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毒枭刘招华落网记》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2-04-11 03:3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毒枭刘招华落网记》经典影评1000字

  《毒枭刘招华落网记》是一部由刘招华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毒枭刘招华落网记》精选点评:

  ●我为什么要看这个。

  ●刘彬彬 刘森 刘林权 刘林杨 刘桂森 刘森青,连开的公司都叫森森公司,生的孩子叫彬彬。真对“木”很痴迷。 于是警方搞了个“啄木行动”相呼应,被采访时被问到,缉毒队长强行解释说“因为象征了要去除害虫什么balabala” 这货制毒单位是“吨”!解决了世界毒贩的制毒难题,还是个企业家

  ●人死了就是死了,被枪毙和普通的生老病死并没有什么区别。人类社会的制度有时候很让人发笑,多的是做恶的人,手段低级的被杀鸡儆猴,而手段高明的自己就是王法,一边害人一边教你公平正义。

  ●机械冰冷的嘴脸上扬,并不是真正的爱国,背后是无数缉毒警的牺牲。

  ●有智慧没有文化,最后害人害己。而造成他没有学到文化原因是什么?——赤贫。本来学习成绩好,却因父母早逝家里贫穷辍学,家庭中接二连三的灾祸让他极力想通过一夜暴富来解决所有问题,因而用上了所有能用上的手段赚钱。至于后面所说的把毒品卖到外国去,则纯粹是为了开脱罪责,实则也反映他没文化

  ●蛮搞笑hhh

  ●awesome

  ●人才

  ●这哥们真是天才,就是用错地方了

  ●确实挺666

  《毒枭刘招华落网记》影评(一):真的是贫穷使刘招华成为毒枭吗?

  视频里还是对他人性的解析有着让人无法释然的解释,原因在于,最后他们把刘招华的贩毒归因于贫穷,而除了贫穷之外,父亲死亡,母亲瘫痪,儿子夭折,姐姐的不幸,以及贫穷之下最严重的社会不公现象。

  刘招华未贩毒前一直是个优秀的人,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甚至获得了优秀工作者的称号。可是优秀又怎样,表扬又如何,努力工作却没有给他正比例的回馈,一个月工资仅为65元。刘招华有说过,他是喜欢军警这个职业的。在这个职业中他会看到和自己对立的人是如何大富大贵,又是如何凭借自身的才能改变贫穷,以及这些人如何让社会抓狂。

  刘招华说:该对这份工作尽的责任我都尽了,我付出了太多了,我应该拿回我应得的了。

  他最深处应该是憎恨这个社会的,当这个社会没法给予他应得的时候,有天赋改天命的人就会反击于这个社会。

  有意思的还在于他不断的做着和贩毒劣根性违背的一些好事,抓小偷,种红杉树,甚至于他自己说他最有成就感的不是贩毒,而是种了世界最大范围的红杉树。与这些相对应的,也是他贩毒的理由:当年外国人用鸦片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我现在用冰毒打开他们的门。他甚至信佛,信阴阳五行,一切一切都好像是一种说服自己的过程,他没有在害人,他只是在拿回自己应拿的。

  我觉得他最暴露内心对社会憎恶的也是他的理由,警察问他为什么制毒,他在说出那个打开国门的理论前,只是重复着:“教育吧。”警察很不解,一在问,为什么说是教育,教育怎么了?其实这是不通的,教育和他的那个理论完全沾不上边,那只是一个历史而已,可刘招华偏偏要提教育。

  所以他其实的回答是,社会的教育把我教育成了这样,问我为什么好好地去贩毒,是你们的错啊。

  任何一个人堕落,都是为人所不齿为人所唾弃的,无论他堕落的理由有多么可怜,因为我们要站在正义的一面,才能像恶人说服自己一样,用唾弃与鄙视来说服我们自己我们是正义的,来告诉世界,我内心没有那些恶,就算有,我也会将它消灭。

  我认为身为人,应该抑制自身的恶,因为恶会影响到其他人,会有伤害,而伤害带来的必然是反噬,即恶催生恶。但光凭我们的抑制和对恶人的唾弃是没有用的,当那个恶一旦被激发,一旦你找到合适的理由说服自己,别人看到的恶就是我们内心的正义。

  我给这个打三星原因大概如此,它没有尖锐地指出刘招华甚至于千千万万转变人性之人的人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对这个片子更多留存于对刘招华个人的崇拜或憎恶。它其实只是在说,刘招华是个恶人,变恶的原因是因为他想变富裕。

  不止于此。希望有更多深入的片子,一个轰动的社会现象或是轰动的社会人物,它们背后的社会现状和原因都值得深究。

  《毒枭刘招华落网记》影评(二):论大毒枭刘招华的专业水平

  首先,这是一篇迟来的文章,去年2-3月的时候突然之间铺天盖地的神吹09年就被执行了死刑的大毒枭刘招华是个化学家的文章,也不知道是谁写的,然而内容极其的窝草。

  以至于江宁公安和平安北京都单开了帖子怒怼。

  大家想看全文的话搜一下标题就行,在这里我不做过多描述。

  当时我非常不爽的其实不是刘招华卖给谁,而是下面这篇文章:

  其中对刘招华学术水平的一段描述。

  窝草,这就成化学家了?

  虽然我们化学夕阳学科,夕阳产业,化学家不值钱吧。

  但特码也没不值钱到这份上啊!

  在这里先把结论拍出来,此人学术水平低于全日制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水平很远……

  对于刘招华对社会的危害,以及此人犯下的罪行,文章茫茫多,我不做过多介绍。

  本文就单独聊聊此人的所谓学术水平。

  首先简单说说冰毒:

  这玩意的成分是甲基苯丙胺,这个结构早在1919年就被日本的某位化学家合成出来了,最初用于治疗哮喘和鼻炎,广泛的在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作为通用药使用(当年对毒品和神经类药品管制的非常松,全球皆如此)。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士兵(主要为日本和德国)广泛配发甲基苯丙胺用于提高战斗力,额外说一句,当时同盟国用来提高战斗力的药物是吗啡,至今美军急救包里都有1-2支吗啡(有个笑话叫全球最大的毒贩子就是美国军队,驻伊美军经常把吗啡针剂卖了换钱)。所以大家请不要戴有色眼镜评价这件事,战争是残酷的,乱世人命不如狗,在战争年代,这种事情是常态,珍惜和平吧。

  甲基苯丙胺被国际刑警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毒品,是在1971年。

  而当时的甲基苯丙胺合成工艺的原料,以麻黄碱为主,麻黄碱来自含有麻黄碱成分的植物中的提取。

  刘招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绕开了麻黄碱,也就等于绕开了国内当时一整套从麻黄科植物种植到提取设备到物流运输检测等一系列的管制。

  这也是各种媒体神吹的,仿佛他老刘有多高明的其中一个地方。

  真是这样吗?

  他的方法简称为P2P法,原料为苯丙酮,通过霍夫曼重排,还原胺化制得甲基苯丙胺,溶剂为甲苯和丙酮。

  额外说一句,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易制毒化学品名录》第一类第一种,就是苯丙酮;第三类第一种、第二种,就是甲苯和丙酮,这也算刘招华最大的一个影响了。

  很多化学狗不清楚为什么常用化学品甲苯和丙酮被列入了《易制毒化学品名录》?

  因为刘招华用甲苯和丙酮做辅助剂做了约20吨毒品。

  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他发明的,而是被美国的毒贩子发明的,此方法最早在七十年代末在美国出现,为当时的摩托党黑帮合成,被称作 “biker meth”。

  刘招华从某个台湾人手里拿到了美国公开报道这个事情的新闻资料和部分专业资料。开始了对这条工艺的摸索。

  说一下,关于P2P制毒法的详细资料,网上是没有的,也没有人把这个写成论文发表出来,因为发表论文的期刊编辑会对比如国际管制的毒品的成分的相关成果进行审查和约束,视情况决定是否发表,甚至不予发表直接退稿。

  不信你写一篇合成四乙酰吗啡(海洛因)的论文发表一个试试?

  如果刘招华自己一个人埋头摸索这个工艺,我敢保证,他百分百会死在摸索的过程中,因为这个工艺是一个高压反应。在试错和摸索条件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发生爆炸几乎是必然。

  为什么化学反应没有民科?

  因为化学民科都在试图推翻化学定律的过程中死了。

  前几天在逼乎看到了一个回答,有段话特别同意,摘录如下:

  我只是想告诫各位,在这里谈笑风生的时候别忘了每一条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都是一次次事故血和泪写下来的。化学这个学科虽然在知乎上不招人待见,但是学科和科学是两回事,你可以不学这个学科,但是要对科学保持最根本的敬畏。

  大学实验,光教学实验就做了不下100个,读硕博的这几年进实验室,以所内的劳动强度一年时间至少也开了600多个反应了,每一次探索未知的东西的时候我们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严肃,虽然反应瓶内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是反应瓶外是一群群鲜活的生命。

  在科学的面前你只能低头,如果你还昂着头一副不怕死的样子,那是因为你对真正的力量一无所知。

  作者:大黄鸭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957523/answer/339660965

  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P法之所以国内国外那么多大毒枭都不用,不是他们傻,不是他们孤陋寡闻,而是马德这个反应太危险,不好玩。。。

  一不留神就会直接被炸的需要用铲子从墙上铲着收敛遗体。在中国虽然麻黄素不好搞,但就算被警察叔叔打死,好歹能留个全尸。

  再加上中国当年(至今也是)全球最大的黄素和伪麻黄素生产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麻黄科植物及其提取物出口后被用作非法用途(比如在2005年左右,墨西哥全年从中国进口的伪麻黄碱只有五分之一进入了合法的药厂,剩下的……都用来做什么了?你懂得)。

  在这里额外说一句,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且彼此之间相差极大,真不是您看了某某成功人士的成功学之书,您就能复制人家的成功。

  但是通过我的认真学习和观察,我发现所有的成功人士还是有其共同点的,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无一例外都保持着非常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非常庞大的阅读量。

  也就是俗话说的,爱看书。

  刘招华就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他从当年当法警就成天泡在图书馆,常泡图书馆的都跟图书管理员很熟,而图书管理员这个行业可是卧虎藏龙。

  老刘当年在反复试错的时候,可能也发现太危险,在这么下去他估计自己也得删号,所以当他转而埋首于他能去的几个图书馆,中找寻如何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的时候,某个他经常去的一个图书馆的管理员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数据库检索?

  可以说到此为止,刘招华才算开始摆脱一个煞笔的民科的范畴,真正的科学的大门才算对他开了一个缝。

  在数据库里,他正式接触到了霍夫曼反应的各种论文和文献,中文的自己看,外文的他找人翻译,霍夫曼反应作为有机化学的最重要人名命名的反应,是任何一个大学上过有机化学课并且没睡觉的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其中霍夫曼重排更是跟数学里面的傅里叶变换并列为化学反应的一个大坑。

  因为霍夫曼重排反应非常卧槽,优化反应节点是一个十分不愉快的过程,危险就不说了,最痛苦的是转化率。这个扯远了,不深说,到此为止,接着说老刘。

  也就是说,到此为止,他勉强算具备一个大学有机化学在读生的水平。

  然后他遭遇到了P2P法的第二个在他看来属于难点的技术问题,就是重结晶溶剂的选择?

  因为苯丙酮直接做出来的甲基苯丙胺就算在当时的国内,也是属于毒品的,很多年了。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各种毒品之间的换算和量刑上的考虑。

  其实中国刑法所谓的50克判死刑,其实并不一定,如果是高纯度的话,比如99.99%,那么冰毒的死刑基准是5克。《关于国际几种常见毒品与海洛因相关数据的换算》,具体见下图

  老刘既然能绕开麻黄碱的管制,自然也想绕开刑法的管制。

  他发现刑法对冰毒的定义为甲基苯丙胺,通过他之前的学习,发现甲基苯丙胺本身带有手性,分左旋体和右旋体两种。

  其中左旋体对人体成瘾性远远小于右旋体,也不属于毒品,甚至连处方药成分都不是,当年甚至到处都在卖。

  作为一种充血剂用于治疗鼻炎,VicksBaby Balsam通鼻膏里面当年就有左旋甲基安非他命(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了),宝洁公司出品,也叫梅泰德林或维克斯达姆膏(VicksVapORub)。

  而右旋体虽然是冰毒的有效成分,但也有合法的医用用途,减肥药。

  而左旋体和右旋体,在当时的国内的毒品名录上,并没有。

  这两点也是后来他被捕后上诉反复说的理由。

  所以他决定,不直接卖甲基苯丙胺,因为这个太作死了,他打算卖左旋体和右旋体。

  然后问题来了,P2P法合成出来的甲基苯丙胺,左旋体和右旋体大概各占一半,以他当时的水平,用尽了办法,无法分离。

  我为什么说他专业水平不行?

  因为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他都无法解决。

  化学的论文里面很少有单独针对重结晶溶剂的成果发表,因为化学反应后处理中,虽然重结晶溶剂选择很重要,但是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论,筛选出来一个合适的重结晶溶剂还是不算困难的。你把这玩意都写进论文凑字数骗稿费,马德你这篇文章得有多水?

  尤其是针对手性重结晶溶剂,只要你对手性结构有专业系统的了解,可以涉及针对你打算分离的手性结构的重结晶溶剂,然后在集中预设的溶剂中普筛一下,选择好溶剂种类,微调一下比例基本就差不多了。

  对于专业化学狗来说,难的是手性化合物合成,后处理相比较前面,真特码不叫个事。

  然而就这么个问题,老刘都没整明白,居然卡在重结晶上了!

  目瞪狗呆,不忍直视啊!

  然后老刘也不知道在哪篇论文里面看到了陕西西安某高校某教授的名字和通讯地址,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是一个农民,对化学从小就有兴趣,看到了手性结构很疑惑,有个手性溶剂选择性的问题,想请您解惑。

  那位教授一看我擦,农民兄弟提的问题还挺有深度,专业性也有,化学这门里面自学成才没删号的可太难得了,这得帮一把(以上为我脑补,大家别当真)于是就写了一篇长达千字的系统介绍手性结构选择性的回信。

  老刘脑子并不笨,只不过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没有掌握化学的科学方法论,有了这封回信,老刘终于把左旋体和右旋体成功分离,自以为绕开了刑法,可以赚大钱了。

  在这里我要说一句,图样!

  化学所有赚大钱的生意,都写在刑法里,而且没有漏洞。

  你以为你那套左旋和右旋的说辞法院能认?

  你丫一大学本科都毕不了业的水平,能跟全国化学权威在这个都算不上学术问题只不过是个化学常识问题上推翻已知结论吗?

  甚至当年都没用化学界的boss,只不过一个化验工程师就拿出了各种鉴定和化验结果,直接把老刘那套右旋甲基安非他命不是甲基苯丙胺,不是冰毒的狗屁观点打的啪啪啪的。

  虽然冰毒当年的定义为甲基苯丙胺,并不是右旋甲基安非他命,但是作为冰毒的甲基苯丙胺里面的有效成分是右旋体这个是有无数的证据证明的。

  公安部鉴定中心对冰毒化验分析的最终含量测定也是以有效成分甲基苯丙胺右旋体作为依据的,他的这套逻辑,其实也只能骗骗自己。

  我就不相信他看了那么多文献,能不知道这?

  老刘还说他做的右旋甲基苯丙胺是减肥药,当时检察官问他,你是都当减肥药卖了吗?

  刘招华卖给合法减肥药成产机构的产品,不到其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剩下的,都当毒品流进社会坑害人去了。

  该说的都说完了,综上所述。

  刘招华是一个爱学习,肯钻研的人,没毛病。

  但是他本人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也就这样,全日制大学四年本科肯定毕不了业。

  他和我的水平都有三百条街,距离化学家的水平,有一个银河系辣么大。

  最后说一句,经常有人问我,史老师/七哥,你会做毒品吗?

  在这里我再回答一遍,所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化学专业毕业生,都会,这根本没啥难度,然而我们会不代表我们要去做,我们还会做炸药呢,也没见谁去boom啊?

  之所以刘招华能够有在国际毒品届首屈一指,是因为有刑法,比他水平更高的不会去作这个死。

  我们可以安分守己,遵纪守法的用合法工作挣钱养家,为什么要混毒品界?

  回答完毕。

  《毒枭刘招华落网记》影评(三):中国版《绝命毒师》

  哇,没人写么?那我来写写。

  划重点哦,是纪录片,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真的。

  时间退回1996年,西安某大学一位退休教授,在实验室里接待了一位年轻人。

  该年轻人以研制保健品为名,和教授请教一些如何让结晶体更美观的问题。

  教授看年轻人很虚心,很好学,就专门在实验室为他指点了一番。

  但是他哪里想到这个年轻人,哪里是研究保健品的,而是毒品。

  这个年轻人名叫刘招华,是一个大毒枭,不同于其他毒枭的是,他极其聪明,是个超级天才。

  把他扔到DCEU里,他能给老爷造成不小的麻烦那种。

  刘招华,福建福安人,化学天才,中学时期获得过省级化学竞赛奖,16岁中专辍学后,因为家里穷才没上大学。

  于是在一次征兵中谎报年龄,成为福建军区一名武警,后来又分配到法警,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这也是为啥他贩毒后反侦察力max的原因。

  法院时的刘招华主要负责对外招商,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一名台湾商人,相处下来发现刘招华对钱充满了渴望。

  他就此成为了一名毒贩。

  辞职后的刘招华表面经商暗地制毒,因为其化学天才,以及对化学方面异常敏感,他在制毒方面堪称进展神速。

  买了些原材料、化学试剂和器皿,只花了2个小时便成功制作出冰毒。

  都说知识就是力量,果然,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可制作冰毒的重要材料是麻黄素,而我国是世界上对麻黄素管制最为严厉的国家之一。

  这样一来,想要大量的制作就非常困难了。

  放弃么?

  不存在的。

  于是,就发生前面那个场景了。

  他亲自去请教大学教授,骗说是研制保健药,教授教会了他某道工序的结晶方法,他回去竟然用甲基丙酮代替了麻黄素。

  于是新型冰毒,诞生了。

  不吹不黑,这在国际毒品界真的是头把交椅。

  回到福安的刘招华,在沿海买了一栋耀眼的三层别墅,旁边还开了一家工厂打掩护。

  他开始在别墅中制毒,第一次便成功制出30公斤冰毒。

  并特别嘱咐:

  我国对毒品的打击力度很大,这批货只能卖到台湾。

  一审期间,有一个带着帽子的,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男人,坐在法院的最角落,此人正是刘招华。

  沉默一段时间后,不甘“平庸”的刘招华选择再次出山,而他一生产就是论吨生。

  警方查获的时候光他一个人的量,就是当年全世界查获量的两倍。

  全世界的两倍!

  全世界!

  后来被警察无意间发现他们的窝点,便召集人手准备一举擒拿。

  刘招华从外面回来看到警车把自己住的酒店包围了,知道警方一定会在交通要道设卡查车,于是骑着自行车溜了......

  为什么是骑着自行车呢?

  大隐隐于市,骑自行车的,往往都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平庸,且不易发觉。

  刘招华一路骑自行车溜出了广州,开始了八年的逃亡生活。

  他下一个地点选择了北方的沿海城市——青岛。

  到了青岛以后,他没有继续制造冰毒,而是蛰伏在青岛的一套民房当中,从事起彩票的业务。

  刘招华本身就爱买彩票,当时他的身上有500万的现金,但是依旧控制不住买彩票的欲望。

  没想到这一买,真中了头奖......

  这下刘招华认为老天爷在保佑他,他可以东山再起。

  八年里,啥事都没耽误,有了三个老婆四个孩子,也用过很多化名,什么:

  刘森、刘林权、刘林杨、刘桂森

  连开的公司都叫森森公司

  按照他的说法是“五行缺木”。

  所以警方也逗,将抓捕他的行动定为“啄木行动”。

  刘招华花重金买了个假身份叫李森青,拿着这个假身份桂林开厂投资做生意,和桂林当地的企业政府合作,甚至被当作了桂林政府的座上宾。

  当地政府的官员,看到这么大的一个资本雄厚的人去他们那里投资,弄得好了,这就是自己的政绩,所以肯定会很欢迎他。

  不仅如此,还因为见义勇为勇抓小偷上过当地报纸,光明正大接受采访。

  而此时福建省公安厅颁布了A级通缉令,全面逮捕刘招华,赏金20万。

  有一次,刘招华和一群合作伙伴政府官员吃饭的时候,电视里正巧在播放这则通缉令,他非常淡定地调戏店家:

我和他像不像

  后来,桂林的家终于被警察抄了,但他依然提前逃跑了,并且暂时躲避的山洞里留下:

  刘招华到此一游

  而最后,他决定再回到福安

  因为他觉得,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然鹅,警方根据多年追捕他的经验,早已判断出他会选择回到福安,所以早早安排好了人埋伏在福安。

  果不其然,在2005年3月的某天清晨,警方闯入刘招华的住所,成功抓获了对方。

  而这一天,正好是刘招华40岁的生日。

  被抓后警察问他你是不是刘招华。

  他非常淡定回答 肯定是啊这还用问

  并且表示,你们不用套我话 想知道啥列个清单,或者提纲什么的,但想用智慧战胜我是不可能的。

  心理学家在剖析刘招华内心的时候,刘招华说他最大的成就感并不是做毒品,而是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红豆杉林场。

  科普一下红豆杉。

红豆杉属于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

  所以刘招华说,曾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红豆杉林场,是他最大的成就感。

  被抓时,记者问他:

是否有想过自己的下场会是怎样?

  他是这样会答的:

怎么死都一样,被枪毙和生老病死没啥区别

  而对于毒品的流向他也说了一句话:

我的毒品不给国内人消费,只给国外人消费,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我也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

  这话说的......我还莫名的有些舒坦。

  但犯罪就是犯罪,任何看似正确的言论,都不能为其罪恶的行为洗白。

  不得不说,刘招华的这一生,真的可以用“传奇“来形容。

  心理素质极强,智商奇高,假如不是用在犯法的事情上,绝对会是一个人才,

  虽然看上去是挺酷的,但制造毒品毁害无数家庭,就是名副其实的时代罪人。

  沾毒,是绝对不可以忍受的,不管是吸毒还是贩毒,都害了自己害了家人。

  电视剧《黑冰》王志文有一句台词:

我告诉你一个真理,要想控制人,没有比毒品更完全、彻底的了。你可能认为你能控制住你自己,而实际上,你至多不过能控制你的手不伸向别人的钱袋,脚不迈进监狱的大门,眼睛不去摄人心魄。而你根本无法控制你的肝脏分泌多少酶、胰脏分泌多少胰岛素!更不要说你的心跳频率、大脑中的潜意识和血压了。而这些药物都能做得到。

  近年来,我国的禁毒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打掉了一个又一个的制毒贩毒集团。

  但当前我国的禁毒形势却依然严峻,境外毒品流入加剧,境内制毒集团猖獗,吸毒人群不断扩大。

  有一个注释是:

  毒品犯罪是上游犯罪。

  因为,从你第一次碰了毒品开始,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记得电影《湄公河行动》热映的时候,网上也有人问:

  为何给牺牲的警犬立碑,没有给牺牲的缉毒警立碑。

  曾经我在网上看见这样一个故事,我觉得很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缉毒警察和同事化妆侦查,期间被岳母和女儿看见,女儿只是叫了一声爸爸,并没有多余的情况。

  三天后,全家灭门,煤气熏晕,活活烧死。

  那个警察说,我们的面孔,在毒贩的心里,就是刻骨的仇恨,他害不了我们,却会对家人动手。

  所以,伴随着毒品接踵而至的,是痛苦与绝望,是堕落与沉沦,是疾病与死亡。

  每个人都应该铭记,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哪怕是刘招华这样被网友调侃的“佛系毒犯”。

  当然,如果把刘招华的事情,改编成剧本,那会是相当的精彩!

  最后,对全国的缉毒警察,致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毒枭刘招华落网记》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