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是姑苏郊外的一座古镇,始建镇于宋代,旧名“富土”,可见江南自古富庶并非虚言。
同里古镇,今属姑苏吴江区。和姑苏境内的木渎、甪直两座古镇相比,我更喜爱同里的景色和人文气味。因相距不远,挑一个闲适的周末,就可以驱车前往,体会一天“小镇姑娘”的日子。
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穿过一座座真诚的小桥,一条条幽静的胡同,看河水悠悠流动,小舟翩然而去,一派江南水乡的怡人景色。
同里景区内,有许多保存无缺的明清园林、宅邸和一些名人新居,其间又以退思园最为出名。
退思园的主人,是清代官员任兰生。因遭受弹劾,落职回乡,建此园,名退思,意喻“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退思园在众多江南古典园林中独具匠心,是一座让人过目不忘的园子。它采纳横向建筑布局,以诗文造园,寻求园林的神韵和诗意,小巧精美,低沉浓艳。
菰雨生凉,坐春望月,闹红一舸,云烟锁钥……园中亭台楼阁的姓名都极具画中有诗之美,读来有怦然心动的感觉,亦是园主人文底蕴的天然出现。
耕乐堂
耕乐堂为明代处士朱祥所建。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
我喜爱这个姓名。古拙风雅,意蕴深远。晴耕雨读,向来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抱负日子状况。播种以安身立命,读书以诗礼传家。耕与读,自是人生两大乐事。
耕乐堂虽为同里八景,但比起退思园的游人如织,这儿称得上清幽静寂了。正如从前不肯为官的园主,此园此名,颇有隐逸归真之风。
计成新居 & 园冶
想要赏识园林之美,《园冶》可以说是必读书目。
《园冶》的作者计成,同里人士,明代造园大师,通晓诗文书画艺术。他的作品,文笔清丽美丽,在文学史上亦有必定位置。他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理念,被后世造园、赏园者奉为圭璧。
鱼行街186号,有一座稍显寒酸的宅子,门口的墙上挂了一块低沉的铭牌,上书四字:计成新居。旁边还有一块较为夺目的牌子,写着“计筑”。从大门进入,里面的房间充满焰火气味,像是仍有人在寓居。咱们不方便打扰,悄然脱离。
此行能亲临计成日子过的当地,即使已非旧时砖瓦,仍令我心胸悸动,收成满满的幸福感。大约就是所谓的情怀吧。
古镇中有一处名为《园冶》西餐厅,傍晚时分曾在那里喝咖啡,小坐取暖。餐厅内部风格不俗,多处运用古典园林的设计元素,合适摄影纪念。
问候大师,问候艺术。
园冶 · 餐厅内景
珍珠塔
假如是初来同里的游客,问起最值得去的景点有哪些,除了退思园,我还会引荐珍珠塔。
珍珠塔景区的所在地,本是同里人陈御史的府院,因民间撒播“珍珠塔”的故事而出名。
景区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大”。走了好久,一路观花赏柳,走到了院墙外的小河滨。本认为走出了园子,细心一看,仍然尚在御史府中。那条河,竟是府中的内河。
陈府并非官邸,仅仅御史归乡退隐后的居所。再联想起退思园十万两白银的筑园经费,忍不住感叹古代官宦世家的财力之盛,也或许是江南富庶之故吧。
作为姑苏弹词的代表作,《珍珠塔》在吴地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撒播甚广。忆昔读书时,《珍珠塔》还仅仅文学史上的一小段文字。而现在,故事的场景就在眼前,仅仅时过境迁,过了几百年的春秋。
曾休息在园中的才子佳人,方卿与陈翠娥,会不会经历几世轮回,仍然在同里相遇,相知相恋,再相伴一生?这样的梦想,当然不只我一人有。“水墨同里”小剧场内,就上演了类似的故事。
水墨同里
“水墨同里”,其实是剧场的姓名,真实表演的内容,名为《新珍珠塔传奇》,改编自民间撒播的“陈王道嫁女”的故事。
表演分为《荷韵》、《乡趣》、《盟约》、《求婚》、《圆缘》、《集聚》六个华章,没有唱词,全凭舞台效果和艺人的肢体动作来展示剧情。男女主演容貌清丽,表现力极强,将一个陈旧的传说演绎得缠绵悱恻,扣人心弦。
这是一场声光电的视觉盛宴,结合杂技、魔术等元素,以及民俗风情的交融,不仅上演了珍珠塔的传奇恋曲,更为观众出现了栩栩如生的同里水乡画卷。或许正因而,剧场才名为“水墨同里”。
表演的结尾,翠娥与方卿拜堂成亲的场景有彩蛋,走运的观众会收到小礼物。具体情节,仍是留一些悬念,不剧透了,也是作为对艺人、导演和剧本作者的尊重。
假如仅仅逛逛首要景点,那么有大半天的时刻,就可以把古镇走个遍。可是,真实爱古镇的人,又怎会满足于蜻蜓点水地看景色呢?
咱们来古镇,是为了感触清闲沉着的日子,找回被繁忙的都市节奏打乱的清明心境。
停下步履仓促,选择一家温暖的民宿,在古镇住上一晚。看看巷子里的日升月沉,倾听船夫摇桨的水浪声,等候清晨的第一道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柔软的枕头上。
只要让心静下来,让脚步慢下来,你看到的同里,才是你所神往的梦里水乡,旧时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