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初二开始上寄宿式学校的,那时候学校放月假,接连不断的上一个月的课,然后放个3-4天的假期,一直到高三,五年中就那样来来回回,一个月停留几天。到了大学更不用说,完全在另一个城市,也只有寒暑假和国庆假期会回家。
一直觉得我是没那么恋家的人,每次宿舍里同学聊天时说到很想很想回家,想要逃课回家的时候,我都是觉得,我好像没那么想家。从小学算起,十五年的读书时光,有八年我都是不怎么在家的状态,况且经历了太多次来来回回。我以为,我早就习惯了。
而事实是,这次国庆假期分别的时候,我依旧很不舍。
这么多年都是这样,临别前妈妈总会做特别多好吃的,生怕我离家后吃不到家乡的菜肴。离开前两三年就开始张罗着,这个你带点走吧!那个你要不要?
所有东西准备完毕,老爸在家门口和我说再见的时候,鼻头就突然一酸,我听着他一句句地说道“东西带全了没有?”“路上注意安全!”,“自己好好照顾好自己!”眼泪在眼眶中打着转,我忍着不眨眼睛,低过头去轻轻地说了一句“再见,我走啦”,怕再回过头看一眼会完全失控。
一路上我妈带着我去车站,有一句每一句的聊着天,我偷偷拿出纸巾来擦擦眼泪,不想让她发觉。我想,略微的哭腔还是暴露了吧,因为我看见妈妈也抬手放在眼下转了几圈。我们都没有说破。
渐渐地就平复了很多,重复着以往的流程,取票、安检、上车、下车、换乘、地铁……
偶尔想到这些天的安逸温暖,老爸老妈的叮咛嘱咐,心里告诉自己别想那么多,然后看看窗外的风景或是刷刷手机过去。
一个人下了地铁,一路走到住处,打开房门,突然又忍不住发泄了一番。
不知道为什么,明明重复过很多次的离别,这次特别的不舍。回忆这个小假期,与以往好像也没什么不同,一贯的吃吃喝喝、轻松愉快。也许是这是第一次回到一个人的住处,没有朋友没有同学,孤单感占了上风。
在家与在外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在家有足够的安全感。我没有什么要担心的事情,做一切活动我没什么顾忌的。都是这样吧,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孩子。我们也习惯于在家里时,就像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
其实长时间的不回家我也不会觉得想念,所有的事情也能安排的很好,但每次一回家,就又总是贪恋安全而又温暖的港湾。眼泪究竟是因为离别的不舍还是未知的害怕,不知道。
忽又想到几次在饭桌上的聊天,老爸总是说“我们不认识什么人,也没什么钱,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自己”,“我们没太多经验,你自己要加油。”大多时候我都是混混打岔开话题,心疼于他们语气中的愧疚和关心,也不想让他们过多的担心。
这次回家的时候,妈妈好多次问我毕业了想在哪里工作,是留在学校这边呢,还是回家来。她旁敲侧击好多次,我也明白她内心里是想要我回去,考个公务员,安安逸逸,还能和她们在一起。我一直没有明确的给答案,因为我也不知道,想要陪陪他们,又不想一辈子呆在这个安逸的小镇。
和最亲的人在一起或许都是这样,内心里最爱最爱他们,也总会不过脑子的轻易发脾气。在最亲的人面前,往往情商最低。总是不管不顾的说最直接的话,然后立马后悔。
清楚明白的知道,我们没有办法永远陪着父母,父母也不能永远照顾我们,却还是忍不住这悲伤的情绪。情绪都是这样的,沉浸其中的时候是没有理智可言的。我知道明天一大早起床,我就会又开始安排新一阶段的日常,可在今晚的此时此刻,没那么快的平复。
我也允许自己沉浸在这个状态一段时间,然后,写完这篇文章就要给自己加油打气,不去想那些想也没办法改变什么的事情,快速的调整自己,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偶尔的失控的可以的,这样写着写着也是在自我安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