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匠的儿子》是一本由〔韩〕权文姬/绘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匠的儿子》读后感(一):《石匠的儿子》:接纳普通的自己,也可以成就丰富的人生!
跟家中幼孩一起看改编自韩国传统童谣的《石匠的儿子》绘本,扪心自问,起初我是有些困扰的,我该如何将这样一个充满着人生志趣的故事讲诉给年龄尚小的孩子们听,因为在孩子们的思维里,梦想还是个很陌生的词汇,看着他们一脸蒙圈的表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得需要长期的植入。梦想是什么,儿时的我们有着数不尽的遐想,成为科学家,成为大富翁,悲催的是成年后做着自己曾经不齿的职业,颇有些无奈,所以跟孩童一起思索梦想,任重道远。
《石匠的儿子》中讲诉的是石匠的儿子,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觉得自己未来一定能够成为比父亲更加厉害的角色,在脑海中不断的臆想,最终发觉原来成为石匠的儿子,也是很卓越的事件:一物降一物,拌嘴斗气也要使出绝妙的想象,接纳普通的自己,也可以成就丰富的人生。 一:职业无分贵贱,只要能够顶天立地,成为自己或者家人的支柱即可,但是也切不了颓废堕落! 《石匠的儿子》原童谣:小伙伴问石匠的儿子,小石匠,等你长大想干啥?石匠的儿子想了想,我呀我,我要做个大富翁,到处打猎去欢腾。你呀你,你要是到处去欢腾,我呀我,我就变太阳,晒得你满脸油光光。你呀你,你要是变太阳,我呀我,我就变乌云,挡住阳光。你呀你,你要是变乌云,我呀我,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到天边边。你呀你,你要是变成风,我呀我,我就变成墙,让你咋吹都吹不动。你呀你,你要是变成墙,我呀我,我就变成老鼠,咔嚓咔嚓打个洞。你呀你,你要是变老鼠,我呀我,我就变成猫咪,喵的一口吃掉你。你呀你,你要是变成猫,我呀我,我就变成狗,汪的一口咬住你。你呀你,你要是变成狗,我呀我,我就变老虎,嗷呜一口吞下你。你呀你,你要是变老虎,我呀我,我就变石头,咚的一下砸扁你。你呀你,你要是变石头,我呀我,我就变石匠,铛叮铛,把你凿个怪模样。哎呀,我好像说错了,我呀我,长大了还要当石匠。 《石匠的儿子》这个绘本中言辞虽然在上诉童谣中有所改动,但是也相差不多,通过小石匠的心理活动,我们能够感知到孩子对职业理想的观点塑造困难重重,这就需要在此过程中,长辈们能够起到正能量的作用。在书中,赫灰,土黄,黑蓝,这些都是比较接近土地的色彩,给予了读者一种严肃警示的作用,大开的白纸也可以让孩子在其中点缀些自己独特的思想。
石匠,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职业似乎很不常见,至少我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跟孩子们讲述时,我植入了自己的异想天开,他们是大自然的能工巧匠,但是工作异常辛苦,需要风吹日晒,我相信作者并非这样的意图,但是通过石匠的儿子,起初不愿意做跟父亲一样的职业就可以得知,孩子对石匠这样的职业太过熟悉,所以习以为常的觉得它普通平凡,但是通过自己脑海中不断的臆想,最终发觉这个父亲劳作之所,也是他一直玩耍的地方,在现实与幻想,否定与肯定中对抗后,他终于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地方产生了全新的认知。 在最后,父亲在石头上雕刻出佛像的场景,更让我觉得作者意图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培养,故事最后,石匠的儿子恍然大悟:石匠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更意味着一个全新的世界。老石匠凿的大石像露出了微笑,小伙伴仰头望着它,或许它的笑让小伙伴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生命有早晚,但是职业本应该无贵贱,只是人之初,性本善,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下,人们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相对于少年儿童而言,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塑造得当,需要在书籍中寻找到正确方向,《石匠的儿子》这个绘本用它独特的阐释方式告知我们,任何一种职业都应该被尊重被理解。 二:平凡的世界恰巧彰显着光芒万丈,所谓的高大上职业也许并非顺风得水! 十年前,有一则新闻报道,北大学子出去卖出肉,褒贬不一,社会上对此态度大相径庭,十年后,这个曾经的北大卖猪肉新闻再次博得眼球,因为他赚了十几亿,诸如此类的平凡职业中创造出别样人生的事件层出不穷。我们终究要困惑职业的选择究竟何去何从,石匠的儿子,一开始也在排斥纠结,最终接受,这样的过程需要心智的成熟,更需要时间的锤炼,然而很多人焦不可耐。
职业和梦想,之间的差异是否在人生阅历中日渐分散,想必无数人有感同身受,在小石匠飘忽的思维中,我能够理解孩子们对于未来的迷茫,所以对于充当第一教育的父母我们更是要身体力行。职业无分贵贱,只要适合自己,并且能够支撑自己以及家人生活在这俗世,想来何种选择都应该值得接纳。石匠,这样一种贴近自然的职业,不就像卖猪肉这样朴素无华一样。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于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悲也就是人生一种缺憾。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 我心愿我的儿女在《石匠的儿子》这个大大绘本中体悟到职业的涵义,不带有有色眼光处理各种职业与梦想,也不以颓废堕落为不上进理由,当生命中不断出现迷茫期时,我们理应当成就人们生活的朴素,心灵的质朴。在梦想的追逐过程中一定充满了艰辛,期望所有的孩童都能够坚持本心,勇敢向前!
《石匠的儿子》读后感(二):宝贝,先做你自己,再成为某某某
我和我家宝宝子的日常对话:
你长大要干什么?
我长大要做XX家(画家、舞蹈家、音乐家等等)……我长大要在XXX工作。(XXX是我工作的地方)
我长大要做面膜,我长大要涂口红。
我长大要做你的妈妈。
……
在与宝宝子一起共读《石匠的儿子》时,突然想到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而当你驻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回环——就像历史在不断重复。就像时下好多原生家庭话题中不断被讨论的主题——你终于还是活成了你的父母。
于是,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思考的是,父母应该给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呢?才能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不再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儿?
而是,我愿意成为你,成为你,是我的骄傲。
《石匠的儿子》是韩国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传统歌谣。2007年,韩国著名插画师权文姬将它改编绘制成这本《石匠的儿子》。在书里,石匠的儿子和自己的小伙伴展开了一串如同我们小时候玩的“击鼓传花”般的对话:
你呀你,将来也要当石匠吗? 我呀我,将来要成为非常非常有钱的富翁。 …… 你呀你,如果变成太阳, 我呀我,就变成乌云,把你遮得严严实实的。 ……童谣基本都是以“你呀你“传出去,再以“我呀我“传回来,朗朗上口,环环相扣,非常适合小朋友吟唱阅读,也非常适合孩子和父母一唱一和炉边互动阅读。这样回环结构的歌谣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对于老一辈中国人来讲,这种结构的《老鼠嫁女》几乎家喻户晓,那个年代的家长也喜欢哼唱这样的歌谣来哄孩子,但是对于八零和九零后来说,《老鼠嫁女》就已经很陌生了,到宝宝子他们这一代幼童,听过《老鼠嫁女》的就更少了。
究其原因,童谣的传唱不但关乎韵律,更在意的是内容,比如:
“……婚期定在初七夜,鼠女出嫁忙不迭, 大红花轿抬新娘,群鼠送亲喜洋洋。 新娘刚到猫咪家,猫咪一口就吞下。 猫说新娘怕人欺,为保平安藏肚里。”老鼠最后嫁给了猫,被猫吃了,从对歌的形式来讲,是一唱一和的回环传递,但是我们发现,如果从内容上讲,其实回环结构被破坏了,从鼠女传到了猫,还被喵呜一口吃掉了,在我们这个资讯爆炸、崇尚科学育儿的时代,连唱这个歌谣的大人都要怀疑:猫吃老鼠,要给孩子普及的是什么知识?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意义?或者矫情点说,是不是符不符合孩子成长需要的阅读?
而《石匠的儿子》在内容上,也是很完美地契合了回环形式。从发问石匠儿子的职业,到最后回到石匠儿子的职业上。如果我们将中间的部分拿到,就剩下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就变成了小伙伴发问石匠儿子:你长大也要当个石匠吗?
石匠儿子:我长大要当个石匠。
之所以《石匠的儿子》从内容上更容易被现在的家长所接受,是因为它的主题——职业构想,也是我们和孩子日常互动的话题之一啊。相信家长们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的孩子:宝贝你长大了要干什么?
如果孩子回答的职业构想符合家长的期望,不管有没有实现,家长当下都是很开心的,可是设想一下:孩子回答“我要成为一个石匠”,家长的感受。丝毫没有歧视这个职业的意思,需要大家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石匠的儿子想要成为石匠,相信这也是一部分家长拒绝《石匠的儿子》的原因。
但是这本绘本要讲的可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哦。
在石匠的儿子和小伙伴的一问一答中,总能看到一个敦厚的背影,抡着大锤在不停地敲敲打打。
儿子最初对父亲的职业的抗拒——我不要当个小石匠,我要当个大富翁,到处去打猎,父亲都未横加干涉,只是在默默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而童谣的最终,儿子在世界上转悠一圈,要成为这个要成为那个,最终还是回到原点,骄傲地对小伙伴大声宣告——我要成为一名石匠,而此时的父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面对读者擦着汗水,露出一个宽厚的微笑。
此时回环结构又有了另一层深意,它是一个孩子发现自我,勇敢接受自己的回环过程,从起点又到起点,从不断追问、尝试、探索,到最终真诚面对和欣然接受。
当然,几岁的孩童也许还读不到这层深意,但是,至少这种闭环的形式,能更好地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石匠只是一个职业符号,孩子想成做任何职业,都是值得赞许的。作重要的是,孩子要先做自己。家长都应该学一学那位石匠父亲,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潜移默化地在教育家长:行动大于语言,做那个默默努力的自己,就是榜样,无论石匠还是什么职业,都能够发光。
想起龙应台先生所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bai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们不必追,不必强求,不必圈囿,当家长足够努力,孩子总有一天会欣赏会骄傲,会愿意以他们自己的形式,变成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们,那个和家长一样努力,并喜欢自己的人。
《石匠的儿子》读后感(三):书评《石匠的儿子》——老子赞赏的“无言之教”,这位爸爸做到了
问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呢?”,同时也问问自己“希望孩子成为怎样一个人呢?” 是成为金钱的奴隶还是美的创造者,抑或更多精彩的选择? 不管做何选择,别忘了作为父亲的无言之教,以及再平凡普通的人,都可以创造美!
“我是大龙虾,我要吃了你!”
“嗷呜,我是大乌龟,我要把你压成虾饼!”
“呼呼呼,我是超级大台风,把你吹到外婆家!”
……
最近,姐姐、妹妹爱上斗嘴,两人势均力敌,斗得昏天暗地,哈哈大笑。
她俩的斗嘴灵感来自《石匠的儿子》这本书,开始呢,照着书玩角色扮演,后面演着演着就开始自由发挥啦。
《石匠的儿子》,作者是一位韩国插画家——权文姬,文本内容取材于韩国传统童谣。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
小伙伴问石匠的儿子,“你呀你,将来也要当石匠吗?”
石匠的儿子没说话。
小伙伴又问了一句“就当这么个小石匠?”
石匠的儿子开始回应了,他说“我呀我,将来要成为非常非常有钱的富翁,到处去打猎。”
“你呀你,如果到处打猎,我呀我,就变成太阳,让你汗流浃背。”
……
两个小伙伴一起遁入想象空间,以游戏的方式,互相斗嘴,从石匠变猎人,到太阳晒猎人、乌云遮太阳、风吹走乌云、墙挡住风,再到老鼠挖墙、猫吃老鼠、狗咬猫、老虎吃狗、石头砸老虎,最后又回到石匠凿石头,一物降一物,一个完整的循环。
刚开始回应时,小男孩是带着愤怒情绪的,他才不要当一个小石匠,又累、又没钱、还没时间玩,他想当一个非常非常有钱的富翁,可以到处打猎的富翁。
好在,愤怒的情绪,经过激烈的角逐后,渐渐消散,对石匠的排斥和否定,也逐渐被接纳和肯定所取代。
作者很懂孩子,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也常用假装游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在假装的情境中,激烈的情绪得到安全释放,没有伤害别人,也没伤害自己。
为了凸显小男孩的情绪转变和心理变化,作者在图画表现方面,用了很多强烈的对比手法。
比如,太阳把猎人晒得汗流浃背那个场景,作者用整片的橘黄色和若干不平整的粗黑线条,营造了一个炎热的氛围,可怜的富翁猎人,刚才还那么威风凛凛、强大凶狠,现在只剩右下角一个双脚冒烟、满头大汗的背影了。
还有啊,刚才挂在身上的硬币、纸币们,似乎也受不了酷热,纷纷溜走了,就连那条贴身恶犬,也不见了,估计,被热晕了。
对比强烈的,除了画面大小,还有丰富的表情。
你看,当狗张开血盆大口咬猫时,多可怕。
可转眼间,被老虎嗷呜一口吞到肚子里的狗,又是那么委屈。
真是佩服作者的绘画功底,不愧是韩国著名的插画家。
除了妙趣横生的配图,文字部分也是朗朗上口、充满活力,“你呀你呀……我呀我呀……”,简单重复的句型,让人听着听着就张开嘴巴、手舞足蹈念了出来。
斗完嘴的小男孩,决定将来就要当石匠,说完,双手叠在后背,跟着石匠爸爸,高高兴兴回家了。
可是,注意看哦,在小男孩决定将来当石匠之前,还说了这么一句话“哎呀,我说错了”,这一刻,小男孩是后悔当石匠的。
从脱口而出的后悔到冷静思考后的同意,这期间,促使小男孩改主意的是石匠爸爸。
在整个斗嘴期间,石匠爸爸没有停下手上的活,背对着我们,叮咚哐当凿个不停,完全沉浸其中,凿好后,才转过身,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同石匠爸爸一起微笑的,还有那尊凿好的佛像。
是什么触动了小男孩呢?
我猜,可能是爸爸投入的工作状态,可能是爸爸满足的神情,也可能是佛像的笑而不语。
小男孩跟着爸爸回家后,小伙伴也站到了佛像前,翘首凝视,小伙伴又在想什么呢?
合上书,再看一眼封面和封底,封面是石匠父子俩背朝我们,站在大石块前面。
封底是一尊凿好的佛像,一尊慈悲、祥和的佛像,特别美。这份美,小蝴蝶也感受到了,落在了佛像头上——美吸引美。
石匠爸爸这个平凡的普通人,用他的双手创造了美。
石匠爸爸创造的美,吸引了儿子的认可。
如同慈悲祥和的佛像,吸引了蝴蝶的停留。
当儿子被问,你将来也要当石匠吗,就当这么个小石匠时?
石匠爸爸没做任何评判,没说当大富翁不好,也没说必须当石匠,他只是用行动来诠释自己的选择,用微笑来表达自己的满足,用美来演绎自己的创造。
这是一个平凡爸爸给出的最有力的回答,是老子所赞颂的“无言之教”!
作者说“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的爸爸”,我也借此感谢我的爸爸,感谢爸爸的勤劳和付出。
爸爸们在与孩子共读《石匠的儿子》时,不妨问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呢?”,同时也问问自己“希望孩子成为怎样一个人呢?”
是成为金钱的奴隶还是美的创造者,抑或更多精彩的选择?
不管做何选择,别忘了作为父亲的无言之教,以及再平凡普通的人,都可以创造美!
《石匠的儿子》读后感(四):你呀你,将来也要当石匠吗
你小时候应该也被问过这个问题吧:小朋友,长大了之后想要做什么啊?
我要做超级英雄,拯救宇宙!
我想当老师,像语文老师那样好看。
我!我要当科学家!造大火箭,跟宇航员一起飞到月亮上去!
有贪吃的小朋友梦想着每天和美食打交道:嗯……我想做大厨,小卖铺老板也好。
也经常有小朋友会拿自己的家人做榜样:我要做警察,抓坏人!像我爸爸一样!
改编自韩国传统童谣的绘本《石匠的儿子》所讲的故事,正是以父亲职业为范例展开的两个孩童之间关于“长大之后想要做什么”的拌嘴讨论。
首先,绘本的封面就意味十足。
《石匠的儿子》封面画面左边小小的儿子和右边高大的父亲从背后看装束极其相似:宽檐土黄草帽、湖蓝上衣、赭灰裤子、黑色布鞋,连裤子的补丁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不同之处在于:儿子的衣服颜色鲜艳些,新一点;父亲因为工作,袖子和裤腿是挽起来的,口袋和手里都有工具,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已经明显汗黄了的毛巾。而且,父亲的面前有一块比他人还要高上一截的石头,代表着他的职业。儿子面前则空空如也,预示着他将来的无限可能。
故事的开始,是小伙伴对石匠儿子的发问:你呀你,将来也要当石匠吗?
父亲在一旁咣咣铛铛地凿着石头。
儿子沉默着说不出话,他心里充满不确定。也或许是小伙伴语气中透露出的玩笑态度让他心里有些不舒服。
石匠怎么了,那毕竟是父亲的工作,是他养家糊口的方式。
小伙伴又挑衅地开玩笑:就当这么个小石匠?
面对小伙伴的提问,石匠的儿子有一瞬沉默这也问出了石匠儿子内心的挣扎:对啊,这一辈子难道就要像父亲一样做一个石匠吗?又脏又累,辛苦不说,赚钱还不多。
他有点不甘心。
不!我才不呢!我将来要成为非常非常有钱的富翁,要到处去打猎!
小伙伴不服气,怼回来说:你要是到处打猎,我就变成太阳,让你汗流浃背。
巨大而强烈的土黄色从视觉上充分表现阳光的刺目一场孙悟空二郎神斗法式的争论就开始了:
你变太阳,我就变乌云,把你遮得严严实实。你变乌云,我就变风,把你吹得远远的。你变风,我就变墙,让你吹也吹不动。你变墙,我就变老鼠,咔嚓咔嚓给你打个洞。你变老鼠,我就变成猫,喵的一口吃掉你。……最终,小伙伴变成了石头。石匠的儿子就说:你呀你,如果变成石头,我呀我,就变成石匠。铛叮铛,把你凿成我想要的样儿。
这句话几乎是脱口而出的,他说完就有些后悔,摸着脑袋说:哎呀,我说错了。
粗粝的水墨线条是不是能让人充分感觉到狂风的威力呢在两个小伙伴拌嘴期间,身为石匠的父亲一直在专注地凿着石头,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对两个孩子的你一言我一语,也不干涉。
石匠的儿子看着父亲专注的背影,仿佛突然领悟到了什么,终于坦然而开心地对小伙伴说:我呀我,将来就要当石匠。
这时候父亲的工作基本完成了。他这才第一次转过身来,背后的大石头已经显现出雕像的模样。父亲微笑地擦着汗。
小伙伴抬头去看石匠雕的石像,原来,他雕的是一座石头老人。
坦然说出将来要做石匠的儿子和微笑的父亲(石头老人:韩国济州岛有“三多”:石头多、风多、女人多。其中石头是指一种独特的黑灰色火山石,用它雕刻的守护神被当地人称作“石头老人”,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石匠的儿子》以童谣为基底,保留儿童天真直接的口吻,延续一唱一和的对话方式,使石匠儿子和小伙伴之间的争论有来有往,充满趣味。水墨的任意泼洒和大块颜色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两个小孩子想象力的天马行空,让整个故事生动活泼,引人联想。
故事的最后,石匠的儿子跟着他工作完成的石匠父亲一起离开了。他走起路来小小的背影看着多少有那么点“志得意满”的意思,父亲则是一如既往的沉默而安定。
“小石匠”确定了内心之后连走路都显得有点“嚣张”绘本的背封,小伙伴也离开了石匠劳作的现场,只剩下雕刻好了的石头老人立在那里。它脸上的微笑平静而安定,跟石匠完成雕刻转身后的表情十分相像。
石头老人就这样微笑着,头顶不知何时落下一只黄色蝴蝶,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祝福和祈愿的美好意味。
微笑的石头老人和黄蝴蝶所以,对着小伙伴勇敢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石匠儿子,将来真的会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石匠吗?
答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争论,石匠的儿子似乎已经能够开始理解父亲,并更好地认识自己了。
这就足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