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向》是一本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转向》读后感(一):谁扇动了转向现代的翅膀?
格林布拉特这本《大转向》,以卢克莱修的《物性论》的命运为线索,用了十一个章节,短短200多页来论述世界如何步入现代。读完之后,不禁让人疑问:是这样吗?
简述作者的推导逻辑:
1、古希腊时期,出现留基伯、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以及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
2、公元前1世纪,卢克莱修在其高文学性的《物性论》中承继上述观念;
3、《物性论》在传播中,逐渐不为人知;
4、15世纪初,猎书人波焦重新发现这本书,并开始在少部分精英中流传;
5、又经过两个世纪的酝酿,到17世纪,卢克莱修的作品激发出强大的变革力量。
那么,这样的由果诉因的倒推,靠谱吗?《物性论》有那么强大的影响力吗?杰斐逊自认为“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卢克莱修的功劳多大?(或许,是我唯物史观中毒太深,这种倒推有些类似扇动翅膀的蝴蝶以及足球梗里的“都怪本泽马”)
有评论认为,格林布拉特意在构建一段思想史。书中确实不断匀出笔墨去写罗马时代的精英生活、修道院修士的组织与日常、教皇若望二十三世的小传等。但这样的书写,是不是也造成了阅读的破碎?
而且,阅读过程中,让人好奇作者是否有些“恶趣味”,一些性话题是否比例太多(毕竟全书也不长)?就如同作者自己开头所承认的,学生时代之所以买《物性论》这本书,是被奇特的“性欲封面”吸引住了。(根据描述,该封面图,应该是马克斯·恩斯特1923年的《Of This Men Shall Know Nothing》)
虽然作者的观点及叙述方式,个人不太接受,但整体而言,这还是一本有价值阅读的书。例如,如果你对卢克莱修的观念感兴趣,又没耐心去读原著(中文译本应该保留不了太多拉丁文的诗意韵律),那么本书第八章《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一段简明的《物性论》导读。此外,还有修道院的规则与教会的腐败等,也不少鲜活素材;波焦56岁娶18岁少女,引发社会争议,并写了一部《一个老男人应该结婚吗?》一段,读来令人喷饭……
格林布拉特以莎士比亚研究闻名,本书封面也印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囿于个人知识水平,或许尚未窥得堂奥,诚望他日哉!
《大转向》读后感(二):三书合一的传记+历史
大转向这本书不是第一次引入中国,在甲骨文丛书2020年版之前,还有龙门书局2013版以及猫头鹰2014/2019版。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的作品也不仅仅《大转向》这一本,引进中国的还有《莎士比亚的自由》和《暴君:莎士比亚论政治》,当然也有人为他作传,见马克·罗伯逊写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中文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引进。
拿到《大转向》这本书之后,我很快就读了起来,一共11章,200多页正文,很快就可以读完。但是要梳理其中的脉络是件不小的工作。概括来说,甲骨文丛书新出的这本精美而翔实的书可以读成彼此独立但又关联的三本书。
第一本书,是意大利政治家和人文主义者波焦 布拉乔利尼的详尽个人传记,他从一个小公证员的儿子成长为罗马教皇的秘书,并且同时在热情的驱使下去发现,抄写和复原古代书籍的手稿,他最伟大的发现是发现了尘封已久的《物性论》手稿——拉丁诗人卢克莱修两千年前创作的永恒杰作。
第二本书,是关于一段历史,即伊壁鸠鲁和其他非基督教思想家关于自然本性和以享乐为中心的观念是如何被天主教/基督教关于天意和以痛苦为中心的学说所取代的。 早期的基督徒将伊壁鸠鲁描绘成一个冷酷而危险的享乐主义者,污蔑《物性论》的作者卢克莱修是自杀的。因为基督徒发现伊壁鸠鲁主义是尤其致命的威胁。如果认同伊壁鸠鲁的灵魂必死的主张,那么整个基督教道德体系就会瓦解。卢克莱修就此被遗忘。神学们认为,人类天性败坏,唯有通过无尽的痛苦,少数人才可以找到救赎的狭窄之门。
第三本书,是关于文艺复兴的故事。作者认为关于生命和自然世界的一系列经典观念的复兴,部分是由于波焦发现卢克莱修的杰作《物性论》而引发的。这份博学的论著帮助将欧洲思想从压制的基督教中世纪转移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并且使人们对科学,绘画,音乐,建筑,文学和娱乐迸发了激情。它充满了达芬奇的科学探索,伽利略关于天文学的生动对话,弗朗西斯·培根的研究项目以及马基雅维利对政治策略的分析。莫尔的《乌托邦》借鉴了《物性论》的思想,被宗教裁判所烧死的布鲁诺被《物性论》所改变,蒙田引用了《物性论》,莎士比亚提到了这本书的理念,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和其他许多启蒙思想家也读过。按照格林布拉特的解释,卢克莱修还是查尔斯·达尔文和他那进化论的先驱。总而言之,在短短的两章中,作者描绘了《物性论》如何深深影响了文艺复兴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见微知著,短短的篇幅使得读起来多少有些意犹未尽,毕竟是三本书的结合。而且,有些遗憾的是格林布拉特夸大了《物性论》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有时候不禁会有“天不复现《物性论》,欧洲万古如长夜”这样的感觉。毕竟,旧手稿本身并不会改变世界。真正改变世界的还是要靠志同道合的创造者。
无论如何,还是推荐如果有时间的话,再去看看卢克莱修《物性论》原著,去感受这种改变世界的思想。
《大转向》读后感(三):一部关于消失与重生的史诗
可以猜猜这张照片是在哪拍的~
“他让自己的抄写员抄了一份,他急于要将这部作品从修道院解放出来。不清楚的是他是否意识到,他解放的这本书,将早晚帮助他摧毁整个世界。”(p.32) 在我看来,这段颇具银幕感的叙述是对于《大转向:世界如何步入现代》一书主旨最为精辟的展现。 概括而言,作为美国文学史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一部获誉颇多的作品,《大转向》所呈现的是一部“拉撒路文本”(此处套用拉撒路物种的概念)诞生、湮没、并被重新发现的故事。其特殊之处在于:不同于重新发现较早,对当下直观影响较为有限的《竹书纪年》,亦不同于20世纪才被重新发掘,仅可作为历史研究参考的《孙膑兵法》或睡虎地秦简。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古罗马哲人卢克莱修的名篇《物性论》,因其被视为“离经叛道”的享乐主义与无神论观点,在中世纪欧洲层隐迹近千年,却恰在文艺复兴刚刚起步的15世纪初,经由猎书人波焦·布拉乔利尼的搜索而重现人间,进而(在作者看来)切实影响到了此后数百年的西方思想认识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显然,作者“野心”颇大:通过一部古典时期诞生的长诗的跌宕命运,展现前现代近两千年间西方文明的起伏变化,以及世界步入现代的“大转向”,无疑是最具有史诗感的一种书写路径。虽说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物性论》能否承载作者如此的“野心”恐怕值得商榷(至少在本书后两章,虽体现出了现代思想文化同《物性论》所表达主旨之间的相似性,却在二者的关联性方面未能展现得同样明确),但如果作为文艺复兴前后无数古典文明时期的文本与知识被人文主义者重新发掘,并赋予新的思想与内涵的一例,则其所传达的“大转向”的概念可谓恰如其分了。 本书同样值得称道的则是其叙述方式:从波焦在一处偏僻的修道院重新发现《物性论》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始,作者的视角突然返回到了千余年前卢克莱修创作该诗的时代,然后经历了古典文明思想文化的发展、衰落、沉寂和复兴的历史,再次接续上了猎书人波焦的人生轨迹——他如何成长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早期的职业生涯、他缘何丢失在教廷的工作,走上猎书之路,并最终发现《物性论》,从而完成了叙事上的闭环。同时,在这一叙事过程中,作者的视野亦不仅仅局限于《物性论》本身,而是不时插入诸如古典时代的书籍生产与收藏、中世纪修道院典籍保存职能的形成渊源、古籍如何抄写和复制等背景知识(可无缝对接《法老的宝藏》和《非凡抄本寻访录》),从而实现了本书在知识性与文学性两方面的良好融合。 《大转向》是一部会令人读后感慨良多的著作——知识及其载体何其脆弱,时间的利齿、战乱的后遗症,乃至社会思想的无端变化,都可以使其在无声无息中消失,十不存一;然而知识及其载体又如此顽强,总会有“漏网之鱼”隐藏在角落之中,在某个时刻重新焕发其生命力,产生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当然,这种顽强离不开这一过程中那些身份各异(文人、奴隶抄录员、修道士、猎书人、书商),在有意或无意间因责任、兴趣、教条乃至利益而参与到知识保护、复制、发掘和传播过程中的人们: “主啊,保佑并祝福您的仆人的工作室,他们在这儿所抄写的一切,通过他们的智慧和他们的工作都能被理解。”(p.25) 这句中世纪抄书人们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认可与祝福,在千年后的如今,想必仍会令当下的出版者们心有戚戚吧。
《大转向》读后感(四):窥见大转向
这部的书名—《大转向》,与封面—“写轮眼”的搭配,一时之间令人摸不到头脑,何为“大转向”,又洞见了什么,这是我翻开之前的最大疑惑,不过这疑惑在封面的颜值面前,并没有撑上一秒,因为迫不及待地,我已经翻开了本书。当然后来也知道了,所谓“转向”,是卢克莱修所言的变形或着趋势,那本是最微小的运动,但却足以引起一串不断的碰撞;卢克莱修又言这一切事物都是由转向而产生,不该依照规定的单一方向做无谓的运动,以此又引申出:“转向”是为自由意志的源泉。 上述中所提到的卢克莱修,便是引发本书整个故事的主角—《物性论》这本书的作者。所谓“窥见大转向”其实是从作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窥见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开始的。从这本两千年前辗转留存下来的书物中,不仅能窥探到两千年前罗马人文哲学之兴盛璀璨,还能窥探得到当时把这千年抄本重启延续的意义深远,同时,一派文艺复兴的辉煌壮举与宗教神学统治的残忍艰难也直观地映在眼前。 说到这儿,想必书友们是早已懂了,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这是写的,从一本书牵引出来的一部文艺复兴史。回转到文艺复兴,这本《物性论》也是足以推动整个文艺复兴的存在,它将虚伪陈腐宗教教条统统打破,但它居然是用着千年前此地先哲的话语来打破了陈规,对当时当世的人来说,更震撼的是千年之前居然比现在还优美正确,所以千年前之美与当下之丑恶是当下立判的,因此许多文艺复兴的英杰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物性论》的启迪,所以说,一书便推动了整个文艺复兴,这一评价还是有些道理的。 这本书横跨千年,所以在作者写来,也是穿插而写,确实别出心裁。故事是以让《物性论》一书重见天日的猎书人开写的,这猎书人名为波焦,书中写道这人既非富人,也非贵族,但绝对不是个普通的人,他其实曾是站在天主教会核心区域的使徒秘书,一生辅佐了几任教皇和主教,晚年也做过弗洛伦萨的执政官,但他最大的事业仍然是猎书,想必是他常站在虚伪与残忍中央的缘故,他更迫切地希望改变。波焦猎到的书中,便有这一份,《物性论》的千年抄本。 接着作者从近代考古和伊比鸠鲁的思想,来反证《物性论》及其作者的重要性。以权威世界来告诉读者,本文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一份郑重的并必须唤醒读者心灵的研讨。紧接着,穿插着叙述历史上保护文化典籍的艰辛故事,让读者明白,包括《物性论》在内的古希腊古罗马典籍,能够流传到文艺复兴,乃至流传至今是多么不易。待到读者已然知晓了这千年抄本保存流传到最后重见天日的艰辛时,作者笔锋已然折回波焦,以猎书人波焦的身世与经历,直接批判着当时天主教会的虚伪龌龊,必须复兴人文来改变黑暗的现状才是。 待文章述到波焦死后,读者已是满怀敬畏来阅读接下去内容,此时作者将《物性论》的具体内容穿插于此,恰到好处。虽然以当代来看,文章内容不免浅显,但要想到,在天主教会的高压愚弄之下,此番浅显的道理都已是他们闻所未闻,岂不是真正的悲哀,也亏得发掘出来,否则即便浅显,如果仍处在愚昧残忍的世代,又会有人听得见道理吗,闻所未闻之时,岂不可悲。以自由之眼窥视枷锁,不禁心惊胆寒,庆幸自己已是自由,当然,后人窥我应如是。
《大转向》读后感(五):风华绝代已千年
——《大转向:世界如何步入现代The Swerve :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书评
(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著 唐建清 译
本书作者写法比较跳跃。
在开头(第一章至第二章),失去主子若望二十三世(被囚禁,被褫夺教皇称号)的庇护,使徒秘书波焦·布拉乔利尼(Poggio Bracciolini)暂时失业。他没有像其他同僚忙着去钻营下一份工作,反而转业为“猎书人”,在德国各处修道院寻找有价值的古籍藏书。
第三章开始介绍卢克莱修的神秘身世,一下子跳跃到近现代的考古。再提到原子概念是源于公元前5世纪阿布德拉的留基伯(Leucippus)和他了不起的学生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伊壁鸠鲁继承并构建了原子论,并通过回忆一生所经历的所有快乐来获得精神上的宁静。他的享乐主义没有后世所带有的贬义,他为数不多留存下来的信中提到:“我们并不是指浪子的快乐和感官的快乐。”,“连续不断的饮酒狂欢……性爱……享用豪华餐桌上鱼类和其他美食”——不能带来心灵的宁静,这是持久快乐的关键。(P57)
第四章介绍了历史上保存文化书籍的不易。风姿绰约的海巴夏(Hypatia)是亚历山大港博物馆的入驻学者,反对狂热的基督徒想要驱逐城里犹太人的企图。415年3月,她被暴徒残忍杀害并焚烧(P70)。依靠几代人精心收藏而拥有丰富藏书的博物馆,在正直学者的死亡的同时,如同被打碎的精美瓷器,无法再被任何文明社会的记录所提及。此时的我正听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第二乐章》(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灰暗的天空下仿佛在死亡边缘行走。行至2’10”,情感迸发,所有负面的、消极的思绪压抑着呼吸,我们永远地失去了一部分人类智慧的精华,此痛彻心扉。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小克莱伯9.4卡洛斯·克莱伯 Carlos Kleiber / 2010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野蛮的日耳曼部族夺取了一个个行省,他们没有读写传统。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多少古代文化遗产被毁之一炬。如同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战争和统治阶级的行为让灿烂多姿的文化和古籍历经磨难。我在《洞察地球文明一》第二部中提到,16世纪,为了保存好记录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书籍,朝鲜在日本入侵的“壬辰倭乱”中,失去了三处“数据中心”的备份(正常实录完成会分别保存到汉城王宫,中南部的忠州、星州和全州),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处全州,一次围城战中暂时击退了侵略者,赶紧把这些书籍辗转反侧地把它们运输到一处绝壁寺院中保全下来。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记得保存黄白身外之物,而实际上这些遗忘的书籍才是最珍贵的人类遗产。
到了第五章,作者再详细说起波焦的成长,和当时的社会现状。第六章展现的是他身处谎言工厂,得到了他所追求的使徒文书职位。难能可贵的是,他摘下六名使徒秘书中最令人垂涎的金苹果——教皇的私人秘书或贴身秘书(P115)。
第七章讲述波焦的老板陷入捕狐陷阱。各位国王、教皇、和宗教大会毁诺后,烧死宗教改革派胡斯(后续引发十多年的胡斯战争)。然后狐狸看到谈判风向不对,他改装出逃了,但最终被抓、被废黜。第二个殉道者出现,宗教改革家杰罗姆也被判异端,被烧死。波焦沉默的心灵出现动摇,“一个如此高贵卓越的天才竟然会沦为异端”。他离开大会,去巴登温泉想要治疗他的风湿病。朴素的民风、裸露的天体,没有任何的宗教禁忌,这让他感到自己的文化失去了各种形式的快乐和满足。他相信在这里看到的无忧无虑的德国人所展示的就是伊壁鸠鲁提及的、对快乐的追求,此为至善。(P145)
第八章就是《物性论》的具体内容。后世的我们会觉得这些哲学言辞很浅显,但在科技发展起来之前,公元前的哲学家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是充满天马行空的思维的。其中笔者觉得最有用的就是:快乐的最大障碍不是痛苦,而是妄想。(P163)这和佛家的“求不得”之苦类似。
第九章开始,谈及了他发掘出来的卢克莱修《物性论》在缓慢抄写传播后,对当时其他著名人物的影响,体现出这部哲学长诗的价值,以及所含希腊伊壁鸠鲁哲学思想对于撬开中世纪黑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直到古登堡活字印刷的广泛传播,让知识不再控制在教廷和少量精英手里,这种诞生在千年之前的思想,才焕发出耀眼的光芒,驱散禁锢在中世纪樊笼中的沉沉死气。在近现代,此书从原文拉丁文翻译为英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多个版本,在各自国家引起反抗宗教思想的层层涟漪。
有意思的是一位英国女翻译家露西·哈钦森(P219),在1675年翻译了大部分章节后,对第四卷保留原文不动。她认为,这里的内容让一个产婆来翻译更为合适。各类性爱露骨的描述,在千年前的古罗马诗人眼中,这都不算啥。哲学探讨中本身含有对人类性爱的看法和思考。在卢克莱修或伊壁鸠鲁眼中,人类的繁殖和动物没有差别。只是追求快乐的一种手段,没有带来对其他人的伤害就好。其实它也是此哲学流派的一种思想:幸福在于摆脱对死亡和神的恐惧,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心情的恬静。
而《物性论》全文不但有哲理方面的探讨,也有人性方面的描述,性欲是其中多次被提及和引用的篇章片段。这也体现了作者卢克莱修的一个苦心:瓶口抹了蜂蜜的瓶子会让饮用者不感觉太多苦涩。当然在他强大、优美的文笔下(看了几段中文翻译的长诗,无法体会到古罗马的韵律之美),他的哲学思想能更容易传播和传颂。也许笔者需要跟抽丝群里在读全本《金瓶梅》的丝粉互相交流一下,如何获得隐藏在这本中国古代著名书籍中所含的哲学思想。
如果把书中嵌套的历史折平,以表格形式展现,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本书所谈及的人物和相应哲学思想的渊源。
本书也可作为现代“第二首长”——秘书这一职业的推荐参考书目。波焦(1380年出生于泰拉诺瓦,死于1459年10月30日)有下列的性格特点:
1, 书法好,懂法律,博闻强识,专业能力强。自小目标明确,在意大利,做贸易需要投靠各大商业巨头,要么去教廷打工,都需要良好的书法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储备。知道自己成长后的方向,努力做到比别人更出色,这样才能出人头地。是个技术性人才。对现实黑暗的悲观,想要逃避却身陷囹圄,他把这种幻想转化为对书的狂热。从一些古时著名作家文章中的简短引用,可以分辨得出藏书的价值。卢克莱修长诗就是被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维吉尔(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古罗马诗人)等人提及或引用,但没有流传下来抄本。这个相当于现代Google的搜索引擎的算法,被多位大咖/权重大的网站引用并推荐的文章,一定也有很高的权重(网站和文章分开计算权重)。波焦就是有这样的学识和资源去各国散落的修道院藏书中“猎书”。
2, 人缘好,人文主义者。就算以72岁高龄因理念不同打了57岁的同事,也能因为良好的关系,把对方给排挤走。人文主义在当时大行其道,他顺势而为,年轻时没有加入神职,但随风逐流有未婚妻子,生有众多子女,但 “无情地取消了请求宣布他情妇生下的四个儿子的合法的程序”(P179)。这点不好,是成大哥的一个坏样板。在56岁时,贴上佛罗伦萨大财团,联姻18岁小娇娘。朋友多金,像《物性论》的第一个抄本给了多金的朋友——尼科利,他只想留作私人珍藏的一个玩件。波焦讨要10多年才把抄本拿到手,之后才会广泛的抄写传播。众多朋友在他困难的时候,至少给了他探险的路费,以及英国回到罗马教廷的机会。没有各位著名主教的推荐信,很难让修道院敞开藏书让他寻觅古时的珍宝。
3, 能忍。就算老板再阴险,自己再受良心折磨,也要忍。在宏伟的教廷结构下,他貌似身处高位,但实际为一个蝼蚁,往大了说,只是个书法好的教皇贴身行政秘书。若望二十三世一被抓,像他这样的幕僚跑就跑了,还得自己另找山头换工作。在目睹被教廷失信烧死的胡斯,杰罗姆也只有暗暗佩服,没有冲动地想要螳臂当车。他取的更隐蔽的道路来反对身边的世界,用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来敲响教廷的丧钟(也许本意没有这么伟大)。平常写写文章讽刺下身边的人和事,如《反对伪君子》中他就列举了他的经验之谈,把伪君子的特征描述的清清楚楚。(P121)而他做事除了私生活有点瑕疵,其他都是完美的。良好的声誉保证在他从教廷退休后,没有锦衣夜行,他回到佛罗伦萨当了5年执政官,算是荣归故里。他是个俗人,能忍见社会的不公,所以有了善终。
4, 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就算最大的对手瓦拉,也不知道是波焦发掘出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是他挖出了千年之前无神论的伊壁鸠鲁的思想,对着当时他认为黑暗虚伪的中世纪教廷扣动了扳机。“他成功地与自己的发现所能产生的影响保持了谨慎的距离。”(P187)一辈子给教廷打工,换了八任红衣主教或教宗老板,虽有起伏,仍然备受重用。是伴随康熙(小玄子)一起成长,但受陈近南教诲、一直不舍反清复明的“韦小宝”。也许抄写《物性论》的时候他只有多卖几个弗罗林金币,但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肮脏和虚伪,他没有任何维护的心思。
5, 做人有底线。他老板落难时,他没有像其他教廷官吏一样出来作证反对他这个老板,没有出现在控方的证人名单上。也拒绝同前主人保持距离来取悦当权者。当新教宗上台时,他不愿低首接受低级文书的职位重新回到教廷,他宁愿远走英国,接受温彻斯特主教的秘书这个机会。这种人有才,有底线,后来他才能重新回到教廷,重新担当使徒秘书的职位,嘴巴要严。
波焦对于波焦这位成功人士,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职场的应对手段。反过来,笔者作为国家高级营养师,推荐他平常多吃海鱼补充Omega3,其中的EPA有消炎功能,姜黄——肝不好就别吃和乳香,也可以缓解骨关节炎。另外他的职业需久坐,最终长了痔疮,文案工作做多了,应当每小时都起来走动下,养成习惯,多次点柑橘类水果,有柑橘类黄酮能扩展毛细血管。眼睛用的多,前面提到的鱼油含有的DHA能补充眼部营养,还需要万寿菊提取的叶黄素提高视力的敏锐度,吃些越橘缓解眼部肌肉疲劳。这样他能活得更潇洒。毕竟身体是自己的,伊壁鸠鲁自己是膀胱严重阻塞受很大的痛苦,少一份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好的,虽然可以通过“想开点”哲学减少这种苦痛。
本书涵盖的内容里有两个关于罗马教廷的大事件:
1, 波焦的强敌洛伦佐·瓦拉,所揭示的天主教伪造君士坦丁大帝分疆裂土的行为,是为“君士坦丁献土”,文中“君士坦丁的捐赠”(P122);
相传该文件是在四世纪时由君士坦丁一世发布,主旨是将犹太地,希腊,亚洲,色雷斯,非洲,以及罗马城,与意大利和整个西方的罗马帝国等土地的统理权赠送给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及他之后的伯多禄的继承人。而罗马帝国的统治机构则移转到东罗马的新首都。早于15世纪,其为伪造的文件早已被证实和为人知。枢机主教库萨的尼古拉斯宣称其为伪造的 ,和作者不明的作品。尔后,天主教神职人员及人文主义者洛伦佐·瓦拉也查证该项文件使用的修辞及文字证实其为伪造的。这也是现代科学辩证的首例。除了这两位之外,奇切斯特主教雷金纳德·波科卡也独自得出类似结论。
在这份文件中的用词可看出这份文件不会是四世纪的产物。虽然其中的部分用语符合帝国时代的文体,但是有些用词却不属于四世纪。像采邑制的被提及。
教宗庇护二世在1453年写一篇短函,表示虽然该文件为假,但教廷依然是从查理曼得到领地,和从圣伯多禄手中得到管理教会的钥匙。只是他并未公布该文。梵蒂冈基本上是忽视瓦拉的论点。尔后尼各老五世和其继任者也不再提到这封赠与文件。该文件则成为默认的存在,直到天主教史学家枢机主教巴罗尼乌斯在他的著作《教会通史》(Annales Ecclesiastici)(1588-1607年间出版)中正式提及这一点。(WIKI)
房龙的《宽容》里提到洛伦佐·瓦拉,这位至死都在罗马教会政权中享有盛名的政府官员,在拉丁文的研究中曾慎重指出“罗马、意大利和西方所有省份”都是康斯坦丁打的赠送给西维斯特教皇的传说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但后世的历代教皇拿着这个令箭称霸欧洲。他认为这只是教皇法庭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吏在皇帝离世几百年后杜撰出来的。
瓦拉出版此文献让他置于险地,但如同宋江一般,他所有的花招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招安”。人文主义者教皇尼各老五世任命瓦拉担任使徒秘书一职。他和波焦一样,成为他所无情揭露和嘲讽的教廷中的一员了。(P122)这也说明当时意大利半岛就业形势比现在严峻多了,有才能的人,要么投靠金融寡头,要么去教廷混个一官半职。
2, 对立教宗的历史。法国阿维尼翁(又译作亚维侬),在1309到1377年之间,圣座从罗马梵蒂冈迁移至此,前后一共有七位教宗在阿维尼翁生活,直到教宗额我略十一世迁都罗马。(WIKI)
多个教宗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天主教势力范围中与世俗国王之间的复杂关系。波焦经历的康斯坦茨会议,除了世俗国王大臣的权利,宗教方面代表了三股势力,意大利比萨系若望二十三世,法兰西本笃十三世,意大利罗马系的教皇额我略十二世。此次会议最终废黜了若望二十三世,接受了额我略十二世的逊位请求,并谴责了本笃十三世(坚持到1423年),新立玛尔定五世为教会分裂72年后的第一任教宗。本书P172也有三位教宗的大结局。注释P255有它的起源。
在3世纪末4世纪初,君士坦丁将基督教确认为帝国的宗教,他于313年皈依基督教。他赐予基督教一块土地,成立了教皇国,这让欧洲掌管思想精神领域的宗教有了现实的土地。与中国从来的政教合一不同,也落后于伊斯兰教一出生就推行的政教合一,并进行迅猛的国土扩张,耶稣生前说过“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4世纪之前基督教是不掌握现实子民和土地的,它依附于各国的国王。神学解释说,人类天性败坏,每次悲惨的遭遇都是罪有应得,需要受到惩罚。自愿的自我鞭挞,成为教会可接受的主要禁欲行为。(P83)其实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今生受苦接受末日审判,来世才能享福,这些都有利于现实国王的统治。1059年之前,共有25位教皇,其中皇帝任命了21位,罢黜了5位。
到了11世纪,这时候欧洲更像战国时代的中国。天主教开始独立,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力。格里高利七世对内改革,严禁教士、主教结婚和生儿育女(《政治秩序的起源》P239),打击宗教纳妾和圣职买卖,引发激烈的斗争,进而他宣言,要将罢免主教和世俗教职的权力从国王手中收回。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不服,被格里高利逐出教会。这触发了1077年,亨利四世赤脚立雪地,在卡诺莎请求教皇宽恕的千古大戏。此为叙任权斗争,一直要到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签订,才让双方互相承认,皇帝放弃叙任权了,而教会承认皇帝在世俗事务上的权力。跟印度的婆罗门一开始就掌握的权威相比,基督教要落后了上千年。
与此同时,教皇本身是没有军队的,万一某个皇帝不服,只能靠宗教信仰,和教宗的威望来号召其他的国王派兵支援,是不是和中国的东周末年和东汉末年很相似?格里高利为了加强自己的合法性,教会发动了对法律源头的搜索,想从司法权上获得更多的权力主张。以上“君士坦丁的捐赠”是一种伪劣的手段。但在11世纪末,《查士丁尼法典》在意大利北部的图书馆被发现。和波焦的手段相同,但与他发现的《物性论》产生的后果相反,《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教会的统治合法性。而且这是整个教会的行为,古籍的发掘工作所牵涉的范围和影响要宏大的多。波焦《物性论》这样的猎书行动,只是个人行为,就算从偏僻的修道院发掘出来,又耽搁在朋友手里成为“赏玩珍品”10多年,是无法与教会对这部法典的发掘相提并论的。
这部6世纪初问世的法典是罗马法律高度精细的汇集,它的恢复取代了当时盛行的日耳曼惯例法。这时候教会等级制度的建立,第一次有可能权威地制定法律。受过法律训练的修道士格拉提安校对几千条正典,于1140年出版了《教会法规汇编》。“天主教会通过统一教会法规的概念而取得国家属性,又通过发展行政官僚机构,而变得更像一个国家。”(《政治秩序的起源P244》)
教会的这种行为,为后世的法治治国打下了基础,当宗教被现代的科学褪去神秘面纱时,所剩下的法治成为现代国家的立柱根本之一,它是由宗教法律发展而来的。毕竟宗教所要求的一切奉献给上帝,“非人格化任职”也是现代国家构建的要素之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人在自然和社会地位中是分层次的,但尊严和价值上是平等的,这个概念来自于基督教,只不过它着眼不在今生今世。后世将随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大炮,以及美洲的独立而传播到全球。
所以,教会在历史上也不全是负面作用,或者说它也有深刻影响现代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一份有益的“遗产”。欧洲国家和教会之间的斗争,没有形成统一的强大国家,这也是一种幸事,让法治充分培育几百年,不像中国秦朝早早的统一,建立完善的国家制度,政教统一,皇帝言出法随,一言九鼎,法治受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观念的压制。
如同有些丝粉评价,本书把结果(现代科学的大发展)推导到源头(《物性论》的发掘与传播),这样的历史决定论是没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确实,能够突破中世纪的黑暗统治,不是单单一本书的功劳,这其中含有多为殉道者和科学家的努力,把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发扬光大。马上,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会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得到展现。书中注释中(P240)提到1450年以前,世界历史上累计产生的书籍数量,和1450-1500年之间产生的数量相等。古登堡的印刷术促进了知识的廉价传播,哲学以及科学不再是精英们所控制的“玩偶”。宗教思想被冲开了一条缝隙,产生了怀疑“赎罪券”以及反对各类繁文缛节的新教。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提到新教的朴素和诚实,让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人际间诚信的基础。而更重要的是现代科学,已经在千年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作品被系统地流传了下来。它将终结所有宗教的枷锁束缚,思想禁锢,让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来的更猛烈,环球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有了更多的哲学指导基础。
我喜欢本书的原因之一,是它的“轻哲学”。没有大段的哲学系统理论,不会板着脸,讲述大段的希腊哲学问题的探讨,这样的阅读会轻松很多。真的要看哲学理论,下面有我正在看的推荐书。
本书谈及的伊壁鸠鲁哲学有个谈及神是否存在的著名悖论,伊壁鸠鲁的罪恶问题(Problem of evil),又名伊壁鸠鲁悖论Epicurean Paradox:
如果是上帝想阻止“恶”而阻止不了,那么上帝就是无能的;
如果是上帝能阻止“恶”而不愿阻止,那么上帝就是坏的;
如果是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恶”,那么上帝就是既无能又坏;
如果是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恶”,那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依然充满了“恶”呢?(WIKI)
这样的一些简单的哲学辩论,让阅读哲学变得更容易些。
前言提及作者翻到的那本新月下,带有四条腿纠缠在空中封面的书,我放狗搜到的《On The Nature Of Things》(De rerum natura)由Martin Ferguson Smith翻译,SPHERE LIBRARY出版,封面是这样的:
《物性论》本书的英文版是这样的:
2013年就有其他社翻译引进:
长得和英文版更接近些。不过没甲骨文设计得那么漂亮。
如果对作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感兴趣,可以看他的另外一本甲骨文出版的书《莎士比亚的自由》,毕竟他的专业是研究莎士比亚。
本书引发的相关书籍可以参阅:
《非凡抄本寻访录》讲述中世纪的十二本泥金装饰手抄本。在没有活字印刷术出来之前,各种优美定制的手抄本,既承载着知识文明的传播,也是一件收藏艺术珍品。后世社科的甲骨文做的不错,各种毛边本、彩绘本、金边、银边本、限量签字本层出不穷,既满足了书籍收藏爱好者的癖好、掏空了丝粉的钱包,也普及了知识,重要的是商业上获得了成功,一举三得。
《哲学简史》伯特兰·罗素著,这里面详细谈到了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继承和争论。
《人类的故事》房龙,主要概述了欧洲/美洲的人文历史,覆盖了中东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少量的佛教和孔子的介绍。
《宽容》房龙,讲述宗教改革和多个教派之间冲突的故事,以及推进文明的进程,最终需要人类中的宽容。
下面是几本放入我购物车的关于哲学方面的书籍,后续会看:
《理想国》柏拉图,岳麓书社
《维特根斯坦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 科学 常识》中信出版社
《存在与时间读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哲学的故事》新星出版社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过的朋友,也请教我是不是有更易入门的哲学书籍推荐,哪个出版社或翻译家的作品更容易上手。
草占古风一首:
物性论粒子
波焦抄书行
欢爱吻无间
退潮意不平
人生求欣意
聚散成古今
渊源自希腊
印刷启黎明
修饰为五言律诗:
莱修歌物性
波秘录书行
欢爱身无间
春潮意不平
人心求快乐
粒子构往今
伊壁源希腊
欧洲起复兴
1, 前言/003 卢克莱修长诗的核心是对死亡恐惧的一种深刻的、治疗性的沉思,(而)对死亡的恐惧支配了我的整个童年。 ——增加“而”字更顺畅些。
2, 前言/007 但那些最初被认为既不虔诚又荒谬的观点结果(,)却是当代对整个世界今昔理性理解的基础。——增加“,”更顺畅。
3, P99,它不教廷决定事务 ——缺“由”,它不(由)教廷决定事务。
4, P191,1500年。当他——此处“。”应为“,”。
5, P198,这绝不是墨丘里要安排的全部——墨丘“里”,与上下文应统一使用“墨丘利”。
6, P221,物质对象——“纸”莎草纸——多了个“纸”字。
7, P242,但虽然他兵力可能——多了个“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