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上海武康路》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6 01:47: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上海武康路》读后感摘抄

  《上海武康路》是一本由沙永杰 / 纪燕 / 钱宗灏著作,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1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武康路》精选点评:

  ●2015年12月,接了QY的橄榄枝后,熟读2遍先。

  ●比较多的记录了建筑的历史

  ●作者自己也在序言里承认许多方面研究得还不到位,但是书里大量的历史图纸看得人好陶醉

  ●昨天去書展,除了買到了吴琦幸的《王元化晚年談話錄》與小白的《好色的哈姆雷特》上海譯文第三個版本-「好色增訂版」之外,居然還買到了這一本書,2009年一版一印,統共才印了3000冊。

  ●法租界西区花园用竹篱笆围墙的点很有趣——甚至有围墙的,里面还要装饰上竹篱笆。有中西结合的意味,还有英国浪漫主义园林理念的因素(这个不也是跟中国有渊源么)。

  ●小洋房真美

  ●一本以规划整治实践项目为出发点的书写成这样可谓登峰造极仁至义尽了,同时也因为项目/立场的局限,没能更深刻有趣(当然这也不是研究必须的品质)

  ●来这里时并没有做太多功课,走着走着看到了武康大楼,看到了巴金故居,感觉很惊喜。这条路的样子跟天津五大道风格一样,看到书上记载,果然原来也是租界区。很惬意,适合居住的宁静地带。

  ●很好的参考~条理清晰~

  ●从小到大混迹的地方,很多故事,很多情绪

  《上海武康路》读后感(一):真正的懂得是亲手触碰

  来上海第一天,住在法租界附近。秋末的暖阳刚刚好,午睡后慢悠悠的走在武康路和与其相交的各条支道上,看着过往人群,让人很心安和熟悉。

  在塞万提斯图书馆度过了整个下午为的是在后天上班前把所有axure的网课消化掉,以最好的状态去报到。出来时已是黄昏,这才真正走在武康路上,路过熙熙攘攘等在各种高档餐厅门口的人群,好奇的张望着身边的每一家商店和门牌。

  《上海武康路》读后感(二):“

  

本书积极之处在于对于武康路历史文脉的梳理以及对于历史建筑的空间、材料、故事等的挖掘。体现作者认为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前期必须研究的三方面问题——城市化和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建筑与环境的形式特征;区域人文演变过程。

但是正如书中所写,目前很多的历史建筑被七八户人家所占据。仅仅是街道环境与立面的整治仿佛像是极大一场舞台布景。对于当代生活在武康路的人来说意义何在,拆除的便利菜场与小店是否让这条路的活力不在。

现在的武康路不再是过去位于老上海城市边缘的“田园城市”中花园式住宅小区。如何将过去武康路的故事激发(从福开森开辟到西方上层阶级的涌入再到民国大家的居住地再到解放后的高级知识分子聚集地再到文革的抄家再分配等等,这都是属于武康路的历史故事)

选择为大众揭露武康路的什么样的故事以及如何影响现在生活在那里居民的生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实际看街景,又会被这个地方打动,没有过度的商业化,仍是一片宁静的街区。

  《上海武康路》读后感(三):上海武康路

  1933年2月17日,英国剧作家肖伯纳乘坐英国皇后号抵达上海,在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的陪同下,去福开森路393号的世界社礼堂,出席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的欢迎会。会后,肖伯纳饶有兴致地在这条路上散步,说: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妙极了。这条被肖伯纳盛赞的福开森路,如今名为武康路。

  湖南别墅:西班牙式花园,武康路,湖南路,周佛海,日伪时期上海市长,43年从外国人手中买下,其湖南人,湖南路因此得名。解放后成为市委招待所,陈毅、邓小平两家同时短暂居住过,62年贺子珍入住,渡过其后半生。

  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巴金52年至05年一家居住如此。曾经不拿薪水的作家,自己支付不菲的租金。文革期间受冲击,妻子萧珊一度被安排打扫武康路湖南路一带的马路,精神深受冲击。

  相交的湖南路上不远处还有上海交响乐团(原工部局乐团),还有赵丹故居。。。。

  国富门公寓(解放初期又称二三二公寓。),武康路232号,纪年在我国云南省邮局工作过的,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战死战场的法国侨民国富门Kauflman命名。法租界当局还一条路也命名为国富门路,即华亭路。

  开普敦公寓,武康路240,242,246号。当年英国公和洋行设立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三棱体形结构和楼房锐角转角的孤独处理是设计的两大亮点。

  武康路276号,郑洞国故居

  武康路280号,世界小学(新址)。36年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等人创办。起点高。09年诺贝尔奖高锟就读于此。文革期间改名淮海中路第二小学。今年恢复原校名。

  武康路390号,上汽工业公司办公楼。曾经是意大利驻沪领事馆。桑塔纳引进中国中德谈判地。

  武康路391号, 周璇故居。

  武康路393号 原黄兴故居。“黄公馆”。

  1932年,蔡元培,吴稚晖在此创办上海国际图书馆,是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分馆,也是我国第一家国际专业图书馆,37年迁往北京。这里还曾是上海电影厂的办公楼。

  三十年代初重设世界社于此,后来成为上海大名鼎鼎的世界学校所在地。(旧址)该校初衷是从小培养留法预备生。

  武康路395号,32年国立北平研究院的药物研究所曾在于此,77年到03年为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使用。

  武康大楼,淮海中路1850号,原名诺曼底大楼。东面有新楼,后边有辅楼,汽车间佣人用房。一层商铺,二三层单身公寓,四到八层家庭公寓。

  42年前,全为外国职员居住,没有入住过中国人。抗战胜利后,孔祥熙的女儿孔二小姐把这座大楼整体买下,自己住在东面的新楼。

  吴茵,王人美入住过。现在,孙道临的妻子王文娟仍住于此,他们的寓所恰恰是孔二小姐的闺房。

  解放后武康大楼多为文艺界人士居住,文革期间深受冲击,一度被誉为“上海跳水池”。当时,武康大楼是上海西区屈指可数的高层建筑。。1968年宋庆龄的表妹倪吉贞在武康大楼跳楼自尽,宋庆龄的住宅与武康大楼仅仅一淮海路之隔。宋庆龄在1971年2月11日致廖梦醒的信中仍对此痛心不已。

  武康路建筑,经历辉煌与落败,到如今的修缮与保护。横穿曾经的法租界武康路目前成为上海64条“永远不得被扩宽的”街道中的一条。

  《上海武康路》读后感(四):真正的懂得是亲手触碰

  来上海第一天,住在法租界附近。秋末的暖阳刚刚好,午睡后慢悠悠的走在武康路和与其相交的各条支道上,看着过往人群,让人很心安和熟悉。 在塞万提斯图书馆度过了整个下午为的是在后天上班前把所有axure的网课消化掉,以最好的状态去报到。出来时已是黄昏,这才真正走在武康路上,路过熙熙攘攘等在各种高档餐厅门口的人群,好奇的张望着身边的每一家商店和门牌。

  就这样走到了大隐书局,那一刻仿佛几年前在台北诚品的欣喜。书。有书就够了,就这一项就足以让我对这座城市深深迷恋起来。 门口放着的就是这本《上海武康路》,摸摸肚子不太饿,于是就拿起书,在一个大桌子上跟一群人一起静默的看书。读完后已经快九点才发觉早已饥肠辘辘。

  这本书写的很精彩,从武康路的历史到其建筑风格用料,再到其政府维护(这段只匆匆翻过)及名家住宅(主要巴金与黄兴故居),两三个小时让我对法租界的历史有了新的理解。而我又是何等幸运,在来到上海的第一天就读完此书,今后几个月的驻足都会是何等的心满意足与情感融入。

  书的第一段话就立刻吸引住了我。【武康路辟筑于清代光绪33年(1907),原名福开森路】。原来清朝不过一百多年前的事,过往云烟的历史不过转瞬即逝,却又仿佛几个世纪这么长。最近在读1984时还质疑20世纪英国是否真是如此落魄,这样想来二三十年真的能改变很多事,其实英国或许也真就不过如此。

  沙老师还特别细心的把法国梧桐做了一个诠释:【上海的行道树种植是法国人引进的……人们看到它的叶子像梧桐树的叶子,又是法国人在推广,于是就叫它法国梧桐了。其实法国梧桐的学名叫悬铃木,并非产自法国】。【武康路沿线的花园住宅以体现自然之美、表达诗情画意的园林也被看作浪漫主义思想的体现,或称为浪漫主义园林。】 之后本书从武康路的四大种建筑形式出发,很详尽的描写他们的建筑风格、材质、以及其背后的各种历史故事。

  武康路的花园住宅建筑样式主要考虑环境与居家氛围的和谐,而非显示业主身份和财富。分类主要包括西班牙住宅样式,英国乡村别墅式,装饰艺术派与现代派,及一些法国文艺复兴样式(典型的有武康大楼)。我还真没想到在法租界最普遍的房子样式竟然是西班牙的住宅风格(虽然这些样式的都是大力简化之后的)。 其实法租界的建筑形式还是相对混乱的,而建筑上把这种混搭称作“拼贴”。【从建筑风格看,20世纪20年代,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已经达到成熟阶段,有一系列纯正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落成。同时欧美等国最新兴起的建筑风格,如装饰艺术派和现代派也开始进入上海,形成上海近代“黄金时期”建筑风格中拼贴的普遍特点】。

  说明建筑风格之后,沙老师继续从建筑材质出发,详细描述了主要材质把偶偶清水砖、水泥拉毛粉刷、假石饰面和干粘石,设计是与众工艺手法,体现其建筑材质的丰富性。我走在武康路上心中疑惑的墙面材料自此得到了解答。水泥拉毛,水泥拉毛,水泥拉毛,嗯很有感觉,这是一种外墙抹灰工艺,源于地中海沿岸。一般用于中小型花园洋房,中产阶级的挚爱,体面又经济~

  其他后面的面料就都粗略翻过了,毕竟我不是学建筑设计出生的…… 但是最后一章很打动人心,因为围绕的都是这条路与一些名人之间的情感与联系。从福开森在华57年的事迹与影响出发,以巴金的家(武康路113号)和黄兴故居(武康路393号)结尾(好吧,他确实还有提到什么中国社科院,这个我就完全没兴趣很无情的掠过了)。看完之后让人觉得收获满满,对上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很不错的闲书系列!

目录英文简介

  于2016-11-12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上海武康路》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