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B级片: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1979-1989》影评100字
日期:2020-12-10 23:4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B级片: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1979-1989》是一部由Jörg A. Hoppe / Klaus Maeck / He执导,Blixa Bargeld / Annette Humpe / Gudrun Gut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级片: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1979-1989》精选点评:

  ●俺也想步入西柏林的夏夜 今天感冒鼻水毫无声息就痒痒的流到嘴唇上 想着它去干涸 好在电影的背景音乐就自动拥抱我了 不用再费心鼻涕同时费心画面

  ●看看人家以前的亚文化,再看看你们现在的亚文化不觉得是一坨屎吗

  ●Just watched on A380, From Peking to Frankfurt. #VisitGermany

  ●出场的音乐人不算多,但节奏轻快情节风趣,被年轻的Mark Reeder老师萌个半死。

  ●最后困惑的浪漫2出来简直笑疯哈哈哈哈哈

  ●不一样的天堂

  ●没想到当年JD在柏林是如此的流行。另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其实西柏林人内心某个角落并不希望“墙”被推翻,因为他们现在享受的所有这些自由的,无政府的,享乐的条件皆来自自身西柏林是陷落在东方铁幕下一个孤岛的事实。

  ●10分。选取的角度很好,80年代的西柏林好酷……本来以为Mark Reeder也是导演来着。发现有的虚构的素材来自他主演的《Nekromantik 2》。观影(Q&A)于凹凸空间。11/29/2018

  ●一部多以未曝光录像和电视镜头拼贴成的快节奏作品,从庞克和新浪潮的流行到爱的大游行,尽情展现了西柏林八十年代狂野的音乐艺术世界,城市成为有别于当前经济利益先行的、提供社会自由空间与个性创造力的亚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熔炉,并最终成为集体记忆。英国青年的德国经历作为主线提供了内外双重视角。

  ●回不去了,年轻真好,最棒的十年

  《B级片: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1979-1989》影评(一):青春Scheiße夢一場

  8.5/10

  一直很羨慕能活在八十年代西柏林的人,不著邊的理想主義,好像在抗爭著什麼,但又說不出所以然的虛無——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貧窮生活中有著富貴的精神享受,黑色絕望中卻相信火柴點燃的希望…… 片子很有趣地串起了一場現實的夢,看到嫩出水的die toten Hosen, die Ärzte 還有nena等等新德國浪潮歌手,居然有莫名其妙的激動。因為80年代後期中國的媒體封鎖,我根本不知道外界真正發生了什麼,在千禧年來到德國,拼命的補課歷史,想去補上這缺席的歷史轉折點——從流行音樂這個點切入,終於把框架結構的正史貼上了血肉,一切開始有了溫度。

  Wir sind das Volk!

  片子雖然不是講政治,但我總覺得對音樂的追求,對青春的放縱,就是對這個Scheiße 世界說出最無力但不後悔的Nein!

  《B级片: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1979-1989》影评(二):The wall

  短评里写不下于是成为第一个写长评的人。

  对于柏林的向往从知道柏林墙开始。三年前第一次去,照片至今在手机里,交通灯小人也是我最喜欢的旅行纪念品。Freedom can not permanently be walled in 这句话也被存在备忘录里也一直没删除。这篇影评也是电量耗尽之前的手机码字。

  听完NB的节目之后再次无比向往柏林,于是竟然听着曼彻斯特英音加各种德语伴着法语字幕撸完了生肉,听到很多熟悉的歌曲,感觉好似多年前买打卡盘之后的收获--片尾歌单绝对值得珍藏。

  1979到1989的柏林墙边的音乐人们,punk, new wave, techno...Mark Reeder, Nick Cave, Nena, 甚至还有Tilda。正是由于墙的存在,柏林成为了艺术家的乐土,也是亚文化的天堂。

  作为一个现代艺术爱好者,一直认为现代艺术之所以厉害并非技术高超而是其划时代的意义,它可以改变甚至颠覆人们的思维模式。

  然而我们这些错过了那个时代的后人对此除了膜拜只有感慨,那真是个黄金时代。

  《B级片: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1979-1989》影评(三):Farewell, my friends, farewell (含有剧透慎入!!)

  一半是对纪录片本身的着迷,这是一场属于音乐的盛宴。

  纳粹的黑白影像里,是那个年代的柏林,严肃而消瘦。而工业化的唱片店里,是那个年代的曼彻斯特。

  因为音乐而启程的传奇就此开始,所以,曼彻斯特再见,你好柏林。

  如果不借助影像,很难想象如同“哈瓦那特派员”和“1984”中描述的东柏林。而一墙之隔,是自由而浪漫的西柏林。音乐,色彩,浪漫,自由的西柏林。你能想象一个城市,即使是白天,也有人快乐的唱歌么?西柏林就是了。,

  在被美国英国苏联等瓜分开的德国,就这样诞生了她的墙和声音。

  这是一个有关摇滚的流动盛宴。每首BGM都让人着迷,独特到外行都会把德国从摇滚世界中分别出来。Tilda Swinton, Kieth Haring,Thierry Noir, Eric Burdon,Martin Kippenberger, Malaria!,Die Arzte, Nina 那些无法也不想被定义的音乐,就是像电影说的,“Berlin wasn't pretty, but it's damned sexy”。一切音节混合入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口号。人群,抗争和秩序。打仗和警笛,电锯和倒塌,城市的声音都被音乐接纳。地下唱片小店和街头的乐队沐浴着旧的白油漆和阳光,姑娘带着墨镜,美得如同天堂。

  Mark就在这里。二十多年前,柏林墙还没有倒塌的时候,在那么年轻的青涩的时光中,见证着柏林的形形色色。尼克凯夫已走上神坛去翻唱let it be的温柔了。但看到他的年轻时嘶吼,就有某种魅力,成为万众瞩目是或早或晚。

  柏林的夜生活就不介绍了自行脑补吧~

  当然生活不可能持续美好下去,接着是政治,是柏林墙,是一切围绕着一堵墙的生活巨变。是生存和工作(哈哈哈哈哈),夜空成为蓝色。DJ成为了新的艺术家(Mark本人的DJ太棒了),纪录片还原了柏林墙倒塌的前一夜,人们狂欢仿佛不再有明天,如同黑客帝国中,大战的前一天。可是明天依旧来了。每个人的生活都在继续,甚至更好。不管发生什么事,明天依旧是明天。

  当然最后还有happy end,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透过Mark的眼睛,看到的摇滚和柏林的变迁。它有关音乐,又不全是音乐。它还有关乐手,有关自由和青春。时光飞逝,一切被远远甩在身后。

  小店老板抱怨,JD就像是摇滚界的麦当娜。然而它的谢幕依旧让多年后的人心痛。

  就像在school酒吧,挂满了两面墙的乐队。好多还没有来得及听。时间也是这样溜过去的,好像告别只需要一首歌的时间。而每台架子鼓每把电吉他的声音,也被匆匆遗忘。

  一切都如昨天一样,但是又有些不一样了。看完纪录片,就是这样的感觉。北京如同另一个曼彻斯特,去哪里寻找柏林?访谈时,M说,去成都看看。

  %%%%%%%%%%个人部分%%%%%%%%%

  以下属于个人日志,不喜的朋友请跳过。

  二十多年过去,爱穿制服的Mark依旧穿着制服军靴,一头银发和雷朋墨镜。不喜欢法国和美国的咖啡,讲墨西哥的图拉和印第安人的祖先,在Dada好像挥起马鞭。

  就像电影里,被周围的摇滚青年包围,你一眼就认出来,绅士的他,没有被时光染指的专注温柔。

  “See you agian, someday and somewhere.”

  ...

  quot;I think you get the idea."

  quot;Best wishes."

  “It‘s all about music, no fame, no business, all music.“

  我们总会遇上一些人,跨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和空间的落差。

  我们相遇也再见,我们好好拥抱后轻声道谢。

  最后不知该说些什么,今天下午某旧友说的话贴上来吧,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B级片: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1979-1989》影评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