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船去中国·范妮》是一本由陈丹燕著作,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船去中国·范妮》精选点评:
●2011.3 美国梦使一个家族的人被迫捆绑在一起,既没有个人的追求,也无法凭个人去追求,但他们同时自私自负,最后每个人都是牺牲品。家族的命运附身于一代又一代的王家人,他们是最“不三不四”的中国人。环境剧变也伴随着剧痛,畏痛的人是没法脱胎换骨的。
●造词太棒
●一个破落买办家庭的美国梦。
●干干净净的书,
●一群想出国想疯的没落贵族...
●文章末尾不好。前半部分心里描写很精彩
●没落上海买办家族的众生相,入骨刻画了80-90年代一批执着赴美的国人精神世界。借简妮之经历表达了买办只有在世界主义的格局下才有生存和发展空间。
●除了婶婆,这一家人我都不太喜欢- -
●几十页写个吃饭,行了吧你
●上海女人写上海女人,不留情面。
《慢船去中国·范妮》读后感(一):一夜长大
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正在听梁静茹的一夜长大,好像和这本书没什么关系
忘记是大几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发现了这本书,厚厚的,最开始只看了的一本,好像那时候书的标题还没有范妮这两个字,好久了,我都快忘记了,只记得很细腻的对心理的描写,还有范妮到了美国后描写广场的喷泉,她和那个外国男孩子的故事,堕胎后堆在房间角落里的卫生棉条和没洗的内裤。还有简妮用的他爸的带有消毒药水味道的美金。
是的,生活是艰难的,不管昔日是大户人家,还是祖上就是贫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赤裸裸,那么生硬,却又那么寂寞。
《慢船去中国·范妮》读后感(二):沉浸在过去就没有未来
这是我看陈丹燕的第一本书,选它只是因为这名字起得有意境。
范妮说白了就想一棵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稻草,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就算是把她放到她梦幻的年代,照样活不在当下。沉浸在过去就没有未来。看完整本小说,我摸不透她到底想要什么。可能是要的东西太基本,以至于所有人都忽略了。王家人人都被过去压得丧失了自我,每个人都为过去活着。
这其中有维尼叔叔,此人太浪漫主义了。浪漫得连现实看都不愿意看一眼。时间好像在他身上都不会走的。20岁的他和40岁的他没有什么分别,都是活在自己尚未出生的负岁数的年月里。他软弱的足够放弃所有人包括自己。
很显然,若不是希望在书里头找到和自己相印的心境,这种书寡人是不碰的。陈阿姨的笔触实在是伤不起的少女风格,以至于我被她比我娘还大的年纪震撼到了。如果某一天我像简妮一样,整整顿顿的从国外回来了,发现书中的境况和我太不一样,那时候的我可能会痛快的将评级删掉一星。
现在的四星代表着我和他们一样想要摆脱桎梏证明自己的迫切心情,也都别问到底是不是为了自己。纵然不是,也要放手一搏。
《慢船去中国·范妮》读后感(三):如果有一天
我的线说
这是一本让人看了很郁闷的书
因为是陈丹燕的,所以,还是义无返顾的把她带回了家
范妮
不是很能明白的了解她所处的时代的出国经验
而且,到目前为止
我也没有出过国
不知道,出国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也不明白她们一家对于去美国的狂热的念头的来源
也许,真是只是想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这个世界上的人,总是在不段的寻找所谓的"后悔药"
觉得,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就可以改变一切
也许正是这样,所以,范妮和她的一家,才会如此执着的向往着美国吧
感触最多的
是关于她的学习
突然就觉得,自己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像她那样的华而不实
是绣花枕头
甚至在打电话订房间的时候,也不得不对态度不好的接线生说:CAN YOU SPEAK CHINESE?
而不能用流利的充满力量的英语去回击她的态度不友善
就象范妮和鲁最后一次吵架的感觉一样
其实,应该在有时间有机会的时候,好好的把握学习的机会的
就是这样
也许,对于很多人都是这样子
描写很深刻,把你的心思通通挖出来
同情还是什么?
说不清
可是,真是希望,如果有一天,我们都有机会重新开始的话
请不要辜负任何人
《慢船去中国·范妮》读后感(四):对此书的一点点小看法
秉持着中国人谦虚的美德,我没有在标题上大书特书什么“慢船去中国之我见”这种一看就特别八股文但是又充满了中式优越感的名字。哦呵呵呵呵呵。如果向从前的翻译腔特色学习,我得说,看在上帝的份上,这本书实在是太压抑了。亲爱的作者。
实在是不喜欢书里的每一个角色,除了婶婆。范妮和简妮两姐妹互相较劲,在我看来她俩就是一样的虚荣势利。区别在于范妮到美国时多少还带着上海赋予她的优越感,简妮则是急于撇清故乡赋予她的一切,连同家人一起。明显看出作者写小说时对简妮的偏心,把范妮这样的姑娘写出一个悲剧结尾(关在精神病院什么的),却让简妮和祖先殊途同归写进了国外的洋行。两姐妹的爹呢为了自己的小女儿能去美帝碰了瓷,结果是惨烈的,晚年走路都不稳。到最后却只是对爷爷在当年自己犯了错的时候对自己那种冷漠又鄙视的态度一直耿耿于怀,想证明自己也能做出点大事儿来。他是成功了,结果回了国的小女儿,因为想用一个新的身份活在世界上甚至不惜同他们断联。要是放在眼下,这种事情可以上老娘舅一百次啊一百次。劳教的朗尼叔叔自是不用说,最后死在病房财产被败完一点没留给家里人的叔公那种浮夸给外人看的派头也让人觉得很讨厌。这家人发现叔公是真穷而不是装穷,到最后默默走出病房的那个镜头,不止是书里的医生觉得鄙视他们,我也是。维尼叔叔因为一辈子啃老还搞基结果基友被抓,他怕的要命啊这个怂货。
所以这篇书评开始往八卦方向发展了实在也有些不太受我控制的意思。。。哈哈哈哈。正经脸。作者写作的时候那种富有特色的比喻句妥帖恰当又精细,让人时不时恍惚自己也有同感,甚至是对某个角色当时当刻的感受对号入座觉得自己就是主角。但是即便如此我也只能承认她的写作水平,和我个人看这本书的时候那种郁闷到无以复加的感觉无关。我只能理解为自己的感受是情节设置和故事背景所致,这些要求着角色跟着作者的思路去说去想去做,所以变成了我的“无法接受”。我算得是一个不喜欢烂俗大团圆结局的人了,也对这样的结尾和各个人物的结局,无法接受。就酱。
《慢船去中国·范妮》读后感(五):无法消除的差异就无需刻意隐藏
新出的一套书讲范妮和简妮分割开来,一本书拆成两本卖实在让人恼火,但撇开这点,手写的章节摘录、目录都让人很亲切。
简妮上的是新泽西的大学,陈丹燕也曾住过那里,还在那的咖啡吧完成了小说。但凡是作家总会被问到一个问题“这部小说是以你为原型的吗?可以找到你的影子吗?”当然小说总会有虚构的成分的,但是对外国人心理的捕捉、刚出国的心态乃至出国后如何处理原文化,我相信这都是她经历过的心境,也正是书中那么细腻却直戳心底的精致描写让我觉得很舒服。
范妮率先出国,她是带着上海小姐的架子去的,她急于和原文化决裂,是出于上海人式的永远高傲,在纽约的日子让她这个曾经嘲笑讲上海话的人只有“有资格”和“没资格”的人也觉得自身乡下和土。而简妮式的决裂在于从小到大模仿、争做上等人的完美主义,在上海时不愿意被人发现自己其实是新疆人,在获得美国工作签证回来时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上海人。可以说简妮比范妮的傲气更重,这种傲气来于自卑。同样是奋斗美国梦的倪鹰则自然得多,尽管她口音不好,可是她的确是中美的“桥梁”,席间自信、轻松。简妮无法做好秘书,在于其不断将自己归于美国人,与中国人决裂,又无法得到美国人的安慰。即使用尽全力,改正自己的口音,想出创造性的意见,她依旧是中国人,这就是所有出国的中国人的一种枷锁。哪怕接受美国式洗礼,还是会被老美用于对中国的交往上,而中国人向来最痛恨“汉奸”,倘若处理不自然大方,很可能两边都得罪。
陈丹燕笔下的外国人总是对羞涩的东方人富有兴趣,却又不能理解其心事重重。其实哪怕不是出身于买办家庭,这种隐藏和小心翼翼都是中国人共有的,说得好些这叫“掌握进退的分寸”,当然这让自由直接的老美感觉神秘和难以揣度。鲁的环游世界或许没有看起来那么潇洒,小资式的流浪很多时候只是为了逃避和不负责任,当然同样是环游世界,对于婶婆爱丽丝来说则是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这是做惯了大家闺秀的她渴望的。简妮身上的不服气成分太重,一开始她或许都会拿自己的确有家族遗传的天分来安慰自己如此野心勃勃是因为家庭责任感,但是到了上海那么辛苦地逃避老弱病残的爸爸妈妈和爷爷,以及对曼哈顿那么的渴望,都无法再掩饰她如郝思嘉一般是恶穷了、穷怕了急于翻身,这种粗鲁野蛮的信念让一直自诩完美的她难以承认。但其实,哪怕是再ABC说着多粗短的纽约美式英语,心中有梗她就无法做到美国人那样的自信和真诚。
看完全书最大的感慨或许就是一句“有口音也挺性感”的,之前我也会往往嘲笑英语口音,总觉得那些能说着流利英语但是满嘴口音的华裔真不能算是美国人。但不得不承认,竭力模仿拼命消除自己文化的影响又如何,脸、神态无法隐藏,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有口音的英语反而很有自信和气势,而且还很有辨识度,既然无法彻底美国化,何不保留自身独特性?世界文化不就是一锅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