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多少才够》是一本由[澳]艾伦·艾贝 [澳]安德鲁·福特 著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赚多少才够》精选点评:
●心理学大师们的语录大全,主要讲了一个意思:风物长宜放眼量。 短暂的快感可以从消费、感官享乐获得,长期的幸福只能从投资、专注心流得到。 另外把长期投资股票的收益称为大奖。
●对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感的尝试,更多是讲人要从细节中找到幸福,发现新鲜,找到有兴趣的事业从事等等,不攀比,比如同学会什么的.学 会怎么理财,保险股市,房地产。保险要保顶梁柱,股市要长期,10年更好,才能中大奖,房地产?居住还是投资吧,不是一种最理想的投资方式,不知道在中国怎样!
●远远低于期望值
●理财,从理清楚自己的需求与人生目标开始。非常博大精深,另外对于投资的观念有启迪,尤其是对房地产的投资洞见,光这几点其实就够值得了。
●光靠一本书是不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来自人的内心。但是,如果我们鼓励你认真思考人生,用具有切中实质的问题挑战你,我们就会达成最重要的目的。看完还是很受启发的。作为一个韭菜被各种收割的日子应该早点意识到财富和幸福的哲学。
●老子说过:知足者富
●先搞清楚赚钱的目的,再选择合适的赚钱方法
●金钱角度说明幸福
●这本书感觉实际的操作性不大,不算是可以帮助自己面对当今社会现状的书籍。虽然,里面对于财富的观点我是认同的,但是,理想很骨感。。。。
●最让人靠近幸福的一本书
《赚多少才够》读后感(一):转吴晓波和李月庆的推荐短评
理解了快乐的真正意义,懂得了快乐理财的方法,你就抓住了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这是本书要带给你这样的理财观!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吴晓波
只有金钱却没有快乐会怎么样?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赚多少才够?澳洲著名理财大师与你探讨财富与幸福的真谛。
——上海天翼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月庆
《赚多少才够》读后感(二):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推荐人是个山寨货?
本来还挺有兴趣的,可是顺着介绍往下看纳闷了,作者真是大牛啊,请到了马明哲来写推荐。以中国平安的员工数量来看的话,销售一定会爆仓。可是后来想了想不对啊,拍拍脑袋发现,这是马哲明啊!!!这个人是谁?连名字都是山寨的!就像橘子手机或者ipad3,是挺可爱的,但是感觉不牢靠不踏实。
再baidu了一下,原来是一个上海保险公司的ceo!这个保险公司还真听说过!太山寨了!太山寨了!太山寨了!
再baidu了一下,还是个老外!!!真是入乡随俗啊!!!到了山寨之乡,老外都不能免俗!太山寨了!太山寨了!太山寨了!
《赚多少才够》读后感(三):可以作为幸福学的教材
如果光是自己想是这么一回事,你会认为这种感受或思考结果不具有普遍意义,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是个怪胎。但是如果另一种文化的学者也有同样的论述,你会增加信心,朝自己心目中的幸福道路继续前行。这本书后半部分对我的帮助不大,因为它提及的经济活动对我都很陌生。但前面关于如何获得幸福有很精彩和中肯的论述,所以我认为它值得一读。
虽然是读中译本,但感觉文字自然流畅,质量很高,所以再次向此书的编辑和译者致敬!
《赚多少才够》读后感(四):你一年要赚多少才够?附投票地址!
Ladies and 乡亲们!
【How much is enough?】《赚多少才够?》大家都来投投票吧!
说说你觉得70后or80后or90后的你——在上海在北京在广州在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的你——是男人or是女人的你——在这个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中国——既追求物质的满足又追求精神的丰腴,既追求金钱又追求快乐的你一年——赚多少才够?
图书信息:
投票地址:
投票说明:
请分别选择【一线城市】(必选)、【二线城市】(必选)、【三线城市】(必选)、【其他】(非必选)你认为应该赚多少税前年薪才够。 最多选择4项,每一类别最多选1项!
投票地址:
《赚多少才够》读后感(五):不用“有钱”,光“认识金钱”就能让人快乐
公司投资人送给我们读的书。话说投资人真是拓展了我读书的涉猎范围,这类书名和封面看上去都有点“鸡汤”的书,在以前我是很少拿来读的。不过也正是因为投资人,今年开始关注理财方面的知识。虽然以前也常提“理财”,但多少有点抓不住重点走了弯路,还妄想学习经济学去分析市场大势。今年从读《小狗钱钱》,到这本《赚多少才够》,再加上在得道上听个人投资课,算是对“普通人理财”从观念上有了重新的认识。很神奇的是,当你对“理财”和“金钱”这类主题有了新的理解时,连带着对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也会产生新的认知。
说回《赚多少才够》,书的前半部分是关于“赚多少才够”的价值观,后半部分是关于“如何赚”的方法论。说实话方法论的部分过于抽象,缺乏实操性,远不如《小狗钱钱》和得道课程更具有指导意义,但前半部分的价值观,读完竟然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确实,身边少有人对金钱有深入的思考与理性的认识,无论他们是腰缠万贯还是捉襟见肘,无论他们的买买买的“剁手党”还是省省省的节俭派,这些行为背后的价值观,总是缺乏支撑。而这本书有价值的部分,我觉得正在于此。
厘清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是一件不那么复杂,却少有人做的事情。正好我们活在一个碰撞的时代,一边是上一辈人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一边是新新人类消费主义的“月光“生活。两头都是极端,自然都难以立住脚。金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轻易就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随即影响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尤其是我们成长在一个灌输“金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意识的背景下。但如果我们能认识到“金钱”作为“工具”的本质,也许就能把问题看得更加清楚:“工具”并非越多越好,只要正好是我需要的那些就够了,而“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使用工具实现自己所想”才是我掌握自己生活的关键。
了解了这些,许多生活悲剧都能被避免,甚至这些“悲剧”看起来会有些可笑。譬如同辈压力下的炫耀性消费,倾家荡产购置房产,削尖脑袋嫁进豪门之类的。这些行为多少都带着随波逐流的性质,而建立对于金钱理性认知的强大价值观,能让我们不费什么力气就能看清它们的本质并且轻松应对。
我说这本书让我如沐春风,也是因为它正好切在了我近两年的认知变化上。这两年我越来越觉得:旅行是一件很花钱,但是并没有给我带来相应快乐的事情。很多人都会说自己的梦想之一是环游世界,我也热衷于让自己的足迹踏遍世界,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赚了钱就是要去旅行。过去的每年几乎都会有三、四次的出行,其中不少还是长途飞行。在年末总结时把自己去过的地方都打上卡,似乎也能得到某种满足感。但是忘了从哪次开始,我会说“这里也不过如此,还不如...”。仔细回想,旅行这件事情早已不是通过某个“目的地”带给我快乐了,相反,去某个非旅游目的地城市看望自己的一个朋友、去某个曾有过重要记忆的地方做一场回顾,去某个条件也许并不好但是能做一些挑战自我事情的地方,或者仅仅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去无论什么地方反正一路上有说不完的话,这些才是我觉得有意思的部分,而这些快乐,大部分都不需要花特别多的钱就能够得到了。认识到这些,我在决定是否要计划一场出行时就能变得更加理智。如果现在问我一万块钱我会拿去旅行还是学架子鼓,那我大概率会选择架子鼓了。一万块大概只够一场几天的旅行,却足够我一年多的架子鼓学费,那当然是要在架子鼓上快乐一整年啦!看清楚金钱与快乐并非对等的关系,并找到自己的“快乐点”,大概生活也会变得有些不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