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
自1949年中华人民*建国后,每年的10月1日都作为祖国的“生日”——国庆。
国庆长假是我们期待的,想必大家都在心里默默脑补着该怎么过,那么不如让我们参考参考,看看古人是如何过“国庆”的?
何为国庆
但严格意义来讲,古代是没有“国庆”这一节日的,因为古时的“国庆”是指“国之庆典”,并非单指纪念国家诞生之日。
国庆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五等诸侯论》中,“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
意思是说国家有了好事情就应该和百姓分享,不应该自己独享,不然有了忧患,就没有人关心了。可见在西晋已经把值得国家庆贺的事情,说成“国庆”了。
到唐朝时,司空图在《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中说:“翌日堰乃成,……徒令邑里交贺,合乐以迓之,流闻京师,中外以为国庆。”这里“国庆”则指堰成之后,举国庆祝。
南朝时,宋鲍照在《数诗》中说:“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这里“国庆”指正旦(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旦。
那么国庆是怎么慢慢形成节日的呢?
国庆的演变
“国庆”一词的源头,还要从生日说起。
魏晋南*以前,人们连生日的概念都是没有的,魏晋之后,人们才渐渐有了过生日的习惯,会在这一天穿新衣,吃大餐,表示庆祝。
给君王过生日,是从唐太宗开始,但唐太宗考虑到自己的诞生日也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都是比较低调的过一过。直到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联名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
意思是要把唐玄宗的生日定为千秋节,寓意*,*。“国庆”也就此演变为了新的节日。
在千秋节盛行后不久,便升级更名为“天长节”。这时日本也开始效仿中国,为明治天皇庆祝生日,可见唐朝的国际影响力还是蛮强的。
因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而“八月初五”只是唐玄宗一个人的生日,所以这种“国庆节”显然无法固定,只有类似的庆典传承了下来。
节日的名字,也随着帝王的喜好不断变更,比如唐肃宗时叫“地平节”,唐宪宗时叫“降诞节”,唐文宗时叫“庆成节”......
到了明清时,皇帝命名为“万寿节”,寓意“*”。喜欢看清宫剧的人应该会注意到,*皇帝的生日都叫这个名字。“万寿节”与“元旦”、“冬至”并称为三大节,和新年、节气一样的庆祝,使“万寿节”更加庄严。
在*时期出现了“双十节”,即“国庆节”,主要是为了纪念*革命和*成立。
许广平在写给鲁迅的信中叙述了这个时期的国庆:“南方‘双十节’很热闹,家家放鞭炮,工会讲演,宣传革命,舞狮子,敲锣鼓,随处皆是。”
今天的国庆,就是中华人民*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作为国家的法定节日,它是具有民族精神的老百姓的节日。
国庆怎么过
在国庆当天,古时候的皇帝基本都会大赦天下,减租减税,赏赐百官,朝野同欢。
从皇帝的角度看,做了一些善事,是在给自己和后代积德行善;从老百姓的角度讲,能够享受到国家的福利。所以,这就是“国之庆典”。
这天,全国会休假三天,皇帝会在宫中大摆筵席。街头巷口满是穿着靓丽衣服的妙龄少女,脸上画着各式图案,场面极为吸引眼球。
《唐会要》中记载:
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后赐宴设酺,亦会勤政楼。其日未明,金吾引驾骑,北衙四军陈仗,列旗帜,被金甲……其时,金吾及四军兵士陈仗而立;太常设乐;教坊大陈山车、旱船、走索、丸剑、杂技、角抵、百戏,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马隆饰入场为戏。
北宋时的庆典,加入了一些别出心裁的构想。数百名12岁左右儿童组成的“儿童方阵”,打扮成蛮夷,来朝献宝,营造出威震八方的效果。
到了*的“万寿节”,皇宫里专门搭建了彩棚和金殿来摆放寿礼。金殿里挂满了写着贺词的寿幛,戏台上上演着为皇帝祝寿的吉祥戏剧,赛马,比武,一派祥和气息!
这天,民间禁止屠宰;官方禁止斩杀刑犯,所有人都不可以穿素色的衣服。
“君王乐,则百姓喜;举国欢腾,谓之国庆”。这说的是康熙皇帝在六十岁诞辰举行的盛大庆典。
而道光帝的生日,则是历代帝王生日宴会中的一股清流。因为道光帝走的是节俭路线,他的生日宴会就是每人一碗打卤面。
但是不管怎么样,古代的节日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怎么样,看完了古代的国庆节,你打算怎么过这个“十一”长假呢?
内容简介作者深度访谈上百位成功人士,结合自身经历总结了把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和最热爱的兴趣进行奇妙组合,打造个人IP的成功路径。在最富激情的领域开创最“燃”的事业。你的兴趣价值千万!
参加国学一刻送书活动在本篇文章底部留言点赞,留言获得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会获得一本《兴趣变现》的纸质书,每人每月只有一次获奖机会。(每日的点赞数截至时间到第二天文章推送早上8:00前)
*作者简介:问心浅笑,洛子帅大弟子,一个爱笑的女孩,缓慢而不后退地写作着。
☟推 荐 阅 读
▼
纪晓岚:没有铁齿铜牙,只有无尽的心酸
“脑残者不可医也”,《本草纲目》一早就告诉你了
乱世春秋:她貌美无双,德才兼备,为何成了挑起三国腥风血雨的妖女?
编辑:青木
图:网络
看更多走心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