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准备写一篇东西,结果文章还没写完,又听到了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
前段时间,朋友圈里已经有人感叹:今年是怎么了,为什么熟悉的人都走了。
惋惜的话不再赘言,今天晚上的推送,只想和你们聊聊,生命里那些特别的离别。
1
我第一次参加葬礼,是去出席 Joseph 的葬礼。
那天我们捧着花,一身黑地上了去殡仪馆的车。路上大家很少说话,只偶尔聊起一些日常琐事,谁也没有提起 Joseph 的事。
Joseph 走得突然,我们周日得知他离世的消息,周三就得开始火葬。对于没有见证过生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有点太快了。
那天我到了灵堂,Joseph 的朋友捧着箱子过来:“这些是 Joseph 生前的东西,你们各拿一件走吧。”
仪式开始时间是十点,在这之前,我们聚集在灵堂门外等候,所有人神情哀伤地静静站着。
灵堂上方的电子屏显示着,“XXX 送入火化”,隔壁的灵堂不时传来撕心裂肺的痛哭。
十点到了,工作人员招呼着我们进去。灵堂中间有一副敞开的棺材,我不敢贸然上前,只站在几米外,隐约看见露出的脸。
这让我想起了最后一次见面时,Joseph 的笑脸。
工作人员让我们围着棺材走了一圈,然后指挥着我们站成几排,静静默哀。
Joseph 的女友趴在上面哭着喊他,Joseph 的母亲看了两眼便哭得不行,由人搀扶到一旁,大家都静静站在一旁,默默啜泣。
这一切都在几分钟内发生完毕,紧接着工作人员大喊一声:“时间到了”。
他们让大家转过身去,把棺材盖上,再让我们转过身来,我们跟在他们后面,目送棺材被推进火化间。
我小声地问 F :“这样就完了吗?”
“应该是的。”
殡仪馆的电子屏上,密密麻麻地滚动着火化的人名,在10:30 那一栏,写着下一位死者的名字。
这不是我预想中的葬礼,我们本该在追悼会上,听每个参与者讲述他生前的故事,沉静庄重地悼念着他。一个人的离去应该是沉重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轻飘飘地结束。
等待的时候,Joseph 的母亲过来,用力地握了握每个人的手:“我是 Joseph 的妈妈,谢谢你过来。”
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对她讲一些安慰的话。可等到她真的握着我的手,我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追悼会结束后,我把那天拿回来的 Joseph 做的香皂,放在桌上一个显眼的位置。每天看到它,就好像 Joseph 在提醒我:
2
蔡康永后来回忆说:“那时所有人都穿着彩色衣服,都开心地在谈笑”。
这就是罗曼菲预想的葬礼——大家围坐一起,一起观看录像,缅怀离世的人,却不会太过悲伤。
“人生应该是一场 party ,有的人可以继续在其中玩耍,而有的人可能要先告辞。”
她不想在告别的时候,全场的人都因为她而放下酒杯、关掉音乐,一副“你走了,我们都不玩了”的样子。
在葬礼的最后,在所有参与者的谈笑声中,大荧幕播出她生前的画面——
这真是一个独特的离别方式,罗曼菲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去应对离别的态度:
我不需要通过你们的悲伤,来确认自己是被需要的。
“希望在我离开后,大家可以继续玩。从门背后听见 party 继续的声音, 这样我会很高兴。”
3
每次想到离别的场景,我总会想起今年上映的电影《小偷家族》,以及在里面饰演奶奶的树木希林。
其实树木希林在接演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身患绝症,只有一年不到的寿命了。
在属于她的最后一个镜头,她一个人坐在沙滩上,微笑地看着家人们在远处玩耍。那时她的眼神,意味深长。“谢谢你们。”
这句台词并没有写在剧本里,而是树木希林的即兴演绎。她用唇语悄悄地说了出来,但没有人能听到。
电影里的奶奶,在说出这句话之后便迎来了死亡。而电影上映几个月,现实里的树木希林,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出演《小偷家族》之前,树木希林平静地对导演说:“这是我参演您的最后一部电影了。”
现在回忆起来,那句用唇语说的“谢谢你们”,更像是树木希林为自己的离开,提前准备好的谢幕演出。
回顾树木希林坎坷的一生,你真的很难分辨,在那个镜头里的树木希林,究竟是在饰演奶奶,还是又回到了她自己。
在生前的一次采访时,她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其实我们距离死亡并不遥远,也无需着急。如果人死后会成为宇宙的灰尘,至少要变成一颗美丽且发亮着飞舞的尘埃。那个,是我最后的欲望。”
她和许多离开的人一样,直到生命最后那一刻,都是美丽和闪耀的。
编辑的话
今天恰好有个读者,给我们发了一段很感动的话,它来自微博@芝士奶油菠萝包,现在也把它分享给你:
我想,这或许是对这篇推送,最好的一个结束吧。
记得星标!
编辑 / 老花猫、林水水、呆毛
配图 / Pexels 《曼菲》《小偷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