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处是归途》是一部由刘泽执导,唐小然 / 张鸿敬 / 李坤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处是归途》影评(一):山西本土,一点都不土
虽说片名来自那句流传很广的话,但是的确贴切合适。
在有限的行程里,选片成了问题,最要看的蓝色列车让我极其失望,这部山西本土电影,一下被海报打动,能想到是关于家庭的题材,也不管可能出现的太原惊雷买了票。
其实我担心片子又闷又土,可是,没有惊雷,满满都是惊喜[跳跳]
太原话贯穿始终,就像我每天流窜街巷听到的一句句,一声声,格外亲切,好像闻到烟火气,邻里邻居不见外。故事结构完整,节奏舒适,两位老人的表演让我要鼓掌!老太太的数落,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头儿不省心灰溜溜,沾了屎和尿的生活总是那么不好闻也不好过吧~细节到位,老头换洗衣服,连屁股上的“屎”都很逼真,老头儿演的松弛动人,好极了好极了!电影一面呈现衰老的父母,面对自己的功能消失很抱歉,最后连抱歉也不知道了,活回出生时的模样,一面是像正常生活的儿女,女儿和男友同卧一床照顾生病的父亲,两人情欲点燃,一阵喘息后还是默默归于平静,只有模糊的带着氧气罩的父亲在伴着机器的声响艰难的呼吸着~很丧啊~
母亲在做饭时关不住的水龙头,意味着生命的流逝,父亲的离开,最后老两口相继死去,走在废墟上的魔幻处理充满寓意。所以我说这真不是一部我以为的土片儿。
对了演秦牧的那位男士,长得(其他)(漂亮的意思),有味儿[色][色]
这次看了六部,整体很满意,基本没有踩雷,开森。
《来处是归途》影评(二):专访 | 刘泽:《来处是归途》是以家庭为样本的社会切片
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已于2020年10月10日-10月19日在平遥成功举办,其中入选“从山西出发”单元的影片《来处是归途》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并于10月19日获得【观影团之选·“从山西出发”·最受欢迎影片】荣誉,这部电影讲述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示了每个普通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困境、落寞和苦恼。
该片导演刘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但这个山西故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使很多从全国各地赶来观看的观众都产生了共鸣,在平遥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刘泽导演,希望本次采访能帮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部电影。
以下为采访实录,记者:安托万
安托万:您在这部电影中放置了多重主题,比如死亡、养老、家庭、爱情等,看得出您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那您加入这些表达的出发点是什么?
刘泽:原小说其实是以男主角秦牧为视角,由他去见证夏天家庭的变迁,这个家庭当中这些人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提前把寿衣准备好等待老夏的死去。包括寿衣店王先生说的那段话也是小说本身就有的一段话:死亡也是一种解脱,是到下一个阶段去,要干干净净地去。
但是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吗?我认为未必,也许死亡只是对死去的人是一种解脱,对活着的人也许是另一种灾难。
另外因为这是一个家庭题材,我觉得需要把家庭关系放进来,放进来以后我就不想把这个故事做单了,不想单纯去讲一个女儿照顾父亲的心路历程这样简单的故事,还是想让它厚重一些,有点社会性的东西,让每个人物都立体一些,多做一些社会切片,在家庭关系基础之上为了让人物更立体,才加入一些现在大家看起来有社会议题性的内容。
安托万:我记得在片中结尾的部分有一个废墟的场景,是一场夜戏,每个角色都是无实物表演,充满了荒诞感,这部电影整体上我觉得是现实主义基调,加入这样一个相对魔幻的场景是什么意图?
刘泽:在写剧本的时候我就在想,怎样能把人物内心的情绪和状态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于是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放一些非现实的东西进来,同时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废墟既是故乡的废墟也是内心的废墟。
从我的个人体验来说,我经常不在家乡,很早就出来到外地求学,然后在其他城市生活、安家,但从内心深处来说我觉得那并不是我的故土,我心中的家其实属于我曾经出生、长大的那个地方,但是现在可能有种孤魂野鬼的感觉,飘离四方没有归属感,当你回到故乡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地方其实已经回不去了,记忆里的那个故乡在自己内心深处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很多地方确实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然后我觉得在废墟上可以做一些文章,通过影像呈现一些我的表达。但是置景的时候没有完全还原出我的想象,大概只还原了30%,原先我想的是有纵深感,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都有通过无实物表演呈现的生活状态,有做饭、打麻将、乘凉等等这样的情景,然后通过这样的方式回到故里。
安托万:这部电影的主线是女主角照顾她生病的父亲,但片中还有一处情节是关于主角的闺蜜向红,向红单位领导的母亲也生病了,然后向红正好借这个机会去献殷勤,这里就出现两条照顾病人的情节,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那您当初安排向红的这一处情节是有什么用意。
刘泽:夏天的戏和向红的戏当时在设定的时候就是让她们有一个反衬,夏天是家里有老人,她是真正在经历这件事,而向红不是,在原片删减的部分里,向红因为照顾这个生病的老人,也就是她领导的妈妈,她才真正体会到女主角夏天的困境,后来我把这条线整个弱化掉了,只保留了一些社会层面的信息,例如要不要生孩子、怎样巴结领导等。
安托万:我看到片中人物遭遇事件的情绪起伏是相对比较大的,但演员的表演很多时候比较收一些,并没有太外放,这是有意识的处理吗?
刘泽:是的,我不想做成一个催泪戏或大起大落的戏,包括在情节设定的时候我也尽量在冲突上少一些激烈的东西,而是往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走,包括演员的情绪等各个方面,我尽量还是让他收着不要太外放,到某一个节点的时候该放再放出来,我觉得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大喜大悲,生活本身就是这样,还是要收一些。
安托万: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成片之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是怎么解决的?
刘泽:最大的困难还是拍摄当中场地和各个细节比较难实现,这类家庭戏最好的方式其实是置景,因为棚拍的话许多空间可以更自由地操作,比如墙可以移动,让机位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预算去置景,只能在现有的空间里去选择,这样的空间很难从质感上、陈设上靠近我们原初的想象,没有各方面都特别合适的。
最后我们找的这个房子是在6楼,这就给我们造成一个困难:没办法从窗外进行打光,只能在室内做一些点光源的补充,这就从影像上面造成一个缺失,有时候光线没有太多层次,对影像损伤很大,所以现在看起来好像是追求纪录片式的自然光的状态。
安托万:您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受过其他导演或作品的影响?
刘泽:有影响,我的美学最早是受侯孝贤、贾樟柯等导演的影响,后来又特别喜欢杨德昌的《一一》以及是枝裕和的一些片子,他们可以说从美学方面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我。到了写这部片子剧本的时候,我在写之前有意识地去放空自己,留出一个空白期,在一段时间内不看片子,以免受到干扰,但实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发现还是很难逃脱他们的影响,会根深蒂固在你骨子里。
比如说是枝裕和的家庭戏我觉得做的是最好的,特别擅长从细节入手,那我拍这部电影时也会想着从生活的琐碎细节去靠拢一些,怎样将故事做的平静一些,但是这部片子拍完我发现并没有做到“平静”(笑),就像你们说的还是偏戏剧化、有一定波澜的。
安托万: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等待》改编的,小说里哪一点最打动您、使您产生改编的动机呢?
刘泽:就是对等待死亡的描述,其实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爱情、等待死亡、等待亲情、等待和解,还有人等待突围,比如秦牧就是在等待突围,所有人都想突围当下的困境,都是一个等待的状态。
我觉得改编未必要照搬小说,而是要把小说原有的底蕴保留,保留的前提下有一个升华,而不是完全从事件上照搬,这就需要做取舍——小说当中哪些要保留、哪些要去掉,然后把导演的体悟移植进去,导演有了自己的体悟他才能拍得真诚。
其实这部电影不光是改编自《等待》这一篇小说,还有李艳蓉老师另外一两篇小说的小部分内容被移植过来,比如夏天的闺蜜向红的那条线,其实是李艳蓉老师另一篇小说的故事线,我把它移植过来放到这部电影里面。
安托万:这部电影已经成功和平遥的观众见面了,目前有哪些是让您觉得不满意或感到遗憾的地方?
刘泽:遗憾的地方有很多,最明显的一场戏是公园那场戏,手风琴之前是一个现实的状态,手风琴之后是一个非现实的状态,但是我处理的不够极致,那场戏如果在烟雾升起时,父亲直接站起来以一个很健康的状态和女儿跳一段舞,这样的话非现实的感觉会比较明显。
但目前这个版本父亲站起来那一刻还是有点颤巍巍,这样会对观众造成误解,以为这里还是现实状态,而如果是现实状态的话父亲现在能站起来,后面怎么又病的那么严重,导致前后产生断裂和跳脱。
安托万:我在映后听您提到您爱人的姥姥也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那片中还有没有与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地方。
刘泽:确实你会看到有些生活细节是取自我的现实生活,比如说米粉肉这个情节就来自我奶奶,逢年过节去奶奶家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都会聚到一起吃这个东西,所以我对这个场景的印象特别深刻。
另外比如说日记本的情节,夏天读的日记是真实存在的,是我姥爷现在正在写的一部回忆录,他认为这样做会使自己的脑袋清醒,不至于傻掉,他写了很多,我专门挑出一本,从里面择出两小段作为夏天的台词,夏天读的那两段都是真实的,包括她念的名字也是我姥姥的名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时间倒影
《来处是归途》影评(三):感动平遥观众,这部处女作教你如何拍好家庭题材
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于2020年10月19日落下帷幕。在当晚举办的“爱奇艺之夜暨影迷派对”上,本届电影展四大单元“卧虎”“藏龙”“从山西出发”“首映”的观影团之选·最受欢迎影片最终揭晓,《由宇子的天平》《我们四重奏》《来处是归途》《甜蜜的事》四部影片分别获选。
其中,“从山西出发”单元观影团最受欢迎影片由《来处是归途》获得。这部作品改编自山西新锐作家李燕蓉中篇小说《等待》,编剧、作家张卫平执笔改编,由山西省新锐导演刘泽执导。该片聚焦于阿兹海默症患者家庭内部,展示了病人家庭真实而残忍的生活真相,探讨了“临终尊严”这一严肃主题,是一部独特而严肃的处女佳作。
《来处是归途》获得本届平遥影展“从山西出发”单元观影团最受欢迎影片“选角的时候,演员跟你脑海中的形象越接近越好,等定了人再去拍,导演就要学会妥协,往演员本身去靠,想办法去了解演员他本身的一些动作、体态,往他身上去靠。”
“我觉得不怕模仿,尤其第一部、第二部的时候。模仿本来就是在学习,而且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天才。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喜欢电影的人,想通过这个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
就在本届平遥电影展举办期间,拍电影网Pmovie也有幸采访到了《来处是归途》的导演刘泽。在近一个小时的专访中,他也向我们透露了很多关于本片的改编经过、表演细节、导演心得,以下即为此次采访实录。
拍电影网:《来处是归途》是根据一部小说改编而成,您能介绍一下原小说的情况吗?
刘泽:原著小说《等待》是山西女作家李燕蓉老师的作品。小说和现在的成片有一个差异,小说是以女主角男朋友秦牧的视角出发的,是他见证了夏天整个家庭的变化过程。我读完小说就一直在思考,并结合当下我对身边人和事的一些感知,觉得把视角换到夏天这边更好。因为这可以从内部的家庭关系上进行一个突围,去探讨他们面对老人生死的问题,如果从秦牧出发的话是客观地看待另一个家庭,我可能更想从内部来探讨一些东西。
《来处是归途》海报还有一点,我不想要夏天和秦牧之间是爱情。他们可能只是互不相厌,或者有好感。其实现在进入婚姻生活当中的大部分男女,真正因为爱情在一起的还是少数,只是到某个节点,大家觉得差不多就走到了一起,只是一个伴而已。很多可能是亲情。
拍电影网:原著小说是一个什么体量?是短篇还是中篇?
刘泽:是中篇小说。其实影片呈现的内容不止是《等待》这一篇小说的内容,还有她的另外两部吧,但不是全部拿过来的。比如说夏天闺蜜的那条线,其实就是另一篇小说里面的东西。我跟李燕蓉老师联系以后,就把她的小说整个都通读了一遍,因为我需要了解作者的整体气息。我提取共通的东西,把我生活中的经历和体会跟作者、小说之间建立起一个联系,让它们交织到一起,这样才能生发出一个新的东西。如果想要拿捏的更准确一些,必须要先走到心里才行。
拍电影网:小说是李燕蓉老师主动给您的吗,还是您自己发现的?
刘泽:是朋友无意间发现推荐给我的。因为我一直在找小体量的东西去做我的第一部作品,也是考虑到投资的问题,投资小的话我更能驾驭。之后朋友告诉我他看了一篇获奖小说,问我要不要看一看。我看了以后觉得挺好的,能触动到我,跟我身边的一些东西也能交织起来。
《来处是归途》创作团队 制片人孙京勇,小说作者李燕蓉,主演唐小然,导演刘泽拍电影网:从接触小说到筹备拍摄,大概经历了多长时间?
刘泽:2018年底我接触到这个小说,前期准备剧本差不多有五个月时间。拍摄是从2019年7月中旬开机,8月初杀青,大概花了20天的时间。
拍电影网:这部作品是您的处女长片,您之前还拍过别的一些作品吗?
刘泽:在这之前我还做过一些短片,大概三四个。之后歇了几年,为了生存做了一些其他的工作,等条件又好一些,这个情结一直放不下,所以又回来继续做。那时候拍剧情片,牵扯的资金量很大,我就尝试去做纪录片,做了两部,一部《三大爷》,一部《多巴胺》。因为很多问题这些片子大家也看不到,所以说这部片子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
作品看不到,就等于是抽屉艺术,但它也有意义,它锻炼了我。拍纪录片我喜欢自己掌机,拿机子去跟踪,也是长时间地去跟踪一件事。这教会了我如何去观察生活,怎样去发掘一些细节。我自己摄影的话,对影像的感觉也会有一个锻炼,在拍摄剧情片的时候,我跟摄影师的配合,包括机位跟演员之间的距离,他们之间如何运动,对我来说相对更容易一些。
拍电影网:您之前是学电影出身吗?
刘泽:我大学的专业是舞蹈编导。我是太原师范学院的学生,赵涛老师曾经就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当时《世界》去选跟组演员,赵涛老师演文工团的演员,我们跟组去演了文工团的同事。这个经历影响了我,从而对电影发生兴趣,想要去投身创作。包括电影美学上面,其实最早也是受贾导的影响。
《世界》(2004)拍电影网:现在很多新导演在做处女作的时候,可能会去选择悬疑、犯罪这样的类型,但您是选择了家庭伦理这一类型,为什么会从这个类型入手呢?
刘泽:可能还是熟悉吧。我之前的《三大爷》就是一个有关老人的纪录片,我跟了好长时间,对老年群体的状态是比较熟悉的。看到这个小说的时候,就觉得它离我很近,家庭题材的东西我是喜欢的。我喜欢是枝裕和的作品,表面平静如水,内里却波涛汹涌,我觉得非常棒。他通过一些细节去呈现一些东西,他的台词可能是平常不过的,但仔细去品都会有导演想表达的一些内涵。
包括他喜欢拍食物,这个点也影响了我。比如我的片子里米粉肉这个细节,逢年过节我们经常会去我爱人的奶奶家里做米粉肉,这是很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做这个戏的时候,我就觉得可以把它放进来。是枝裕和也经常把天妇罗之类的食物放进戏里,所以我觉得我也可以尝试一下。
《来处是归途》剧照拍电影网:我们现在只能是从语言上去判断这个电影是发生在山西,但具体的地域性上不是特别明确,这方面您是怎么考虑的?
刘泽:没有太多考虑,主要是从表演上去考虑的。因为我的预算体系之内,不能保证所有的演员都是最优秀的,很多演员可能台词、表演各方面并不专业。尤其里面还有非职业演员,都是我身边的朋友去演。这个时候如果你让他用母语,会很自然,但如果让他说普通话,因为没有经过训练,就没那么灵动。我没有限定一个区域,因为这些事是共通的,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成立的,谁都会遇到。可能具体情况不同,但家庭关系的问题都是相似的。
拍电影网:但两位年轻演员,就是秦牧和夏天,他们俩的语言是普通话。
刘泽:这个没有办法。当时一直在找,但到最后快开机的时候,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山西籍演员。不是说人家不优秀,但我脑海中已经有一个形象。最后我们是在北京去找,找到一个女演员来演。我试着妥协以后,觉得也未尝不可,因为我身边的太原家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老中青三代,一个家庭当中是三种语言。而且他们交流起来一点都不违和,后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我可以放进来。但也有个弊端,就是我之前说的表演问题。所以现在大家也感觉,好像年轻演员和两个老演员在演技上稍微有点落差,其实还是台词功力的问题。
《来处是归途》剧照拍电影网:能介绍一下演父母的那两位演员老师吗?
刘泽:秦牧、夏天和爸爸、妈妈都是职业演员。爸爸的演员其实之前也跟我身边的朋友合作过,也演过类似的角色。我去挑选爸爸这个演员的时候,有个细节,他本身说话就有点颤颤巍巍的,有那个状态。就因为这个细节,我最后确定了他。试戏的时候他就面对面抓住我的手说台词,我觉得这就是我要的感觉。
李坤棉老师是演的妈妈。因为我们的戏本身很苦,所以妈妈的角色就不想找一个形象很苦情的,而是想找一个面相上给人感觉很温暖的演员。最早我拿到李坤棉老师的资料,她发来两段电视剧的视频,我觉得有些夸张,因为我不喜欢看电视剧,而且还是古装剧。我说再寻找一下,就没有去联系她,但找了一圈以后还是没有太合适的。
于是说再去面对面见一下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的口碑很不错。然后我就见到了她,就在她家厨房,我坐在那里聊天,她一直笑着跟我们说话,给我们倒水,招呼我们。这一刻我觉得她就是我想要的“妈妈”那个感觉。
《来处是归途》母亲演员李坤棉拍电影网:影片里您设计了三到四场超现实或者说是梦幻场景的戏,但我看到也有人评价说这几场戏和主体的现实部分衔接的不是很好。
刘泽:他们说的也没有问题。我觉得不是这个形式有问题,而是我这块处理得不是很好,让大家产生了这种感觉。如果把现实跟非现实放在一起,大家真正感觉到舒服,没有断裂感,这才到位。我不认为这是个错误,而是我没有做到极致。
比如说夏天在窗帘上那一段,也是一个非现实状态的戏,但那一段大家会觉得是对的。其他的地方,观众觉得有些跳脱,那就是形式上我没有做得很好,但我的本意其实是想通过视觉而不是台词去表现一些东西,是想把演员的内心状态外化出来。
窗帘那场戏,她跟窗帘之间有爱抚、有包裹、有挣扎,其实那就是夏天的内心,她是被现实包裹住的,是被无形地利用,释放不了。包括在泳池里的梦,是她跟前夫之间,他们看似已经分裂,但她的内心是解脱不了的。包括后面为什么有水的设计,也是最后她父亲真正死掉的时候,夏天内心的那种窒息感。她的内心是荒芜的,所以我会想要一个废弃的空间。她看到自己躺在水中,笑着死去,其实是曾经的夏天死掉了。
《来处是归途》剧照公园起舞那一场,其实就没有做好,我在剪辑的时候发现了。在手风琴师傅介入之前,那是一个现实情景,父亲刚出院,大家推着他走。后半段就是夏天内心的一个心境。夏天当时还抱有幻想,认为父亲还可以健康起来。如果我让父亲跟正常人一样从轮椅上直接站起来,跟夏天去跳华尔兹的话,那就很魔幻了。而现在是他颤巍巍站起来,观众可能不一定明白,可能会以为这是真实的。所以其实还是我没有做好。那场戏是我偷拍的,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都不是借口吧,最后呈现出来就是没有做到极致,也有很大的遗憾。
拍电影网:还有一场秦牧和他父亲在厨房对话的戏,可能是我比较敏感,我看的时候感觉那个录音有回音,收声好像有点问题。
刘泽:应该是这样的。因为不同的空间会有不同的效果。在录音棚去混音的时候觉得没有问题,换一个地方可能又不太一样,有些细节在大影厅里可能就放大了。
其实也挺为难录音和混音老师的。因为我们只有两个无线手雷,一个杆。但我们演员的调度有点大,好几个空间,又害怕杆子穿帮。这样就难免有一个方位的演员声音会有些发虚发飘。那么狭小的空间,下杆其实也为难演员了,现在看来没有一处穿帮我觉得也挺不错了。这种室内戏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搭棚,墙可以动,光位也能好好做,但我没有那么多预算,我只能纯实景拍摄。
《来处是归途》剧照拍电影网:您在拍摄时会事先画分镜图吗?还是说到了现场再去安排调度?
刘泽:是到了现场安排。这可能跟我拍纪录片有关,我觉得把演员扔到一个空间里,它与空间中的一些道具,包括对整个空间产生的感知,是比较迷人的。不要限制太多,把演员先放进去,让他熟悉这个空间,然后在这个空间里流动起来。所以我是到现场,根据场景和演员的习惯进行调度。
选角的时候,演员跟你脑海中的形象越接近越好,等定了人再去拍,导演就要学会妥协,往演员本身去靠,想办法去了解演员他本身的一些动作、体态,往他身上去靠。打个比方,比如你是左撇子,我让你用右手去拿筷子,你肯定怎么演也不对。大师级的演员,他是可以去塑造角色的,但小体量的戏,有些甚至都是非职业演员,你没办法去重新塑造一个东西,可能更多地是让他去回归他自己。
拍电影网:在演员演戏之前您会让他在现场排演一遍吗?还是说会直接拍,以拍摄次数去达到预期的目标?
刘泽:我是直接走戏,但未必拍。这个戏是一个什么情境,大概是一个什么事件,大家先按自己的感觉走一下。走戏的时候,是一个自发的、潜意识的走位,在这个过程中先了解一下他们习惯的路线和动作,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调整,还要跟机位配合,都是一遍一遍地磨。
我给演员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甚至我写的台词他们都没必要原原本本地去说,你也可以即兴。我是赞同演员即兴的,即兴的东西是一个真实的反应,不是演出来的,而且能把准备好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语言。导演需要给演员一些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只要表达明白就行。
《来处是归途》剧照拍电影网:有一场戏,估计很多人都被感动到了,就是父亲尿裤子母亲和女儿帮他清理,那场戏是怎么拍的?
刘泽:那场戏其实挺难拍的,我留了一天时间专门拍这场戏。有个细节是,爸爸的屁股是露的,但生殖器其实是有遮挡的,冲水的时候爸爸就不让女儿到前面,但是女儿觉得那样会有些假,这块他们在现场还有点小矛盾。爸爸屁股上抹的东西是豆瓣酱,拍完以后我们晚饭又吃炸酱面,所有人都不吃(笑)。
为什么想要控制在一天以内呢,因为拍一次就得重新处理一次,帮演员擦上豆瓣酱,再把胶布缠上,难是难在这一块。并且副导演还需要帮忙喊场,演员到哪个点位,有些地方需要配合,比如女儿在门外,要进去,有一个套层的空间,是需要提示一下的。
拍电影网:您的这部影片在这届平遥影展被放进了“从山西出发”单元,您觉得您现在能代表山西电影的一个整体创作水准吗?您的创作有被贾樟柯这样的大师导演影响过吗?
刘泽:我不敢代表山西,或者代表其他人,我只说自己的一个感受。其实我也在前辈们的影响范围之内,很难跳出来,尤其是美学。我觉得不怕模仿,尤其第一部、第二部的时候。模仿本来就是在学习,而且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天才。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喜欢电影的人,想通过这个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
《来处是归途》创作团队亮相平遥影展我觉得没必要把这个东西割裂开来,因为你在模仿,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发现你的不足。就像写字一样,从会写字,到去临帖,然后再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那么拍电影也一样,早期的习作,大家也是受自己喜欢的导演的影响开始创作的,然后才在这个过程中去摸索出自己的风格。我觉得没必要追求一步到位,除非真的是天才。我是普通人,我只能这样一点点去做。
山西确实很出导演,但山西本土导演,大部分还是做偏主旋律、正能量一些的,偏商业的片子少一些。大部分好的导演其实都离开了山西。我还是觉得先打动自己,才能拍出有味道的东西,这是做减法的一个过程。我的美学、我的认知、我的感触,可能是90分,本子写出来可能变成80分,拍出来的时候可能就60分、70分了。可能有人是天才,是可以不减分地完成的。我觉得要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完全还原出来,是很难的。
拍电影网:这部影片您是打算进院线还是直接上视频网站?
刘泽:还是期望能在大银幕上呈现。我的片子投资小,也没有太大的压力,所以还是等机会吧。如果能进院线还是想能在大银幕上放映,即使可能没有票房,也还是想走一下,因为线上和大银幕还是两种概念。
拍电影网:代表我们的读者和粉丝,希望能尽早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
刘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