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至善和至恶》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27 01:33: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至善和至恶》读后感锦集

  《论至善和至恶》是一本由西塞罗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至善和至恶》精选点评:

  ●快乐就是没有痛苦(包括对财富、名誉或权力的欲望所引起的痛苦),而不是生活放荡,毫无自制。快乐是至善。幸福就在于心灵的宁静,在于心灵没有恐惧和欲望的干扰。伊壁鸠鲁与阿里斯底普斯一样,主张快乐是惟一的善,是构成人的福祉的惟一因素。心灵的快乐基于身体的快乐,但心理的快乐可以在量上大大超过身体的快乐。谨慎、自制和或自控,以及其他公认的美德对获得最大快乐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但美德若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其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自然——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造出我们,给予我们天生的能力是为了更高的目的。 明智的人总是在这些事上坚持这样的选择原理:为保证更多的快乐而拒斥某些快乐,或者为避免更大的痛苦而忍受某些痛苦。

  ●:B82-095.46/1636

  ●不同于伊壁鸠鲁派的纯快乐至上和斯多葛派的道德为善,西塞罗主张遵循自然原则(“自然法”),追寻真正自我。美德或其他,以适当与否来界定,是实现理性至善的手段和组成部分之一。

  ●翻译一般

  ●晚上替人值班时读完的。写个短评论好了。

  ●还剩一半呢╮(╯﹏╰)╭

  ●一句话,智慧才是人生的追求

  ●读完并无太大感觉。大概是年代太久远了。

  ●原来西塞罗不是斯多葛派。最后一章不是很明了,到底他是要破还是要立?总觉得他是在接受学院派啊。前面几章对伊壁鸠鲁和斯多葛派伦理学作了很详尽的分析,大可偷懒不用找原著来看了。

  ●相比于希腊,罗马人的生活味浓重。果然亚氏之后,希腊华时期的哲学伦理化。

  《论至善和至恶》读后感(一):没有共同的情境就很难达成彼此的同情

  西塞罗和伊壁鸠鲁派完全没有共同语言这一点也不奇怪,西塞罗批驳伊壁鸠鲁的段落能撑满八九十页篇幅才是奇迹。

  至于西塞罗和斯多亚派的分歧,在于西塞罗认为斯多亚派口中的“合自然”与“善”并无分别,完全可以用“善”这一个词来统摄,因此他指责斯多亚派是在玩文字游戏;然而对于斯多亚派来说,在一个城邦政治崩塌、公民道德沦丧的时代,不再有可能把财产占有、身体健康和心灵道德并列为“善”,因为前二者已然失去意义、朝不保夕,只有心灵的平静和坚强,才能支撑着人无悔地走完一生,并且实现自我。至于财富和健康,只能作锦上添花,因而无法归入“善”的,而仅仅是“合自然”的,有之当然好,没有也无需不快,因为“没有”的状态,才是世间常态。这样一种观念,在西塞罗所处的那个共和国武德还未完全消解、政治尚且是一种崇高追求的年代,自然很难为社会、尤其是统治精英所接纳,甚至于西塞罗完全不明白斯多亚派这样作区分的意义所在。但是往后推一百年,到了塞涅卡的时代,就能明显地从斯多亚学说的风行,看到罗马国家风气的改变了。

  《论至善和至恶》读后感(二):第三卷论点总结

  第三卷

  开始驳斥亚当斯学派

  发明了很多术语

  道德价值是唯一的善、美德构成幸福?智慧者享有幸福

  人性本保护,厌恶破坏

  -与自然一致的事物是“可取的事物”

  -适当的行为是保存自然结构,然后再保留与本身一致的结构(即理性)

  最后人走向理性

  -适当的行为是“本性”,没有善?直到出现道德,才有善。并且道德比本性对人的行为更有导向力。

  -但是基于本性才有道德和智慧

  -智慧的目的就是获取智慧而不是运用智慧?

  道德价值是唯一的善、美德构成幸福?智慧者享有幸福

  凡是善的都是值得赞美的,凡是值得赞美的都是道德高尚的,凡是道德高尚的都是善的。

  因此要追求幸福的生活就得求道德

  反对快乐是至善,提倡理智是至善

  情绪也可以是有罪的或者善的,虽然它们没必然产生结果。

  而且主张,善始善终,过程和开端都是一样的性质。

  主张善的定义是本性上完全的、至善是绝对的,无程度之分,是事物固有的属性

  四种情绪是想象之物,智慧者远离之

  与漫步学派的不同:不认为总体幸福包含一切赋予其一定价值的事物

  与以壁鸠鲁的不同:反对痛苦为恶

  -延长幸福的时间并不比缩短幸福的时间来的更幸福

  用来解释善的多少无关痛痒

  ->卑鄙是唯一的恶

  万物是有区别的,不是完全一样的

  ->更可取的与终极目的的区别

  善分为三类:终极目的的构成、终极目的所产生的、包含前2者的。

  实例分别为:道德行为、朋友之善、智慧

  -适当的行为既不善也不是恶,中性事物,但是却主张行之

  -自然-父母的爱

  -20.人追求共同利益,因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人是社会性的需要交往

  -同样国家是众人共有的,

  21利益与伤害是共同的,但是善与恶不是

  22要去揭示自然

  《论至善和至恶》读后感(三):第五章总结

  万物都是获得至善的手段

  -漫步学派,关于至善的论述,至善是一个哲学体系最根本的基础。

  -谨慎-6种善恶观

  -3种至善的定义:

  -不是探讨幸福是什么,而是探讨产生幸福的是什么。

  ->诸善之目的就是按自然生活,但每个生命物有不同的本性和自然。

  ->:

  而那些自杀的人是为了“决心让自己受苦以减少儿子所造的孽”。就算是天天折磨自己的人都是爱自己的。。。

  问题:根据10.就算是“就算是天天折磨自己的人都是爱自己的”,那请根据庇索的论述,证明之。如果你觉得证明不了,请反驳之。

  ->爱自己没有目的,不是为了快乐等目的。即自爱是一种本能。(人惧怕死亡,有时会忍辱而活)

  -人的本性-身体和心灵-身体的姿态要和谐-心灵的理智分为2个部分:自发的(天赋)和意愿的(美德)。美德更可贵,美德源于最神圣的理性。

  问题:在13中,庇索认为,人以自我保护为目的,越追求对于自己的保护就是越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植物与动物的善-好好生长。

  -人一开始不知道自己的本性,长大后才渐渐知晓。-人性中本来就有美德的种子,孩子无需教育就能按美德的种子行事。-因此我们必须去认识自己,洞悉本性。-至善在于本身,似乎是与外界无关的。。

  16快乐与善无关,不影响之。

  17本性的各个部分都有独特的能力-强调身体的完整和身体姿态的完美-心灵上:人天生就热爱学习知识-追求所有知识会使得浅尝辄止,不是很好。

  问题:在19中,庇索说追求知识就是为了知识本身,而甚至不是为了精神上的愉悦,与快乐无关,对此你怎么看。而且在19的后部,庇索提到有时追求学问可以减轻痛苦,扶平忧伤,这与其“追求知识就是为了知识本身”的观点是否矛盾。

  20-21所有人天生追求活动-对活动重要的排行:天体及自然奥秘的探寻>政治理论和实践>研究美德原理、道德价值。21又提到了上天只给了我们美德的种子,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其逻辑发展

  23道德价值---一切美德并从它们中引发出来的与它们一致的道德价值是为人在本质上内在渴求的-在道德领域最荣耀的是团结-事物有2类:构成终极之善的(心灵或身体之善)和外在的善(既不属于心灵又不属于身体的善)-

  24友谊、关系及其他外在的善不是至善的构成-但是万物都是获得至善的手段-

  因为这些外在的善可以提升美德等内在的善,从而帮助获得至善。

  美德者永远幸福,身体之善、外在至善不决定幸福。其他善和美德无法相提并论

  28.幸福是否有程度?不幸是否是恶?

  29哲学的全部意义在于获得幸福-漫步学派认为善就是一切合乎自然的东西,违背自然的就是恶。

  问题:哲学的全部意义在于获得幸福,那么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是幸福的吗?幸福与其结局有关吗?

  30

  《论至善和至恶》读后感(四):一种至善,各种表述

  很早前我读过西塞罗的一本小书《有节制的生活》,那时我以为他也是斯多葛哲学家。后来我看哲学史,有本书上说他是折衷主义哲学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他还是偏向于学园派。

  西塞罗写本书的考虑在于“能为正当生活和良善行为的一切原理提供准则的目的,即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用通俗的话来说即为“道德的目的是什么?”

  在本书里,西塞罗在第一二卷驳斥了伊壁鸠鲁派“快乐是至善”的学说,在第三四卷驳斥了斯多葛派“道德价值是唯一的善”的观点。在第五卷反驳了新学园派“万物都是获得至善的手段”的说法。实际上,如果不从逻辑上来考虑三者的区别(我也不擅长逻辑思辨,所以只能读读古希腊的伦理学),从内容上来讲,三者,加上西塞罗自己讲的那套,无非全都是一样的内容,只是各自表述不同而已。即:按照美德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因为如果按照德行生活不会给人带来幸福,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做个有德之人呢?

  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伊壁鸠鲁派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就是从痛苦和恐惧中解放出来,求得快乐。快乐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和开始,是善的唯一标准。一切导致快乐的就是善,导致痛苦的就是恶。快乐是最大的善。紧接着他们又说:美德只有同快乐联系起来才有价值,因为快乐是分为自然的和非自然的,人若被短暂的快乐蒙蔽,丧失道德,被欲望淹没,失去判断力,无法预见随之而来的痛苦和烦恼。这样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随后就会导致痛苦。明智的人应该为保证更大的快乐而拒绝某些快乐,或者为避免更大的痛苦而忍受某些痛苦。同时他们认为:没有痛苦即是快乐,而且是最高的快乐。美德值得赞美,是因为它是获得快乐生活的手段。忍耐、勤劳、勇敢、自制这些美德本身并不吸引人,我们致力于这些美德乃是为了生活中没有忧虑、没有恐惧、尽可能免受身体和心灵的痛苦。胆怯、软弱被指责,也不是因为它们本身,是因为它们产生恐惧和痛苦。

  斯多葛派认为:美德的本质就是根据自然本性选择事物,道德行为与本性一致,幸福就是与自然本性一致和谐一致的生活,不一致就不可能幸福。幸福没有程度的区分,幸福只在于美德。(斯多葛派的宇宙是精确有序的,人的目的就是服从“自然本性”。)德行本身是唯一的善,基于这种道德价值的善不需要快乐,它自身就是满盈的快乐。除了这种唯一的善以外,其余有正面价值的事物,如智慧、健康,都是“可取的”,但其自身并不是幸福,同时,智慧加上财富也并不比单独的智慧更有价值。他们都不是善。

  第五学园派认为:像友谊、关系以及其他外在的善并不是至善的构成部分,真正的至善是无法被真正认识的。但是我们是通过源于彼此相连的这些美德行为拥有这些外在的善。看到美德这种伟大的优点,凡是能找到她所激发威严、荣耀的地方,就不可能找到悲伤和忧愁,当然,痛苦和烦恼还是有的。即:每位有德行的人都永远是幸福的,只是一个比另一个人更幸福是可能的(比如更富有、更健康,而斯多葛派则认为只要有德,不存在谁比谁更幸福的问题)。

  伊璧鸠鲁派把感觉当成原则,斯多葛派哲学把抽象思维当成原则,而新学园派则对于一切原则都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原则不可能被认识。

  但是实际上,,这几派哲学的共同目的全都是达到一种不动心、平静不扰、精神上的等视一切,不受外物干扰,不受外物牵连的心灵状态。在这个社会动荡、生活朝不保夕的时代,希腊和罗马的多神教逐渐衰亡,而基督教尚未兴起。哲学暂时代替了宗教,试图找到一条解脱之路。

  若抛开逻辑和理论,单论劝人向善,三大宗教又和这希腊罗马时代的伦理学有多少区别呢?基督教对你说行善可进天堂,否则要下地狱。伊斯兰教也是类似。佛教涅槃可以跳出六道轮回,作恶要下阿鼻地狱。可谓有威胁有利诱。而伟大的哲学,则教你如何用理性之光去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对自己有益的?西塞罗批评斯多葛派说“他们可能会说服理智,但不可能影响心灵。”其实,这不是伦理学的通病吗?当然,哲学是教你认识世界,告诉你“我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并且加以论证,但哲学并没有实践的义务。心灵不惧怕惩罚,理性就不那么管用了。毛姆不也说过吗,感情有理智无法理解的理由。或许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神比较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至善和至恶》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