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伊梦
最近的假期有点多,于是随口问了一个朋友要不要回家,当时朋友秒回给我一段语音:“不回,打死都不回。”
后来朋友才说:“节假日家里有聚餐,不想和爸妈一边吃饭一边互飚演技,虚情假意得很,这样我宁愿不回家。”
朋友的父母看似开明,在外人面前总是说:“一切以孩子的意愿为主。”但是,在朋友面前,总是有意无意地想让朋友按照他们的想法去生活,或者用很隐晦的方式阻碍朋友成长。
这就是朋友不想回家吃饭的主要原因之一。
父母想在孩子面前当“好人”,即使和孩子的想法相冲突时,也会戴上一副“我支持你”的假面具,但是在假面具之下,翻滚着千千万万个“我不同意”的怒吼。
有时候,这些“不同意”会以直接反对的声音出现,或者在暗中破坏。
在意大利电影《如果上帝愿意》中,讲述的就是一位父亲如何暗中破坏儿子想当神父的理想。
自恋的父亲
电影里,父亲托马斯是一位有名的外科医生,有着一个完美的家庭,妻子迷人漂亮,一对儿女乖巧听话。
同时,托马斯也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
在工作上,他是理性的无神论者,不相信奇迹存在,认为病人能够脱离危险全靠他医术优秀;
在人际关系里,他是自大的唯我主义者,总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事和朋友,甚至女儿女婿,具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在家庭中,他假开明真*,表面上支持孩子做的一切决定,实际上对孩子的选择和成就不屑一顾,就像他对女婿的成功销售结果毫无兴趣。
特别是当学医学的儿子安德烈向家人坦白要去当神父后,父亲托马斯当场表示支持,但当安德烈离开后,托马斯直接发怒,难以接受儿子放弃有前途的医学,转而去当一个不合时宜的神父。
然而,托马斯不会直接向儿子说明自己的不满。因为他不想破坏自己在儿子心目中开明和完美的父亲形象,只能想方设法地去对付改变儿子人生目标的神父。
托马斯不断收集神父的各种“罪证”,试图向儿子证明神父不是好人。在和神父的交流过程中,托马斯自以为是地导演了一场戏,希望能通过这场戏揭开神父的虚伪面目,只是到最后以失败告终。
改变别人的想法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经历,可以去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像托马斯通过和神父接触后,才逐渐改变了自己对神父职业的偏差认知。
从最开始的“一个曾经在地球上存在的最蒙昧主义机构”,再到“神父,我不需要感激任何人,因为在你用祈祷和祝福拯救世人的时候。我在认真救人,应该他们来感谢我,每天如此,清楚了吗?”,到最后甘愿帮神父修教堂,也愿意坦露自己的心情和困惑。
而在一系列的事之后,托马斯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与神父成为了朋友。在神父的影响下,也改变了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与妻子重修于好,与女儿和解过去,与儿子相拥一笑。
自欺的母亲
和托马斯的*相比,妻子卡拉更像是一个服从者,她尽力在扮演一位好妻子、好妈妈,唯独除了自己。
在误会安德烈是“同性恋”时,从她表情中可以看出她暂时无法接受这件事情,但丈夫托马斯跟她说:“我们还在歧视性别选择吗?…..最重要的是爱情。”最后她只能听从丈夫的安排,尽量表现得若无其事。
在得知安德烈要去当“神父”时,她是震惊的,但她并没有当场提出反对,而是说:“如果你是幸福的,那妈妈也会幸福。”实际上,她并不希望儿子去当神父。
表面上看,卡拉生活得很幸福,但是这种“幸福”之下,是无尽的空虚。她想喝酒,也只是偷偷地躲在衣帽间的角落。
为了填补空虚,卡拉在世界各地*,从中获取那么一点自我价值感。
儿子安德烈对卡拉说的话,对她来说,就是面对真相的过程,他说:“妈妈,如果让我对你说实话,你对我很温柔,你装作是快乐的,但你是绝望的。你总是一个人,你用没用的东西填补生活,你似乎对任何事都不关心了。”
卡拉听到儿子这句话时,突然怔住了。
然后卡拉在储物室找到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幡然醒悟,发现自己的确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没有了年轻时对一件事极度的热情,好像正如儿子所说的,她没有了人生的目标。
没结婚之前,她可以去纹身,可以喝酒,可以和朋友追求梦想;自从婚后,只能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下,做一些所谓的慈善事业,差点想不起来自己之前的样子。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卡拉,觉得自己很可悲,甚至想不起来一个和丈夫在一起的美好时刻。
当卡拉敢于面对这一点后,她开始积极投身到年轻人的事业中,并且在儿子的高中演讲,大声地喊道:现在就行动!从这里,她找回了自我,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重新获得丈夫的关注和爱恋。
觉悟的孩子
在整电影中,儿子安德烈是改变一切的开端。
试想一下,当你在家庭聚会上很开心地向家人分享自己的旅途趣事,而父亲只是很公事公办地说:“我没有去过。”并且很关心地询问你学业上的事情:“呼吸系统疾病你学到哪里了?”对此,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医学,可以说是托马斯对安德烈的一种期望。也因如此,安德烈刚开始不敢和家人说自己要去当神父,但是后来在向家人坦白的时候,
他说:“我度过很长时间没有意义的生活,我总觉得缺少什么事情,我对自己说,我哪里不对了,为什么这样不好?只有我开始信仰耶稣,我很幸福,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我觉得我的人生终于有正确的方向了,我觉得没有目标的生活很可怕。”
安德烈是一个敏感的孩子,他能清楚地知道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他选择了信仰。
安德烈对信仰的选择除了影响了父亲和母亲,也影响了姐姐比安卡。
姐姐比安卡最终说出了心底对父亲托马斯多年来的怨恨:“爸爸,你想我怎么做呢,我就是个耻辱,你就是这么想我的……你总是看低我……而你除了指责什么都没做过,我从小就是这样,我不想让你失望……让7岁的我听著名歌曲是一种折磨,你懂吗…..”
敢把伤痛说出来,是一件足够勇敢的事情,对她来说,也是一种疗愈。
有时候,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这些阴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从而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爆发。
值得庆幸的是,父亲托马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和女儿进行了和解。
就像安德烈在参加神父课程后发现神父这个职业并不适合自己,但至少他为了自我做出了一次选择。而且,有些经历也许不会有结果,但终将是有意义的。
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多少发生了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最终让大家更加明白了自我是什么,人生又是什么,关系又该是什么样的。
人生或许只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在寻找自我,一个人的完整,是能找到自己。
lt;the end>
如果喜欢本文,可以给我们一个赞,转发或评论哦!推荐阅读
你有没有教养,看孩子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