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口袋里的拳头》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10 03:05: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口袋里的拳头》经典观后感有感

  《口袋里的拳头》是一部由马可·贝洛基奥执导,洛乌·卡斯特尔 / 宝拉·皮塔格拉 / 马里诺梅瑟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口袋里的拳头》精选点评:

  ●柏氏曾說,電影的形式不重要,電影裡的情感才有意思(大意)。這個不可理喻的孩子,和家庭裡的冷漠和變態的感受,久久不散

  ●阴谋论中的家庭叛逆,情节多少有点类型化。尤其是它的结尾,借以宣告的不是革命性的呼声,而是对革命性行动的绝望。和贝尔托鲁奇的作品一样,这一代导演的“革命/政治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总是一开始就带上了自宫的架势

  ●4.5 One of the best films from Italian Cinema!

  ●crazy but good

  ●有种在看宫斗戏的赶脚

  ●黑白影像营造出极度的阴郁,布努埃尔在观看过程中都起身离开。这个电影描述了一个太不正常的小资家庭,母亲是瞎的,大哥是弱智、二哥承担起家庭重任、妹妹疯疯癫癫、弟弟有癫痫,整部电影口味颇重,充斥着乱伦、弑母、杀死兄弟、爱恋姊妹、企图自杀⋯⋯但是,整个电影拍得很有趣,演员异常出色。

  ●'He can't get along without you' oh you poor maniac

  ●被束缚的家庭,愤怒、扭曲、病态的反抗(破坏)。Sandro成为一个很独特的犯罪人物,自言自语和练习手势尤其有意思。光影漂亮,镜头远近的选择产生一种若即若离的漂浮感。葬礼, 城里的舞蹈酒吧,最后歌剧声里Sandro的狂喜。Giulia真是太美了。

  ●整一个混世魔王

  ●豆瓣怎么还没有半星机制

  《口袋里的拳头》观后感(一):怒不可遏

  非常意外的是影片描述的竟然是一个几乎没有外延的家庭血腥暴力,癫痫病儿子的弑亲动机是因为被害方的存在增加长兄的生活支出负担而阻碍了其与长兄一起住进城里的愿望,而一再向长兄邀功无果后造成的影响就是增加更多的杀念,最后留下自取灭亡的结局。对于人性堕落至此的历史与社会责任则是留给了影评届来发挥,这种责任缺失可能是个风格,但却不应该是值得肯定的理性态度。

  《口袋里的拳头》观后感(二):拳头,即是空虚心灵的伪装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位失明的老母亲,和四个儿女,其中3个患有间歇性发作的癫痫疾病,而比疾病更可怕的是,他们由于幼年缺爱,厌倦于贫穷和失明的老母亲,价值观缺失,性格扭曲,最后招致整合家庭的悲剧。导演透过一位儿子的自私和愤怒,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悲剧缩影。片中的唯一一丝温情,是病的最严重的弱智儿子,在哥哥姐姐烧毁的母亲遗物里,翻找那些不值钱的,陪伴他们一家一起生活的,残缺的器皿。愤怒的拳头是可恶的,无情的,却又是可悲的,让人心生怜悯。导演的很多镜头都深含寓意,将世人的冷情展露在每个画面,不刻意渲染,不夸张表现,残酷的现实就静静地在一边,令人不愿直视,又无法忽略。

  《口袋里的拳头》观后感(三):贝洛奇奥的拳头

  无因的愤怒

  《怒不可遏》是导演贝洛奇奥的长片处女作,当时在观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可谓“剧”惊四座。《怒不可遏》使用了一种极端的故事方式,因为他并不像其他家庭谋杀的故事一样会有明显的前因后果,它是一种无因的愤怒,不需要明确的、合理的动机交代。

  其实整个五六十年代的愤青电影很多,比如《说谎者比利》、《如果》、《长跑者的孤寂》和《少妇怨》等等。可以说,这种无因的愤怒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一种“时代精神”特征,三年后的“五月风暴”,则是这种愤怒的集中爆发。这种“无因的愤怒”,根究起来是社会历史环境的因素,60年代的年轻人都是二战前后出生的一代,在战争的废墟中成长起来,许多父亲死于战争,造就了许多“无父一代”。他们和父母辈的“三观”存在巨大的差异,存在一种或明或暗的叛逆——仿佛口袋中紧握的拳头。所以,失明的母亲作为父母辈的代表在电影中最先惨遭毒手。

  虽然电影里的父亲未明确交代死于战争,但无父的状态在当时是具有普遍的代表性。除了无父的焦虑,还有生活工作的不如意、疾病的困扰、失明母亲和智障兄弟的负担、乱伦的潜意识冲动等各种巨大无形的压抑下,男主角对这一切给予“愤怒的回击”是再自然不过的肾上腺反应。失明母亲和智障的兄弟,与其说死于艾尔手上,不如说是社会家庭病态下的间接牺牲者。

  不要家庭,不要民族国家,只要自私的人性

  家庭与社会,如果是最大元凶的话,那么人性的自私就是杀人事件发生的催化剂。艾尔最开始开车载家人去祭拜父亲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杀心”,不过当时并没有行动。而促使他杀了母亲的直接动因却是为了省那一年几百万里拉的费用,以便用于来养黍鼠。而艾尔杀了母亲的话,对于顶梁柱的哥哥来说这无疑是“甩”掉了一个包袱。家庭和亲情的价值,在艾尔和他哥哥的这个“准交易”中显得一文不值。

  艾尔作为最大的凶手在整部电影里几乎是一个不择手段的狠角色,母亲死后他轻松了一段时间,找女人、出入舞会但“无因的愤怒”和“无父的焦虑”等等这些无形的东西始终存在,面临的社会困境仍然无法摆脱,杀人之后的“多巴胺”刺激仅仅是麻痹了一时。尔后,他又再度感觉到沮丧,而这正是他再次杀死智障兄弟前在电影里的内心独白。仿佛“甩掉”这个智障兄弟也许就能使他不再沮丧,获得新生一样。为了自己迷幻般的私欲,艾尔无法控制得杀了他的兄弟。

  朱丽娅,作为艾尔的妹妹步了他的后尘,成了电影里的第二个凶手。在电影结尾时,朱丽娅趟在床上和他的顶梁柱哥哥谈话,他们依稀感觉到了危险的艾尔会成为甩不掉的包袱,而当她在看杂志的时候,艾尔进来了——此时,她赶紧装睡开始逃避。当艾尔在《茶花女》的歌声中癫痫发作时,朱丽娅的内心挣扎着,在“亲人的负担”与“自私的自由”中最终选择了自私,她以不施救的不作为方式杀害了她的哥哥。

  整部电影就是这样残酷的以一个又一个的谋杀,生生摧毁这个沉重破败的家庭。电影有一个细节,就是母亲死亡后,兄弟四人开始清理房间的旧物时,曾清出一面国旗,艾尔接过手后,看了一眼想都不想的就丢弃到一边。国旗也许是以前父亲的,这个意味着国家民族的旗帜没有实现两代人的传递,父辈为之奋斗(法西斯,或反法西斯)的理念,被轻易的抛到一边。国家、政府、民族这些也许什么都不是,自私的人性才是主导人们行动的最强大驱力。正如电影里说谈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狼与狼的关系”,这个论述来自于霍布斯的著名政治哲学理论,电影里在露西亚的舞会时借一个书呆子之口说出。也许只有把人的关系还原到最原始的“自然状态”时,才能重新找到问题的症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人性理论?

  可以说,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导演,《怒不可遏》都是时代的产物。

  《口袋里的拳头》观后感(四):时代在倒退,人性在消退

  波比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失明的母亲和四个孩子生活在一起,其中患有癫痫症的儿子杀死了母亲和一个弱智的哥哥。他在听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时发病,妹妹茱莉亚眼睁睁的看着他死去。这是贝罗齐奥的电影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口袋里的拳头

  愤怒时大声呼喊,那是情绪释放。

  而当你萌生杀戮,那便是内心的嘶吼。

  哥哥的责备

  我说了上千次了,我只想一个人呆着,这算要求很多么?

  收敛住你汹涌的情感,让我工作。

  为什么在你这个年龄没有雄心壮志,

  体面的衣服,口袋里的零花钱。这是最卑微的雄心,但好过没有。

  生活的失意,毫无生气

  给你留个作业,阳台之所见,你去阳台看看。回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累赘的母亲

  失明的母亲:“给我读份报纸吧”

  男主:“没有出生的,没有毕业的,没有结婚的。”

  男主:“信号工被火车碾死了,他喝醉了么?无法确认。”

  母亲:“真伤心”

  男主丢掉报纸

  男主:“有预谋的弑母,因母亲要他洗澡,儿子杀害自己的母亲。”

  母亲:“真悲痛”

  男主:“退休夫妇打开煤气炉自杀,他68岁,她53岁。”

  母亲:“和我一个年纪。多么可怕的一天,有快乐点的消息吗?”

  男主:“英国国王驾崩,留下最黑暗的绝望还有无助。”

  男主:“我很不高兴”

  母亲:“怎么,要糖吗?”

  萌生杀戮

  试着想象,如果你自己一个人过,没有我们4个,你生命中第一次可以只考虑自己。

  咱们就男人对男人的说吧。

  为什么你要我们毒害你一生,包括我自己。我真的关心你,奥古斯特,你是我唯一关心的。所以我想要你自由。我想我找到办法了。

  病态的社会

  你不该度过你的年轻岁月,在这未开化的村落。

  失明的母亲、疾病的弟弟、工作的不如意、疾病的困扰、没有父亲,如果这一切无形的压力造成男主内心声嘶力竭的怒吼和愤怒,那再正常不过了。而他有预谋的杀死自己的母亲和弟弟,都归罪于这病态的家庭和社会。

  他病态的人性,成了这个家庭的累赘

  妹妹茱莉亚:“为了梦想,为了兴奋,他需要活泼的人在他的周围。不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已经无药可救了。”

  妹妹茱莉亚眼睁睁的看着他死去,这个病态的人性已在这个家庭和社会肆意蔓延。伴随着茶花女的歌剧声人性在消退。

  LaTraviata-ActoIv.Addio,DelPassatoBeiSogniRidenti(Violetta,CoroDeMáscaras)MariaCallas-LaTraviataPorMariaCallas(GiuseppeVerdi)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那个年代思想最深刻、最变态、最看透死亡本质的人都在做电影,现在则都是些无聊的人在做电影了。电影时代在倒退

  《口袋里的拳头》观后感(五):心之潜蚀

  法国电影《心之潜蚀》,讲述一个隐居在法国深山巨富老人内心渐变的过程。想到自己早年曾做过的错事,为了救赎,他最后来到塔希堤岛寻找与土著女人生的亲生儿子。塔希堤岛也就是高更与梵高关系破裂后,远赴那里成就这个著名画家并著有《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的美丽小岛。当年高更也与土著女孩结过婚。现在岛上还有“高更美术纪念馆”。

  法国人的浪漫还体现在殖民地上,处于太平洋偏东靠近南美的几个小岛,硬是给法兰西折腾成个“殖民地”。与务实的英国人比其经济价值太低而投入成本又太高,简直是不可理喻。二战时,“马奇诺防线”不可谓不坚固,可架不住德国人一攻,就分崩离析。法兰西向来“调子高,跑得快,不设防,早投降”,当然这是说法国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从二战的巴黎不设防到越南、阿尔及利亚战事来看,的确是这样。由此法国得已“存活”,巴黎得已“保护”。法国人首先考虑的是与生命悠悠相关的生存法则,尽可能的享受生活,并要把生活过得极致。这与美国总是超前预支未来的“恐怖”态度有很大的不同。法国人永远不会因为理想而燃烧生命以至于迷失生活的方向,即不会为了别的丧失生命本身最重要的生存法则,或者说处处“以人为本”。

  因而,法国电影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总是很精雕细琢,虽不免婆婆妈妈,但很耐看。在这部由克莱尔-丹尼执导的《心之潜蚀》中也不例外,看起来整个结构杂乱,故事似乎总是游离于松散之中,但充满难以言及的温情,娓娓道来,又静如止水。

  而把心理变化拍到极致的可能就是意大利导演马可·贝洛奇奥的电影《怒不可遏》了(又译《口袋里的拳头》),这部拍于1965年的电影,可谓惊世骇俗,或者说贝洛奇奥的电影,都给人“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意谓。从看过的《肉体的恶魔》、《信仰时分》和《再见长夜》等都是如此。

  试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构建的电影《怒不可遏》,让这位导演一举成名。当时他才26岁,可能与贾樟柯拍《小武》差不多年龄,的确不同凡响。意大利与法国虽是比邻而居,却是性格鲜明的两个民族。就如当年法国“新浪潮”一班人对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不买帐一样,意大利人也不大理会法国人的“絮叨”,总是表现得特立独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电影又有某种天然的联系和相同的特质。

  《怒不可遏》这部电影以象征的手法,从心理学的伦理角度揭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崩溃过程。一个身为盲人的妈妈育有子女四人,老大是沉默无言的傻子,老三是个患有癫痫病的偏执儿,他整天总是瞪着眼睛,手握拳头紧紧地放在口袋里,好像随时要把谁击倒,目光中总是带有一股怒火。老四,一个长得漂亮却有些病态的疯女孩。只有老二是个律师,算是身心都健全的人。

  反常的老三总是成天揣度着别人的心理与想法,他也要肆意成全别人的想法,他与妹妹那种整天打情骂俏的暧昧,近乎乱伦之情,被导演表现得入木三分。他先是把盲人妈妈推下山崖,以解老二的经济之忧,继而向老二伸手要“办事费”,后来又把老大给害死在浴缸里,导致疯女孩子强度刺激后不能站立。而这个整日不得消闲的老三终因癫痫病发作而死。

  一个家庭就这样在极度疯狂的心理变态中解体了。看起来荒谬,却极符合非常态下人性心理渐进的演变过程。这涉及到一个家庭遗传病史的前世今生,注定是不可逆的可悲行程。

  德国获得“银熊奖”电影《自由意志》(又译《纵情欲望》),也是柏林电影节上倍受争议的一部影片。说的是一个患有“强暴症”的男青年在经过九年服刑治疗后,试图走上生活的正轨,努力控制自己的“强暴欲”。在经过一段温柔的爱情后,可他还是控制不了“心魔”再次走上强暴之路,而最终在爱人面前割腕自杀的故事。令人心寒而唏嘘不已。

  该电影可贵之处在于并不着重表现“强暴”本身,而是着力呈现强暴者内心痛苦挣扎的过程。这极易想起另一部拍于1985年的德国电影《愤怒的收获》,正如《心之潜蚀》,虽然故事情节不同,但所展现的人物内心都有共通之处,无法自制内心“兽心”的野蛮行为,皆陷入良知与自责的无尽痛苦之中。

  2007、5、16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口袋里的拳头》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