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雨天的海豚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17 03:5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雨天的海豚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雨天的海豚们》是一本由片山恭一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雨天的海豚们》精选点评:

  ●每一段故事看似独立却充满联系,而且情感都特别微妙和具有冲击力,活生生地感受到每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的孤独,最后又和死亡这样一个令人有点「离世」的话题联系,在这个世界是痛苦的,那就在思念或者相遇的另外一个世界寻找慰借,和普鲁斯特的观点很像啊。

  ●人的名字是很残酷的东西,无论叫什么名字,其本人的人生都要一步步背叛名字。 多么残忍,父母给予我们的名字都是包含着美好的期许,然而…

  ●神的孩子全跳舞没看过,先看了这本

  ●果然日本是个既BT又BH的民族啊

  ●被推荐时,是说风格很像村上,但实际上村上的书没有完整读下来过,这本书却耐耐心心地在寒夜里看完了

  ●是早期的书咩?有一种站在铅灰色天空下的感觉,没有「最后开的花」那样明快呢~

  ●稀里糊涂,似懂非懂。

  ●我喜欢片山君聪颖而温和的文字,每一篇都是对生活的暗喻

  ●人与人,就像雨和海豚。(林的这个译笔比较克制,不错)

  ●好喜欢此类朴素又有质感的日本文学..人生这样近世界这样远..

  《雨天的海豚们》读后感(一):海豚与死亡

  片山恭一的文字,都涉及死亡,而这种死亡是一种既定的,静谧的。所爱之人的死,对谁来说都是难以承受却又不知哪一天会悄然降临的存在,在巨大的悲哀和痛苦中,人们发现或看到通往其他次元、通往另外世界的道途。

  一旦有了生的机会,那么此生就不仅仅匬于此世,将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一时间轴上扩展。人与人的相遇,想必是前世以及未来的映射。自己这一有限的存在来自那个无以决算的缘由。

  有人说,世界一切的一分一毫轨迹,都于宇宙大爆炸时写下定夺,你将走得路,遇到的人都以在某处铭铭刻下痕迹,人生只是在时域中履行剧本。

  《雨天的海豚们》读后感(二):海豚真的来过吗?

  -再谈《雨天的海豚》

  很奇怪,林少华翻译的片山恭一,读起来比村上春树顺得多。这究竟是村上原文的特色,还是他翻译村上时特别认真,反正一读到那些“莫不是”“话虽如此”什么的,就感到一个人拿刀子在插我喉咙。而且他特别喜欢拿村上来说事儿。挺烦人的。比如,他翻了这本书,序里面非把《象的失踪》扯进来,还扯了恁多,单看序,还以为是在评论《象》。

  《海豚》很好看。一个原因是海豚总给人一种特别美好的感觉,由此营造出了美的氛围。文字也好。除此以外,就是剧中人的心情。写得很到位。第一个故事里丈夫的疏离感,和现实之间永远隔着一层玻璃,人与人之间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赤诚面对。第二个故事里回忆美好初恋的女孩,樱花、月光、高中男生、女生。第三个故事里,两个男人坐在窗前,看着秋天降临,有一搭没一嗒的喝着酒。最后一个,清晨山间种植的菠菜,生生吃下去,第一口的清香,以及丈夫猝死后,突如其来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仿佛是自己的故事一样。

  书的背景大概是911、美伊战争之类的。这些东西导致了人类道德的溃灭和无处可循的虚无。还是后者引发了前者。显然这又是一个超越我脑容量的问题。

  总之,这是一本与时俱进的书便是了。我们活着的年代。我们活着的故事。以及烦恼。

  《雨天的海豚们》读后感(三):把玩着村上的味道

  这是本让我有些惊喜的书,甚至难得地放慢了自己看日本小说时一贯的一目十行。

  一个下雨天,公园里的海豚,失踪了。一入眼自是联想到村上春树的《象的失踪》,同样的庞然大物,同样的失踪,一以贯之中,却是隐约可窥见作者的求进之心。

  四个短篇组成的系列,两男两女各自的视角,或漠然,或颓废,或愤青,或纠结。本是以为各自独立的篇章,却是用丝丝缕缕构出了全像。海豚的失踪也好,911的恐怖袭击也好,一则抽象,一则具体的线索似乎都指向小说中最大的暗示,在四个人的生活中若隐若现的擦肩而过。也因此,生死爱恨有了各自依依而存的背景。

  四个短篇依然是带着村上式的孤独与调侃,却似乎是综合了各种风格的村上春树。若说村上春树的小说玩的是创作的文体,片山恭一倒像是在把玩村上的风格,给书中的四位主人公选择了最适合他们的村上式叙述。思维的跳跃,叙事的交错,宛如再现出当下社会的不真实感。尤其是最末一篇,起笔便似是走向渡边淳一的路线,却用一份包着宗教外衣的反思与开解走出了一条片山特色的村上之路,像是另一个版本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关于海豚的象征,我倒是不想如林少华先生那般落实,这般的风格原就适合自己各自的理解,与其做那些对于社会大环境的隐喻上的推测,还是不如强调每个人自身对于这份缺失的共鸣。毕竟,小说的深刻性本就本于每位读者切身的体味。

  最初是很难想象学马哲出身的片山恭一如何能写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那般的纯爱作品,后来看了他其他诸如《满月之夜白鲸现》、《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这人作品名字都老长的),虽见其变化,却未曾找到答案。但我想,至少这本书让我窥见了些许的可能吧。

  难忘“那微弱的光亮中跳跃的海豚”,简洁而令人迷恋的画面。

  《雨天的海豚们》读后感(四):听说海豚要回来

  雨天的海豚

  --片山恭一

  海豚究竟象征着什么?

  在第一个故事里,海豚失踪了。随着丈夫妻子婴儿之间的疏离感。随着911帝国大厦的倒塌声。海豚越游越远。当丈夫回想起他的初恋。第一次走近一个躺在沙滩上的美丽女子,那种心跳的感觉。海豚又在遥远的海面上,在金色的阳光下,跃起。

  然而。那女子其实已经死了。即便当一个陌生的男子几十年后再次温柔地想起她。即便海豚跃起的时候,那一瞬间阳光似乎让她苍白的面色红润起来。死亡依然已经降临。

  在第二个故事里,海豚失踪的消息已经散播开来。一个脆弱孤独,有些灰暗又有些小欲望的女孩,走上了援助交际的路,然而她又是矛盾的,渴望能捡起学业好好画画,渴望能回到和初恋的男生初吻的那片樱花山坡,渴望能看到海豚,在海面上自由地游来游去,不要被海洋馆找到。她想要和人说话,却又不知如何表达。她想要光明的生活,却不知如何开始。她和际遇仿佛的朋友一起,想要自杀,然而却没有死。

  最后,她走到海边找海豚。遇到一个说要带她去看樱花的男人。海豚远远的在海面上了。他们也许没有注意到。

  在第三个故事里,那个说要带女孩看樱花的男人,当上了家庭护理员,帮着照顾那些孤独的老人。每次背起那些老人,他常常想,自己那前橄榄球运动员的身体,如果也需要别人来搬运,会怎样?果然,在一场比赛中,他旧疾复发,失去了运动的能力。在病床上,他想了许多。也得知自己照顾的一对老人自杀的消息。复原后,他去看另一个对护理员很挑剔、对他却很接受的老人,两个规定不许喝酒的人,一起喝了一瓶红酒。

  这个故事里好像没有海豚。只是他认识了老人的女儿,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

  在第四个故事里,老人的女儿刚刚死了丈夫。是猝死。死得让人无法接受。面对两个孩子,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每一天,都在等待,等自己从梦里醒过来。一切还是一样。老公,孩子,房子,什么都没有变。然而,什么还是变了,包括她自以为的专情的丈夫。她发现,原来他早已有外遇,还对另外一个女子谎称自己未婚。这个发现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摧毁了她。

  她开始生活在黑暗里。直到有一天,她尝到清晨山间的菠菜。那是活着的味道。她开始振作。然后,从一个灵异人士那里,得知,丈夫一直心怀愧疚,还留在他们身边。但是,因为前世的缘分。他爱上别的女人也是命中注定。应该释怀。丈夫释怀了,于是去了天堂。她也释怀了,接着活下去。

  海豚仍在遥远的海上,什么都不知道,游来游去。

  海豚大概象征着希望?

  当然译者林少华叔叔以为,海豚象征着爱,和信念。

  也许海豚什么都不象征。

  只是提醒我们。人是比海豚奇怪的动物。即便是希望破灭,还是会挣扎着向光明走去。

  但是,和海豚一样,人人都不想被关在海洋馆,但最终只是被关在大海里。

  《雨天的海豚们》读后感(五):痛是活着的证据——《雨天的海豚们》

  译者林少华如此道来:“村上1979年在处女作《且听风吟》中曾期待大象‘重返平原’,而1985年在《象的失踪》中断定‘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不可能返回这里’。这不外乎说象所隐喻的温馨平和的精神家园很可能永远消失。而片山笔下的海豚则在温情和信任重新返回人们心间的时候在远方海面‘一跃而起’。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后者的隐喻多了一丝明丽的色彩。”

  片山的“明丽”,背景是作者在911后对社会各种关系的思考,又或者说,是作者试图在世贸双子塔倒塌后封天蔽日的灰霾中寻找新的阳光之心。再展开这些思维之时,片山恭一必须找到一种能如同徐徐摊开卷幅着的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工具,以便回答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于是,在首篇《Angelus》河边里,“他”初次在电视直播里目睹飞机撞向大楼的画面,心里充斥着不真实的虚像,直到电视里反复确认着事实的发生,“他”开始发生了转变,但想起的确实爱因斯坦的公式,“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不是独立的概念。人也好无也好最后都将转换为能量消失。……现实种种的外表不外乎一个假象。超高层建筑也罢喷气客机也罢人也罢金融也罢民主主义也罢基督教也罢真主也罢……说到底只不过是能量的符号罢了。”

  世界在此消彼长,海豚的消失和摩登大楼的消毁重叠在了一起,能量的博弈还在进行着,到了《雨天的海豚们》,“痛是活着的证据……呕吐感也是活着的证据”。至于海豚的消失,则是“他们或许因为厌恶这样——在狭小的水池里游来游去、为来人表演,作为奖赏吃投给的死鱼——的生活才拼命腾跳的,海豚们是智性动物”。相比之下,“我们便是这样缺乏现实感”。

  在每一个世界里,无论是人的世界,还是动物本身的世界,谁都不能主张对方如何的生存,911是人与人之间的控制与反控(互相反恐),人类作为最大的恐怖组织,其能量体大概是愈见愈弱的行进中。因此,人类的分化造成了不同的极端,同一件事,正义与否变得模糊,而这种模糊则变成常态,在“常态”的温水煮青蛙中,是不可谴之为麻木的。

  “很难认为是同一世界发生的事情。那里是那里,这里是这里,有一种隔世之感。”在《他们活着,我们死了》,片山借着“我”说出,这种强烈的虚无感,是“我”终于可以抛开原来缚在自身的一切,做出远离的决定后产生的,相对应的是,竟然有一种未有过的平静在心里滋养起。海豚依然失踪,但想来,它也是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平静。

  而隔世,似乎并不是一个子无虚有的概念。世代的连接与联系,放在能量转化的公式上理解也就成立了。因此,《胜过千言万语》里,前世的宿命,是今日的注定,“类似前世那样的东西,不是事先作为实体存在的,此世人与人相遇,恐怕应视为甚至包括前世在内的邂逅,绝对不曾是现在的、无从记忆的过去”。得到如此的启示,也就获得了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宽慰。

  每具肉体,不过是灵魂一次又一次的借居地。“我想你是在同自己还没意识到的、你不知道的某个人一起活着的。不能把那个人杀死,毕竟那个人在等待你的来临。”我们理解的分裂人格,抛开医学上的不说,是否又可以看做是曾经的“我”与现在的“我”凑巧挤居在一起了呢?

  “海豚跳了一下”。仿佛黑暗中露出了一丁的晨光,当举家在海洋公园看着海豚上演马戏的时候,是否能感受到海豚脑里出逃的愿望呢?这样想来,心里还真是痛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雨天的海豚们》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