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玲珑品评”→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或“置顶公众号”
四大疑局一:瑛贵人为何一定要死?
四大疑局二:宜修输的冤不冤(上)
四大疑局二:宜修输的冤不冤(下)
四大疑局三:胧月为什么要撒谎?
四大疑局三:三阿哥是怎么被放弃的(上)
四大疑局三:三阿哥是怎么被放弃的(下)
四大疑局四:孟静娴对甄嬛有威胁吗?
四大疑局四:孟静娴如何逆风翻盘
四大疑局四:剪秋根本不想害六阿哥
四大疑局四:孟静娴到底死在谁的手上?
基本上,就是内定四阿哥为太子人选,只不过为了保护他,没有把这件事昭告天下。
四阿哥喜出望外,连忙来向甄嬛“报喜”,其实是来探听甄嬛的真实想法。
特别是那句:可是六弟还没有被封亲王。
他心里还是不放心,他不相信甄嬛会放弃为她自己的儿子争取皇位的机会。
只有皇帝才可以封亲王,甄嬛这么说,一个是表示雍正只承认你为太子人选,所以他不会封六阿哥为亲王。二来,也是表达她自己的愿望,我也没有为儿子夺嫡的野心,我的儿子要是能封亲王,还得仰仗你这个(未来的皇帝)。
但是因为上次的博弈,四阿哥的咄咄逼人,的确伤了甄嬛的心,我觉得甄嬛对四阿哥的态度越来越客套和敷衍,也越来越虚情假意,笑起来整张脸都是僵硬的,眼神更是寒气逼人。
甄嬛还说:喜怒不行于色,心事勿让人知,更别叫人可以轻易揣测你的喜恶。
既是在教导四阿哥,也是在敲打四阿哥。
甄嬛的意思是,被封亲王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你忌惮自己弟弟的言行太过明显,太容易让人抓住把柄,以后当了皇帝可千万不能这样。
四阿哥是个很聪明的人,甄嬛的教导他句句听到心里去,后来登基之后,他再敲打甄嬛,就不会直接说,而是学会了用典故,用暗示,让甄嬛自己说。
四阿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雍正亡故之后,因在世的时候没有明着立太子,所以各宗亲就吵了起来。
据我的猜测,在雍正生前,应该就已经写下继位诏书,封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等着自己死后开启。
这继位诏书就是雍正留的,并非甄嬛伪造。
因为雍正中晚年身体不济并非一日之功,他一定会为自己留下后路,以防不测。
雍正死后,甄嬛在宫里一家独大,她是有机会可以伪造诏书,但是没必要。
她的最终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自己的儿子,如果让自己亲生儿子做皇帝,何况是果亲王的血脉,那无异于把自己的儿子放到油锅里翻滚。
四阿哥不会饶了她,王族宗亲不会放过她,朝中老臣也必定看不下去,甄嬛虽在宫里有些权势,但是在朝中毫无根基,储位这件事太大,不是她一人可以控制的。
所以包括甄嬛、包括慎郡王,甚至包括苏培盛,都是事先获知并赞同,让四阿哥继承皇位的。
只有四阿哥自己心里惴惴的,他怕甄嬛偏心自己的儿子,可正是因为母爱,才让甄嬛决心要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远离权谋纷争。
自然,四阿哥登基成为乾隆之后,也投桃报李,尊甄嬛为独一无二的圣母皇太后。
甄嬛好不容易当上太后之后,去见了宜修最后一面。
宜修极为诧异:你竟然不让自己的儿子做皇帝,天下间竟然有你这样的额娘?
宜修最想要的的,自始至终都是权力和名位,她虽然爱雍正,也许她有自己的小孩以后,也可能爱小孩,但是她更爱权力,她一定会把自己所爱的人压榨成为她摄取权力的“工具人”。
甄嬛只是觉得,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和野心,就把自己的孩子推下地狱,这样的人不配谈“母爱”。
从宜修那里回来,看见自己和果郡王的孩子在凝晖堂的合欢树下读书,甄嬛感慨万千。
后来果郡王为她而死之后,雍正要砍掉凝晖堂的合欢花,甄嬛还痛心不已,还好当时叶澜依说要以合欢花入药,才保留下来,等雍正死后,甄嬛又把移除的合欢花再挪到凝晖堂。
甄嬛希望自己的儿子六阿哥和果郡王一样,做一个平安闲逸,安享尊荣的王爷就可以,不要太多接触到人性的险恶,也不要为了权力太过于精于算计,从从容容的过完一生(当然结局要比果郡王好),这样甄嬛作为母亲真是余愿足矣。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就算甄嬛和六阿哥根本没有夺嫡的野心,但是刚登基的乾隆生性多疑,又不是甄嬛的亲子,他放心不下这事。
这不,第一天登基,他就迫不及待的到寿康宫来找甄嬛,说慎郡王想要元澈入继,那这样果亲王一族就变成无脉了,所以乾隆的意思是,以后再挑“好”的,继承果亲王后嗣就是。
但是接下来,乾隆就和甄嬛提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典故。
而这个典故,在以前甄嬛要斗倒华妃的时候,也和雍正提过,这个典故的重点就是那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我就看你现在如何猖狂,但我终有一天要你死。
当时甄嬛这么说华妃,那是因为她们两个是绝对的敌人,现在乾隆却用这个典故来威胁甄嬛?
而且还说出:亲子尚且如此,若是养子又该如何?
说实话,当乾隆登基第一天就说出这样绝情的话来说,我觉得甄嬛对他以前的好意和教导,都喂了狗了,养出那么一个冷酷无情,狼子野心的养子。
但甄嬛毕竟是甄嬛,现在也不是伤心的时候,乾隆已经登基,若是不打消他的疑虑,我怕以后六阿哥的性命堪忧。
所以甄嬛就接着前面乾隆的话头,乾隆特地在她前面提到果亲王无嗣,就是方便甄嬛自己提要将六阿哥过继给果亲王,他已经深得雍正和甄嬛的真传,喜怒不行于色,心事勿让人知,明明是他自己疑心重,自己下的套,却还好似是甄嬛自己提出的,免得让人说他兄弟相残,刚刚登基就赶着自己的同胞兄弟去旁支。
甄嬛遂了乾隆的心思,乾隆低头浅笑,颇有得意之色,连小虎牙都忍不住露出来。
还说会封六阿哥为亲王,一生荣华,又说甄嬛如此为自己考虑,他必定会孝顺,要以天下养来报答甄嬛的养育扶持之恩。
甄嬛的脸上只有冷笑而已。
甄嬛当时选秀的时候不愿入宫,一个是想求一个一心人,白头到老,另外一个也知道宫里凶险,不愿一生都如履薄冰,活在尔虞我诈的算计之中。
可惜天不遂人愿,她的一张纯元脸一眼就被雍正相中,让她不得不入宫。
她心气高,聪明机智又有才华,一开始又真爱雍正,断断不甘居于人下,等到真的卷入宫斗的漩涡,已是身不由己,形势比人强。
从结果来看,甄嬛最后当上独一无二的太后,可以说是宫斗的唯一赢家。
但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友情、爱情,亲情不断的从她身上剥离,心底柔软的部分一处一处被填平,一处一处变坚硬,甚至于当她当了太后之后,还不得不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让她过继旁支(虽然不一定是坏事,但是也意味着甄嬛以后很少能看到六阿哥),但她真的累了。
这种疲累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过尽千帆之后的了无生趣,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切都留在了过去,余生只余荣华富贵的黄金枷锁和“狠而无心”的无边孤寂。
喜欢此文,就给我一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