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谈话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04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谈话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谈话录》是一本由王安忆 / 新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50元,页数:30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谈话录》精选点评

  ●这就是两个话痨的人讲话讲太多,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本书。王安忆讲话要比她那些乡土小说多了哟!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王安忆的自省模板式的,通文没有耳目一新片段同时总结性的表达远不如张新颖,这或许是有否受过学术训练原因。王恐怕不是一个真孤独的人,大城市生长,避过文革年少成名,她的孤独还比较华人网上抱怨硅谷码农。

  ●王安忆的谈话还是太刻意了,说话老端着,弯不下腰

  ●1 张有点傻逼 2 王安忆和陈丹青看过小电影 3 王安忆给史铁生织过毛衣

  ●王安忆念兹在兹的三重点:打破个人经验,动用泛社会心理经验;重视“源”的继承,西方19世纪古典小说,培养教养而非方法坚持人性崇高不妥协,向往浪漫主义推崇托尔斯泰雨果

  ●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琐碎无聊占了一大半。张新颖没灵气,属于寄生作家学者吧。王安忆的谈话让我失望地方在于,里面有很多她个人性的东西,她的经历生活习惯写作习惯等等,但你看不到这些东西和其他东西相通之处,所以你就觉得这些很孤立,既没法和已有的整个写作传统联系,又不能说出新东西,那就没意思了。

  ●对现当代文学又有一番新的认识

  ●唯一收获知道了几本其他人的好小说。

  ●知識份子王安憶,只能佩服。美中不足的是,王安憶對中國大陸,即「中心」以外的華文作認識不夠,甚至有偏見,流露出「中原作為中」的意識。

  《谈话录》读后感(一):清谈

  夜里读书

  终于把王安忆和张新颖的《谈话录》翻到了末页。

  这本书从借来到读完,

  断断续续近两个月。

  学到一个词叫【清谈】,

  王安忆称阿城是一个有清谈风格的人,

  他觉得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在一起吃吃东西,海阔空地聊天。

  也第一次知道了被誉为“中国短片小说之王”的刘庆邦

  文中所描述的其两篇小说《玉字》和《血劲》都分外精彩张力

  真的是需要想象力的,

  没有比爱更虚无的东西了。

  ——《谈话录》P258.

  《谈话录》读后感(二):读后随记

  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王安忆的,一定要细读本书,从作家个人成长到对文学的理解,这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

  但又不是一板一眼宣讲,两人的对话畅所欲言,有的地方讲得松弛率性,比如她说近些年为了证明自己还有写作的才能,写得很多,说自己“穷写”,难得诙谐调侃我们粉丝受宠若惊

  同时不乏给人启迪思想闪光。包括女性个人生活的安顿把握,女作家里面她的婚姻生活平稳,现世静好,“情感是没有出路的,这点我很清楚,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写小说仅仅是结了婚的话,我的婚姻生活也不会幸福的,但是如果光写小说没有婚姻生活也不行,因为写小说太寂寞了,没有婚姻是不行的。”(46页,“职业化的状态”)

  不是像她说的那样自己命好,而是她智慧明白。

  《谈话录》读后感(三):正面温情的人物画像

  偶喜欢这种坦诚的对话形式。

  对诸多作家性格气场的描绘和谈话中她提到的一些小细节都富有趣味,充满王安忆式的细致琐碎。不像有些男性作家的访谈只一味形而上的批判,这俩人温暖的对话让人读起来心里很是舒坦。

  比如她提到当年上海一个类似于沙龙的小书店,门口放块小黑板,写满书评,以及她在小书店结识的老板和朋友。让偶想起上学时常去的那种小书店,有点怀念。

  提起迟子建时,居然说写得好是因为长的壮实,又拿苏童来举例,来证明她的观点——写出好小说的人要饱满健康...偶有点想笑。

  评价的作家很多,大致总有几十个吧。其实是很难得一见的,无论文学前辈、当代名家还是年轻新锐,王安忆不仅以作家的角度,还以一个温和女性的身份来评价她的同行们,视角不同,温情有趣。

  谈及王朔——他其实是一个温情主义者。为了掩饰自己的伤痛,就会做出特别凶悍的样子,会做出特别抵抗的样子,或者胡来胡闹,把事情搞成一团酱。王朔“很能体会人的情感,但是我觉得他太软弱了,所以很多东西不能抵御”。

  阿城——有种晚清民初气质。阿城要向你描绘事情的时候就会描述得非常生动。王安忆特别欣赏阿城的另一点是,“他喜欢一种艺术吧,他一定会在生活里面体现这种艺术。我们的艺术和生活往往是分家的,而他的生活状态却是在实践他的艺术观念,或者反过来说他的艺术是体现在生活上的。”

  相比残雪评点同行及其作品的犀利和咄咄逼人,偶更欣赏王安忆这种正面温情的人物画像。

  又:原来是在《西部·华语文学》上刊载过,也是刚知道。

  《谈话录》读后感(四):真希望这样的书多一点

  《谈话录》买回来后,我花了两三天时间便把它读完了。读得快不仅是因为对它的内容感兴趣,更因为两位作家把话说得特别明白。

  这本书是王安忆、张新颖两位以文学为志业者的真诚对话,文体类似于《巴黎评论》。

  只不过《巴黎评论》是采访实录,记者问、作家答。

  而这本书是两位作家的谈话实录,有问有答、你来我往,精彩至极。

  如果你喜欢写作,又恰巧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兴趣的话,这本书绝对不能错过。

  它好像一把钥匙,既能帮你打开王安忆个人写作史这个抽屉,又能打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门。

  其实,读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读过王安忆的任何作品。

  除了知道她是一位极其优秀的作家之外,我对她知之甚少。

  但这并不会对我阅读本书造成妨碍。

  因为王安忆遇到的写作问题,就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每一位写作者面前。

  每一位写作者都需要在这些问题面前写下自己的答案。

  所以看了王安忆的答案,我的第一反应是“亲切”。

  倒是另一位作者张新颖,我还算熟悉,读过他的传记作品《沈从文的前半生》以及《读书这么好的事》。如果国内还有这样水平的人物传记,我一定都会买来看。

  话题扯远了,还是再来说说《谈话录》。

  从我那可怜的阅读经验来看,国内类似《谈话录》的书也挺少见的。

  一方面是因为,少有人能与作家进行全方位、深入的对话,保留下作家的创作经验和认知;另一方面是因为,肯诚恳地、大范围地谈论其他作家的作家少之又少。

  这就更显得本书的弥足珍贵了。

  真希望张新颖能再找些作家,比如莫言、余华、王朔等人,出个《谈话录》系列,让喜欢写作的人可以大饱眼福。

  《谈话录》读后感(五):有态度的作家

  这是一本文学研究学者和知名作家就个人文学创作话题进行谈话所做的实录,在文学好书榜上发现的推荐,书单上推荐的是2019年的版本,图书馆借到一本2008的版本,少了增补的部分,不影响主题阅读。

  整本谈话录六个章节,分七次做完的对话,内容涉及成长、关节口、“看”、前辈、同代人和写作历程,王安忆的小说都没看过几篇的我,看完了这本关于她的童年、成长、对写作的挚爱、对小说创作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同行们的评价之后,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好感,这种感觉透过她在对话中特别坚定不摇摆的态度和观点击中了我,我这一次没画脑图,也没画九宫格,而是踏踏实实的像个小学生一样做了几页的摘抄。 从童年记忆、家庭氛围,作家母亲的印象开始,张新颖开始了对王安忆创作历程的追问。

  王安忆是50年代生人,是我们父辈的同龄人,但她出生于革命人士家庭,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虽然文革期间下放农村,但也很快回归大城市,这样的人生起点,甚至比我们这一代人也要高出很多,更巧的是,她的母亲茹志鹃还是革命时代的知名作家,家世传承令人尊敬。 即便是50后,王阿姨的很多创作理念和观点并没有陈旧感,她强调创作是一种和个体生活的分离,第43页,她提到“西方作家有一种本能,把自己和创作无分开,而中国作家,自己的经验会立刻变成自己的作品,就是写自己”,她坚持创作的东西和我的关系是脱离的,那是艺术的存在。

  谈及长篇小说的结构,她分享她看经典国外小说时,用图表的方式,通过语言、空间、时间、人物等各种要素来解构复杂的安排,看起来酣畅淋漓,而单纯以时间进度为创作线索的长篇小说,会显得单薄很多。

  谈及素材,王安忆爱用“资源”这个词,甚为与时俱进,作家创作,必然需要大量的“资源”,而搜集资源,解构资源的能力一定是作家的核心能力,王安忆讲到她对一些资源的珍惜,讲如何去丰富一个人物,如何用心的丰富细节,让读者看起来“合理”。

  谈及她和一些前辈、同龄人的趣闻轶事,印象深刻的是,她因为吃的蛮多而被莫言认为和其想当然的女作家不一样,从而和她渐渐熟络起来。她觉得写作就是一种劳动,一种创意的劳动,而她也是无比热爱这样的劳动,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她经常请创作假,她认为自己就是在生活其他方面后知后觉,而把一生的爱交付给了写作。而职业作家最大的危机是经验的资源缺失,所以她对“看”的姿态放的很低,保持着对一切知识的好奇(订阅很多自然科学的期刊),向各个层面接触到的人学习生活的细节,“艺术来源于生活”,真理永不过时。

  职场待久了,个性会被打磨的圆融,态度和观点也需要随着场合予以调整,时间久了,似乎变得越来越没有可以坚守的东西,而文学不光光是给我们一个遮风挡的精神家园,更是给我一种可以和具体生活拉开距离的观察视角,时而的抽离,出戏和旁观,觉察而后更坚定地去热爱这个世俗的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谈话录》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