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钱铺
家乡钱铺的山,不像西岳的怪石峥嵘,不及太行的苍茫雄浑,也没有秦岭的群峰连绵,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却也形成了错落有致、沟峰分明,林松墨绿、竹海茫茫,红岩翠蔓、层层叠叠的风格,透着一种温润和谐的美。美丽的合铜黄高速和合铜省道,像仙女遗留的两条裙带,飘然穿山而过。
然而,这样宁静秀美的山乡,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革命历史。一九四五年,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斗,八名新四军战士壮烈牺牲在这里,血染红叶,魂舍翠柏,骨葬青山……
当年新四军驻扎的小洼里
日前,笔者在钱铺镇黄岗村采访时,偶遇该镇党委委员章训平同志,他向我提供了当年那场战斗的线索文稿。我欣然接受了这次采访任务,也乐意为寻找这八名新四军无名烈士,还原当年的战斗场景,作出自己的一点努力。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背上相机,在黄岗村钱龙委员的带领下,来到了该村北岭四组小洼里。热情好客的左能刚老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今年73岁高龄,是那场战斗的知情者之一。
左老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见我们到来,十分高兴。他说他一直立志寻找、挖掘、还原当年那场战斗的全过程,想要把八位无名烈士的尸骨迁葬到一起,建造纪念碑,以供世世代代的后人瞻仰纪念他们。老人动情地说,如果不是当初无数的无名烈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老人边说边拿出了他手写的准备递交到政府的材料,向我们讲述了那场战斗。
左能刚老人的手写材料
一九四五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夜幕低垂,晚霞似血般流淌在北岭的沟沟坡坡,丛林深处,有五户农舍掩映其中。这里秘密驻扎着一个排的新四军,排长叫张金标。这个排几天前在将军乡虎栈村与国民党清乡团一个营(营长姓马,名字不详)作战,战斗持续了一个上午,终因敌强我弱,新四军被打散,排长张金标率部十九人突围,转移到钱铺一个老名叫敖基岭(现北岭团结组)的小洼里,隐蔽居住在钱金敖等农户家中。
老百姓自发地两人一班,轮流为新四军站岗放哨。傍晚时分,因放哨的老百姓一时疏忽,路过此地的国民党清乡团发现了情况,小洼里被包围了。国民党清乡团在小洼里南面的毛岭山上架设了一挺机枪,西边的小山岗上架设了一挺机枪,小洼里完全处于国民党部队的火力覆盖之下。
两挺机枪和几十条步枪射出无数颗子弹,暴雨般倾泻到小洼里,顿时硝烟四起。张金标排长率领十九名战士奋勇还击,掩护老百姓向后北面的钱家山撤离,终因寡不敌众,八名新四军战士壮烈牺牲,两人被俘,排长张金标带领八名重伤战士以及老百姓转移至钱家山深处隐蔽。
此次战斗,在新四军的奋力还击下,沒有一个老百姓伤亡。战斗结束后,张金标排长率领新四军伤员驻扎在钱家山丛林之中,小洼里老百姓偷偷送药送粮。这八名伤员养好了伤,与百姓一道埋葬了牺牲的战友,便告别小洼里的亲人,又投入到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之中……再后来,被俘的两名新四军战士被国民党清乡团带至水圩(今属陈瑶湖镇)残忍杀害。
左为左能刚老人
讲述完那场惨烈的战斗,左能刚老人含泪要求我们上山,带我们到了当年国民党清乡团架设机枪的毛岭山和小山岗,看了小洼里,在杂草丛生的山上,分别找到了八位烈士的墓地。
左老说,每年的清明、冬至,他都像祭扫自家祖墓一样,带些酒菜,按照乡俗,清明时节插些彩标,冬至时节带把镰刀清理坟墓上的杂草杂树。几十年如一日。
左老说,他要守着这些无名烈士,年年为他们扫墓,即便自己百年了,也要求自己的子女继续守护着烈士。
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能将这些无名烈士的尸骨迁葬到一起,立座纪念碑,以供世世代代的后人瞻仰。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钱闻萍:男,1965年生于枞阳钱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铜陵市作协会员。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有7万余字的新闻稿散见全国各大报、台;文学代表作有小说《烫发》、散文《老人、牛》等,散见地市级以上刊物;近有60多篇散文及图片文稿,见诸微信公众号。
文乡记忆|米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