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是一本由〔日〕冈仓天心(Kakuzo Okakura)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硬伤多了去了,一百年前忽悠洋鬼子可以,一百年后忽悠中国人就有点过头了。要是天心泉下有知,估计要心虚的。
●经典总是有其成为经典的理由的,尽管这是我看过的,关于茶的书里,提到茶最少的,但也真是把茶的精神,写得最深刻的。翻译也很棒。冈仓天心是个神人,别的不说,光说一个细节,这家伙居然因为嫌自己肥胖,把胸口的肉割掉了,留下大伤疤。。。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一本书 确实流传百年不负盛名的一本书 它不完美 错误很多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它令人动容的是“道”而不是徒存形式的技艺 它倾注了一个傲世天才毕生的热情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人们唯有在心智上克服自身的不完全,才能对真正的美有所认识。生命与艺术的蓬勃生气,源自于它们具有成长的可能性。
●对作者的主旨存疑。虽然对茶道、禅宗以及道家思想都不够了解,但不难看出茶道本身便是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与飘逸灵动不拘形式的禅道似乎不能混为一谈。从茶室的修建与布局便能窥见一斑;虽然简洁朴素却暗藏十足匠心,与其说它致力让人发现并欣赏美,不如说它本身便是精心设计的一场为欣赏美而举行的仪式。(也可能是我的确不懂艺术)另外写花那章虽然前段十分怜爱花朵,但最终更像是在为牺牲花朵成就艺术制造一个打动人心的借口。茶道到后来逐渐流于派系和形式手法,大概也和强调形式与规范之类传统有关吧。想想现在,我们似乎再也学不会如何与自然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存了。文章读来的确流畅优美,一些观点也很漂亮,但比起哲学思想不如说它是带有东方哲学趣味的文化艺术小品来得妥帖。
●这本小书很细致,茶的故事中足见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深思和主观。单一表达褒扬或者批评,都是正常模式。学者则应多维思考,否则社会如何能看到孔雀屁股?
●: TS971/7281-3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呈现与表达。
《茶之书》读后感(一):霎那便是永劫,此生即为涅槃
浅显易懂的茶之书,简单介绍了一下中国古代饮茶的习俗和三种方式,引到了日本的茶道艺术。
整本书充斥了对于中国道教的崇拜。但是,或许是日本人的天性,或许是其他,对于中国的文化的哲学,总是有歪曲的理解,仅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不可当真。
《茶之书》读后感(二):茶道花道:净与简:呈现自然整体之美
茶道花道:净与简:呈现自然整体之美。“和敬寂静”与“”天(主旨)地(从属)人(统合)“,境界与观念的妙然混合,确为一部佳品!茶道,是人心呈现的载体。我们的心本纯洁无暇,只需秉持”和“与”敬“的态度,通过”净“与”简“的修持,便可”呈现自然整体之美“!
《茶之书》读后感(三):道无常,茶无常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而后从大唐的兴盛而传播到周边各地,包括日本,韩国,越南。而后由于中土政局变更,茶文化足见演变和简化,而曾远传日本的茶道继承了唐朝时候喝茶的方法,并赋予道,佛思想保留至今。但不能说茶文化在中土消失,以致有茶无道。道可以融入不同的事物,生活之中。现代人简化的喝茶方式也能体现另外一种美。道之无常也就体现在这里。
《茶之书》读后感(四):正正经经五星力荐
这书绝不仅仅是茶之书,简直上天入地。一百年前的旁征博引读着真是过瘾,冈仓天心写的爽快利落、译者也相当强悍(翻译这书实在是有难度…OTZ)!这本书要是没有译者各种注解与评论大概会少掉很多乐趣。薄薄一本却值得细读。若是有冈仓天心的英文原文附上,绝对完美。
《茶颜醉色》跟这本书完全没法比!(虽然一个是茶与文化一个是茶具酒具)
《茶之书》读后感(五):可他偏偏就是属于你的最好的那杯茶
我在南山路的一家书店买下这本小书。
现在,那书店也不见了。
日常生活里,开始涌入更多昂贵的美好。
可一杯茶放在那里。
时间久了,茶饮多了,
你会慢慢平静下来。
你会发现大家都说好是一回事,
而你觉得好则是另一回事。
就像你认识某个平凡的人,
可他偏偏就是属于你的最好的那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