器扩散的行为逻辑:军事凯恩斯主义
oble Lies And Perpetual War: Leo Strauss, The Neo-Cons, And Iraq
Wikipedia: Perpetual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