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独到深处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4 00:2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孤独到深处读后感100字

  《孤独到深处》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到深处》读后感(一):孤独到深处 便不再孤独

  

大家一定听说过那个故事。一位北大新生入学,在校园内看见一老者衣衫朴素,误以为是北大的杂工,于是就请这位“杂工”帮他看管行李。老人应允并一直等到新生办好手续回来。直到开学典礼上,新生才知道这位老人竟然是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老先生。 近日,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著作《孤独到深处》。九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季羡林老先生于书中, 写下充满感情的数十篇散文。这一篇篇短文,你大可以窥得季老先生的一生,坎坷、困苦以及成就与辉煌。 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他于乱世中出生贫困乡村中最贫穷的家。后来一半因为家的贫穷,一半因为叔父与父亲对聪慧的他寄于厚望,他不得不在年少时就与家人离别。待到出国留学时,因时局动乱迫不得已,在国外一待就是十年。及至回国后任教,亦有诸多不顺。曾因担心不再被聘用,而惶惶恐恐一年。直到北大任教才稳定下来。虽说苦难,但这段经历,季老先生又以为为他带来了意料之外的丰富多彩。正如他所言:“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季羡林老先生小时的远离至亲寄人篱下,早已经让孤独住在心中。他在咀嚼孤独中长大。使他更加关注到那些孤独的人:家中的女佣王妈,两个乞丐,还有一个一头霜白头发的老妇人。他体会得到这些人们内心的那份凄凉与孤独,便用最善的心对待他们。 数十篇短文,季老先生都取材于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小事。他用最朴实无华的、毫无修饰但所用之词却极为考究的语言,用叙述家常一样的语气将这些小事为我们一一道来。读来毫不费力,又倍感亲切。 用季羡林老先生的两句话结束此文。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只有能做到 尽人事而听天命 ,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孤独到深处》读后感(二):“孤独”是一种享受

  “孤独是人存在的本质,人人都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孤独的。 但孤独是人生的重要体验,因为只有在孤独的时刻,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

  真正的孤独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在孤独的时候才能参透才能懂得。

  《孤独到深处》一书是由季羡林先生多篇散文汇编而成的,精选了先生35篇精品。书中先生谈成长谈生活、谈行走谈起居、谈寂寞谈孤独,通过先生呈现的生活片段,让我们走近他的孤独世界,了解了他孤独的人生,孤独成就了先生。

  “人生中,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一段漫长的路,孤独不可怕,走向孤独深处,蓦然遇见生命中的欢喜。”

  先生喜欢享受孤独,他说自己是一个上不得台盘的人,喜欢在犄角旮旯里一个人呆着,不喜欢跟陌生人打交道,遇熟人也不是善谈之人。

  他写自己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孤独不是与生俱来的,幼年时期经历了母爱的缺失, 在成长的过程中寻求生命的真谛, 便有了先生孤独的世界。

  《寂寞》一文中,先生也会有百无聊赖寂寞的时刻。

  “隔了窗子,外面是死寂的夜,从蒙翳的玻璃里看出去,不见灯光;不见一切东西的清晰的轮廓,只是黑暗,在黑暗里的迷离的树影,丫杈着,刺着灰暗的天...春什么时候回来呢?寂寞什么时候会走呢?这漫漫的长长的夜,这漫漫的更长的冬……”

  冰冷的石板似的墙壁、透过玻璃杯看到的淡淡的影子、凝定在屋角的蜘蛛网...一切的一切,什么都在想象中,在那死寂的夜,先生一直写到自己的祈盼,盼望着寂寞的退去,盼望着春天的到来。

  先生的文字于真挚朴实中透射着了悟人生的通透与睿智,淳朴而不乏味、庄重而不呆板、典雅而不做作。先生写孤独就像是在与自己对话,是一个人的清欢,是于喧尘的当下藏在热闹深处的独享,先生一直保持着一颗孤独的心,直至收获生命的欢喜。看先生的文字,体会着字里行间的深情与冷暖。

  孤独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智者说:“要有所创造就要耐的住孤独。”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的孤独和着风和雨;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的孤独在高处独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的孤独映着江枫渔火。

  孤独是一种成长,人在孤独中经历的是与心灵的对白。孤独有时候也是一种选择,当内心富庶时,唯有孤独最倾心。

  原来孤独并不荒芜,用心体会孤独,才能走进孤独的最深处。选择孤独需要沉淀,而享受孤独,是一种对能力的考验。

  虽处孤闷,也得自在, 虽游孤境,也得自由。

  《孤独到深处》读后感(三):孤独至深是通透

  

孤独至深是通透,文如其人,季老先生是个孤独的人,亦是个通透之人。

——题记

通透之人赤诚

孤独并不少见。每每我与友人离别后,总觉得异常寂寞,在人生低谷期亦然,因词拙或不想被人说“无痛呻吟”,我总无法表达。

但季老在文章中很真诚地道出他的孤独。例如在文章《夜来香开花的时候》里写道“我从小就是孤独的,在我小小的心里,一向感觉到缺了点什么。”在《两个乞丐》中写到“别人的爱,我享受的也不多。母亲是十分爱我的,可惜我享受的时间太短太短了。我是一个孤寂的孩子。”在《母与子》里写到“我自己也受不住寂寞的袭击,常出去走走。” 在《那提心吊胆的一年》中写到“孤苦寂寥之感又突然袭来,我又仿佛为人们所遗弃”……

季老先生不单不怕说自己的孤独,还很坦诚自己涉世时的恐惧及自己性格内向、怕麻烦人,如在《表的喜剧》中,季老先生坦诚“自己是乡下人,没见过世面; 乡下人的固执与畏怯还保留了一部分。”

这份坦诚,让季老先生的文显得真。

通透之人幽默

季老先生的文章因为真,不矫揉造作,又显得接地气、幽默。例如在《那提心吊胆的一年》,“当我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我终于抓到了一个饭碗。”这个“抓到了一个饭碗”七个字活泼灵动,让人看了会心一笑;把不是自己专业的教学称为“铤而走险”,在写到教学难度大时用“我仿佛看到自己手里的饭碗已经有点飘动”; “站在旁边看校长的表演艺术,欣赏他的表演天才 将来会不会有一天校长也要同我‘共进退"呢?’“讽刺了校长的虚伪及自身的忐忑。还在文章中写了5次“很想到什么地方去哭上一场 ”。 这与我们对大师的刻板印象形成巨大反差,从而产生幽默。

季老先生的幽默不仅仅流露在此书中,在《清华园日记》他也赤诚写道“看清华对附中女子篮球赛。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看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幽默坦诚却不下流。

通透之人被人信赖

在《我的女房东》中,他享受了女房东对儿子的待遇,女房东和他倾诉家事;在《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中,王妈一直和他说当年的能干、早死的丈夫、儿子儿媳的事情;在《母与子》中,那老妇人也“絮絮地扯不断拉不断地仿佛念咒似地说着话“……

她们都愿意和他说。

通透之人更懂得人生

或许因为这份孤独,所以季老先生比别人更懂得欣赏花叶山水、建筑、生活……

并把看过的风景、亲身经历变成一篇篇游记。细读这些游记,又能让你感悟人生。例如在《幽径悲剧》中,能感受到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及对破坏藤萝的人的忿怒。细品又能感受到季老是通过一条古藤萝变成“断头鬼”来感叹在时代洪流下个体生命的卑微,而人须得直面生活。

带着孤独生活,如若没有通透,说明未到深处,仍需沉淀。

  《孤独到深处》读后感(四):孤独至深是通透

  

孤独至深是通透,文如其人,季老先生是个孤独的人,亦是个通透之人。

——题记

通透之人赤诚

孤独并不少见。每每我与友人离别后,总觉得异常寂寞,在人生低谷期亦然,因词拙或不想被人说“无痛呻吟”,我总无法表达。

但季老在文章中很真诚地道出他的孤独。例如在文章《夜来香开花的时候》里写道“我从小就是孤独的,在我小小的心里,一向感觉到缺了点什么。”在《两个乞丐》中写到“别人的爱,我享受的也不多。母亲是十分爱我的,可惜我享受的时间太短太短了。我是一个孤寂的孩子。”在《母与子》里写到“我自己也受不住寂寞的袭击,常出去走走。” 在《那提心吊胆的一年》中写到“孤苦寂寥之感又突然袭来,我又仿佛为人们所遗弃”……

季老先生不单不怕说自己的孤独,还很坦诚自己涉世时的恐惧及自己性格内向、怕麻烦人,如在《表的喜剧》中,季老先生坦诚“自己是乡下人,没见过世面; 乡下人的固执与畏怯还保留了一部分。”

这份坦诚,让季老先生的文显得真。

通透之人幽默

季老先生的文章因为真,不矫揉造作,又显得接地气、幽默。例如在《那提心吊胆的一年》,“当我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我终于抓到了一个饭碗。”这个“抓到了一个饭碗”七个字活泼灵动,让人看了会心一笑;把不是自己专业的教学称为“铤而走险”,在写到教学难度大时用“我仿佛看到自己手里的饭碗已经有点飘动”; “站在旁边看校长的表演艺术,欣赏他的表演天才 将来会不会有一天校长也要同我‘共进退"呢?’“讽刺了校长的虚伪及自身的忐忑。还在文章中写了5次“很想到什么地方去哭上一场 ”。 这与我们对大师的刻板印象形成巨大反差,从而产生幽默。

季老先生的幽默不仅仅流露在此书中,在《清华园日记》他也赤诚写道“看清华对附中女子篮球赛。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看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幽默坦诚却不下流。

通透之人被人信赖

在《我的女房东》中,他享受了女房东对儿子的待遇,女房东和他倾诉家事;在《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中,王妈一直和他说当年的能干、早死的丈夫、儿子儿媳的事情;在《母与子》中,那老妇人也“絮絮地扯不断拉不断地仿佛念咒似地说着话“……

她们都愿意和他说。

通透之人更懂得人生

或许因为这份孤独,所以季老先生比别人更懂得欣赏花叶山水、建筑、生活……

并把看过的风景、亲身经历变成一篇篇游记。细读这些游记,又能让你感悟人生。例如在《幽径悲剧》中,能感受到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及对破坏藤萝的人的忿怒。细品又能感受到季老是通过一条古藤萝变成“断头鬼”来感叹在时代洪流下个体生命的卑微,而人须得直面生活。

带着孤独生活,如若没有通透,说明未到深处,仍需沉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独到深处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