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走向世界的挫折》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6 03:2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走向世界的挫折》读后感100字

  《走向世界的挫折》是一本由汪荣祖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5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向世界的挫折》精选点评:

  ●夏日芜湖偶得

  ●听说是,关于郭嵩焘,最好的著作。

  ●有曾国藩的对联,没有康有为论好

  ●感觉作者似乎要将郭嵩焘写为一个完人

  ●关于中国第一位外交官的传记,历史学家的传记和搞文学的是两码事。汪荣祖逻辑严整,问题清楚,值得专业内外的人阅读。一个无奈的时代,勾勒得很让人感伤。

  ●道咸之际的湖南人真的是要逆天

  ●这本书没有康章合论那么好,大概是汪荣祖的早期著作。

  ●汪荣祖人物传记。郭嵩焘为第一代出使大使,可惜他对于中外的认识并不为当权者甚至朋友认可。有时候想,如果不是这样,近代中国也许会有所改变。

  ●十分佩服作者的笔法,不知怎么练出来的?

  ●算是史事构建吧,比较有文学性。议论不多,但还算是清晰。

  《走向世界的挫折》读后感(一):读史当反求诸己

  世俗之流弊,在实务艰难而不举,空以清议而误国。识见已然不足,犹为物望所累,晕泄泄不知所以为国所以为人。

  郭嵩焘激昂卓识,当时第一,百年后视之,所倡所为,不过一开明士大夫而已矣。

  然百年后回视己身,究竟何许人物?不做愤青,不当傻青,于愿足以。

  :本书有轻重失调点嫌疑:于日常琐事记述太过详尽,反倒挤占了事件本身应有的论述,令人遗憾。

  《走向世界的挫折》读后感(二):谤毁遍天下,而吾心泰然

  历史类书总是可以很快地读完,像小说一样。它除了让人了解当时的部分真实情形之外,在还原的故事中给人面对具体局面的智慧,同时在时论消散,时间沉淀后让事实做出验证或反驳的今天,倍生感叹。时也,命也。

  郭嵩焘,真可说吾国外交第一人,首任驻英法公使。以前只知曾纪泽,读后方知比之郭氏,曾远逊矣。甚至觉得不可思议,道咸时代,如何生出这等无师自通洋务的人才。

  收获之大处另有,对郭一生的交友很有兴趣,甚至羡慕其知交之情,旧日文人交往之乐或者诗书或游历,终随历史之风散去(当然,郭氏也深感其苦呵呵)。郭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干人物的交往,对知人阅世颇多可回味之处。

  郭之为人,是一个智力上开放、且有自信的人的处世之道,讲理而不任人。此种人真是最少,呵呵,当年,我曾很惊讶地发现并接受这一点。

  对宋儒、明儒兴趣更大了。该买点书读一读。于是想起一位原来的同事,好儒者。郭氏择善固执,对其他人或社会来说,某人所择究竟是否为善,是个风险颇大的问题,这是需要制度性安排站出来的地方。

  郭对时世的批评,不关儒事,而是针对骄虚的士风,认为南宋以来中原文明一直没有解决草原牧族的威胁,即成此风,不讲究汉唐对外交往时的势、理之道,一味高唱夷夏之辨,动则言战。今日观之,似乎很有舆论和政府被民族主义挟持的味道。

  一国仅一两人之智足以肩负转型之责,可知时运不济啊,注定要多摸索多受苦的。

  斯人颇寂寥啊,或如书尾所言,凭栏惝晚,郭氏之“孤愤与无奈”,宛如伸手可触。

  《走向世界的挫折》读后感(三):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著者用“走向世界的挫折”作为郭嵩焘传的题名,应该有一语双关之意,不仅是指郭嵩焘作为士大夫群体里的先知先觉者在出使西方、交涉外交、倡导洋务等方面所遇到的挫折和瞒顸士人的诋毁;也指我们东方这个自以为天朝的老大帝国在19世纪被强行拉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后由于自身的无知而遭受到的失败和屈辱。

  如何走向世界? 如何融入世界? 这个问题自1840年以来就一直困扰着国人,本能的疑虑、抗拒和排斥也是自然的,自大与自卑两种殊途同归的情绪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抉择。从三元里到义和团,再到49年之后历次的排外运动,让我们多少清醒了一点,所以有了对外开放、 加入wto,到现在承认美国对世界的领导权。虽然世纪之交出现了“粪青”一词,但对于此现象理性的批判还是逐渐成为了主流。

  汪荣祖先生有三本有名的传记作品,分别写了郭嵩焘、蒋介石和陈寅恪,个人认为这本写得最成功。这些年汪先生的著作在大陆出版了不少,个人知名度应该很快就会黄仁宇和唐德刚差不多。

  《走向世界的挫折》读后感(四):读到一半稍微吐下槽

  汪荣祖大名如雷贯耳,记得上课时老师推荐他的那本《史传通说》,评价是文笔与识见俱佳,因此我原本对此书寄予厚望。但读了一半之后却渐萌失望之感。首先,虽然就书后的参考书目来看,作者应当收集了不少的史料与论著,不可不谓广收博采,但就书中页下注释来看,其所用的资料大多为郭嵩焘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三四人的文集或日记,论著之类参考极少,仅见两三条,我不得不生出这样的疑惑:作者究竟参考了多少史料与论著呢?其次,作者在自序中宣称希望通过此书的写作来“追踪其足迹,重建其一生,尝试将其生活、思想与感情的三度空间建筑于道咸同光的时代与环境之中”。由此我不禁产生两点疑问:1、作者在书中叙及郭氏与他人的矛盾或冲突时,往往站在郭氏的立场对其行为百般辩解,甚至曲意为其回护,而将责任或错误都归于他人身上。虽然说这样的立场在任何一本个人传记中均不免存在,但作为史学著作来说毕竟有悖于客观公正的标准,从而可能使得作者的某些论述有失偏颇,难以令人信服。2、作者在自序中非常注重将人物放入时代的背景中进行研究,但在书中我却很少看出这种努力。除了对必要的大事有所交待外,作者对于时代背景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举例而言,他在书中盛赞郭嵩焘有筹饷与收税的实务之才,也对其筹饷与厘革税收的经过一一介绍,但却基本未交待其具体措施及当时各地财政疲敝的具体原因,从而使我一头雾水,似乎郭嵩焘一去收税筹饷就能大获成功,但他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解决了哪些问题我却一无所知,这不能不使我对郭氏的才能产生怀疑。最后,此书的结构内容安排也有商榷之处。从全书来看,作者基本是按时间顺序进行顺叙,并且以《日记》为准精确到每一天,这实在不能不给人一种报流水账的感觉。而且作者在某些地方又有详略不当之嫌。当郭氏奔波各地办事之时,往往详写其沿途所见风景及感受,实则等同于游记,而对郭氏平日交游应酬的过多着墨也使人心生厌烦。总之,此书虽然使我对于郭嵩焘有了大致的印象,但我希望了解的一些问题或者我以为作者将要详叙的问题似乎还未看到。

  《走向世界的挫折》读后感(五):前任做梦,今人说梦,后人寻梦

  花了不到两天半的时间大致将这本半文言文的史书看完,非常敬佩郭嵩焘的高瞻远瞩和目光过人。郭氏出生于湖南的普通家庭,曾在会试中四次落第,最终在第五次考取进士,当时不过三十岁。面对太平军的不断逼近,郭氏游说曾国藩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还提出大兴水师的建议,毫无疑问是湘军及其水师的重要促成者。因太平军崛起的三大元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能够功成名就,多少与郭嵩焘有关。

  工作:在主战和主和方面,郭氏与僧格林沁发生分歧,郭一心想为国家办事、开源节流,没想到竟不知官场险恶,反被僧格林沁诬陷,所幸郭氏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但郭意识到,问题的根本不在僧格林沁,而在朝廷上下不识洋务,不通古今大局,无法真正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僧不过是当时的牺牲品而已。郭后来又到了广东任巡抚发现,广东徒有富名,必为富名所累。京师地方公私催征,连老友曾国荃也象棋索饷,但实际上广东财务已入不敷出。因清廷对滇案遭遇英国不满,郭氏和副手刘锡鸿出使英国,出使前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的交流冰释了威此前对郭的不佳印象,也让郭氏赢得威妥玛的敬重。作为中国正式派往西方世界的首任公使,抵达英国后,郭氏深入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广交朋友、留心时事,注意当地人情与学问。相比之下,副使刘锡鸿表现出的粗俗和不雅也让西方人目瞪口呆。当时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郭氏虽然艳羡西洋的设备,但一针见血地看到西洋先进之根本--政治、法律和学术。西方学校制度的完备精良,是西洋人才辈出、学术昌明的最主要原因。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要了解西洋律法,制定中国自己的法律。

  家庭和生活:面临父母双亲的早逝,满怀老年失独子的悲痛,还有总角至交--曾国藩与刘蓉的先后谢世,郭嵩焘感到世间上懂他的人越来越少。结发妻子生了最后一个女儿后撒手人寰,随后结识的第二任妻子因性格等多方面原因相差太大,郭氏在那个年代就选择与其分手,可见思想的超前。

  郭嵩焘作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异见人士,早已意识到中国不能闭关自守,必须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度、经验和学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可惜高处不胜寒,那个时代能够有如此洞察力的人少之又少,知音难觅的郭嵩焘感到的是时代留给他的孤寂和凄凉。百年之后,今天阅读当事人的心境,亦能体会彼时的悲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走向世界的挫折》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