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幽灵之家》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4-10 03:34: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幽灵之家》读后感锦集

  《幽灵之家》是一本由[智利]伊莎贝尔·阿连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灵之家》精选点评:

  ●好看。

  ●世代史~~~

  ●和百年孤独有点像,但是在我看来不够魔幻

  ●今天凌晨读完了这本书,尽管作者不断提示人物的命运,但好奇心始终被牵着,让人不忍释卷。美中不足的是顶天立地的排版实在不喜欢。还有,为什么拉美的作品一定要扯上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呢?

  ●荡气回肠

  ●合上书时的怅然若失是身为读者的彻底被征服。犹如那时读《白鹿原》最后的篇章,既能笑出声,又能哭出泪,都是无法克制的,就像拉美这片土地的生命力一般,从来毫无保留。(如果说它哪里像《百年孤独》,于我而言便在于我从来不为记名字所苦,如果书中每个人物的个人色彩通通绚烂到这般地步,还不能让名字这区区符号可有可无,那你又想如何啊?)

  ●魔幻也那么让人心疼

  ●无可避免的,会把此书拿来与百年孤独对比。马尔克斯40岁出的百年,写家族史,魔幻,悲剧收场。阿连德40岁出版幽灵,写家族史,魔幻悲剧。但是阿连德的人物关系更为清晰,在命名上的清楚使得阅读变得容易,同时人物塑造尤其是埃斯特万相当的立体复杂,他90多年的命运贯穿全书,也就是智利乃至拉美上个世纪历史缩影。与其说是家族史,不如说是历史,女权萌芽、拉美政治变革、军事独裁时期等等都在里面找得到对应。另外,阿连德又是相对积极的,最后处理的阿尔芭肚中孩子,就是新生一代,那就是希望。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比老版本的低,重看了一遍还是觉得好看的。后面还附了两篇评论,才知道电影版本是Winona和Meryl Streep演的,还有Antonio Banderas!!一定要找来看!

  ●我在等待自己再一次被拯救。一个精彩的故事,一个世纪的变迁。结构略显臃肿,有些地方不是很通顺,不过不妨碍我喜欢它。40ds,林林,我爱你。

  《幽灵之家》读后感(一):我死思生

  初次见到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寻找《星星上的人》的时候。 吸引我的是“幽灵”,拿走她是开头的引言。 我是喜欢看历史的,但从来记不住,这本书出乎意料,又或者是因为被作者 写成了小说。 克拉腊会预言。 这是我记忆最深的女性。 我不清楚拉美大陆,不了解智利历史变迁,唯一与中国相同的地方也是我不 能说的。 更或者来说,任何一个战争之后都伴随着另一种革命。 书中是夹杂魔幻色彩的,会飞的椅子、游荡的灵魂,一切命运占卜即知。 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在那个时代有些人气的地方。 ‘You’re my destiny.’是我看梅林时最害怕的一句话。 所有人的命运都在克拉腊的预言和定好的丝线里,改不了,做不得数。 她预言自己嫁于埃斯特万,一开始我是无法理解的。 这个人忠于罗莎,瞧不起工业革命的产物,思想虽然迂腐但有能力,与孩子 站在对立面,却又软着心肠默默做些事,包括后期的战争,你说不得他做错 了什么。 在那个时代,谁都没有错。 所以阿尔芭最后原谅了那些人,一点也不奇怪。 “永远”是什么含义? 是我死思生。

  《幽灵之家》读后感(二):不怎么喜欢

  不怎么喜欢,看到封面上的那个女版马尔克斯我就逆反心顿起。排版和封面也不喜欢。

  我总觉得作家是个非常悲哀的职业。因为绝大部分必须取自生活才能下诸笔端。但是对于这种将自身经历反应到纸面上的事情,我总是浑身不得劲儿,甚至厌烦。我无意窥探别人的生活,也不想跟着别人的脚步去吃他们嚼过的饭走过的路。不过,那阅读是为了什么呢?我也搞不清楚,我想我一定是有问题。但是,我以前觉得严歌苓挺神的,她能将未经历过的东西写得很漂亮。

  另一个厌烦的是,翻来覆去的某种罗嗦。比如对马科斯舅舅、舅姥爷、舅祖宗那箱子鬼怪书的翻来覆去的叨叨。都是偷偷自己找到,爱不释手,口口传颂,所以我后面非常烦。

  魔幻的料撒得不怎么好。克拉拉人物性格非常单薄,全是魔幻,一开始还挺有意思,到后面觉得既平面又过度。克拉拉去世后,魔幻突然都没了,当然布兰卡讲究实际,阿尔巴似是而非,但全部转为现实,还是觉得好奇怪。同时书为了做某种呼应,又不断强调幽灵之家,生硬不?我觉得生硬。

  整本书有点流水账的感觉。前面还稍好,但从阿尔巴出现就好像无力驾驭一般,流水账得越发明显。本来我对加西亚plus还挺期待,这孩子得坏到什么样儿啊,得多影响这个家族啊。然后就焦土之城般得没了。

  全书我挺喜欢一句话:“我仿佛是这样一个人,腋下夹着块砖,为的是让人看看我的房子是什么样子。”但这个是贝托尔特写的人物说的……

  另外,我挺奇怪,翻译里夹杂一些北京话,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

  遗憾的是,如果多写点海梅对阿尔巴的不伦感觉,这个书应该会更牛X些。

  怎样,我就是没读过书的粗人!

  《幽灵之家》读后感(三):俏姑娘羅莎之死

  《幽灵之家》读后感(四):附注写不下

  【藏书阁打卡】这本书买了三四年了,最近拿出来抽丝,是因为女权主义的西班牙同事跟我提起,我就趁着假期找出来读。

  《幽灵之家》是一部全景式小说,但因为是顺叙,故事性也非常强,所以比较好读,呃,同时有点太繁琐。它被评论说以“天才方式”回应了《百年孤独》,阿连德被称为“穿裙子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好好笑,书里就讲军人政府时期穿裤子的妇女在街头走被士兵剪了裤子,看来裤子一直在被剪)。阿连德认为马尔克斯给整个拉美文学打上了印记,她自己读过马尔克斯所有的书,所以她也很难讲清自己受到了多少影响。但是正如她也提到了,故事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现成的发生的拉丁美洲的事实,我想,无论情节或风格上的一些相似,也许有部分是由于拉美历史惊人的相似,所以作者并没有在这本自传式的小说里提到智利的背景,“……因为我想谈的是拉丁美洲,也许我野心太大,太狂妄了。我觉得,任何一个拉美国家,如果不考虑拉丁美洲的整个背景,就不会有前途。如果我们不从整个大陆考虑问题,作为一个个国家就不可能到达2000年。……因此我想说,在我的两部小说中任何一部所讲的事情——即过去和现在发生在智利的事情——完全可以发生在拉美的任何一个地方。”结局阿尔芭在进了集中营后被救出来,怀着也许是诸多施暴者也许是男友的孩子,写作着,她不想延长仇恨,不想恶性循坏,想等待光明日子的到来。

  拉美的魔幻现实之处在于,正如阿连德说的,他们“在痛苦、强暴、破坏、酷刑的基础上建设国家”,同时又是“满怀着爱进行建设的”。我们的国度也经受过诸多的苦难,因此我忍不住想对照着看一看。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头脑里出现的是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实在是因为跟《红楼梦》一样,这书是我重读过好些次比较熟悉的),同样是女性创作,同样是苦难的历史时期,《幽灵之家》支撑起家族延续的是女性的美、韧性与爱,以及男性家长近乎专横的强势与出于爱的虚弱,“茶人三部曲”由于茶人以及杭州的特质,家族中的男性多是近乎阴柔的,而女性也是美、坚强与满怀爱的,而我在心里会对“茶人三部曲”有更多的回应,主要应该是我爱茶,熟悉浙江的风物与江南的女子,对拉美,除了接触过两个委内瑞拉的西语老师以及少数的书籍,认识太浅。我想依照后面的访谈与译者后记去列个书单,继续龟速地阅读拉丁美洲。

  最后我要吐槽一下装帧,硬的封面材质不好,感觉不够平整,另外内页的排版有点太小家子气,留白少了点,尤其文字的上方。

  《幽灵之家》读后感(五):伊莎贝尔•阿连德:穿裙子的马尔克斯

  摘自《南方都市报》 作者:康 慨

  继1980年代零星翻译出版之后,智利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作品集由译林出版社推出,《怪兽之城》、《金龙王国》和《矮 人森林》即将出版

  从魔幻到现实

  有三个阿连德:一个萨尔瓦多,两个伊莎贝尔。萨尔瓦多是1973年被政变推翻的智利总统。两个伊莎贝尔,一个是他的女儿,日后从政;另一个是他的侄女,从文。

  我们要说的是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

  1942年,伊莎贝尔•阿连德生于秘鲁,但她真正作为作家横空出世,还要等到40年后的1982年,那一年,她出版了小说《幽灵之家》。

  一个不大不小的巧合是,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于同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幽灵之家》的出版几乎可以说是轰动性的。当时由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获奖,拉美文学大爆炸的冲击波达到了顶峰,魔幻现实主义的光环耀眼得无以复加。阿连德作为这一阵营中少有的女性,被某些出版商冠以“穿裙子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从此迅速走红。

  更令媒体趋之若鹜的,是她的家族背景与智利苦涩而血腥的政治现实。

  “总统同志”、“将军”和“诗人”

  伊莎贝尔•阿连德多次说过,1973年的政变,是她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1970年,她的伯父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智利总统,实行一系列社会主义色彩强烈的经济政策,并向古巴迅速靠拢。1973年,在尼克松政府和中情局圣地亚哥分部的支持下,皮诺切特将军领导了一场流血政变。那一天是智利的“9•11”——9月11日。

  “以身殉职”的提法耐人寻味,很多人认为阿连德被政变军人蓄意谋杀,或在总统府外台阶上的交火中被打死,而军政府称阿连德系自杀,且所用自动步枪的枪托上刻有“菲德尔•卡斯特罗赠”的字样。

  《幽灵之家》直接描写了这一政变,尽管其中的主要当事人均未具名,而仅以“总统同志”和“将军”相称。小说出版的时候,皮诺切特仍然当政,维持着对智利的独裁统治,伊莎贝尔•阿连德则继续在委内瑞拉流亡。

  小说中另一个不具名的名人,是智利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在《幽灵之家》里,他被称作“诗人”。政变12天后,当死难者的浮尸仍然漂荡在城内的玛波丘河上,境况凄凉的聂鲁达也因癌症不治而死,随即在首都被军人政权草草下葬。咽气前,荷枪实弹的士兵在他家花园掘地三尺,寻找武器。他对大兵们说:“你们在此地能找到的唯一武器,就是文字。”

  皮诺切特于1990年下台,此后智利逐渐恢复民主,但“将军”屡次逃过审判,并终老于2005年12月10日。死神最终拯救了暴君。

  “他将与卡利古拉和伊迪•阿明一起,作为残暴和无知的代表,留在史册上。”伊莎贝尔•阿连德在皮诺切特死后说。

  女性主义和浪漫特色

  在政变之前的大部分和平岁月里,伊莎贝尔•阿连德干的是新闻工作,编过杂志,也做过电视记者。她曾去采访聂鲁达,但诗人拒绝了她的请求,反而对她说,记者这一行对她不合适,因为她的想象力太过丰富,并建议她还是去写小说算了。

  出逃委内瑞拉后的几年里,阿连德为当地报纸打工,并做中学老师糊口。1981年,她获悉自己留在祖国、年近百岁的姥爷不久于人世,便动笔给他写信。信越写越长,越写越神,直到姥爷死去。最后她发现,这封家信已经被她写成了一部小说,通篇弥漫着通灵异术和政治悲剧,这便是《幽灵之家》。

  1982年,此书的出版令她名声大噪,一举奠定了她的文学地位,无论是作为拉丁美洲不多见的女作家,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伊莎贝尔•阿连德这个名字都无法绕过。她自己也曾说:“《幽灵之家》在世界上为我开创了文学的不归路。”

  但是,此书问世之初,尽管喝彩者众,却从未赢得评论界的一致承认。她被视作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追随者,或仅仅是模仿者。阿连德本人不在意外界把她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归为一类,但不同意自己有意模仿。

  在本地作家们的眼中,南美是一块魔幻大陆,外来的天主教文化、土著的巫术,以及光怪陆离的社会和政治现实混合在一起,使想象力得以疯狂生长,这里总是有过多的爱情与过度的暴力。无论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是伊莎贝尔•阿连德,都曾经说过意思差不多的话:魔幻就是拉丁美洲的现实。

  阿连德还有一句名言:“小说的第一个谎言,便是作者给混乱的生活定出些规矩。”

  不管评论界对伊莎贝尔•阿连德如何评价,也不管是把她归入当代拉美文学的第一还是第二阵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她是拉美最畅销的作家之一。

  她深受女性读者的喜爱,究竟原因,大概是其中鲜明的女性主义特色和浪漫风格使然。在她的小说中,女性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每一个都是个性鲜明,敢爱敢恨,大开大合的暴脾气,不怕死,忘我付出,或者聪明绝顶,或者纯美至极,即便如妓女和女同性恋,往往也是心地善良,知恩图报。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不同,阿连德更多地将未卜先知、意念移物等种种通灵异术赋予女性,而男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亦无法参透其中的奥妙。借用《哈利•波特》制造的一个名词,在阿连德女士的笔下,男人们恐怕个个都是“麻瓜”。

  说到阿连德的女性主义特色,并不是指她如何教导女人离开男人和家庭,或是全力投入性解放之实践,而是恰恰相反,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往往对爱情忠贞不渝,即便因此遭受万般的凌辱和迫害,亦在所不惜。阿连德的女性主义,体现于其笔下女性的立场坚定,深明大义,独立自主,敢做敢当,乃至坚贞不屈。

  而其男性角色,往往正邪两立,要么大善,要么大恶,大善者,多抱有社会主义的理想,必定温柔,且甘愿为心爱的女人赴汤蹈火。在她的小说中,男男女女,爱得死去活来的比比皆是,这不正是天下所有女读者的泪腺和命门吗?

  其他作品和成名后的人生

  自《幽灵之家》开始,伊莎贝尔•阿连德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1月8日开始动笔写新作,为此要点起蜡烛,举行一整套秘密仪式,呼唤灵感驾临。她称自己只是一个写字的工具,小说里的故事和人早已存在,就在另一个世界。

  1984年,伊莎贝尔•阿连德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爱情与阴影》,以新闻体风格,借军事独裁下一个有灵异之能的“圣女”之死,表达出对绝望政治的愤怒。第三部小说《埃瓦•卢纳》(一译《月亮部落的夏娃》)于1987年出版,写妓女埃娃与男作家寻找游击队的故事。此后又有1990年的《埃娃•卢纳故事集》和1991年的《无限的计划》。

  1992年,女儿芭乌拉在因病成为植物人近一年后,死在她的怀里。1994年,阿连德讲述女儿病逝经过的回忆录《芭乌拉》出版。三年之后,为摆脱丧女之痛,她完成了一部色彩明快,甚至带些狂欢意味的随笔集《阿佛洛狄特》。1999年,《幸运的女儿》出版,《不褪色的肖像》在次年上市。童话故事三部曲《怪兽之城》、《金龙王国》和《矮 人森林》分别出版于2002、2004和2006年,其间,她还于2003年出版了自传《我虚构的国家》,2005年出版了小说《佐罗:一个传奇的开始》,2006年出版了《我心灵的伊内丝》。

  45岁时,她与那位“以禁欲主义让她忍受了四分之一世纪”的首任丈夫离了婚,旋即在加州邂逅美国律师威廉•戈登,她称之为“旧金山最后一个未婚异性恋者”。两人在1988年结婚。

  2003年,伊莎贝尔•阿连德成为美国公民。所以现在对她的正确称呼,也许应该是“美籍智裔作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幽灵之家》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