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百合花》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4-11 03:3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百合花》的读后感大全

  《百合花》是一本由茹志鹃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合花》精选点评:

  ●好伤感!感情很真挚。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年纪越大,阅历越多,越发现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不仅仅有亲情、友情、爱情,还有种种特殊境况下萌生的无法定义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时无关性别、年纪、种族………

  ●还行

  ●还有谁在用白描的手法写作?难得

  ●每次看到那个年代的文学,都很心酸,现在的日子真的很和平很幸福,在我们这个时代除了自身的病患或亲友离去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他的痛苦都是自己的价值观带给你的。文章里小男孩年纪和我一样,但是却这样命运……作品字里行间虽然没有写到激烈的战争场面,可是这幕后,也是够让人悲哀的

  ●战争年代中的人们是坚强的,他们的信念比和平年代的人们要坚定得多。炮火连天中,生死与情感,构成壮烈而美丽的歌。

  ●在妈妈的进修课本上读到的故事,记到今天

  ●故事很短,单纯憨直、善良、有奉献精神的通讯员,淳朴善良的老百姓,虽然没有名字,确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印记。

  ●2017 野菊花晃荡晃荡

  《百合花》读后感(一):这短篇我喜欢

  其实作者写得挺淡的,但我读到通讯员没救的时候,还是感到十分惋惜的。有人说没什么人喜欢看革命,所以革命小说都有一定言情成分(还真是这样!),但我觉得这篇小说不是真正的言情,它比较淡,没有被男女间所谓的暧昧搅得俗套。故事简单清新,有的意犹未尽,挺喜欢的。

  《百合花》读后感(二):白色百合花

  认识茹志娟是在我们的文学创作课上。我们老师介绍到当代的一些作家时,讲到了王安忆,还有他的母亲茹志娟。这位女性作家,说实话,真的不是很出名。不过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

  当我们学到现代文学的时候,现代文学作品选的教材里第一篇小说就是茹志娟的作品《百合花》。女性的视觉,第一人称,娓娓道来。一个通讯员,一个新婚媳妇,一床全新的新花被子,枣红地,撒满白色百合花。“我”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故事简单,情节也不复杂,新媳妇由为难小伙子,不肯借被子给他,到最后用她那床新被子盖在牺牲的小伙子的身上,用这床新被子为小伙子送行。

  新媳妇是平常的、小伙子也是平常的,百合花也是平常的。

  也许这个这个故事也是平常的,但是却会带给我们不少的感动,有些感情不用说。

  《百合花》读后感(三):书写人性、人情的新篇章

  1956—1957年,在文学规范短期解禁的时期,作家们遵循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律,创作了“干预生活”和书写人性、人情的小说作品。其中人性、人情题材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承接五四个人解放传统,书写人性、人情,维护和开掘个人生活和情感价值。关于这方面题材的重要作品有茹志娟的《百合花》和宗璞的《红豆》等等。

  宗璞的《红豆》是一部关于书写人性、人情方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描写的是革命与恋爱的关系。《红豆》讲述了女主人公江玫在受同寝室室友肖素的影响下,逐渐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一条革命路线;而另一条主线就是有关爱情,在一次偶遇后,江玫邂逅了学物理的齐虹,爱情之火在不经意之间悄然萌发。爱情与革命本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因为男友齐虹对革命的厌恶及不支持使得江玫在两者中挣扎,在它们之间矛盾。肖素的影响,父亲的屈死,时局的变幻使江玫更加坚定了革命的脚步,而爱情却在齐虹反对江玫的革命运动中逐渐开始动摇。革命还是爱情,江玫在人性、人情中矛盾地挣扎。

  《红豆》中有几个重要的人物:江玫、齐虹、肖素、江父江母,从他们身上可以反映出“双百”时期人性人情的一些特点。肖素,一个思想先进的革命者,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同时她也是江玫革命的启蒙者,总之肖素是当时一个进步的女青年。她的思想里融有浓厚的共产主义色彩,拥护革命,渴望新中国有一个新面貌。她喜欢江玫,认为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孩,鼓舞着她向革命的道路前进;她讨厌齐虹,在她眼中,齐虹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他不能给江玫带来爱情和幸福。在江母的贫血症越来越严重,而医药费成为了一大难题后,肖素偷偷跑去卖血筹钱给江玫。“人常常会在一刹那间,也许只是因为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伤透了心,破坏了友谊。人常常会在一刹那间,也许就因为手臂上的一点针孔,建立了死生不渝的感情。”而江玫和肖素就是后者。友谊之花在经历了这次事件后开得更加鲜艳。而在后来肖素被捕入狱后,江玫从事革命的想法也更加坚定,最终一步步迈向希望的明天。没有肖素,没有父亲的屈死,或许江玫会选择爱情,选择和齐虹远走高飞。

  若说肖素是一个正面人物,那么齐虹绝对是当时的负面人物。作者将其描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憎恨人类,冷漠。齐虹明白当下所处的环境很混乱,但他并不像改变它,他选择了逃避,做一只看不见敌人的鸵鸟。就像他自己所说的“物理和音乐能把我带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去,科学的,美的世界,不像咱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这样空虚,这样紊乱,这样丑恶。”在和江玫谈论“自由”的问题时,两人也持有不同的意见。齐虹眼中的“自由”是“人活着是为了自由,自是自己,自由就是什么都由着自己,自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江玫的回答是“认识必然才是自由”。肖素一直以来觉得江玫和肖素的想法不一致,不可能长久,而江玫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明白,只是她不想深究。齐虹是一个“我想怎样,就要做到”的人,他对人不信任,对爱情不信任,监视着爱情,监视着幸福,监视着江玫。这便是齐虹。

  处在中间的位置,是尴尬的,也是无奈的,这便是江玫。好在最后她选择了革命,使得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爱情为革命服务”的思想也在当时散发了耀眼的光芒。《红豆》描绘了三种类型的人物,运用两种线索清晰地展现人物之间的内心活动描写,将人情之间的深厚,人性之间的矛盾复杂呈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茹志娟的《百合花》,相比宗璞的《红豆》而言,少了爱情,更多的是战争年代人性的纯真。《百合花》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百合花》中的小战士,小新娘和“我”都有着纯真的个性。小战士是个通讯员,腼腆,老实,忠厚,纯真,但却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为革命牺牲的勇气。在小战士送“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上,小战士对我的始终保持距离,只有在“我”问他时,他才简短地回应几句。而在交谈中也得知了他是一个未涉足爱情的小青年。在和“我”去百姓家借被子时,遇到了一位小新娘,小战士借被子毫无进展,“我”只能前去帮忙,最终借来了被子,也知道了这被子是崭新的。这一段的描写很精彩。首先是对小新娘的外貌描写,形态描写,将一个新婚的小媳妇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小媳妇最终借了新婚的被子,以此来表示对革命的支持。从这一细节中,可以反映当时革命的深入人内心,以及百姓对于革命的支持。

  小说中的人物的描写相互穿插着。小战士在得知小媳妇的被子是新的后,充满了歉意,在“我”的玩笑中一度想还回被子。这个傻傻的小战士,很可爱。就是这样一个小战士在面对敌人的手榴弹时却毫不犹豫地扑上去,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小战士书写了崇高的人性。小媳妇在得知小战士牺牲后,原先包扎伤员时那种忸怩羞涩消失了,变得庄严而虔诚。她一针一线地为小战士的破衣服缝补着,最终还将自己崭新的被子亲自该在他的身上。“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在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红豆》有着完整的情节,写出了人性的复杂。《百合花》更加注重在细节描写上凸显人性美。从这两部小说中可以看出人性的解放,人性人情的真挚。在“双百”时期的作家,承续五四传统,写人性、人情,将“文学是人学”表现得淋漓尽致书写了人性、人情的新篇章!

  《百合花》读后感(四):浅谈“双百时期”人性、人情题材小说表现的人性的唯一性和一维性

  浅谈“双百时期”人性、人情题材小说表现的人性的唯一性和一维性

  —— 以《红豆》与《百合花》为例

  摘要:

  关键词:《红豆》 《百合花》 人性 唯一性 一维性

  人性论以及人性的唯一性和一维性

  文学是一门人学,而无论一个时代的风貌如何,文学势必以情动人,抒情是其审美的根本。从本质上说,人性是关于人的自身的“类”的社会情感,所以人性论也可以叫做人情论,人性和人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人性是文学的灵魂,在人性正常施展的时候,必然是文学蓬勃发展的时候,而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它对人赋予多少人性。人性的具体内容是文艺的主题,文艺的生命力取决于它对人性的态度。

  在阐释人性的唯一性和一维性之前必须先弄清究竟什么是人性。周作人先生1918年在《人的文学》中便提倡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他将兽性与人性结合起来称为人性,称人性有灵肉二元,提倡利己利他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而中南大学曾钊新先生认为人性是人们以感情为纽带连结成的社会关系,寄生于感情之上,以动情为特征,具有唯一性和一维性。社会性是人性的唯一特性;人性是对兽性和其他非人性的挣脱和排除,并趋向真、善、美,这是人的一维性。

  人性题材小说及它的唯一性

  社会性是人性的唯一特性,因此,分析以《红豆》和《百合花》为代表的人性题材小说,就要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坛,长篇巨制式的小说创作深受“英雄崇拜”者们的追捧,《保卫延安》、《红旗谱》、《林海雪原》等作品各自在文坛占了一席之地。“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也接连亮相,周大勇、朱老忠、杨子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茹志鹃的《百合花》写于反右派斗争紧锣密鼓之际,恰在这一年的3月,她的丈夫王啸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补划为“右派”,因此在这样矛盾的社会情境当中,被茅盾赞为“文风清新、俊逸”, “结构谨严,没有闲笔,但同时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就诞生了。

  另一方面,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正处于探索阶段,文艺在革命现实主义浪潮中,要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由于政治意识的束缚,作家的创作大都无法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宗璞的《红豆》无疑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很多人性题材的小说,仍然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创造出来。

  所以,《百合花》也歌颂牺牲、塑造英雄,《红豆》也谈感情、说革命。众多人性题材的小说家的小说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没有脱离时代和社会背景而“单独成文”。这是也他们小说唯一性的反映。

  人性的一维性——真

  人性的一维性,曾教授认为,就是指人性真的见地,善的志守、美的趋向。人性的矢向是真、善、美的发展趋势。凡是对真、善、美的背向,则是对人性的远离和向非人性的靠拢。

  何谓真?笔者认为真就是实事求是,不矫揉,不造作,体现在那个时期作家的创作上就是书写的体验真、表现的情感真、运用的笔调真。

  尽管那是一个政治意义大于艺术价值、使命宣传大于情趣宣叙的时代,但是,文学的审美性本质和作家的个体化存在,以及人类的人性化天性,人性题材小说依然在顽强地生长,并且不时闪现一道耀眼的光亮。茹志娟、宗璞、陆文夫、邓友梅、丰村……这些致力于人性题材小说创作的小说家们,有原则地遵循社会标准和阶级要求,但又不乏探索和创新,创造出了优秀的文学作品,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学的抒真情、说真话和捍卫真理的崇高境界。

  关于书写的体验真:宗璞的《红豆》细腻地描写了大学生江玫和齐虹从恋爱到决裂的过程,真实地展现爱情与事业、革命、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邓友梅的《在悬崖上》讲述的是大学毕业的“我”和一个做会计的女孩结了婚,后来又在工作中爱上了学设计的女孩子加里亚,最后在科长的劝导和爱人的宽容之下“悬崖勒马”的故事;丰村的《美丽》和邓友梅一样,将笔触伸向“婚外恋”,将季玉洁的软弱性格和科长的复杂心态展现地淋漓尽致;而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写的是一个从良的妓女追求幸福而不得的故事,这样的题材表现,在当时看来简直是惊世骇俗。相比之下,茹志娟的《百合花》或许要纯净很多,有情趣很多,叙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宗璞的《红豆》发表之后,遭到诸多指责,评论认为她是在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至上的观点,思想改造得不彻底,是一株不可不除的毒草。爱情固然是作品的承担,但却不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真正主题,作者本身也说要表现的是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江玫和齐虹的故事正好象征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面前的人生选择,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这一点,和杨沫在《青春之歌》中的表现几乎如出一辙。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体验真实,书写自然。

  而茹志娟写《百合花》之前,甚至有过类似《百合花》中所写的经历,部队中简单的生活和单纯的人际关系显然给茹志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在反右最激烈的时候,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地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象征着纯洁和感情的百合花就在死气沉沉的文坛盛开了。小说中所写的也许并非真人真事,但是作者想要表现的军民关系和当中人物微妙的情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以生活为指引。

  关于表现的情感真:《红豆》中所表现的爱,是恋人之间的爱,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和对理想的爱,三种爱彼此交织。私人的爱因为理想而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尽管江玫的结局或许不那么完满,但是她爱得不牵强,不卑微。作者自身也说“我写的其实是为了革命而舍弃爱情,表现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怎样成长,那个时代确实有很多这样的爱情,我写的比较真实。

  相比之下,《百合花》所要表现的情感则非常地朦胧而复杂。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调将三个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看似是“我”和小战士之间的暧昧,而当中又穿插着小战士与新媳妇之间的无声的情谊,并且这两种感情竟得以在“军民关系”下达到完美的统一,这种“不是爱情的爱情”超越了战争超越了人伦也超越了道德,真挚而感人。

  关于叙述的笔调真:《红豆》运用倒叙手法,描摹真切、语言简约,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毫无夸张曲意之笔,真实而感人。

  《百合花》更是以女性的视角从情感角度来塑造作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通过若干的小事和细节的描写来丰满人物形象,因此与那些刻意以“高、大、全”的形式去塑造英雄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性的一维性——善

  这里所说的善,笔者认为主要是指作品所要表现的一种主题和倡导的一种精神。《红豆》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江玫和齐虹悲剧的爱情,而是萧素与江玫之间亦师亦友的情谊和江玫为理想而放弃爱情的选择。荀子说,人性是自私。爱也是自私的,所以齐虹对江玫的野蛮而自私的爱最终导致了他与江玫的分道扬镳。作者要表现的,是革命中成长的小资产阶级的爱情,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单纯的情谊以及对理想的坚持。

  《百合花》运用诸多的细节描写来写“我”、小战士、新媳妇之间复杂的情感,通过“借被子”和最后的新媳妇为小战士缝衣服的口子,在死去的小战士身上盖上那床百合花被子等事情及矛盾的激化来写小战士的牺牲以达到塑造英雄的目的。而小战士与“我”的关系、与新媳妇的关系分别象征了同志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和作者要表现的主题相一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行。

  人性的一维性——美

  美在作品中体现为三个方面,一个是表现的情感美和叙述的笔调美,情感美、笔调美与人性的真、善异曲同工,在前面已经有所提及,所以不再详细叙述,而另一个则是作品中描述的物象美。

  毋庸置疑,无论是浪漫的《红豆》还是诗意的《百合花》又或者伤感的《小巷深处》,作品当中都出现了很多美的物象。这些物象为作品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帮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满人物形象,使作品变得诗意而浪漫。

  《红豆》当中的红豆、雪和夹竹桃,红豆见证了江玫和齐虹的爱情,并且作为线索始终贯穿于全文的始终;作为环境因素而存在的雪则在象征纯洁的爱情和友谊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心里所遭受的压抑的苦痛。而夹竹桃作为一抹亮色显然在母亲和江玫的青春里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渲染浪漫而忧伤的感情基调。

  与《红豆》一样,题目中的物象在作品中起着主线的作用。百合花被绣在新媳妇的被子上,虽然在文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绝对都是点睛之处。小说结尾,“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人的脸”。作者对百合花“象征纯洁与感情”的着意强调,不单是为了强化人们对“军民鱼水情”的伦理认知,更重要的,是为了真正唤起人们灵魂内部、意识底层、人性深处的感动,这份感动来自于对生命最原始的体认和怜悯,对超越世俗伦理的情感冲动的隐秘呼应,是人性中美的体现。

  人性的唯一性和一维性又不是独立存在的,一维性以唯一性为基础,而唯一性以一维性为反映。人性是以在社会性的基础上以真、善、美味矢向而发展的,也是以真、善、美作为标准去度量的,因此,人性真要求人情真,人性善要求人情善,人情美才显示出人性美。换句话说,人性题材的文学作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生成并且致力于表现那些或许被现实所遮蔽和掩埋的人性的真、善、美。

  双百时期对文艺界来说,是一场悲剧,但同时也为作家们提供了一片光亮,他们开始认识到,人性无论如何都是作品中不可规避的实质,因而,诸多优秀而诗意的如《红豆》和《百合花》的人性、人情题材的小说就此而产生了。

  参考文献:

  1、 曾钊新《人性论》——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8年6月第一版

  2、 祁志祥《美学关怀》——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2月第一版

  3、 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 1980年4月第一版

  4、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

  5、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6、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百合花》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