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网友找到我,问我一个问题,说现在都把学生毕业十年后返校称之为“秩年返校”,不知道“秩年”这个词通不通。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值年返校和秩年返校均有采用,如北大、人大,中科大等均采用值年返校叫法,清华、山大采用秩年返校,总体来看,采用值年的超过采用秩年的学校。秩年是10年的倍数,值年是指轮值返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值年的范围更广泛,能吸引更多校友回家。我校部分学院成立时间较短,所以举行5年的返校活动,以秩年来说,不能涵盖。综合以上原因,我校采用值年返校说法。港真,我是第一次听说“秩年”这个词,此前我只听说过“一秩”“两秩”等说法。至于“值年”,比较简单,就是指轮值的年份,鲁迅的文章中就有,比如《呐喊·故乡》:“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指乡绅们轮流执掌主持一些重大活动,现在什么联合国轮值会主席之类,大概也是这类。但返校需要什么“轮值”吗?当然,校友毕业后,一茬茬每年都会有人返校纪念,勉强可以算轮流,但你不返校,也不会派人抓你来,所以说“值年”,也有点牵强。至于“秩年”,就不是牵强了,我认为就是不通的生造词汇,下面来详细分析。古代把十年称为“秩”的说法,也就是说,“秩”是表示十年的一个时间单位,所以说“一秩”就是指十年,就和“一纪”指十二年,“一世”指三十年一样,“纪”和“世”都是分别表示十二年和三十年的时间单位。白居易《思旧》诗:“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意思是自己已经过了六十岁,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七个十年了。因此,古代只有“第几秩”这种说法,没有“秩年”这种说法。因为“秩”这个字没有“十”的意思,而是指“十年”这么一个时间单位,如果把“秩”的“十年”义代入“秩年”十年这个词,就等于说“十年年”,这样的词是不通的。“秩”等于“十年”,就好像“米”等于“十分米”,我们同样不能把“十分米”说成“分米米”,这是莫名其妙的,是完全不通的。同样,也没有“纪年”表示十二年的说法,一般也是说几纪,比如李商隐的诗歌:“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就是指当了四十八年的天子。“世”的情况也自然一样。另外,“秩”这个词从词义上讲,本身也不应该有“十年”的意思,它的本义是积累,主要引申出秩序、排比、积累、俸禄等级、官阶之类的意思,这些引申都是很顺理成章的,但要引申出“十年”这个词义,本来是不可能的。不过因为十年是一个整数,适合计算,因此从文化上说,古人就可以给它硬性规定,让它表示“十年”这个时间单位。从这个角度来说,“秩”和时间相关的词义,外延是十分狭窄的,很难再做进一步引申,也因此从古到今,都没有“秩年”这个用法,因为从语感上讲,就很不通顺,很别扭。为了验证这个,我专门请同行朋友搜了一下数据库,说从古到今,只在《宋史》里找到一个辞例:“秩年之贶,著自国书,饩贫之典,有闻甲令。”起先我们还以为,虽然是孤例,但也不可忽视,等到看了上下文,才知道这个“秩年”并不是“十年”的意思,而是指根据年龄排列秩序,由朝廷进行物质赏赐。古代朝廷有时为了弘扬孝道,给高年老人颁赐钱米,颁赐之前当然要统计高年老人的人数,这就叫“秩年”。看来,“秩年”来表示“十年”,一个例子也找不到,很显然,它是现在某些不学无术的人生造的词。明明古典汉语修养不高,但又想文雅,却因为缺乏古典汉语的语感,不知道这样造词属于半通不通。其实实在要装文雅,完全可以说“一秩之年”。看来我们的古典语言修养,确实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