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家庭的贫寒到非常富有的转变或许需要很多年的打拼,但是当我们从多年的打拼的富有到一无所有的时候,富有到贫穷的转变就好像是一夜之间的那么容易。
没有永远的贫穷,更没有永远的富有。物质钱财的富有永远比不上我们一颗上进打拼的心,这或许用精神的富有来形容显得更加贴切。
当我们面对一双不算贵的鞋子,却无法获得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贫穷对我们意愿的限制。然而这种限制并不是不可以打破的,相反我们的需求刚好为我们的意愿产生了一种推动力。
有时候,我们幸运的中了一直彩票。可是,如果我们不好好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去支配这来之不易的钱财,那么肆意的挥霍,总有一天又会从新沦落到做为穷人的处境。
在校时候,老师教导我们,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政策。这一句话深深的牢记在我的心里,而大部分事实也该如此。那些有能力的富裕的帮助,带动我们这些能力条件比较欠缺的也是合理的。
有时候,对于一个地方的扶贫,对于一个村庄,一个镇,修一条水泥路,盖一座学校,对农民进行技术的培训,知名的企业进村,那对一个村,一个镇的经济带动可不小呢?能改善,提升他们的教育生活水平,精神文明的建设。
当还有这些时候,这里的村民还是泥土飞扬的道路,下雨天根本不好出行。当还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这里的学生不能和城里的学生一样更加快乐的学习。当还没有农业员进村指导,或许这个村也只能是当初单一的水稻玉米农作模式。
可有时候,我们的农村人也不甘示弱。他们也思考,学习,自己引进了新品种的农作物。不在制种甘蔗,稻谷等经济农作物,还种起了百香果等很多新品种。这个时候,我见证发了他们从贫穷到富有的转变,从摩托到家庭汽车的转变。勤劳,勇敢,早起贪黑的劳作是我对我家乡的农民的一种特有的印象。
才三十载,我看到了我们村的蜕变。那时候,我每天要从很远的地方挑水喝,有时候天旱,没有水可以挑,就要跑到我外婆那个村庄的河里运水。
到了2002年,我们村有一个扶贫的自来水政策。我终于不用再挑水,到这两年,村里的道路也修成了又宽又阔的水泥路,并且有村政府的办公楼和村里的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