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收到此书,用不到一天半的时间读完了它,很少有书籍能让我夜以继日地阅读,安妮·宝贝的书是个例外。下午4.30分,天特别蓝,几缕白云似凝滞般贴浮于天壁之上,有风吹过,树叶轻轻摇动,耳边只有那几首歌在耳边反来复去地哼唱着不为人知的心事。
自九年前遇到安妮的书就一发不可收拾,只有《古书之美》我还没买来看,她的所有书籍几乎都被我揽入怀中。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么喜欢她的文字,快十年了,竟然没有改变。或许,在气息上我们有相似之处,所以才会吸引和蛊诱着你,那是一种无形的磁场引力,让你不自觉的靠近,并在她的文字中生生不息下去。
《月童度河》大部分都是随笔,看似随意地记录着她的生活点滴,琐碎日常,感情恒真,笔调平稳,只是孤寂地记录,以审视的目光冷静地观照这个世界,大到河流山川,小到草木鸟虫,琐碎到吃什么,去超市购买了什么,喝露天咖啡想到或看到了什么等等,喜欢这种日常的叙述,仿佛一次旅行,用眼用心的跟随,用感觉去触碰她的觉知,并且觉得异常快乐。
纵观安妮的文字,从年少的封闭自虐倔强到素年锦时的温暖平和再到现如今的深度观察与自省和思考,安妮的文字愈发的从容成熟,但一如既往的有一种坚硬,一种隔岸观火的冷静存在,这其中又有温小的火焰,薄薄的,浅浅的,静静的闪烁和跳动,不至于冷得彻底,也不至于把你燃烧到融化,她总可以做到这种“度”的把握,不远不近,不温不火,偏重于一点点凉。无比迷恋这种感觉。
或者安妮从来没有刻意的去把握什么,她只是随心写出,而这些冷与坚硬是她本身就存在的特质。也是我特别喜欢的。总觉得这样的人太少了,她游离在这个社会的边缘,内心几乎原始,喜欢一切老旧古朴的东西,而且真的是素心素言。如此冷静的疏远,一般人很难做到。很多是像我这样夹生人,少半出世,多半入世,摇摆不定,感觉时常浮沉飘忽无常。
特别喜欢那部《得未曾有》,至少读了三遍,与她的散文风格略有不同,她可以把极为普通的采访写得细致入微,滋味入骨,极具个人特色与风格,那种神与韵别人是学不来,那是她血液里流淌的东西,形成了她与众不同的属性。还有《眠空》,那本书封面的大黑猫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晃动着,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在夕阳暖照中与这个世界亲密并疏离着。
安妮的文字让人有距离感,从不能彻底的亲近,正是这种微妙的距离感,让我对她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和审度。有了孩子的她,文字又趋向一种温暖的靠近,目光柔和了许多,但她的内心始终有诸多坚持和自我的不断超越。真喜欢她的生活方式,可以用文字把自己养活得那么彻底,游遍世界,内心有序的思想不断生成,但无论走多远,她向往的始终是一粥一饭,是素净的日常生活,有孩子的嬉闹,有夕阳下阴影的陪伴,有安妥自足的情感,和日益趋向柔暖慈悲的心肠。一切皆因为文字让她,使她变得更好。
她说,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而灭,凡俗人间的情缘,执着是苦。对方尚在,善待珍惜。对方要走,微笑相送。喜悦属于有担当的人。她还说,我们最终会成为持有秘密的人。每一次黑暗与光明、寂静与地狱之间的穿梭,都会成为道路上的无上加持。单纯、善意地活着,是给自己的祝福。安妮的文字也愈发简明深刻,单纯而有明亮的质地,冷与坚硬中一丝火焰,默默的温暖着一颗又一颗爱着的心。
不管别人怎样,我始终如一地喜欢她,喜欢她文字中的善良自持,生活中的平静隐忍克制。亦应了那句~你以双眸燃烧我的诗句,我以苦修等待天涯的相逢。真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