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楼觅踪》是一本由韦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1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楼觅踪》精选点评:
●文笔的确不好,然而实实在在,比同类文字中某些动辄装逼的要强太多
●算翻过吧……
●真是好看,这是一次藏书方面大名士的巡礼,也是一次“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灵魂旅行。只是可惜按照地理位置编辑的结构,看不出各大家的师承先后,略微可惜。但花了四个月零零散散的读完,虽然记不住全部,但还是如沐春风,巧的是读完了,刚好也春暖花开,幸甚至哉!
●值得一读。以地域为坐标,算是韦力先生的寻访游记。惜内容略欠缺,当然这部书旨不在学术,可以体谅。藏书家故实还是以几部藏书纪事诗以及郑伟章等专家学者的书为基准。
●最早读韦力,还是十多年前河北教育书林清话文丛中的《书楼寻踪》和福建教育而已丛书里的《鲁迅古籍藏书漫谈》,所以知道他在古籍类藏书领域浸淫多年,对他寻访古代藏书家的前世今生的文字颇感兴趣,毕竟尽管自己搜书兴趣和方向大异其趣,但是藏书之爱,原本也不论古今中外。但是也确实没有想到他后来出书泛滥到如此程度,或许是在访旧和知新的套路里尝到了甜头,从觅宗觅曲觅理到觅文觅词觅诗,一发而不可收拾,仿佛成了打捞文化记忆的代言人,但是文字水准却一落千丈,很多篇什不忍卒读,也就这套和十多年前那本《书楼寻踪》一脉相承有所对照的《书楼觅踪》还算不错,究其原因,不是文字更胜其他,仍旧是藏书的故事和传承能够吸引我辈,算是不灭的精神了。
●喜欢装帧的书面。
●人物故事+旧居游访。平实的叙述。写法是普通的。价值主要在于搜罗辑录之功。这么多藏书楼荟萃一书,的确非常不易。兼谈艺林掌故、版本书目、人文历史。读这套书,学到不少知识,也领略了读书、藏书的各种滋味,获益。
●工作所需。一开始觉得太浅显,硬着头皮看下去才觉出白话闲谈后的人间智慧。在情怀泛滥的今天,韦力的抒情却完全不腻味,一番老派的天真。用「九域芸香」的开篇总结最好,“说到斯文不灭,相信这个词的人,都是乐观主义者。”
●韦力老师的书,本本经典
●终于读完了。。
《书楼觅踪》读后感(一):值得收藏的作品
藏书大家韦力先生的作品,堪称惊世骇俗啊。凭一己之力,寻遍中国文化的典藏之地,钻研其中,为其出书立著,感佩感佩,成此经典,必当有着非常大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而且全书内容考究,叙述严谨,看得出凝结了多少先生的心血,而且整体来说,布面套盒装帧也非常有档次,纸张手感也很舒服,放在家里一点点翻阅,是非常有价值的,非常好非常好。
《书楼觅踪》读后感(二):寻访历代藏书楼
以一己之力,遍访中国历代藏书楼,除了韦力,也没谁了 十几年前,韦力就开始在全国范围
寻访历代藏书楼
并于2004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书楼寻踪》一书
该书系第一部系统实地考察藏书楼的专著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寻访的脚步
并将寻访之旅范围不段扩大
从寻访藏书楼到藏书家之墓
再到历代宗教人士、历代诗人词人
历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
这是要以一己之力
实现中国人文寻访之旅的节奏
事实上,他就是这么任性地干了
而且,一访就是那么多年
《书楼觅踪》读后感(三):冷门却优质
他有一个600多平方米的“藏书楼”,收藏有8000余部、7万余册古籍善本。其中宋元及以前刊本、写本50余件、200余册,宋元递修和宋元明递修本近20部、300余册,明刊本1200余部、1万余册,名家批校本及抄校稿本800余部,活字本600余部,碑帖1700余种……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
韦力总说自己“木讷”,当许多人开始替他的藏品操心时,他也不为所动,面对各色跟卖书相关的请求,他一律拒绝,他很清楚,一旦“开了口子,就意味着不公,就有麻烦”,所以“形象很重要”,时间久了,“大家都觉得我木讷,反而没了麻烦”。不知不觉间,韦力在古籍收藏领域成了标志性的人物,比如中韩间“活字版之争”的时候,韦力就被中国印刷博物馆请去帮忙,因为他是收藏活字本最多的人,能够最有力量地“用事实说话”。现在的韦力更不能轻易卖书,他笑,“都是标志了,也得给别人挣个脸吧”。
《书楼觅踪》读后感(四):韦力用超过115万的文字,畅谈古籍收藏的那些奇人、奇书、奇事
读书选择好版本指南
读书,尤其是名著,必须读好的版本。
脂(砚斋)批红楼、毛(宗岗)批三国、金(圣叹)批水浒、饶宗颐《国学大典》……韦力《书楼觅踪》便是版本入门指南。
好书是历史的见证,《书楼觅踪》寻找书楼的同时,更是寻访好书、寻访历史。
为初入藏书领域者提供收藏指南
有实力的人都在玩收藏,收藏中目前升值空间可待的是古书。
真正有升值空间的只有文物,但玉器、青铜器、佛像、书画,市场已经过热,古书收藏风头正盛。嘉德等拍卖公司每年都会举行几场古籍专场,同时纸质文物保存极为困难,能保存下来的都有不错的市场前景。
韦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古书,是古书收藏界的先驱,《书楼觅踪》更是可以带领读者初窥古书收藏之门路。
文化偶像的追捧指南,畅谈古籍收藏的那些奇人、奇书、奇事。
追星,不如追文化偶像!各个时代的文化偶像才是文明火种的传承人。偶像的趣闻轶事、历史的传承趣闻,有史又有料。
随着偶像的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欣赏壮丽的藏书文化地图。韦力用超过115万的文字,三卷本,1500页的大部头,整理了一幅壮丽的中国藏书文化地图。古籍、古迹、古人,三古合一。
四色彩印,配有几百幅“芷兰斋”历年集藏的珍贵古籍图片,一窥我国古籍概貌。
读书、送礼佳品
古色古香的封面风格,与内容相得益彰。
另有特色签名版、签章版等典藏礼品装可订购。
首发期更有多款藏书票随机赠送,精彩不容错过。
《书楼觅踪》读后感(五):韦力与他的《书楼觅踪》
韦力与他的《书楼觅踪》
薛原
关于韦力,可以简单介绍如下:当代藏书家,北京故宫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嘉德拍卖等数家拍卖公司古籍顾问。浸淫古书三十年,留心古书版本、递藏掌故之外,致力于中国古代藏书家遗迹的考察与研究,收藏古籍七万余册,拥有个人藏书楼“芷兰斋”,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芷兰斋”分享他关于藏书的生活。
韦力已出版《书楼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鲁迅藏书志》《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初集》《失书记•得书记》《古书之爱》等,还合著有《古书之美》《古书之媒》等。今年,他又推出多部著作,其中,三卷本的《书楼觅踪》收入了他遍访历代藏书楼的所得,十多年前,韦力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寻访历代藏书楼并出版了《书楼寻踪》一书,系第一部系统实地考察各地藏书楼的专著。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寻访的脚步,并将寻访之旅范围不段扩大,访问了百余位先贤藏书家的或故居或遗址,从沈括、钱谦益、黄丕烈到梁启超、顾颉刚、郑振铎……《书楼觅踪》就是他对古代藏书文化的巡礼,亦是对于传承了中国文化书香余脉的众多先贤的拜祭和纪念,更是对之前《书楼寻踪》的超越。
韦力对中国藏书文化有着深切的认识:自宋朝到清朝末年,中国私家藏书发展到最鼎盛时期,大量的藏书家涌现。随着宋朝雕版印刷的普及与发展,以前的手工抄写,逐渐被雕版印刷技术所替代,流通数量大大增加,不仅给私人藏书提供了很多资源,而且极大丰富了藏书文化的体系。在中国藏书历来以贵族化的方式存在而闻名。俗话说,学而优则仕,可见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做官的人不读书、不藏书,是对文化的亵渎。其实一直以来,藏书文化以文明进程中的主线,对推动上流社会,提供了极大的阅读动力。尤其是藏书家在治学探索的基础上,以著述、汇编等形式创造出许多新的典籍,且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严格意义上讲,古代没有图书馆,更没有如今西方完善的图书体系,但是中国的藏书走得是一条自己独特的路线,以藏书楼为代表的一种文化特征,更多以保护与传承为主。尤其是藏书家如范钦、毛晋、黄宗羲、钱谦益、顾炎武、袁枚等等,他们身上有着一种对治学的敬畏心态,甚至把书籍比作生命,一生致力于修史养性,是藏书一脉精神的高度体现。“在古代,官权钱是一体的,考取功名,才能做官,才能有钱,才能反哺文化。所以那时的文人对书有一种感恩,书给了他们一切,对书之爱毋庸置疑。”
韦力说,做学问可以术业有专攻,但是藏书不是如此,关键原因就在于“藏”字,没有大量的藏书累积与分类整理,基本上还不能算是一个藏书家。 对韦力来说,藏书是一种自然而为的过程。每次勘访,他都在内心中梳理好方向,他自己有言,他现在做的是与书有关的一切,与书楼有关的一切。用《书楼觅踪》的选题策划人绿茶的话说,韦力在某个专题性的写作之前,都会准备一书架的书籍,供他阅读。所以也就不难理解韦力的这句话:“我写书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从这些古籍背后,其实串联起来的不仅是藏书史,更多的是对历史人物、建筑遗存以及精神追溯的一次重新审视。在大的历史中,韦力搜遍藏书楼,阅尽沈括、王世贞、龚自珍、张岱这些文人藏书与政治文化当中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看出古代人对书艰辛传承的程度。放眼望去,私家藏书很大一部分都在民间,尤其是江浙一带,种种人文气象蔚为大观。
从韦力的《书楼觅踪》中,可以看出他的寻访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在寻访的过程中,给韦力体会最深的就是现在的专家太专业,没有涉及到更多的领域,我们今天的知识体系,已经越来越开放,站在学术角度来讲,术业有专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太过客观冷静,不利于藏书文化对大众的普及与推广。藏书的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关系极大,不是需要什么话题或是需要什么古籍来研究它,而是得到了什么古籍善本之后来研究它。
在《书楼觅踪》中,韦力对山东藏书家和藏书楼的寻访共有四篇:这就是《冯溥·佳山堂 当朝一品,以用为藏》《李文藻·万卷楼 痴迷拓碑,每到一处必拓文字》《丁善宝·十笏园& 孙葆田·賸园 潍坊仅存园林,賸园空留匾额》和《宋春舫·褐木庐 专藏洋文戏曲,书票受人关注》。与前边几篇不同,最后这篇关于宋春舫的褐木庐是唯一一篇寻访青岛藏书家和藏书楼,这也体现了青岛这样一座年轻城市在传统文化尤其是藏书文化上的贫瘠。其实,宋春舫的褐木庐的藏书与中国传统文化明显有着泾渭分明的区别:专藏洋文书。这也恰恰体现了青岛作为年轻现代城市的特点。
(《书楼寻踪》,韦力著,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