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蹲着,头抵在膝盖上,用胳膊抱住,手里攥着手机。书包老老实实地躺在绿化带上面,不远处是人来人往的图书馆,灯火通明。
她刚刚和妈妈大吵了一架,这么说不太恰当。是妈妈在生气,她在哭。都是成年人了,居然像个小孩子一样被人说哭,太不成熟了。可是她太委屈。
一个人在外地读大学,先是妈妈不知道外地的物价的高,她一分钱掰两半花——生活费刚刚够吃饭,食堂贵且难吃,但是她不敢点外卖。她一直撑着,为自己辩解,想着大学生活除了学习外还要为了这个那个费时费力,却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只会学习,怎么可能有再大竞争力?她累,不得不愿意,却还要为此而解释自己心甘情愿,憋着不哭,却在一句“谁要你给我省钱了?”之下绷不住,哽了几声,眼泪刷的流了下来。
谁要你给我省钱了?
你自己瞎参加那么多团体,这个活动那个活动乱花钱,到头来自己省吃饭钱?
妈妈停住,她听出来后半句——你不是活该么。
她捂住嘴,说的每一个字都喘不上气——妈妈,你……你怎么能这么说我?
她真的委屈,学校里评优所需,左右逢源倒不必,为了搞好关系一起出去吃饭出去玩,她一般都推脱,结果显得反倒不合群,最后做的多却将将凑合。参加比赛交钱,她都得先掂量一下,出去交流的大好机会,可以为简历添彩的经历,她不能,这种学习“额外”的东西,她付不起。
她不是不知道这些的重要性,这对无论是能力还是眼界,都是绝对的拓展和提升。但是妈妈只付生活费用,她不愿意要额外的,尽管如此,生活还是紧紧巴巴。
兼职也做过,一旦发现耽误了学习,她就停止了——想来,是自己太听话了。结果,处处受限?
噗,她笑了。
谁要你给我省钱了?妈妈一边这么说着,一边说自己钱周转不开,女儿一点都不体谅自己云云。
在吃的上面不能省啊。妈妈这么说着,却从来没有主动打过钱。她说不用,就是不用了。
电脑啊,寒假买吧。妈妈这么说着,一个寒假却一个字也没有提起,她知道一定是又有了什么事,就主动说学校里也可以上机,电脑不需要。
你不是说不需要电脑吗?!你就是虚荣吧?别人有的你也要有,别人没有的你也要有!
她哭着说我没有,你怎么不相信我呢。她想起大一的时候,学姐问她怎么没电脑——技术部怎么连硬件都不齐,她说大一导员不允许。大二的时候,学姐只看了她一眼,你还没电脑啊?她笑,用的不多。学校机房八点开九点关,十点被布置紧急任务,她只得借着同学的用——可是里面存了人家自己的东西,同学脸上的表情有点硬,又怎么好意思一借再借。
这么点困难,你不能克服?建国的时候啥都没有怎么研发出来原子弹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妈妈说。
她默默无语。
她怎么和妈妈说,这种不叫苦、不是应该受的苦呢?如果一直用着那时候的仪器,发展速度又能有多快呢?她说了,会被说成为了大学生,思想不一样了,妈妈没上过大学,和她讲话是高攀了她。
欲加之罪,她哑口无言。
她得了奖学金后很开心,终于可以减轻妈妈的负担了——而下发时间却赶不上打折,所以她小心翼翼地请求,能不能先借,奖学金发下来后还。
借?你还得起吗?我养你那么多年你怎么还?!你们家人就会卖家产,钱还没到就先花出去了?打折?商家都是先提价后打折,你学了几年就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了?
她张着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借,被认为是侮辱了妈妈吗?提出打折的用意,被认为是这种意义?她根本想不到。
千里之外,妈妈不知道她每天怎么活的,只能靠自己猜想。她讲过自己的忙碌,但显然妈妈没有信。
她只信了自己的臆想。
不务正业,不学无术,好吃懒做。就这么想象出来,费再多口舌也不会改变。
她边哭边问:“你怎么就是不信我呢?”
终于心灰意懒。
啊,就这样吧。
她说,我不会的。
她默默,那你说我是什么就是什么了吗?凭空来的证据,被用以教育,怎么能服气?
她庆幸大一从来没有开口要过钱,卡里的钱从学期开启计划着花到结束,这样还可以理直气壮一点——可这不是她节省的初衷啊!
她的眼泪在风中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