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里的老人》是一本由[英] 奥希兹女男爵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角落里的老人》精选点评:
●同样的书,因为版本问题,评分居然有如此大的差距――前两个版本都有7分以上的评分,这个居然只有5点几分,无语。推理的过程常让人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就这一点来看,我就愿意给它打满分。至少这个作者的写作水平比有栖川有栖好太多了!
●有几个案件一经描述便可以看出事有蹊跷,但整体来说逻辑还是可以的,按年代来看,是相当厉害了。
●初见眼前一亮,之后愈显刻板。
●外国人名有些记不住。。
●纯逻辑推理的奇书,总体上很精彩。能以这么短的篇幅写出如此经典的推理小说,奥希兹果然名不虚传。《角落里的老人》不愧是最经典的安乐椅神探。
●内容一般,错别字不少。
●勉强及格
●当初买这本书还是在起点看书时有作者引用了该书的概念而起了兴趣,就推理而言,还是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只是但没有实证是硬伤,里面的很多推理,尤其是庭审时对主要嫌疑人的观察,都有很多主观感受。仅仅消遣,还是不错的读本
●读第一篇《芬彻奇街谜案》的时候,感叹犯罪手法如此奇妙,以致于不过瘾又重新读了一遍,尽管意犹未尽,依然开始读第二篇《菲力摩尔街劫案》,二人饰三角,过瘾!接着看第三篇,嗯,怎么犯罪都是同一手法?再往后翻都是啊……而且困扰我的新问题出现了,人名记不住。我觉得该书初看很惊艳,后面很平常的一本书。
●根本就不是安乐椅侦探!
《角落里的老人》读后感(一):一个中二狂妄的喜欢做手工的臭老头对一个傻白甜智商下线的女记者吹了一打逼的故事
3天挑时间看完了新星的版本
篇幅短小精悍 充满了上世纪的贵族英伦风
关于里面的一些骗术其实细思甚恐
wwww人类的弱点真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话题呢
.S.安乐椅侦探的巅峰之作我是不认的 毕竟老爷爷的行动力也有在书中很多地方透露出来
嘛……说白了就是一个中二狂妄的喜欢做手工的臭老头对一个傻白甜智商下线的女记者吹了一打逼的故事
最后的展开还是很精彩的【虽然前面全程猜凶手OTL】
《角落里的老人》读后感(二):《角落里的老人》记录
《角落里的老人》奥希兹女男爵
历史意义颇高的“安乐椅侦探”模式短篇集。角落里一个没有名字的老人跟一个女记者讲述一个个谜案,老人有点羞涩又有点自负地嘲讽警方的无能,拿着一根绳子不停的打结,解答一个个谜团。
现在看这些故事,都是比较“直接”的诡计,可能会觉得不怎么意外。比如第一个谜案,看到尸体无法辨认,凶手外貌古怪,有经验的读者应该都能猜到谜底了。不是说诡计不好,而且后来被层出不穷的诡计用烂了而已,所以我说都是比较“直接”的诡计,最多就一个谜面,一个解答。
最后一个案子的结尾篇直接将这个老人的系列完结了,似乎好几个作者都喜欢这么搞。毕竟只是短篇,“角落里的老人”没有长篇作品有点可惜。
《角落里的老人》读后感(三):真相只有一个?
就客观而言,真相只有一个。但有时候,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我们认为是真相,那就是真相了。当初买这本书,是在起点消遣看到一部小说,大意是穿越到一个平行时空,没有我们现在的这些文学作品出现,主角凭着记忆,将这些作品逐一发表出来,成了那个位面的大文豪。一开始觉得挺有意思,后来觉得剽窃就是剽窃,就不再看了。当然从那本小说,知道了很多曾经不太关注的作品,包括本书。我也第一次知道“安乐椅神探”这个系列。
整本书读下来,除了最终的结尾有点意外,其他的故事都波澜不惊,讲故事的人水平很高,虽然没有高潮,但是你就是愿意“听”下去,其实我们就是书中的“波莉·伯顿小姐”。虽然故事中推理也从犯罪成本收益问题和人情感问题等方面出发,但整个的主观性很强,尤其是人的情感,以及庭审的观察,是无法作依据的,当不自觉的跟着对方的节奏走,直到末了,会觉得真相真的就是这样?
我们固然探求真相究尽是什么,但是有时候客观的真实性是很难达到的,只能不断的接近。而这个接近的过程,就是“主观能动性”,或者为我们所认知的真相,不断地主动填补各种证据。填补的过程取决于各自的成长学习能力以及文化背景。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写到了99年驻南使馆被炸的真相探索,引用了克林顿的自传,老江头的回忆,几所大学的教授采访,都聚焦于非政府行为而是中层官僚引导军方的一次刻意行动,就像我们现在很多自媒体对川普的定性一样,“美国有一个deep state反川普,导致川普的很多政策被绑架”。但是,网上依然有很多人相信,使馆下面的秘密才是被炸的原因。其实我也相信后者。
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相信自己所认识的“真相”,而且很难被说服。我在对岸的政论节目中听到了“同温层”这个词,深以为然。有时候客观的真相已经不重要了,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理由。
《角落里的老人》读后感(四):角落里的老人
记者波顿无意中认识了以为一直坐在伦敦街头的一家咖啡店的角落里的一位老人,他们哪儿也不去,只坐咖啡桌前讨论报纸上的一桩桩无解的惊天案件。很有英伦风格,看起来有福尔摩斯全集的感觉,但是案件的设计以及翻译远不如福尔靡斯全集。情节设计太常见了,(也有可能这些手法近些年越来越常用)很多故事一下子就能猜得出凶手,不过最后一个关于老人的故事还是有些让我惊讶到。这个译本很一般,三点五星推荐。
这本书一共十二个案件。但犯罪手法有点单一,好几个案件都出现了类似乔装打扮成死者来混淆死亡时间这个情节。再加上因为是短篇小说,故事篇幅有限,出场人物少,一下子就能猜到凶手,就是一本很普通的侦探小说,腰封太夸大其词了。
“那些所谓的谜案,要是调查时动了脑子的话,就绝对不存在谜案。”——P1 ——20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