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根据泰国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以头发的长度为线索贯穿全文,讲述了2017年泰国第一个蒂芙尼环球小姐洛克(Rock Kwanlada)是如何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位“成功女人”的故事。
但许多年过去后,依然无法扭转儿子想要做女人的心愿,他放下有色眼镜,再重新审视眼前这个亭亭玉立的孩子时,终于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了。
他由衷地对自己的家人说:对,他就是我的儿子,美吗?
当然,这部短片里的故事比较极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因为固执地坚守一些陈旧的“三观”,扼杀了孩子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1
在高铁上看到一对父子。父亲一直跟儿子讲成功学,从马云、任正非讲到王健林,告诫儿子要好好学习,不能一事无成。儿子开始在玩手机游戏,后来索性假装睡觉。
任何人都能看出来,他在父亲面前竖起了一道屏障,他们之间是隔绝的,父亲很急,像一团火,儿子冷淡,像一块冰。
这是很多为人父母者的痛。
那个婴儿期,把你当作全世界的孩子,你天天见他,为他出钱出力,操心着急,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失去了他。他的世界你进不去,你的话题他不关心。
你明明还爱他,对他充满期待,却无论用多大的力气都没办法改变他,甚至你越用力,他离你越远。
教育界的金句“陪伴是最好的爱”,害得很多职业女性对孩子说对不起,甚至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
其实只有陪伴远远不够。如果你的陪伴像监狱和牢笼,陪伴越多,孩子越差。
我们容易将陪伴错误地理解为守护,其实陪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交流的质量。
交流的质量好,陪伴一小时胜过守护10小时。
通畅的交流与沟通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没有交流的关系是在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2
林真理子的小说《平民之宴》最近在家长圈传得很火,触痛了在教育上兢兢业业却走入死胡同的家长。
小说里的由美子是一个全职妈妈,对儿子寄予厚望,送他读不错的学校,上很贵的培优班,风雨无阻地为孩子送上热乎乎的便当。
由美子什么时候开始失去儿子?当翔第一次希望像一个成年人,好好跟母亲谈谈开始。
翔告诉母亲,自己不想做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只想当个平凡的打工仔。
由美子正义凛然而又痛心疾首地说——一事无成?开什么玩笑,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出这样的人。
你外公是医生,你爸爸早稻田毕业,就连你妈,也是上过大学的人……
当孩子终于鼓足勇气,向父母露出柔软的疼痛与脆弱的伤口,他们期待的不是被嘲讽、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认可。
有一天他13岁的女儿说:“我想自杀。”
活着确实辛苦。不过,青少年自杀是要上社会新闻的。大家都会猜测我们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妈虎爸。
爸爸说不定连工作都得丢,毕竟我是老师。唉,又没办法跟人解释,我只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他认真的可怜样儿把女儿逗笑了。
后来女儿说,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说过要自杀,父母发疯似地骂他,他妈边哭边打了她一个耳光。
他女儿现18岁,跟他无话不谈。他很自豪,告诉我,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还愿意跟父母好好说话。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
能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家庭,温暖有爱;懂得聆听的父母,也懂教育。
3
找回来以后,跟父母的关系到了冰点。
父母找我,委屈地说对女儿的教育尽心尽力,好话说尽。我说你们的交流出了问题,她母亲睁大眼睛说:“怎么可能?我每天都跟她说,要好好学习,嘴皮都磨破了。”
可这不是交流,是单方面的说教。真正的交流,是像最贴心的朋友一样:你的一切我都懂,你的不好我接纳。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大主角”意识太强,三观极正,永远一副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脸。
甚至一激动,连“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种近于诅咒的话都说得出来。
孩子属于未来,而父母属于过去。教育的前提,是认同与跟随。如果他不认同你,你就没办法教育他。而想获得孩子的认同,你首先要认同你的孩子。
讲认同这个问题,很多家长有一个困惑——他的想法那么蠢,我也认同吗?
当然。
无论多离谱的想法,他愿意跟你讲,就是跟你亲,你唯一的选择是珍惜这种信任。
4
我儿子小学的时候,想把一个欺负他的同学杀了。看他气得脸都歪了,我立刻说:“他这么坏,全班人都想把他杀了吧?”。
“哇,怎么个喜欢法儿?”
那天的谈话,从他想杀人开始,到害羞地跟我说喜欢班里一个会唱歌的女生结束。
后来他跟那个欺负过他的男生成了朋友,自豪地宣布,掌握了跟爱打架男生相处的秘诀。
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脆弱不堪、阴暗不甘,是撒娇,试探,发泄,更是他们独特的沟通方式。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无数次心理地震,父母不能做他们的后盾,他们就会慢慢关闭交流这扇门。
少时,你不想听他说“混账话”,以后,可能就永远听不到他说真话了。
凡事讲三观,永远摆一副大家长脸孔的人,最大的问题是永远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总觉得少说一句,孩子就变坏。
就像《平民之宴》里的废柴儿子,当母亲坚定地认为世上只有一种成功、一种生活时,他的所有离经叛道,其实是为了向父母证明,我可以过另一种人生。
经常有人谈论穷养富养的问题,其实原生家庭的好,不在于物质,而是平等与信任,是交流的顺畅与彼此的理解。
他们不会把挫折当成失败,因为从父母那里,他们得到了做自己的底气: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不会失去被信任的权利;你的人生,不是被某一次考试,某一次成败定义的。
“什么是好的教育?”是每个人,无论做不做父母都逃不掉的问题。
我们不断地与原生家庭和解,不断探讨爱的可能性,最终发现,信任才是最好的爱。
往期回顾
今日话题
你的父母,有没有“三观太正”的时候?
有声图书馆
“我想送你一座图书馆。”
10天陪你听本书,一年你比别人多读36本
-作者-
艾小羊。复杂人生的解局人,品质生活的上瘾者,专治各种不高兴。代表作:《活成自己就好了》。公众号:我是艾小羊(ID:qingchangaixiaoyang),微博:有个艾小羊
编辑/ 打架鱼