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真正可以遁入这一言辞,那么我在这里的文章意义何在。本无言,何有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现实并非如此。比如,我在这里摆弄文字,就在与无为相违。只有我们将“无为”放在我们的时代里去参悟,才会将“无为”真正化。
毕竟,所有的言论,是在一定的史期里面提出来,所以,它有着它特定的时代烙迹。随时依势,并非又会让我们陷入世界的同化里,而是把时代作为一个跳板,进入时代的道中去。
在老子的时代,战争频仍、人事纷争、生命无常、社会道德衰败。他的“柔弱”、“无为”是有着时代的针对性的。而如今的我们,表面上没有所谓的战争,可是实际里的战争并不会比老子的时代和谐多少。
人心之战,欲战重重,无极限。贪嗔痴在人有意识的时代里就存在了,且有着随时间强烈地恶化的趋势。所以,我们呼唤“无为”。就像老子所阐述的那样,无为即是有为。
无为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作为,既然是作为,所以它就是有为。顺其自然并非是得过且过,不负责任;而是平静的心做平凡的事创不凡的价值。无为追求一种不过多,欲不是罪,贪欲却是万丈深渊的所在。
我无为,我随性,我看起来很散漫,我一切事情很无所无谓;所以,我的无为是真正的无为,不是老子的无为。我的无为就是无为,不会包纳有为。
但是我很快乐,我觉得这是属于我自己的道。可能,这样的自己,让人家听起来很自私,但是我还是会依如地生活着。
顺物忘怀,澹然无欲,故无忧。其实,这会让人觉得很不科学,有那么多的言论在那里摆着,痛并快乐着或没有了忧痛的生活我反而很不适应……诚然,单纯的无忧无虑并不是真正的成长。
成长是一种蜕变,不管是蝉还是蚌,痛苦确实是免不掉的,也是一种很美丽的痛苦。可是,谁能在欲念苦的面前选择的是一种放开的姿态,就会是夫唯不争,则莫能与之争。
清冷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个世界对于任何人都一样,但是折射在不同的眸目里,却是一番迥异非常的画面,只因我们意目的出发点不同;那些泛响的声音,也是只有一个频调,但是音色的协和度是由着我们自己的心耳来裁定的。
一样,却又很不一样;在于明者见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释然无虑,你才会是飘飘一悠者,与神一起妙契忘言,心神合一,不是忘世,是忘欲。清净无欲,无为而化,你才会渊默而雷声,让心与静浑圆一体,不在苟苟动挣。
《老子》洋洋《五千言》,话《道德经》。其间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辑的,采用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手法,释放出它经纪不绝的魅力,带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精神疗救。
最后之,以尼采“一本老子书,像一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的赞誉应尾。
清净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