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并且一直在农村从事教育。近几年由于农村的收入逐渐增加,人们慢慢的都富裕了。另外加之现在的孩子都少,多的就是两个孩子。所以现在农村的年轻人为了孩子的未来,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送到县城或者市里上学。这种心情想必大家都能理解。
前几天有机会带了一天幼儿大班的孩子。在对孩子进行日常养成性教育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对起码的日常礼貌用语都不会表达。于是就教孩子们怎么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在孩子们都熟悉了以后,又间接的引导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礼貌用语。现在不是都号召感恩教育吗,于是,提问孩子,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了我们帮助以后,我们要说什么?孩子们现在都知道了,要说“谢谢”。于是,布置了一个所谓的家庭作业。回家以后,家长肯定会为我们做很多事,在为我们做一件以后,我们都要说一声“谢谢”。比如:中午当家长给我们把一碗香喷喷的饭端到眼前时,我们该说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谢谢!”。就这样家庭作业布置完成。
下午上学后,就开始检查家庭作业情况。几乎问遍了全部孩子。结果一个样。不管是奶奶还是妈妈给端来的饭菜,孩子们在表达感谢之情,说完“谢谢”以后,家长没有任何反应。就当什么都没发生似的。
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在城市里,家长发现孩子的进步,一定会给予积极的回应,高兴的说“不用客气!”。但是在农村,孩子一声感恩的“谢谢”之后却石沉大海。
如此看来,农村的教育不单单是要面对孩子。在家长要提高孩子教育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的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